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22735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

3、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一、农业的起源 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具材质的更新 (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4、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牛耕技术的演进 (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

5、(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 (2)两汉时期 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 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集体耕作 (1)时间: 时期。 (2)原因:农具原始。 2.个体农耕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 (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 (4)影响 农民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给自

6、足)。 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阻碍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 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使 容易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脆弱性)。,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探究主题1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问题】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读】 表格中涉及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可以从我国人地关系、耕作方式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 【结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

7、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深化拓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形成发展原因 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 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 。,探究主题2 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 (

8、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问题】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解读】 根据材料中牛耕、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根据“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精耕细作;根据“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等信息可以得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根据材料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结论】 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9、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深化拓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 (2)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期末)“过春节”又称为“过

10、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解析:D “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解析:C 依据题干中“入土”“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耕地工具,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可以随心所欲,故选C。A耧车属于播种工具,B翻车、D筒

11、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解析:B 牛是耕地的主要动力,从汉代到唐宋法律规定的对耕牛宰杀的约束的强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强化,B项正确。,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B 题干要求是灌溉工具,A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由“脚痛腰酸晓夜忙”可知,该灌溉工具需要人力,故选B项。C、D两项无需人力,

12、排除。,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C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

13、7-约830年),唐代诗人。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 (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 主要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精耕细作。 (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 (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