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内心体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情绪稳定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正确的自我观 )(3)自我调控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 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人格完整 )(6)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 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是改进和加强学校
2、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人因素 ;(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5.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1)生物学方面,生理发育的鼎盛时期;(2)心理方面,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活动也处于矛盾状态。6.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1)父母关系,父母间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不利影响;(2)父母期望,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3)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4)父母个性,言行举止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7.影响学生心理
3、健康的学校因素有:(1)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2)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学习负担,过重使学生心理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8.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1)隐匿性与突发性;(2) 多元性与单一性;(3)无知性与盲目性。9.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疗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2)抑郁症 ;(最容易导致自杀)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日本森田疗法:忍受痛苦、顺其自然,暴露
4、与阻止反应(4)恐惧症 ;系统脱敏疗法(5)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依赖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同情心、罪恶感 )(6)性偏差: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早恋不属于。(7)进食障碍: 行为疗法、认知疗法(8)睡眠障碍: 肌肉松弛法10.心理辅导: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意义: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1.心理咨询 :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
5、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12.心理辅导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基本目标 ;(2)寻求发展 高级目标。13.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1)非指导性或不指示;(2)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3)保密性原则。14.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 行为主义理论;(3)认知行为理论;(4) 人本主义理论。15.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1)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2)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强化法;(3)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行为治疗;(4)人本主义:个人中心法。16.常
6、用的强化法有:(1)行为塑造法;(2)消退法 ;(3)代币奖励法。17.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1)参与性技术;倾听 鼓励与重复 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2)影响性技术;指导技术; 面质技术; 自我开放。(3)非言语技术。目光注视 ; 身体姿势; 声音特征。18.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9.心理评估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20.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1)健康模式。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理智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2)疾病模式。对个体心理疾病的有无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21.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