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4759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论文)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小学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小学体育课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作用和方法,以期达到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这一方面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的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 很大的

2、障碍。中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并且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体育起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培养的作用,它能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将道德行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的行为表

3、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也偏向于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兴趣一、良好体育学习和良好品德习惯的意义1.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良好体育学习习惯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学校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表达,它可以是班、组,也可以是年级,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融入到集体中,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既代表个人行为也代表集体行为。体育课中,教师根据练习内容的规则与要求安排学生练习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因为在课堂上,所以必须牢记课堂纪律,如果哪位学生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就觉得他是影响全班同学上课。特别是在我校开展的串班、串组的活动中更是

4、如此,一个学生出去串班代表的是自己原来班级的形象。再说在体育课中我们有跑、跳、投、球类等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互相配合、相互鼓励、团结合作,既然已经换了环境那就得融入到这个班集体中去,为了新的集体而努力,从而也深深体会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2.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1)竞争意识。体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其有一定的竞争性。在竞争过程中,学生还能认识到“公平竞争”不仅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在学习甚至生活中都要我们去遵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准则,在这些准则面前没有特殊化,人人平等。长此以往,

5、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真正的公正,面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就懂得去尊重事实,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件事,并将其处理好,所以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原动力。 (2)合作意识。众所周知,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是“小皇帝” “小公主” ,以“我”为中心,六个“大代表”围着“小代表”转,惟“我”最大,事事听命于“我” 。这就造成在外界与人交往中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人,发现他人的缺点,喜看自己的长处,不懂得关心他人,不知道如何去和他人合作,长此以往会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现在,我们也意识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比较薄弱,有待加强。同时我们也知道,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辩论、交流或讲座等形式一下子培养起来。因此,合作意识的

6、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学校在体育上也重视并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师,笔者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上课时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训练时与学生一起运动,相互合作,并在竞争中帮助他们获得胜利的喜悦。笔者认为,这为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在工作中承担主要责任,出色地达成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身到、眼到、心到, “三到合一”参与每项活动。还要有坚韧顽强的拼搏意志,不断努力创新,争取最后的胜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逐渐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3.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

7、情操。体育课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上更具体全面。每个体育项目的要求与规则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品质上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意义,如队形转换中,能够培养学生有组织、有纪律、有集体感;在游戏、体育比赛中,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断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在田径教学中,中长跑更能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道德情操;在体操教学中,许多学生比较胆小,不敢做有难度的动作,特别是女孩子,通过反复地讲解,不厌其烦地示范,并让她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担当保护者,她们就会放心大胆地去尝试并能逐步完成相关动作,也因此信心倍增,在下次的练习中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最后能出色地完成各个动作。 二、中小学

8、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1、就中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通过实践,在对学习目的意义深刻认同的基础上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强烈的间接兴趣。调查显示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兴趣,是体现小学生“好玩”心理特征的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天性、好胜心理和好玩心理,一方面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把对体

9、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2、发挥体育活动的厉志作用,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的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明确活动

10、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活动要有组织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三是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活动设计要考虑健体与健心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力。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习小学体育的特殊的学习习惯。培养良

11、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应把学习各科知识的共同习惯与学习体育的特殊性习惯结合在一起。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习惯: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建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

12、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固定的教态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的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养成遵守纪

13、律的习惯。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好动和辨别能力低的心理、行为特点,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师要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能够纵览全局,合理地指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解放军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故事,提高学生听从指挥的学习意识,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中

14、听从指挥的重要性。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

15、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

16、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和反复地训练。只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做好学生的榜样,则终将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学生。参考文献: 1 许勇;小学生道德认知条件的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2009 年2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 2001 年3王梦涵;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 山东理工大学 201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