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视新闻的美学思考吴琼摘要: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电视艺术一样也具有给予人们以美的欣赏的功能,让人们在观看新闻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美的愉悦。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础及电视新闻的审美样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电视新闻具有的美学特征以及电视新闻如何表现美、传达出美。关键词:电视新闻 美学 审美 电视新闻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有人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客观事件电视化的反映,传递的是信息,只有认识价值和政治价值,不具备美学特征,因而没有审美价值。但我认为,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电视艺术一样,同样具有给予人们以美的欣赏的功能,让人们在观看新闻接受信息的
2、同时,感受到美的愉悦。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文中提出:“新闻是一门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 ”刘少奇在对新华社工作的一次指示中说:“新闻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能只强调政治性立场,还应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和兴趣。 ”可见,新闻作品虽然不是艺术品,但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同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也有其“美”的规律。电视新闻作为新闻领域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新闻美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础及电视新闻的审美样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电视新闻具有的美学特征以及电视新闻如何表现美、传达出美。一、 “真”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础在古希腊时代, “美”这个词是和“真”相重叠的,作为
3、“美” ,必须传达出某种“真” 。黑格尔就说过:“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和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艺术,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而在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领域, “真”也是“美”的基础, “真”既作为美的本质、本体,它自身又有美学的内涵。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 为基础的。可见“美”是“真”的一种外在体现,是“美”的本质。同样真实是新闻的根本,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其固有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性是新闻首要的美学属性,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 “
4、真”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也不例外,脱离了真,电视新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电视新闻始终以“真”作为价值诉求,也正是“真”构成了电视新闻审美的基础。电视素以“传真”取胜,以真实见长。电视是“实以形见”的影像形象 1,它本身就 1是影像艺术,摄像的本身属于“照相式地再现事物” (巴赞语) ,照相方式以真实、精确地纪录、再现现实生活为本体特征,而作为电视传播的重要内容电视新闻正是以“客观”“真实”作为其价值诉求,使新闻类节目在屏幕上展示的人物和社会生活最逼近客观现实。既及时又传真,富有纪实性和现场感,使观众真真切切的进行真实性的审美关照。电视新闻要反映客观现实美,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要反
5、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它只能对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移花接木,合理想象。新闻美受客观性的制约。电视新闻是客观美的真实记录。高鑫:电视艺术美学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第 334 页 12现实美的力量就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美学家李泽厚在论美感 美的艺术中指出:“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美是生活” ,电视新闻是对社会生活的及时、客观、真实的生动反映,也是对生活中美的反映,如:风景的绮丽、植物的静美、动物的健美、海洋的波涛、云
6、霞的变幻等;正义与崇高、爱情与友谊等等,即使反映的是悲剧,是丑的方面,也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东西而服务的。通过电视新闻,人们可以获得最新消息,了解周围或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现实里的一点一滴,无论是社会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是电视新闻客观现实美的源泉。二、美学视角中的电视新闻美学在诞生之初就被定义为“感性学”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 年的著作美学中为美学下定义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的感性化认识) ,而这完善就是美。 ”即,美被定义为“完善的感性” ,可见感官在美的认识中所占的地位。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也
7、就是说所谓美是通过感官的认知体悟到的内在精神,单纯的思想是逻辑性的、缺乏趣味的,而单纯的感官又是形象性的、缺乏深度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电视新闻是一种思想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具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等审美样态。(一)电视新闻中的“优美”优美的特征是简单、平静而和谐,要求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相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拉丁文中有一个概括力极强的词“GRATIA” ,意即愉快、直爽,翻译成中文就是“优美” 。 2优美感是以“简单快感”为基础的,主体欣赏优美的 1对象时,心理是放松的,而喜爱的情感正是由心理的松弛引发而产生的。 “呈现在感官美的物体通过引起
8、肉体松弛在心灵中产生爱的情感。 ”(英国美学家 E.博克语)这种无所依赖,高度松弛,感受快乐的心理,实质上展示的是人在欣赏优美对象时超越了实用、功利目的的自由心态,与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异曲同工的意味。优美的事物给人带来审美感受,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相对处于一种宁静、放松的状态,形成和谐统一的精神反应,如入春风化雨般的氛围中。 电视新闻是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的“优 2美”是指视觉上的简洁与和谐,是听觉上的流畅、顺滑、圆润。如我们在欣赏体育比赛申雪、赵宏博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的电视新闻,就是特别能够反映运动员优美的电视新闻。优美的构图、优美的表达手法,都给人感官上极大的愉悦。人
9、们观看这样的电视新闻时,只会觉得心情舒适愉悦。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跨世纪之路(获 1994 年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利用大量的航拍镜头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的娴熟的运用,表现得立体饱满、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声、光、画、色等表现技能,给观众赏心悦目的感觉。(二)电视新闻中的“崇高”崇高作为美学的一个范畴,区别于优美,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庄严、伟岸的美,因此崇高又称作壮美。 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 3刘长庚:艺术欣赏与审美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 109 页 1张同同:体育电视新
10、闻的美学思考 , 东南传播2001 年第 8 期 2刘长庚:艺术欣赏与审美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 112 页 33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朗吉诺斯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提出崇高的。朗吉努斯认为,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等。 3崇高的作品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 1以物体景物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练集中。电视新闻中的“崇高”正是显现了新闻人物为造福人类,忍受各种难以想象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这种痛苦越深刻、越浓重,它所引发的体验就越深沉越肃穆,崇高的感觉就越具有感染力
11、,这些人类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不可抗拒地令人震撼。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崇高只需在我们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去寻找依据,而这种思想样式把崇高性带进自然的表象里去。 ”美学元素是催化剂,它可以把崇高的精神潜移默化;崇高是新闻的原动力,它可以凭借每一件激动人心的新闻,使人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如体育电视新闻中运动员夺冠之路的艰难性、曲折性,它肯定了人类征服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充实而高大的美。按照移情说的美学观点,崇高感是同主体的精神力量相通的。电视新闻如党的好干部牛玉儒 巾帼英雄任长霞等塑造的先进人物,鲜明的个人形象在观众心
12、目中形成了“崇高美” 。在这些电视新闻中,这些具有伟大精神的典型人物为党为人民呕心沥血,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电视观众可以借助这种毁灭,感受到人类精神具有不畏牺牲的高贵品质,在这个意义上讲,崇高往往可能和悲剧紧密相连。(三)电视新闻中的“悲剧”诸多审美范畴中,悲剧也是一种审美意识。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悲剧其实就是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们的实践斗争,以美的毁灭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是人们在悲痛中由情感的巨大震荡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而产生美感的愉悦。 它起的是一种警世作用,为的是在避免
13、这种结果的再发生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服务。 “欣赏”悲剧的时候,悲剧是和我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让我们体验认识到,命运、自然、生活等等很多无法左右的力量和变化,这无能为力的恐惧感往往令我们更加冷静和谦虚,而心灵的谦虚是诚恳面对人生的基础。 例如,观众在观看汶川地震的电视新闻直 3播时所产生的悲悯、启迪、怜悯、恐惧之情,在进一步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哀伤随着对他人命运的关注而得到释放,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净化说“ 来解释悲剧性效果。 “净化”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后来用在宗教上,指通过涤罪使道德上获得感化。亚里士多德使用净化一词,说明通过产生
14、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最终使人的心境恢复平静。这是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缓和) ,来达到平静。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疏导作用。 正如人的心情很压抑,受到强烈的刺激,以求 4得疏通,使整个身心获得平衡。 我们认为,悲剧性是由痛感到快感的,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会很沉痛,而一旦把这种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和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例如 2003 年 3 月 20 号伊拉克战争以“斩首行动”为代号拉开序幕,吸引了一些国家的电视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格达一线采访。中央电视台 2003 年 3 月 27 日、28 日、29日的
15、新闻,不仅记录了美英联军惨绝人寰的轰炸、对贫民屠杀,同时也展现了战争不仅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惨烈,激发了伊拉克人民对战争的英勇抵抗、万书元:艺术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45 页 1张同同:体育电视新闻的美学思考 , 东南传播2001 年第 8 期 2刘长庚:艺术欣赏与审美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 119 页 3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5 页 44切齿痛恨,还使美、英、法、日等世界各国人民举行了规模不同、形式各异的反战示威游行,强烈地谴责了布什、布莱尔的好战行径和霸权嘴脸。人们在痛感
16、中有着理性的思索,画面中的悲剧才能推动人物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使情感与理性统一,进而提高观众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产生出悲剧特有的美感愉悦。人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电视画面充分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带给了人们感性认识和理性的思索。因此,要把悲剧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成就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达到提升电视观众人生感悟的作用,使电视观众把有限的悲剧性体验与无限的人生追求结合了起来。(四)电视新闻中的“喜剧”喜剧同悲剧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范畴。喜剧是笑的艺术,常常与幽默、滑稽、讽刺等联系起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说:“笑(
17、喜剧) 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正是这一对悟性绝不愉快的转化却间接地在瞬间极活跃地引起欢快之感。 ” 4黑格尔则认为,戏剧产生与感性形象与理念的矛盾,且由于感性形式压倒了理念 1的内容,导致形式的巨大与内容的空虚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出喜剧性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喜剧的根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中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喜剧是在肯定美好基础上对丑的嘲笑。社会新闻中“喜剧”的新闻不胜枚举,有肯定性的,也有否定性的;有讽刺的,也有幽默的。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就经常一本正经地把新闻中的动物和东西都当人看,这样做出的趣闻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 东北虎相亲 、 候车室里的故事就是这
18、样用拟人化的手法达到幽默、喜剧效果的电视新闻。体育新闻也有类似的喜剧效果。1998 年世界杯赛上,法国球员布兰科低头亲吻门将巴特斯光头的画面,流传甚广。光头门将的光头在球场上也许略显不雅,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极不协调,便产生了喜剧性,从而凸现出体育电视新闻特殊的喜剧美感。舆论监督类的电视新闻则往往呈现给电视观众的是讽刺性的欣赏效果,如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天价住院费 、 茶水发炎 、透视运城灌溉功能等新闻,都是通过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用一种幽默、讽刺的手法达到喜剧的审美效果。(五)电视新闻中的“丑”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丑是人们在审美认识中引起的负价值,它是与人
19、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相悖的。虽然生活中的丑不能引起人的美感反映,却可以成为电视新闻描绘的对象。 “丑”的事物一旦进入电视新闻领域,经过电视记者创造性的劳动,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也就是说, “丑”经过电视化的手法否定性的表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说,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作为电视形象,它已经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特性。丑是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生活丑成为电视新闻表现的对象,是电视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性决定的。把生活中的丑真实地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时常会揭
20、示丑的典型,如新闻调查播出的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 ,观众在观看这条新闻时,无不对心理变态的虐猫女的丑恶行为深恶痛绝,也引起了人们对道德、人性的热议。近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清除网络世界的毒瘤 、 传销传到网络 、 被蚕食的母亲河等节目通过对社会上丑恶事件、丑恶人物的揭露,树立丑的典型,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头脑,分辨假丑恶,使人们在抨击丑恶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电视新闻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丑”的元素使人的认识得到升华,也使电视新闻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张同同:体育电视新闻的美学思考 , 东南传播2001 年第 8 期 15参考文献:1、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2、邓晓芒著.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北京: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 2008 3、 【 德 】 康 德 著 .判 断 力 批 判 .宗 白 华 译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54、刘长庚著.艺术欣赏与审美.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万书元著.艺术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廖国伟著.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艺术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