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

上传人:lufeng10010 文档编号:223246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一 城市历史文脉(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北京 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 3000 多年。 “北京” 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公元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史记燕召公世家载:“ 周武王之 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蓟也就是燕国的都城。据考古 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百米;城墙厚约四米,分主城墙、内附 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的地理因素。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京小平原上,决非偶然。蓟城三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后是开阔的游牧地带

2、。于是,这里的居民一方面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可向南与中原建立关系。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成 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 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 军 事地位不可小看。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 蓟城定为陪都,称之 为“ 南京”或“燕京” , 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 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 为金朝都城, 称“中都”,女真人 对都城进行了改造。 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 ,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无 论是陪都还是

3、金的都城, 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 京畿重地,同 时一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 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待劳继续阻敌北进 。且另由漠北方向的 进犯,可以托北京三面 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 为战时 大本营,利 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事所然。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故而 军事价值尤为重要。另加之有多路水脉 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 优越,所以其具 备 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 年)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

4、北京时海淀区 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 遗址)。元朝最后 统一了中国,北京也就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元大都的改建工程从至元四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忽必烈迁都前就已开始,到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结束,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黑迭儿丁亲自设计并领导。工程主要分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郭城 周长二千八百米,呈长方形。市区布局端正,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整座城市如棋盘 一样,整 齐壮观,被西方人尊称为“大汗之城”。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一四二一年朱棣又改北平 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元大都城地图(1341-1368 年)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北京城大规模建设

5、开始:移建南北两面城墙,建设宫殿、布置园林,北京最后呈现出“凸” 字形轮廓。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北京城与前代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近郊园林建设却远远超过前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其瑰 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北京城地图(1750 年)旧北京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心的杰作。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初期,北京的城墙街道 变化很大。 1923 年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南面的墙垣大部也被拆除。新辟四条交通干 线,纵向为紫禁城东侧南、北池子和西侧南、北 长街两条通道。横向为紫

6、禁城南面大街(今东西长安街)和北面今景山前街两条通道。1924 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1937 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在西 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民国以后,北京的西式建筑和仿古建筑增加了很多,如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同时, 北京的民族工业,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机械、毛纺、 针织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北京成为全国 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北京也是 历次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祥地。1949 年 lO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民国北平市地图(1947 年)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北京发

7、展新的历史篇章,特 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北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 年,北京 GDP 只有 2.8 亿元,而 2009 年上半年的 GDP 就相当于 1949 年全年的 1900 倍。而多方利好数据显示,下半年北京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这 意味着, 2009 年北京 GDP 相当于 1949 年的 3800 倍。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2001 年北京的人均 GDP 仅为 3000 多美元,2008 年人均 GDP 就已突破 8000 美元大关,尤其是在 2004 年至 2008 年的 4 年间,北京人均 GDP 更是以每年 1000 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连续突破整

8、数关口。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北京正式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谈起北京的经济发展,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无疑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她说,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DP 在 3000 美元至 8000 美元之间时,是 经济处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人均 GDP 突破 8000 美元之后,经济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会随之明显增强。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北京 经济实力和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二 区域历史文脉(、) 通州近古发展史1、城市沿革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 类活动。自西 汉初建置以来,通州距今已有 2

9、000 多年的历史。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 800 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 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通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 汉称路 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 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金天德三年(公元 1151 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 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1948 年 12 月通县解放。1949 年-1950 年称通县, 1954 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 年 3 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 为北京市通州区。

10、1960 年复称通县。 1997 年 4 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2、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 ,全长 1700 余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 16 倍,巴拿 马运河的 33 倍。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今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 486 年始凿,至公元 1293 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 1779 年。京杭大运河

11、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它不但担负着朝廷运送漕粮、官盐的任务,也承担着南北商贸运 输。其触角所及 给当地带 来了繁荣兴盛,尤其把河流流经的各山间盆地连接起来,运河经济刺激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运河线的城市群落。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94 公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 1442

12、 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 877 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 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在唐朝展现了它最辉煌的一页,把江南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送往世界各地,以至于视陶瓷 为中国的代名词,将陶瓷翻译成 CHINA,与中国同名。可见京杭运河流动着商品物资的同时,也将沿岸的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沿着河岸也流动传播着民俗风情,沿岸居民,多数为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大运河有时也会 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 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人 们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随着运河

13、的流动,桥梁、码头、货栈、 仓库、船闸、水坝和兵站等建筑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独特的的大运河文化也逐渐形成。 3、漕运经济“三国曹操征 乌桓(wu 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 ”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 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通州成为 京东交通要道,成 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u y ),于是通州有了“ 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 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 之称。漕运发达时期, “运河舟楫之盛可

14、抵长城之雄”。3、军政大事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明清两代更替,近 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清咸丰十年,通州民 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 八里桥之战”。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 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 页。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 “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 讲团 ”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1927 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

15、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 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华北 22 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对此,通 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先是,1937 年 27 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 ,起义官兵捣毁了伪“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关长、打死日军 500 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随后,1938 年 5 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 翼东抗日大暴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 毁敌伪组织,收复 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在通州潞河农校, 转入地下继续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解

16、放 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1949 年 1 月 14 日,解放 军与傅作 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 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4、文化底蕴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 书院(现 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 10 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 139 年的建校史。通州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 现存的燃灯佛舍利塔、永通桥 及石道碑、李卓吾墓、潞河中学 红楼、通州清真寺、 张家湾城址及通运桥等多处市级文物。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这是清代文人对当时通州的描述

17、,燃灯佛塔更是以“一枝塔影认 通州” 而成为 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 标志。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 萦绕 。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燃灯佛舍利塔 通州清真寺 通州的皇家文化通州的皇家文化始于辽代。辽时,通州称潞县, 辖区(今漷县镇)有一片湖泊,名延芳淀。辽主每值春季来这里打猎游乐。金代,路 县始称通州。金正隆四年海陵王完颜亮亲临通州视察造千艘战舰情况。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八年正月至通州,二月驻足通州的柳林。元成宗铁木耳也游猎柳林并发兵1500 人于今通州漷县镇筑呼鹰台,用于射猎。元英宗硕德八刺时代,不 仅游猎柳林而且在此敕建行宫。

18、明朝,通州的漕运已经比较发达,明武宗朱厚照曾于正德十五年十月由江南乘舟至通州,驻扎多日。朱 载厚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生于通州永乐店村,据传李太后出生时曾有奇香,故生李太后的胡同取名为香儿胡同,今此胡同仍存,分为上香胡同和下香胡同两段。到了清代,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攻破通州,八月,清世祖福临就驻扎通州。康熙年间,康熙帝巡视通州很多次。雍正帝去东陵谒陵时, 驻在通州的任庄。乾隆三年八月乾隆帝奉太后游通州的马驹桥围猎。历代帝王及皇室在通州所留下的足迹,构成了通州皇家文化的主体,而在各层面社会生活中,通州也与皇家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贡院小学、司空小学等都与皇家文化有关。 通州的漕运文

19、化:通州自金代开始至以后的 800 多年间,护卫与管理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居民生业也多因漕运所需而兴废。因此元代以后,通州逐 渐形成了以漕运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氛围。而这种特定文化中,漕运、 仓储文化是其本源,其它文化多源于此。通州在全国独具的三座庙宇中的仓神庙、铁锚寺正是通州漕运仓储文化的显著特征。明清两代仓储衙署官员责任重大,为祈祷保佑无事,故建有仓神庙。明朝在张家湾码头还建有铁锚寺,无 论何船经此寺,舵手均要上岸入寺,恭拜祭锚,以祷安航。每年 农历三月初一,春暖花开之际,通州还在土坝码头举行开漕典礼,祭祀坝神。漕粮的收纳和支放场景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构成的是一幅幅特殊的仓储文化画卷。依托漕运文

20、化而衍生的民俗文化如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拉洋片等更融合了各地民 间活动特点。 通州的地名、胡同、古迹文化:通州的地名及胡同文化,把千百年来漕运的 历史以地名的形式永久的积淀下来,给通州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通州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空间。如皇木厂、中仓、西 仓等仓储地名,粮食市、瓷器口、鱼市口、斗子 营、江米店、北果子市、牛市口等交易地名,都是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历史遗迹演变出来的景观文化,如八里桥、燃灯塔、三教庙等。以及以御道碑等 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通州的饮食文化:京杭大运河不仅给古代通州的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由它带来的饮食文化可以

21、说是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精品。特别是被称为通州三宝的“小楼烧鲇鱼”、 “大顺斋 糖火烧” 、“万通酱豆腐” 至今仍为京津地区人民津津乐道。“小楼烧鲇鱼” “大顺斋糖火烧” 民间工艺文化:晚清时期,朝廷为了保证漕运通畅,严禁在运河沿岸兴修农田水利,通州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因通州城市繁 华,逐渐成为消费城市,所以手工艺术品制售就更为突出,产生了许多代表人物及作品。如剪纸艺术家杨本逵、陶器制作家杨梦臣,面塑 艺术家面人汤等。5、 历史人物:通州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和 汇聚了众多历代名人。古有唐代名将吴少诚、元代名臣李秉彝、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李卓吾),

22、清代 “北方才子”刘锡 信,民家艺术家“汤子博”。他们都是通州城市 发展的“ 精神财富”。 吴少诚:(750809),唐代幽州潞县人。唐朝 军阀,淮西 节度使。出身将门,其父曾为魏博节度属下的都虞侯。吴少诚少年时就因为父亲的缘故被授以官职。后来,梁崇义叛乱,淮西节度李希烈奉命率兵讨伐,吴少诚受到李希烈的器重,以吴少诚为前锋。等到乱事平定,吴少诚得到实封五千户。此后,李希烈割据称雄,吴少诚甘心为其所用。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李希烈最后兵败身死, 陈仙奇为留后,朝廷也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但很快 为吴少诚所杀,在众人 拥戴下,吴少诚自封为留后,开始掌管淮西,勤于政事,公正无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

23、后,吴少诚割据称雄,贞元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病死,吴少诚趁机扩大疆土,出兵攻掠临颍县,包围许州,这时朝廷下诏削夺了他的官爵,分遣十六道兵 马前来讨伐。然而,吴少诚治兵有方, 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官军三战三败。最后,官军退守五楼行营,军心动摇,又没有防备,遭到吴少 诚淮西 军偷袭,大败。此后,朝廷无力再征讨吴少诚,干脆下诏赦免了吴少诚的全部罪行,正式使命他为淮西节度使,还加封为检校仆射。唐顺宗时,又加封 为同中书门 平章事。唐宪宗即位后,又给吴少诚加官进爵,迁检校司空,809 年,吴少 诚在淮西病死。 李秉彝(y):元朝名臣,字仲常,人称闲邪公。世家大都通州潞县(今北京市通州)。世祖至元十九年(

24、一二八二)升通议大夫,官工部尚书,两浙 转运使。工书,十岁能习古篆隶。李秉彝元代初年最早到四川视察都江堰,就开始设想:如何把简易性工程改变成永久性,从根本上减轻民众负担,缓和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李秉彝在小河上进行模型试验,接着将都江堰枢纽破天荒改造成砌石工程。由于当时政局仍然动荡,首次改造并不彻底;不过这次改造的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彻底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贽(zh):(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

25、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 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 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 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他 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 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 年和 1590 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攻击和迫害。后移居通州。1599 年写成藏书,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 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

26、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 马厂村。1610 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 年以后迁至现西海子公园内。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 李卓吾先生墓 ”碑。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 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题“ 一代宗师 ”碑。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刘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少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喜好读书。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深通历史,熟读传记。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举人。后从事实际事业,以举子身份到山东省即墨任知县,清廉公正,政 绩突出,声誉较高。不

27、久,升任他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湖广省有关土地、户籍、 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辅助郎中办理相关业务。政事余暇,每天还要批点校 对书籍,蝇头小楷朱批黄正,而且著书立说,有潞城考古录3 卷,批改 订 正不同之处,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或纠正史料记述的谬误。他平生不追求名利, 专心研考史籍,一般人罕有能够达到他这种治学程度者,所以著述较多:历代讳名考、 煮石山房存稿、 菱溪笔记等。清初大学问家多器重他,称他为“北方第一学者”。其他文化名流也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 汤子博:第一代面塑大师(艺名面人汤),1882 年生于通州新城南街。少喜绘塑,兴趣广泛。对医、儒、 释、道、禅均有研究。清末在通州万寿宫偶遇

28、山东面塑艺人,颇感兴趣,遂购其面团,潜心研 习面塑, 终有所成。汤氏面塑独具特色,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精细所致,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 27 个人物,堪称艺术绝品。1956 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 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 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奖 章。6、 名胜古迹 西海子公园北京通州运河公园 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占地面积 210亩,其中水面近 80 亩,公园最早形成于 1936 年,扩 建于 1985 年。公园以它应有的功能和魅力每天接待着强身健体、晨练、 娱乐的游客 3000 多人次,公园年平均接待游人量达

29、120 万人次。公园不仅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还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旧城遗址,青山绿水,使西海子公园成 为镶嵌在通州城内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燃灯佛舍利塔 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坐落在西海子公园内, (因塔内藏有舍利而著称)该塔始建于南北朝周于文氏时期,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唐朝以来,历代皇家都有重修,清康熙 35 年重修的燃灯佛舍利塔,塔高 56 米,周长44 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面八角十三 层,塔上共有 2232 枚铜铃,轻风吹来悦耳动听,佛像 424 尊,砖砌干革塔刹两层。古人曾有诗日: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的象征,1985 年维修该塔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30、位。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正是复制于燃灯佛塔。 百年塔榆 燃灯塔第十三层西北破面,生长一株榆树,此榆主干直径 17 厘米,高 3.7 米,树冠阔 4.2 米,因搭塔刹脚手架碍事,不得不将部分枝干砍去,故余高 1.9 米,冠阔 1.5 米.因其危害塔顶安全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将此树迁移地面,此榆之龄将近三百年之久,如今此榆植于塔侧葫芦湖畔,一改百年常态,与其他 榆树同时发芽同时落叶,新枝簇簇,绿叶葱葱,十分茂盛,每日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由于此树乃从塔顶移植于此,约定俗成,都称之为塔榆。 李卓吾先生墓 位于西海子公园东北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李卓吾(李贽1527 年-1602 年)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博

31、览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他敢于揭露道学的伪善,抨击孔孟之道,并以独到的见解评价从战国到明末的 800 多名历史人物,他曾先后出版了藏书、 焚书等巨著。 1602 年他被迫入 狱,以死抗争,他的朋友马经伦将其安葬在通州北马场,为使后人凭吊观瞻,1985 年扩建公园时,将此墓迁至园中。 潞河书院 1867 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江戴德夫妇在通州开辟传教站,进行传教并在新城开办男童寄宿学校,即为“潞河男塾”,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布道师。1889 年美国华北基督教公理会举行年会,表决通过把学校的课程提高到大学程度,并且申请资金,美部会拨款 2500 美元用以购买土地,建 设校舍,于当年在通州正式开办“潞河

32、书院”,1901 年更名为协和书院,设有大学和中斋二部,1912 年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1917 年大学部迁到北京城内与汇文大学合并,后组成燕京大学。其中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为私立潞河中学。1951 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78 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市属重点中学。2000 年通过专家组的评估成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永通桥 北京四大名桥之一。坐落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县城西八里,故俗称“ 八里桥”或“八里庄桥”,而其原名却鲜为人知。通惠河是元朝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东南贡赋, 岁亿万计,市民所需,则不可悉数,概由此河运京。” 永通桥正是在这样一条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

33、一座大型石拱桥。史称它是“陆运京储之通道”。石 桥的前身是座木桥,因通惠河坡度 较大、河水湍急。常将这里原建的木桥冲毁,影响交通,因此有内 宫太监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议于此地建石桥,英宗准奏,正 统十一年十二月石 桥竣工,英宗赐名“永通桥”。石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所谓“长桥映月”正是通州八景之一。永通桥的造型极为特殊。中孔特高,高达 8.5 米,宽 6.7 米,两次孔仅高 3.5 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 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为此古代工匠将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可直出

34、直入,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八里桥不落桅”正是指此。永通桥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 ,中国官军与英法侵略军交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展开了激烈战斗。永通桥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还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 御制通州石道碑 位于通州城西,京通快速路北侧,清世宗御笔,为纪念雍正七年敕筑北京朝阳门至通州各仓、码头间石道事,于十一年(1733 年)制立。南向面道,艾叶青石制。螭首龟跌,全高七米,碑侧高浮雕升龙,鳞片闪光,碑阳浅浮雕群龙,水波荡漾。俱精雕细刻,生动

35、形象。碑额“御制“二字,篆刻古朴。铭文左汉右满合璧,遒劲流畅。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其精其巨,京 东堪冠。碑文中有“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 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 ”之句,将通州战略地位之高,经济繁荣之景,高度描 绘而出,乃京门通州辉煌历史之见证,乃通州运河文化之产物,不可多得。文中 还有“朕临御以来,详求治理,昼夜孜孜,惟恐不逮。近而郊圻,远而郡邑,遐取僻壤之区,其有关于利济民物者,莫不因地制宜,以次修举“ 之语,更发人深思,亦令今人扪心自问如之否。 通州清真寺 乃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郊区称首。其元代创

36、建,历史之悠久,仅次于宣武区牛街。明代正统,万历间予以重修。清康熙、乾隆帝游通州时曾经至此,再增修之。1945 年,此寺曾 办大学。寺前胡同曾因寺而名清真寺街,今名胡同。著名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此拍摄。 1959 年定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寺东向,跨南北二院。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尚存,勾 连搭四卷,明三暗五,形制恢宏,顶式多样,集中国左建殿宇之大成, 为城郊罕有。一、二卷均三间,前为敞厅,卷棚顶,后乃过厅,硬山脊;三、四卷皆五间,前为调大脊,后为歇山脊;四卷明间后为望月楼,四角攒尖脊带琉璃宝瓶。殿内 设井口天花,写意牡丹图案;四周梁枋满饰重彩博古图。数十根金柱朱漆,皆围捏铁线缠枝牡丹, 绚丽

37、夺目,为独具特色。第二卷两山之侧,各建一座六角攒尖顶过门亭,各与第三卷稍 间相通,此种设计亦属独到。主院北讲堂,水房尚存,碑记 5 块多嵌砌于壁。若胡同北口殿式木碑楼与主院内照壁、垂花门、室礼楼不在 “文革“中破坏,则此寺可与牛街清真寺难分伯仲。 通运桥与张家湾城墙遗址 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桥南北走向,全长 43.5 米,宽 10 米,为 3 孔石券洞 结构,中券宽 9 米,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 1 块;两侧券洞宽 7 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 根

38、,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 计 19 块,用 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桥东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庙宇 1 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 2 通,等高同制,汉白玉雕。碑首高 1.34 米、宽 1.62 米、厚 0.42 米;碑座高 1.2 米、宽 1.18米、厚 0.44 米,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桥西石碑内纵 刻篆书 2 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 书铭文;桥东石碑内纵刻篆书三行“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碑身纵刻小楷铭文。两碑记述捐资改建石桥与建庙镇桥之事。已无存。2002 年北京市文物局出资重修通运桥。 桥

39、北侧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存城 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 120 米。1992 年通县人民政府拨款 15 万元予以维修,并按明城原样修复西端 20 米。修复段高 7 米,厚 35 米,外壁砌城 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 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 80 米保留原来残貌,高 4 米。1997 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艾青石制。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 50 米城基。 通州三教庙 在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现位于通州大成街 1 号院司空小区北侧),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与佛教的佑

40、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在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座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共同成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今人概括简称之为“三教庙”。三座 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 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 4 年,历经元、明、清三代 22 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 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中路跨东西三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左忠 义祠、右节

41、孝祠)、大门(左“德配天地”坊、右 “道冠古今”坊)、 棂星门,泮池泮桥(左名宦祠,右乡贤祠)、戟门(左、右角 门)、大成殿及其前杏坛(左东庑、东朝房,右西庑、西朝房、西山外圣训亭)、二 门、崇圣殿。大成殿东侧有东跨院,前为圣容殿,后为尊经阁。西跨院有二,分 别为学正署和训导 署院,前有头门,二门,后有明伦堂;一为文帝祠。所有主体建筑一色歇山脊。1935 年 12 月此庙是日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拆改较大。 1949 年 8 月河北省通县专署设此,亦有所拆改。1958 年 9 月,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占后,按工厂功能拆改更大。2004 年开始修缮,并在原文庙殿宇遗址和形制之上,修复了棂

42、星门,戟 门与东西配房。三座庙宇中,位于右后面的佑胜教寺与左后面的紫清宫,东西并列,均一 进院落,很小。“三教庙”中各供其教的祖师爷,文 庙祀孔子,佛寺奉释迦牟尼老师燃灯佛,道观供老子,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 统治者的指 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 辅助位置上,主次极为分明地分布在州街门下手旁边,共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即对立、又统一地列在州治之侧, 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通州的当代发展史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通州历史进入了

43、一个新的时代。1949 年-1950 年称通县, 1954 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 年通县、通州市从河北划归北京,合并成北京市通州区,1960 年复称通县 。之后的通州 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 1978 年):建国初期城市建设速度较慢, “文革”时期,城市建设几乎停滞,城区面积仅 16 平方公里,通州仍停留在一个小县城的概念上,城建、交通、环保等相对落后。新中国建立初期,通县、通州市的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中,通县有成绩也有挫折。通县同全国一样,也曾大 炼钢铁,搞浮夸风;也曾集中了 2 万余名工作队进行“四清 ”大会

44、战,使不少基层农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6 年 5 月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 年 12 月成立通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通县县委。1970 年通县县委又恢复。1976 年 10 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县7605 人参加高考,483 人被录取为大中专学生。 1978 年,全 县总人口 52.32 万,农业总产值 33009 万,工业总产值 12996.1 万元, 财政收入 2964 万元。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 30 年):改革开放以后,通 县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济发展:1981 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通县乡镇工业异军

45、突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92 年通县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全国第 17 位,全县社会总产值 83 亿,农业总产值 12 亿元,工 业总产值 63.2 亿元, 财政收入1.76 亿元,通州的声誉达到顶峰。 1994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 12 项指标评比,通州位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 10 位。1997 年,北京市撤销通县建置设立通州区。同年 10 月通州区委决定撤销西城、南城、北城、东城、新建、运河、北苑七个办事处及党委,成立中仓、新华、玉桥、北苑街道办事处及工委。是年,通州的 354 家企业完成重组改制,其中 28 家被拍卖。是年,注册登 记的外资企业已达 360 家。1997 年

46、初,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5.13 亿元。 财政收入 1.79 亿元,比 1992 年仅增长 1.7%。2001 年 7 月,通州 进行撤乡并镇,全区定为下辖 10 个镇,一个民族乡、4 个街道,延续至今。2002 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 91.33 亿元,比 1997 年的 38.45 亿元增长 1.37 倍。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6.94 亿元,比 1997 年的 1.97 亿元增长 2.63 倍。 城市规划:1959 年通县第一次编写城市建设规划。1984 年,通县首次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建设北京卫星城的发展思路。到 1996 年,通州城区建成面积 26 平方公里,人口 26

47、 万。建成 东西向、南北向各 3 条主干道,连接165 条街巷、居民小区。此阶段,通州作 为北京卫星城,接纳了大量化工业、制造业企业,为北京市区二产向郊区转移和缓解市区就业、人口压力,作出了重大 贡献。1997 年,通州城市建设迈上了快车道。通州区制定实施了通州卫星城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和通州区域总体规划。2000 年,京沈高速路、通顺公路、东六环路通州段相继通车。连接城内复八线地铁的八通轻轨铁路工程于 2003 年通车运行。规划建设的 5 座横跨运河两岸的大桥,其中东关大桥、运河大 桥、六环西辅路跨运河桥已建成通车,玉带河大桥、城市彩虹景观桥也已建成。 “三纵(滨河路、新华

48、南北路、京津路)三横(新华大街、玉带河大街、运河大街)”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003 年通州酝酿启动编制通州新城规划(2005 年-2020年,通州新城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3、 文化名流:这一阶段,不但通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颇具通州特色的“ 作家群”,他们为通州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他们是通州的骄傲。其中,刘绍棠、高占祥、刘白羽、王梓夫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 刘白羽,通州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在 1950 年参加编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获 1989 年优

49、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至 1994 年)炎黄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首届(1990 年至 1994 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有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等多种文种出版。 2) 刘绍棠,通州儒林村人,曾任中国作家 协会副主席。他幼年成才,13 岁开始发表作品,20 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12 卷。其中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娥眉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3) 浩然,长期在通州工作创作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 浩然选集5 卷,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圆梦等。其主要作品被改 编成电 影、电视剧、连环画,并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苍生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特别奖。 4) 高占祥,通州人,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主要文学作品有浇花集、微言集、微风集、春泥集等,并有 高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