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世强教授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技巧【按】我在各地做讲座报告时指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多寡,是一个单位基础研究实力的标杆;而获得基金资助是每个做基础研究的学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近年来,大家对申请基金越来越重视。2010 年,我陆续写了一些基金申请笔谈,是几年前我的讲座“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略的思考”的 ppt 稿的扩充。为了便于朋友们参考,今天将这些博文汇编在一起,起名“基金申请十日谈”,就申请基金项目的方方面面发表一些浅见。汇编时对文字做了一些修改,去掉了一些重复叙述的部分,其余基本上照旧。倘若你只对基金申请策略的某一方面有兴趣,可以跳着阅读此汇编,或者参看以前的博文,那里有
2、些跟帖也许对大家有帮助。这一汇编在我的乐乎博客贴出后,引起广泛注意,各网站多有转贴。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博士和力学处处长詹世革博士曾看过全文,我征询他们的看法时,他们未提出原则性修改意见。待 201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出版后,将对这一汇编做相应的修改。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朋友们不吝指正。目录楔子:审时度势 用足机会 http:/ 精心准备 http:/ 缜密选题 http:/ 务实创新 http:/ 聚集队伍 http:/ 清晰铺陈 http:/ 广结善缘 http:/ 言简意赅 http:/ 画龙点睛 http:/ 夺人眼球 http:/ 百折不
3、回 http:/ 谨防超项 http:/ 用足机会201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于近日出版(科学出版社,2009-12,以下简称为指南),每个想申请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朋友,都应该认真研读一番。这里,对这一申请指南做一番初步解读。 竞争态势依旧 。指南 前言中指出,“2010 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按历年经验,每个五年计划的末年,经费相对地充裕。据我估计,今年基金委的拨款会比去年增长 20以上。去年,基金委收到各类项目申请书共 97755 项,实际受理 93839 项,最后立项 18810 项(包括各类项目),总资助率超过 19,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 17.49(
4、单项平均资助金额 32.85万元),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略高一些。预计本年度申请的总项数会超过十万项,资助率和平均资助强度会稍有增加。所以,此次基金申请竞争依旧激烈,申请胜率只可能微增。 强调战略需求 。基金委主任孙家广院士在 指南序言中指出,“基础研究作为我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他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话:“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地进行创造性实践。”孙家广主任说,2009 年是基金委的战略研究年,着重关注:坚持全局性,立足高起点,探索
5、规律性,明确方向性,把握政策性。特别强调:“要从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统筹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因此,我们在确定基金项目选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学科的战略发展需求,顺应国家基础研究发展的潮流。 机构设置调整 。2009 年,中央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内设机构中增设医学科学部,这一重大调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和对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视。因此,现在基金委设有八个学部:A. 数学物理科学部、B. 化学科学部、C.生命科学部、D.地球科学部、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F.信息科学部、G.管理科学部、H.医学科学部。随着医学科学部的成立,生命科学部也调整了内部机构。因此,从事与医学
6、、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申请者(包括我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各院系研究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申请者)必须重新审读相关信息。 重点项目增加 。本年度资助的重点项目总数将达到创纪录的 390 项以上。这里列出力学领域拟资助的 13 个主要方向(将从中遴选出 810 项,平均资助强度为 200 万元/项):1. 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A0202)2. 航空航天中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A0202 )3.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基础力学问题(A0202)4. 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研究(A0203)5. 多场耦合力学问题(A0203)6. 复杂流动机理研究(A0204)7. 重大工程中的流体
7、力学问题(A0204)8. 人类健康及医学中的生物力学问题(A0205)9. 极端条件下的关键力学问题(A02)10. 新能源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A02)11. 重大装备中的关键力学问题(A02)12. 计算力学理论、方法与软件(A02)13. 实验力学新方法与新技术(A02)与过去相比,所拟定的主要方向更加宽泛,为各路申请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中也可看到力学界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申请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不无启迪。 重大研究计划多姿多彩。本年度基金委将执行 7 个重大研究计划:1. 华北克拉通破坏;2. 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科学问题;3. 单量子态的探测及相互作用;4. 功能导向晶态材料
8、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5. 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6.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7.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以上计划有的是新设的,有的是延续的。重大研究计划分为“培育项目”(研究期限 3 年)、“重点支持项目”(研究期限 4 年)和“集成项目”(研究期限 4 年)三类,资助强度不低于 50 万元/项(第六项属管理科学部,不低于 35 万元/项)。过去我们对重大计划项目的申请重视得不够,宜适当加强申请力度。我们力学研究工作者应特别关注重大研究计划“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南中对该计划有详细描述。谨祝提出申请的朋友交好运。(写于 2010 年 1 月 3 日)http:/ 精心
9、准备申请基金非一日之功,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大而言之,先要为自己的科研实践做宏观上的准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科研要领,把握科研方向,进行初步实践,为有计划地做某项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小而言之,必须为申请特定题目的基金项目做好细观上的准备。本文的讨论是已为实际科研工作做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何着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举其要者,应做到:充分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性质、资助范围、项目分类、学科代码、当今热点、申请要点、评审方式等等。仔细阅读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是一条捷径;上基金委的门户网站(http:/ )可以获得相关的各种信息;从各单位的科研处(尤其是负责基金申请的
10、人员,如本校的刘桂珍老师)可以得到必要的咨询;从已获得过基金项目的前辈或同事处可以了解具体的申请诀窍;通过这些技术性准备,可使自己避免走弯路。充分调研相关的研究动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说来, 要充分读书(浏览主要文献);至少应通读 100 篇左右的相关的中外文献(精读 35 篇),在申请书中可引用 3050 篇; 要走访专家(把握研究方向);至少访问 3 10 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定位的意见; 要出席会议(了解周围动态);至少出席 2 3 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的热点问题; 要组织队伍(找到主要伙伴);尽早建立名副其实的研究团队,就相关问题开始合作
11、研究,并商议确定主要研究课题; 要预先研究(试做初步工作);就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做尝试性研究,并争取相关的省市部委级的小项目,发表若干初步成果; 要预定方案(确定技术路线);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提炼好创新点(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等); 要预估困难(抓住主要难点);抓准要研究的 13 个关键问题,设想好解决步骤; 要先写综述(做好舆论准备);尽可能写好项目综述,最好事先发表相应的综述文章。充分研读以往申请的“不批准书”。对于前几次申请失败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基金委通常给未被批准的申请者发来同行评议意见书,对此应反复研读,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和具体建议。若仍想申请原来的
12、项目,更应该斟字酌句,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自己有疑惑之处,可向资深人士咨询,务求此次申请有实质性的改进。充分斟酌申请书的成稿。争取在一月底写好申请书初稿,上交之前至少经过三次实质性修改。先将初稿送交资深人士审阅,尽可能吸纳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在院系预审后,进行细致修改;最后请课题组中语文最好的成员做文字润饰工作。做好了这些准备,你的此次申请就有了一定的成功把握。(写于 2010 年 1月 3 日)http:/ 缜密选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选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对项目的主攻方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我经常与青年朋友说,选定一个课题之前,先要反复
13、思量,缜密行事,问自己如下十个问题,即“选题十问”:1. 你选的基础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学科进展有何裨益?2. 该选题是否处于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3. 该研究方向国内外有多少人在关注?著名课题组何在?4. 该方向每年发表论文、专著、专利总量约为多少?5. 该课题已有多少主要研究成果?6. 国内外的有关权威人士何在?有何成果?见解如何?7. 该课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研究热点何在?8. 你对该课题是否极感兴趣?9. 你是否有能力和潜质去完成所选课题?10. 该课题能否在八至十年内成为你的主攻方向?现对上述问题逐一剖析如下:第一个问题涉及项目选题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
14、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一般不资助开发性应用研究。选题时应考虑所做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是否能为之添砖加瓦。写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时对此必须有明晰的说法。第二个问题涉及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在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注意到,一个热点问题的“热度”大致能维持 1020 年,一旦关键问题有了眉目,必定迅速“降温”,此时再要“跟进”就为时已晚了。例如,19601970 年代的孤立子问题、混沌问题炙手可热,目前只剩下少数“难啃
15、的骨头”,只有少数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在盯住不放,孜孜以求。已经热了十多年的纳米力学问题也已经开始降温了。第三、第四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相关。一个课题的研究者总数和成果总量是该课题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这两个数字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呈正态分布,通常有明显的峰值,我们应在曲线的上升段抓住这一课题,才有可能掘得“第一桶金”,申请基金的成功率也较高。可以采用 EI 之类的检索工具(如 EI 的 Engineering Village)获取这类演化信息,更应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阅读近期文献,把握课题的“热度”,如果在会议或期刊(尤其是国外的会议或期刊)上相关的论文已寥寥无几,说明该课题已脱离了
16、大众的视线,千万别在千军万马过了万重山后再去“跟风”;青年博士喜欢拿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对此必须仔细分析,要确定导师四五年前给你的题目是否还是研究热点,若热度已退,则必须调整或更换课题。如果已经认定问题确实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研究者、课题组、主要成果的细节。第五七个问题是为了细化选题目标。在充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搞清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再从中选出自己的一两个主攻方向。抓住处于 open状态的关键问题“做文章”,是申请成功的诀窍之一。最后三个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北京人爱说,“有钱难买愿意”。对任何选题,只有喜欢它,热爱它
17、,才有可能做好它。如果你从内心讨厌某个课题,就千万不要去碰它,当然,“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若有别的合适“对象”,以避开此课题为宜;而且选题的大小和难度必须适当,申请者若有素质和能力在预期的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就可吞而食之,不然,“高中”了一时欢喜,小心日后交不了账!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具体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做上 810 年工作,所以,一旦选定课题,就应以此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关注点,准备干它十年、八年,而后再考虑转换研究方向。长期固守一个研究方向决非上策,频繁更换科研方向则必将一事无成。假如面临多种选择,你把上述问题思索清楚了,就可以从中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我在 2009-02-02 公
18、布的博文“交通流研究和技术科学思想”里谈了自己选定交通流研究方向的心路历程,可供博友们参考。最后,再谈一个选题的“问题驱动”特征。据我了解,目前基金委特别强调研究课题的问题驱动,而不是方法驱动。特别在力学类申请中,通常希望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纯粹方法研究的选题很难中标(当然,软件专项不在此列),如果你以“关于的方法(或技术)”为项目名称来申请基金项目,一般十有九不准,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全世界科研采取“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情势下,问题驱动看来是基金申请的一种发展趋势,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数学类的申请。建议高校里的朋友们从元旦后上班到寒假结束之前,集中精力把本文
19、所说的事情做好,没有必要急吼吼地动笔写申请书:因为欲速则不达!(写于 2010年 1 月 4 日)http:/ 务实创新201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前言中指出,根据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基金委突出激励创新、稳定支持和超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模式。申请基金项目贵在创新,如果项目设计毫无新意,就绝无成功的希望。关于科技创新,以前的博文里已谈过多次,例如可以参看 2009-09-28 的博文科学方法漫话(7)不拘一格 全力创新。这里只说说基金申请过程中创新点的确立。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基本认识:1 创新是基金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2 创新必须立足于充分的内查
20、外调;3 创新要有必要的基础(自身的知识积累);4 创新应求真务实,不能假、大、空;5 创新的目标要具体可行,不可太大,也不能太小;6 创新的要点应简洁明了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创新源自申请者的多年知识积累和对科研动态的洞察。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课题的近期进展,特别要了解本领域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选定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我在审阅一些水平不高的申请书时,经常发现申请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知之甚少,许多必要的文献未曾浏览,因此,提出的问题较为陈旧,甚至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有些设想“剑走偏锋”,纠缠于一些细枝
21、末节;有些问题未经梳理,抓不住其中的要害。这样的申请注定不能成功,必须脱胎换骨。应该指出,大多数申请者不是天才,不大可能在一项基金申请中提出石破天惊的伟大计划,因此,创新的设想必须务实。我觉得总体上应把握一点: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做前人虽已做过但未有理想结果的事情。按钱伟长先生的思路,用新思想、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是最理想、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但我等凡夫俗子一般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至少在思想、方法和结果这三方面有一点是全新的!如果三方面都乏善可陈,则必无成功的希望。创新的目标必须适中,在三四年里要完成的项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有的申请把创新目标定得太多、太
22、庞杂,很难令人相信其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申请好像要做一个大习题,创新程度太小,也很难得到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偏差经常是基金项目评审人投否决票的理由。对于创新要点,申请者要心里有数,给予简明扼要的表述,讲清申请课题的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之处。对此,2009-09-28的博文里已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这里只补充一点:由于源头创新很难,很多人在做集成创新的工作,也就是说,针对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多种成法的巧妙组合,采用移植法或借道法(即借用其它学科或问题的处理途径),以综合集成的思路攻克难题,对于初出茅庐的申请者,这不失为一种创新良策。我一向认为,基金申请有三个关键点:选题的
23、前沿性、工作的创新性和前期积累的充分性,而创新性应是“重中之重”。切记!(写于 2010 年 1 月 5 日)http:/ 聚集队伍在确定基金申请的目标和要略之后,建立阵容适当的队伍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着重谈谈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中的筹建梯队事宜。我认为,在筹建梯队时应该注意以下七点:1 青年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位称职的同行“军师”;2 中老年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两位博士帮衬;3 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4 老中青应该适当搭配,切忌只有研究生搭档;5 梯队应该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切忌临时拼凑;6 分工应该明确(总体负责、实验设计、分析计算等);7 梯队人数应该恰当,以 58
24、 人为宜。对于原来基金项目较少的单位,建立合适的梯队很少遇到困难,但对于已经承接了大量基金项目的单位,每逢申请之时,经常遇到“名字资源危机”。基金委规定,每位副高以上的申请者只能有两个在研项目(不含重点项目),因此,新的申请者要建立足够强大的申请课题组较难达到上述要求。我所的人员申请基金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困难。倘若建立合适的梯队的问题不予解决,申请难免因“梯队力量薄弱”而遭拒。我常听到基金委的朋友说,一名申请者带 23 名研究生的梯队属于“薄弱”之列,而在申请时进行的“拉郎配”也是不可取的、有害无益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具体建议是:对于自己的申请要有长期规划,平时就主动地与本院系、本校或校
25、外的同行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各课题组对每年的申请做出合理的计划,注意考虑逐年申请的团队构成;每个单位的新加盟者(尤其是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往往不易找到合作伙伴,可以考虑请原单位的导师或其助手做主要合作者;在努力争取所在团队的人力支持的同时,适当地请单位外的人士加盟;如生物力学的申请人宜请资深医生加入梯队;有产业背景的,可请一线的工程师们参加合作;已有境外合作者的申请人,可邀约他们参与申请(成为项目组正式成员),这时需要有他们本人签字的认可书;特别注意合作者背景与所申请的课题的相关性,他们至少应为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大同行;各级单位注意关于“超项”的技术性检查,以免造成申请中的不必要的挫折。在
26、 201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的第 ixx 页对此有详尽规定(参看本汇编的附录);不要在别人的申请书里随意签名,为自己的可能的申请留足“名字资源”;即将毕业的、要到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的博士生尤应注意此点;如果同一名字出现在两份申请书上,每年工作人月数之和不能超过12;中级职称人员或研究生加盟他人申请的项数最好不超过两项;在职研究生申请基金时应备好导师的认可书。应该指出的是:技术性检查是申请书进基金委后的审查第一关,绝对是六亲不认、铁面无私的,每年有几百项申请因违反技术性规定而先遭淘汰(不予送审)。我自己也吃这样的过亏。我的一位合作者原有一个项目,当年申请时在我的申请书上签了名,又在他
27、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另一项申请,硬是“糟蹋”了两份很好的申请。至于梯队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只要留意分工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通常不是审查重点。总而言之,申请基金时应从多方面注意梯队的构成。(写于 2010 年 1 月 25日)http:/ 清晰铺陈精心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并加以清晰无误的陈述,是基金申请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经常是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有“六忌”: 一忌目标过大; 二忌内容空洞; 三忌措施含糊; 四忌路线混乱; 五忌缺乏新意; 六忌过于具体。前面说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执行期限通常是 34 年,有限的时间,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预订过大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不恰当
28、的。为了有一个量化的概念,我认为青年基金项目的工作量大约是 23 篇博士论文的内容,面上基金项目则约相当于 34 篇博士论文的工作量;而研究内容子项以 34 个为宜。我看到的有些申请书树立了近于“老虎吃天”的“宏大目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样样都想做,研究的子项有五六七八个,一望而知,超出了申请者的能力,申请书的评阅人一般不会苟同;即使申请过关,也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在结题时出现麻烦。当然,研究目标太小也不妥,也不会得到认同。有的申请书预定的内容太宽泛、空洞,目标过于抽象,很明显没有做过足够的预研,申请成功率几乎为零。至于研究方案,必须在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理论分析方面,应
29、指出科学(数理化)途径,主要演绎思路和方法;数值模拟方面,给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选择,主要的技巧和算法;实验方面,应提出仪器设备的要求,主要的实验步骤。对于其中的难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要有恰当的表述,并给出拟定的解决方案。对于特色和创新之处,必须有科学的概括;对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和研究积累层面加以陈述。应注意之点是:切忌泛泛的、含糊的、无意义的表述。我看到一份青年基金申请书,在谈到技术路线时,这样写道:“我们将广泛地进行文献调研,并深入工厂,进行现场调研。每周举办一次讨论班,就本课题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群策群力,攻克难关;还准备向校内外的有关专家请教。”如此等等,我看了忍俊不禁。谁搞科研不是这么搞的呀!这些话说了白说,反而会得负分。有些申请书把内容写得太具体,特别是工科类的申请书,喜欢长篇罗列一些教科书或文献里的已知结果,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到评审专家那里,只会减分,不会加分。一般来说,除了数学类的申请书可以有一些数学公式以外,其它申请书没有必要详细给出公式。要记住:基金申请书是由训练有素的专家来评审的,他们不需要你来讲述常识性的内容;还要记住:写得太细,反而会掩盖了申请书中的创新的光芒。至于如何在申请书中言简意赅地铺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可参看下文。总而言之,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的构想、铺陈方面下足功夫。(写于2010 年 1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