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4193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一、教学内容文言实词二、教学重点理解常用文言实词三、重点问题阅读古文,字句上的障碍主要是文言实词的理解。它包括常见多义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辨识,古今意义的比较筹项。(一) 怎样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高考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考察,其着眼点也是依据具体语境作辨析。这里从依据具体语境的角度提供一些理解的途径。1 依据句意解释词义所谓句意,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他构成实词的一种语境,因而是理解并解释的依据。例 1案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传 )因拔刀砍前奏案,曰:“诸将史敢

2、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赤壁之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 4 个句子中加点“案”的含义各不相同。句“举案齐眉”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全句是说,梁鸿每次回家,妻子替他准备好饭食,不敢在他前面抬头看,只是把剩饭食的“案”举的和眉眼一般高,请梁鸿吃。参照“案”的结构可知,这里的“案”总盛饭食的木制托盘。句是说(孙权)拔出佩刀砍前面放奏议的“案” ,并宣布命令,可知本句的“案”是几案,即桌子。句后一分句是说,没有官府的“案”牍使身体劳累。参照“牍”(文书)的含义,可知这里的“案”指案卷、文书,与“牍”同义。句说,秦

3、王召唤官吏“案”地图,指出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给赵国。据此可知这里的“案”同“按”是察看的意思。从词性上看,本例为动词,前 3 例为名词。2依据前后述说的内容解释词义词语前后述说的内容就是词语的语境,较之句意是更大的语境。它也是解释实词的依据。例 2 谢则与斗仓酒,会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旦旦不可不早来谢项王。 (同上)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2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同上)本例 4 个“谢”都是动词。句前面说项羽命令侍者给樊哙赐酒,侍者给了一大杯酒,于是哙拜“谢” ,之后,起身,站在那里把酒喝了。可见这里的“谢”是“道谢” 。句前文

4、说刘邦欲王爷中,项羽要攻打刘邦,刘邦作了一番自我辩解,项羽接着说了这句话,可见这里的“谢”是“谢罪” 。句先说“谢家”的时间,后说“来贵门” ,可见“谢”是辞别。句是全文的结尾, “戒之慎勿忘”含告戒之意, “谢”后跟宾语“后世人” ,据此可知这里的“谢”是劝告之意。3.依据语句间比照、应衬等关系解释词义古文中常见句式整齐,结构相同的语句,这些词句的内容或同义反复,或相反、相对,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 , “诸侯之地有限,举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 ,而且词语之间往往有比照、映衬等关系,这种行文特点可以作为解释的依据。依据“南取汉中”之“取” ,可知“西举巴蜀”的“举”也是“

5、攻取”的意思,依据“有限”与“无厌”相反的关系,可知“厌”通“餍” ,即“满足”之意。又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一句中, “礼”与“行” (行为、作为)并提,与“让(谦让) ”相比照,可知它的意思是“礼仪” 。4依据词的搭配关系解释词义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构成语境,也有助于理解词义。例 3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假舟楫者,非解水也,而绝江河。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句的“器”本为名词,现在带有宾语“之”可见活用为动词,是“器重”之意。句的“水”本为名词,前有动词(表能愿) ,后有“绝江河” ,可见是“游水”之意。句“鉴”原为名词,招镜子。这里带

6、有宾语“之” ,可见活用为动词,为意动用法,“以为鉴” 。句“见”本是多义词,这里前有定语“女子” ,可见这里的“见”是“见识” 、 “看法”之意。以上从四个方面对语境作了具体分析,说明怎样依据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中方法往往是兼用的。如“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促织 )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前一句的“达”是动词,依据句意和“达”与“自”的照应关系,可知是“则”的意思;后一句中的“达”与“穷”相反, “穷” ,不得志,失意(不是穷困,穷困在古文中多用“贫” ) ,可知“达”为“得志、显贵”之意。又如“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中的“说”一般上动词,这里

7、前有宾语“是” (这) ,后有“人常疑之” ,可见这里的“说法“、 ”看法“的意思。(二) 怎样辨别词义的古今异同实词的古今异同,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含着词义的继承,沿袭和词义的变迁两个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3方面的因素。情况相当复杂。从学习的角度说,我们要关注那些也现代汉语现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者们不为特别留心。关于辨别,这里从操作层面介绍两种方法:1 不要谈把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很多双音节词。这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在辨别是要特别留心这一点。例 4 壁有暇,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和列传 )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

8、雀东南飞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进。 (六国论 ) 仰是以事父母,俯是以畜妻子。 (齐桓晋文之事 )这 4 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两个实词的连用。句的“指示”是“指”和“示”两个动词的连用,是“指给看”的意思;句是“交”和“通”两个动词的连用,是“交错连通”之意;句是“祖”和“父”两个名词的连用,指“祖辈,父辈” ;句是“妻”和“子”两个名词的连用,为“妻子,儿女”之意。如果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错了。此类情况在古文中较多,高考也常常考到要特别留心。2 根据语境作辨析这里主要是指根据句意和前后述说的内容作辨别。例 5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其子,择师而教这(师说 )

9、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本例四个“爱” ,依据句意,前两个“爱”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爱护”之意;后两个则不相同了。依据句意和前后文所说的内容,这两个“爱”都是“吝惜”的意思。千万不解只简单地看词的本身。四练习(一) 理解常见实词1 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公道达而私门塞矣(通)B撰长书以为贽(见面礼) ,辞甚畅达(明白)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4C以事秦之地礼天下之奇才(礼节、礼貌)D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10、鹿(以 为伴侣)B宣德间,宫中尚促积之伐,岁征民间(每年)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如生(使荣耀)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叫)3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愿伯具言臣之不感倍德也(通 “背” ,违背)B今若遣此如,终志不复取(获取)C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通“黜” ,罢官免职)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卸家邦(通 “型” ,做榜样)4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有席卷天下,高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虽然,爱地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D亦雁荡山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二)课内文段阅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11、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这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俞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12、C)A六国互丧: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B率赂秦耶:率,全部、一概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矣:判,分别。D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六国破灭,非并不利B较之所得,与战而得者,其实百倍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53 从本段看,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C)A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B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C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D六国因为战败而送给秦国4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在文中的意思是(B)A 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和战败而亡的诸侯相比B 那些白白丢掉的土地,和战败丧失的

13、土地相比C 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的加在一起D 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与战败灭亡的诸侯加在一起5 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意在说明(D)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E 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6 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句是(D)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三)课外语段阅读孔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与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取其

14、娣。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是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命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徙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是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因不可驻此地,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节选自(唐摭言节操 )注姨妹:母亲姊妹的女儿,年轻比自己小的。女弟:妹妹。 中和:唐僖宗的年号。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5、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风:风度B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 除:罢免官职C俾其人他徒 俾:使D因绐曰 绐:欺哄,说假话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6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其人废疾,非泰不可适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居两月,泰回,停舟徒走所居而命尔子掌之A两个“适”字不同,两个 “居”字相同B两个“适”字相同,两个 “居”字不同C两个“适”字相同,两个 “居”字也相同D两个“适”字不同,两个 “居”字也不同3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后之哀之而不鉴之B尝于都市遇铁铁灯台,市之C中和中,将家于义兴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

16、项是( )A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 在这之前,姨母年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B老妇常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我(老妇)曾经在这里侍奉公婆,我的儿孙们不像我,房屋被他人占有,所以悲痛啊。C言讫,解维而逝,不复逝矣说完解开缆绳乘船而去,不再回来。D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孔泰游览吴兴郡, (与卖房人)约定回来后立即来这里居住。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泰“有古贤之风”的一组是( )(1)泰妻即姨妹也 (2)泰娶其姊 (3)即半授之矣 (4)泰亟命还之 (5)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6)因绐(老妪)曰A (1) (2) (3) (5) B (2) (4) (5)

17、(6)C (1) (4) (5) (6) D (2) (3) (4) (5)6 对下列孙泰其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孙泰在娶妻、市灯台、置别墅三件事上,表现出不占他人之财,甚至宁可自己爱损,也要成全别人的高尚品德。B孙泰虽然有舍己为人的思想,但他欺哄老妇人这件事有损他的形象。C孙泰是个施小惠占大便宜的人,他市灯台又还和置别墅时半价买之就足以证明。D作者对孙泰这个人物既歌颂又鞭挞,而后者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参考答案(一)1C(礼,动词,以礼相待)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72D(鸣,使动,使鸣叫) 3B(取,通“娶” ) 4A (B“地方 ”土地方圆;C 项“虽”相当于虽然, “然”代词;D“具体”是具备形体)(二)1C (确定,断定) 2C(A 项古为“不锋利” ,今为没有好处,不顺利;B 项古为“那实际” ,今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D 项古 “至”到, “于” ,介词,引出结果)3C 4B 5D 6D(三)1B(授官) 2D(指出女子出嫁; 刚刚;过了;住处)3A(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4B(不肖,不成器)5B(是叙述事实) 6A(B、C、D 理解有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