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刑法学 广播电视大学 完美幻想1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2852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  广播电视大学   完美幻想1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刑法学  广播电视大学   完美幻想1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刑法学  广播电视大学   完美幻想1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5年12月13日1。刑法,就是规定犯罪 、刑事责任 和 刑罚 的法律。2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_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_相适应。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 程度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_主管人员 _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_判处刑罚。 6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_的,是犯罪预备。7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 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8刑罚适用

2、的主体是_国家审判机关_.9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_怀孕的妇女_适用死刑。 10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_的犯罪分子。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 论理解释2,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 为基础,兼采 屈人原则 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 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 刑罚处罚的行为。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 周岁 不满16周岁。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 或者 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

3、过必要限度造成 重大损害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两个方面。8,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 以上 三个月以下。9对与累犯 ,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 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和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和 、 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 不作为 。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 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 所必需的

4、,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6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 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7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 十五年以下。8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 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9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10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犯罪之日起计算。2、选择题(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C

5、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C ) A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BCD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6 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

6、着却打死了小孩。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C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C.结果犯 D举动犯8 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 )。A想象竟合犯 B,法规竟合C.结合犯 D.吸收犯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劳改机关 D公安机关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 l 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D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C.吸收原则和

7、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 ACD )。A对前段的补充 B. 对前段的强调C. 对前段的限制 D. 对前段的例外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C )。A. 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3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C. 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5某甲在犯罪过程

8、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对某甲应当( A )。A. 免除处罚 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 A )全部罪行处罚。A. 集团所犯的 B. 他组织、领导的C. 他参与的 D. 他指挥的7某甲为迫使某乙还债,将某乙非法拘禁了 lo 天。某甲的行为属于( C )。A. 连续犯 B牵连犯C. 继续犯 D. 结果加重犯 8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 B )决定罚金数额。A. 犯罪性质 B犯罪情节C. 犯罪所得 D经济状况9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墩低为( C )。A二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10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

9、追诉期限为( B )。A. 十年 B十五年C二十年 D二十五年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3已满14周岁不满 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C )处罚。A从轻 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4犯罪既遂是指( D )。A犯罪结果已经发

10、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A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C )o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AD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B )。A五年 B十年C十五年 D二十年3、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1、)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2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5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

12、2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5,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

13、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3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4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1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1分)(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

14、的第三者实行。(2分)(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1分)(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分)(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3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2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即犯罪分子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其本人的意志

15、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3分)(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1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1分)2

16、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刑法总则对于死刑的适用作了以下限制性规定: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即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 g 巳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2分)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分)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分)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2分)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1

17、)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2分)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 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2分)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

18、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分)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 l4周岁。(2分)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 l6周岁。(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分)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2分)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19、(2分)五、案例分析(16分)五、案例分析(16分)案情: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00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明天不想去上学了,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将一包鼠药(毒鼠强)放进了赵某每天必喝的中药里,并从赵某的钱包里找到160元钱后到一网吧上网玩游戏。次日早上,赵某喝下掺有鼠药的中药后中毒死亡。徐某某 回家得知其母死亡,便向其父承认是自己所为,并在其父带领下到派出所投案,

20、交代了事情的全部情况。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1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3徐某某故意以鼠药毒杀其母,致其死亡,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应当受刑罚处罚,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分)4徐某某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可

21、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分)5徐某某属于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分)6徐某某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3 分)案情,王某,男,23岁,某厂工人。王某于2000年在江某开办的电机厂找了份临时工的差事。2001年4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2至4月份工资。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因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双方扭打起来,人高马大的扛某还打了王某一拳。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4月24日中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出门时与王某碰个正着,他问王某有什

22、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尸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便立即将王某扑倒在地,并从其手中夺下一只打火机。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c 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3分)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乎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分)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事先准备好汽油带到

23、现场并且泼洒在地,开始着手实施放火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放火的行为,因此,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属于犯罪来进而非犯罪预备或中止。(?分)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分)案情:于某,男,17岁。2006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2007年10月,于某到某烤鸭店打工,与老板黄某(女,40岁)相好后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一直保持到2008年4月初。4月电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5月14

24、 E1晚8时许,于某在烤鸭店内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砍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大骂于某,并说要杀死于某。于某便继续用椅子砸打黄某,直至其不再出声才住手。于某发现黄某已死,非常惊慌,遂仓皇逃离现场。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侵害已停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以致其死亡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分)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死亡的结果发生,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4分)4于某犯罪时未满 l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2分)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前罪所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刑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