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全一册(课件+试题)(打包35套)鲁人版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版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试题打包35套鲁人版必修1.zip2018版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试题打包35套鲁人版必修1.zip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6.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1.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7.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2师说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2.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了解新考改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8.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4.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谈读书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9.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谈读书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3.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4.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7.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6荷塘月色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5.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6荷塘月色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8.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1.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6.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9.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7.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0.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4.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4.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5.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5.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8.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告别沈从文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7.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告别沈从文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7.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悼念乔治桑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6.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悼念乔治桑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6.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2.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6.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8荷花淀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3.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8荷花淀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7.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9赤壁之战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4.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9赤壁之战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8.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0.doc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永别了武器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5.ppt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永别了武器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9.doc
  • 全部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6.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1.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7.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2师说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2.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了解新考改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8.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谈读书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9.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谈读书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4.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6荷塘月色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5.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6荷塘月色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8.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1.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6.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39.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17.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荷塘风起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0.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4.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5.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5.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8.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告别沈从文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7.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告别沈从文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悼念乔治桑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06.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悼念乔治桑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26.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2.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7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6.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8荷花淀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3.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8荷花淀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9赤壁之战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4.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9赤壁之战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8.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单元质量综合检测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50.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永别了武器课件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125.ppt--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永别了武器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18062914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学习导引内容概述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 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 ” 。歌德说 :“ 所谓真正的智慧 ,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 ,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 ,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 ,直至它们在我们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 我们说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有三 :学习、从师、读书。《 劝学 》 运用大量比喻 ,进行形象化论证 ,告诉我们 “ 学不可以已 ” ,这样才能 “ 知明而行无过矣 ” ,才能 “ 圣心备焉 ” 。《 师说 》 针砭时弊 ,说理透辟 ,笔锋犀利 ,告诉我们 “ 从师 ” 是得 “ 道 ” 、受 “ 业 ” 、解 “ 惑 ” 的需要 ,择师的标准是 “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 谈读书 》 举例论述 ,正反论述 ,比喻论述 ,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 ,从个人感受角度阐释了读书的目的、关键、方法等。学法指导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 ,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1.诵读的精髓是 :熟读精思 ,口诵心惟。朱熹认为 “ 诵读 ” 应 “ 三到 ” :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认为文言诵读是 “ 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 ” 的。2.诵读具体应做到 :读准字音 ,弄清节奏 ,把握语气。节奏包括停顿、语速。一般叙述、写景的文字 ,情绪平静、气氛庄严、行动迟缓 ,还有较难理解的字句等 ,语速都要慢一些 ;悲哀的文字 ,应读得深沉、清晰、速度稍慢 ;情绪紧张、热烈、兴奋、慌乱以及激昂慷慨、愤怒、驳斥等内容 ,语速要快。文言文诵读的语气 ,除了语法语气、感情语气外 ,还有文言虚词的语气 ,要把握 “ 轻重有别 ” 的原则 ,还要注入真情 ,以情带声。1 劝 学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劝 学孟 郊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鉴赏 :此诗通俗易懂 :只有击打石头 ,才会有火花 ;如果不击打 ,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人也是这样 ,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不学习 ,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 ,别人得到知识不能让自己增长才干。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 ,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 “少年 ”吗 ?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强调了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石要击 “乃有火 ”,人要学 “始知道 ”;而且 ,“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 ”—— 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知。所以 ,作者最后落脚到勉励我们青少年惜时如金 ,及时勤奋攻读 ,从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 ,早日成才 ,以免 “老大徒伤悲 ”。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1.走近作者荀子 (约前 313— 前 238),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 ,名况 ,字卿 ,后世也称荀卿 ,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国和楚国 ,晚年教授弟子并从事著述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著有 《 荀子 》 ,现存 32篇。《 荀子 》 由 《 论语 》《 孟子 》 的语录体散文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文章多用排比 ,善用比喻 ,语言质朴 ,说理透彻。2.写作背景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 ;善 ,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 ,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 ,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 ,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 ,人性才能改变。因此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 ,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 《 劝学 》 就是为了勉励人们 “ 积善成德” ,成为君子。3.相关知识(1)荀子文章的特色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 ,结构严谨 ,气势浑厚 ,多用排比和比喻 ,素有 “ 诸子大成 ” 的美称。他的文章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 ,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 ,同屈原一起被称为 “ 辞赋之祖 ” 。(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 ,深入浅出。二、知识积累1.通假字(1) 使之然也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答案 :(1)“ ” 通 “ 煣 ” (2)“ 有 ” 通 “ 又 ” (3)“ 知 ” 通 “ 智 ” (4)“ 生 ” 通 “ 性 ”答案 :(1)横渡 终止 与世隔绝 非常 (2)强健有力的 有余2.一词多义答案 :(3)凭借 ,利用 假装 (4)介词 ,从 介词 ,比 介词 ,向 (5)连词 ,表并列 连词 ,表修饰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顺承 连词 ,表递进答案 :(1)日 ,名词作状语 ,每日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 弯曲 (3)高 ,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4)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 快 ,走得快 (5)水 ,名词作动词 ,游泳 (6)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善行 (7)上、下 ,都是名词作状语 ,向上 ,向下3.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木直中绳 , 以为轮 ( )(3)登高而招 ( )(4)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 )(5)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 )(6)积善成德 ( )(7)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 )答案 :(1)广泛地学习 (2)爪子和牙齿 (引申为帮手 ,褒义词 ) (3)托身、安身4.古今异义5.特殊句式(1)不复挺者 , 使之然也 ( )(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 )(3)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 )(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6) 以为轮 ( )(7)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8)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 )答案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介词结构后置句 (6)省略句 (7)定语后置句 (8)固定结构 :无以 ,没有用来 …… 的办法6.名句默写(1)人们常说 ,活到老 ,学到老 ,荀子 《 劝学 》 篇中的 “ ”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 《 劝学 》 中说 ,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3)《 劝学 》 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即 “ 学不可以已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 劝学 》 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5)善于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 ,《 劝学 》 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 ” 。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 《 劝学 》中说 :“ , ” 。 《 老子 》 中说:“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答案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文章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 劝学 》 的语言特色很突出 :句式整齐 ,以四字为多 ,间以杂句 ,错落有致。遣词造句高度凝练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锲而不舍” 等成语出自本文 ,“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等名句流传后世 ,都说明了这一点。二、局部揣摩1.作者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 ,用 “ 青 ”“ 冰 ”“ 轮 ”“ 木 ”“ 金 ” 的比喻 ,分别论证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 青 ”“ 冰 ” 的比喻 ,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 轮”“ 木 ”“ 金 ” 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 ,改造人的品性 ,使人智慧明达。参考答案 :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运用中。课文末段作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 :2.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 ?作者作了哪些正反对照 ?(2)骐骥一跃 ⇔ 驽马十驾(3)锲而舍之 ⇔ 锲而不舍(4)蚓 ⇔ 蟹通过对比 ,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而论证了 “ 学不可以已 ” 这个中心论点。参考答案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 ,通篇设喻 ,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文中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证 ,充分表达了 “ 学不可以已 ” 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 ,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多样性。有正面设喻 ,如青 “ 取之于蓝 ” ,冰 “ 寒于水 ”“ 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 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也有正反设喻 ,如 “ 蚓 ” 和 “蟹 ” ,“ 骐骥 ” 和 “ 驽马 ” ,“ 锲而舍之 ” 和 “ 锲而不舍 ” ,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明白 ;还有反复设喻 ,如 “ 跂而望 ”“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 假舆马 ”“ 假舟楫 ” ,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 ,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3.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 ,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青 “ 取之于蓝 ” ,冰 “ 寒于水 ” ,“ 锲而舍之 ”“ 锲而不舍 ” ;有的先设喻 ,后引出道理 ,如第三段 ,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 ,后引出 “ 善假于物也 ” 的道理 ;有的先设喻 ,引出道理后 ,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 ,作者先用 “ 积土成山 ”“ 积水成渊 ” 设喻 ,引出 “ 积善成德 ” 的道理 ,再用 “ 不积跬步 ”“ 不积小流 ” 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开放探究孔子说 :“ 学而不思则罔。 ” 而荀子却说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思路提示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 ,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 ,他反对的是单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 ,向实际学习。他通过 “终日思 ”与 “须臾学 ”的对比 ,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 “善假于物 ”的学习。荀子把 “所学 ”与 “善假于物 ”联系起来 ,“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 ,去改造客观世界 ”。课堂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剖析 :C A项 ,“省 ”读 xǐnɡ;B项 ,“暴 ”读 pù;D项 ,“锲 ”读 qiè。剖析 :C 躁 :浮躁 ,不专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剖析 :C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 之 ” 字用法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剖析 :D “须臾 ”古今都是指极短的时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剖析 :D A项 ,介宾结构后置 ;B项 ,判断句 ;C项 ,省略句 ,D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5.下列句子与 “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1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1 劝 学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4 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B.风雨兴焉 兴:兴盛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D.金石可镂 镂:雕刻剖析:B 兴:起。2.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剖析:D “焉”是助词,其他项均是兼词。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卒廷见相如C.木直中绳, 以为轮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剖析:C “木”在句中作主语,其他是名词用作状语。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二)课外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来居官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琎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剖析:B “以……为职”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C 两项;“均分”为偏正结构,意思是“平均分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D项。译文为: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准许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剖析:D “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错误,无“肱股之臣”。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剖析:A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原文为“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译文: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译文: 答案:(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关键词:“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句意通顺)(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词:“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通顺)参考译文: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王来说:“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皇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是谁?”顾佐回答说是王来。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说:“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作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准许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任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琎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史代替侯琎。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王来上奏说:“近来因4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王来回家。成化六年,死在家中。语言运用9.(2017·全国Ⅰ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剖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①处接上文“但”表示转折,与前面的作用相反,起不到治病的作用,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②处参考后句“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猜测②处应填“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③处,承前转折,后文是结果,可知应填“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答案:①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10.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上与之相同的句子。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旖旎; ,, ; , ,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感觉空白背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剖析:本题属嵌入式仿写。作答此题要注意:①句式相同,采用上下语句“一……,……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的形式;②内容上,突出“一点空白”,且需引用诗句;③修辞上,与上下句一起构成排比;④格调上,积极健康。答案:(示例)一江碧水 波涛汹涌后不忘留下一点空白 使人神游空白背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 一首诗词 缠绵悱恻后不忘留下一点空白 让人品味空白背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绮丽1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顾炎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经世致用”,他对文人的清谈、玄学深恶痛绝,对王阳明的“心学”也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误人、误世的学问。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军制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研究的都是“当世之务”,凡赋税田亩、钱币权量、河槽水运、盐铁地理等,无不是最切实际、最接地气的论说。 A.顾炎武一生致力于对天下苍生有用的学问B.顾炎武在利国富民方面有突出的文学贡献C.顾炎武文学研究的重点着眼于经世致用上D.顾炎武的许多观点在其著书上便有所显现5剖析: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所填写的内容是对后文具体内容的概括。顾炎武的这些著作,有一个核心价值观,那就是“致用”。所以可选择的范围是 AC项。再分析这些具体的著作发现,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研究,因此可以选择 A项。2 师 说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春 雪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鉴赏 :这首诗构思新巧 ,独具风采。新年前后是立春 ,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 ,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 “都 ”字 ,是这种急切心情的透露。 “未有芳华 ”,一抑 ;“惊见草芽 ”,一扬 ,跌宕腾挪 ,波澜起伏。第二句的 “惊 ”字表明 ,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 “春色 ”的萌芽而惊喜。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 ,显得十分含蕴。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 ,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 ,但白雪却等不住了 ,竟然穿树飞花 ,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 ,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 ,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却嫌 ”“故穿 ”,运用了拟人手法 ,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 ,饶富情趣。 “作飞花 ”三字 ,翻静态为动态 ,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 ,一翻再翻 ,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 ,有应接不暇之感。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1.走近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祖籍河北昌黎 ,人们也称他为“ 韩昌黎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先秦、两汉散文 ,主张 “文以载道 ” ,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 ,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 ,风格险怪 ,讲究用奇字、造奇句 ,被人们评为 “以文为诗 ” 。著有 《 昌黎先生集 》 等。2.写作背景在唐代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 ,都有官可做。韩愈写 《 师说 》 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 :“ 由魏晋氏以下 ,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 ,收召后学 ,作 《 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 由此可见 ,韩愈作 《 师说 》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 ,是难能可贵的。3.相关知识(1)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 ,即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宗旨在于提倡用先秦两汉时期的散行单句的行式写文章 ,反对骈文。这样的想法早已有之 ,皆因社会条件不成熟或理论单薄不成系统或创作实践的范例性做得不好而没能形成气候。唯至中唐条件具备 ,韩柳又用其先进的理论和大胆杰出的创作实践相匹 ,而使之声势浩大 ,使这场运动彪炳一时 ,影响千秋。但韩柳以后 ,骈文死灰复燃、重登统治地位。宋六家高举韩柳旗帜 ,勇于创作 ,大胆实践 ,最终取得了战胜骈文的胜利。(3)“ 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 说 ” 的语言简明 ,寓意深刻 ,通常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如 《 师说》《 马说 》《 捕蛇者说 》 等。二、知识积累1.通假字(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 ,或不焉 ( )答案 :(1)“ 受 ” 通 “ 授 ” (2)“ 不 ” 通 “ 否 ”答案 :(1)名词 ,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 为师 动词 ,学习 动词 ,从师 名词 ,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 ,军队 (2)道理 风尚 道德学问 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 动词 ,说 2.一词多义答案 :(3)丢弃 ,放弃 名词 ,遗失的东西 遗留 (4)chuán,动词 ,传授 chuán,动词 ,流传 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副词 ,就 动词 ,是 ,表判断 连词 ,表并列 答案 :(6)介词 ,对于 介词 ,比 介词 ,向 介词 ,被 (7)代词 ,指知识和道理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 ,的 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比较 ,相当于 “ 于 ” 语气助词 ,表揣测答案 :(1)师 ,名词作动词 ,学习 (2)齿 ,名词作动词 ,并列 (3)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 为师 (4)圣、愚 (前一个 ),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 ,愚人 (5)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6)羞 ,形容词作动词 ,感到羞耻 (7)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 …… 为耻3.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 ( )(2)君子不齿 ( )(3)孔子师郯子 ( )(4)圣益圣 ,愚益愚 ( )(5)小学而大遗 ( )(6)位卑则足羞 (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 )4.古今异义答案 :(1)求学的人 (2)一般人 (3)小的方面 (文中指句读 )的学习 答案 :(4)秦汉的散文 (5)两个词 ,动词 “ 从 ” (跟从 )和连词 “ 而 ” (6)不一定 (7)用来 …… 的 ,…… 的凭借5.特殊句式(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 )(3)而耻学于师 ( )(4)生乎吾前 (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7)不拘于时 (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 )答案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7)被动句 (8)固定结构 “ 庸 …… 乎 ” 意思是 “ 难道 …… 吗?” (9)固定结构 “ 是故 ” ,作连词用 ,表结果 ,相当于 “ 所以 ” ,“ 因此 ”6.名句默写(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 (2)柳宗元曾在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中说 :“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然笑之。 ”这与韩愈 《 师说 》 中 “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3)《 师说 》 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 , 。 (4)韩愈 《 师说 》 中 “ , ” 这句话与荀子 《 劝学 》 中的 “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观点相同。 答案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3)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展开其论证思路的 ?参考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 ,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 ,论证中心论点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 :“ 圣人无常师。 ” 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 ,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蟠 “ 不拘于时 ”“ 能行古道 ” 的精神。二、局部揣摩1.人为什么要从师 ?请引用原文语句从三方面回答。参考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 2.韩愈批评 “ 耻学于师 ” 的风气 ,涉及的面似乎很广 —— 开头是 “ 今之众人 ” ,接着是做家长的人 ,最后是 “ 士大夫之族 ” ,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主要批判的对象是 “ 士大夫之族 ” 。理由有二 :第一 ,从行文的语气看 ,批判 “ 今之众人 ” 用的是疑问语气 ,批判做家长的人用的是否定语气 ,批判 “ 士大夫之族 ” 用的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不仅不满 ,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 ,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 ,却不如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聪明 ,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 ,这与以 “ 道 ”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参考答案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论证角度不同 ,前者从正面立论 ,在论证教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提出了 “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 的基本观点 ;第二段从反面立论 ,通过三组事实的对比 ,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一段里有感而发 ,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提出观点 ;第二段批判现实 ,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3.文章第二段的论述与第一段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 :年轻人在接受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方面 ,往往比老师来得快 ,所以 ,从某些方面说 ,的确 “ 弟子不必不如师 ” ;从接受世界新思潮 ,特别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思想上 ,年轻人的老师更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可以说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 (言之成理即可 )4.你如何看待 “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的观点 ?参考答案 :5.举例分析课文二、三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段落 论证方法 例 句 作 用二 对 比论证 古之圣人 …… 而耻学于 师 ;爱 其子 …… 吾未 见 其明也 ;巫医 乐师 …… 官盛 则 近 谀。造成 强 烈反差效果 ,使论证 更有力 ,观 点更 鲜明。三 事例论证孔子 师 郯子、 苌 弘、 师 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 贤 不及孔子。列 举实 例 ,用事 实论证中心 论 点 ,更具 说 服力。引用论证孔子曰 :三人行 ,则 必有我 师。用大教育家孔子的言 论作 论 据 ,借助名人的影响 ,增 强 说 服力。三、开放探究韩愈的 《 师说 》 千古传诵 ,今天对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你认为文章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为韩愈写一段评论。思路提示 :韩愈 《 师说 》 中的创新 ,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 ,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的 “受业 ”,扩大到 “传道 ”“解惑 ”,明确提出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 ,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 “士大夫之族 ”的门第观念 ,明确提出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 :从师即是学道 ,惟 “道 ”是问 ,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 ,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的观点指导下 ,从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的客观事实出发 ,推论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崭新观点 ,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评论 :文如长江大河 ,泻浩流传 ;气若泰山北斗 ,千年不衰。摈弃流俗 ,倡导古文。不畏士人聚骂 ,论述学者必有师。他对真理的执着 ,对陋习的批判 ,对师道的传扬,给我们的不仅是非凡勇气 ,还有为人师表的气魄。课堂演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剖析 :B A项 ,“砭 ”读 biān;C项 ,“阿 ”读 ē;D项 ,“蟠 ”读 pán,“屑 ”读 xiè。剖析 :B 知 :理解 ,通晓。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剖析 :C A项 ,① 语气词 ,表判断 ;② 代词 ,…… 的人。 B项 ,① 副词 ,表揣测 ,大概 ;② 代词 ,自己。 C项 ,都是连词 ,表转折 ,却。 D项 ,① 介词 ,比 ;② 语气词 ,相当于 “呢 ”。 剖析 :B A、 C、 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B项 ,名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 ,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剖析 :D D项好为人师 :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形容不谦虚 ,自以为是 ,爱摆老资格。含贬义。美文赏读千年一叹读韩愈丛维熙中国民俗谚语中说 :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 ,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 ,江中亦无流泉戏水 ,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 ,却名贯广东大地 ,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 ?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 ,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 “ 仙 ” 和 “ 泉 ” 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 ,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 ,被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 :山易名为韩山 ,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师院讲演时 ,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 ,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 ,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 ,居然使江河易姓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 ,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 ,留给我的不仅是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的怀古的咏叹 ,还启迪笔者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 ,似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