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曹唐睹 文档编号:22083137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究竟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书笔记1很喜爱看道德经这本书,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虽然只有5000余字,但是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明智方式和养身方法,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尝,反复研读的文化珍宝。下面我来列举最近看过的一篇,并向大家阐述一下我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行开,善结无绳约而不行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2、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真正擅长做好事的人,举止高洁,做善事不留痕迹,不让人知道。因为他不须要别人知道,不须要别人表彰。在自己心里也不留下痕迹,因为不求回报。假如做了善事自己深深记在心里,那么假设被助的人在你须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伸出救济之手,你就会有失落感,甚至会有怨怼。所以假设你帮助了别人,那就尽快遗忘,因为当你行善时,你的内心已经有了愉悦的感受,不要图回报,只要没有怨恨就好了。擅长说话的人,他说出来的话是没有瑕疵的,因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是出于善的本心。擅长计数的人是不用计算器等工具的,完全可以心算。擅长关闭的人不用锁外人却开不开门。譬如有些人不是自来熟的,他对同学同事都

3、很客气,但是是有距离感的。因为他要对相识的人有个了解的过程,假如和自己三观一样,观赏某人,才会打快乐房与你深交。泛泛之交则看上去很礼貌,也会帮你,却会感受到心门不是向你放开的。这样的人我很观赏,因为他的挚友,爱人是经过细致选择的,也会爱得深厚。择其所爱,爱其所择。擅长结绳的人不用绳子牵绊你,你和他的联系却解不开。譬如有人很有人格魅力,有才智且有仁德,他即使不经常见到你,你也想和他亲近,与其结缘。又譬如我们中国文化国学,它流淌了数千年,在当今社会不须要通过四书五经考功名,也有大量的国学爱好者,海内外的华人都主动要和传统文化牵绊,是因为它不朽的精神。因此圣人擅长救人,和善的人他去救,不和善的人也能

4、救,大恶人也要度。与我亲近的人能救,与我不亲近的人也能救。信任我的人能救,不信任我的人也能救。所以他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人,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物。譬如一个好领导者,他有实力和实力去帮助全部人,无论和他想法一样还是不一样的,都能包涵、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并让人心悦诚服,把一个团队融合起来,激励他们发挥各自所长,把工作做好。“是谓袭明。”这就是对于人类光明的一面的继承,是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和善的人,是不和善的人的老师。不和善的人,是和善的人的借鉴。我们平常看到别人为人处事高尚又恰到好处,就要想方设法去仿照,去学习,考虑如何能做到和他一样好。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在为人处事上自私自利,没有教养或者为恶。就要

5、思索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毛病,去思索如何避开犯同样的错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对于身边的可以借鉴学习的人不去重视,不去亲近学习;对于身边做了恶事的人只是鄙视看不起,却不去思索疼惜他能带给你的珍贵阅历。即使你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学历高,也是个心智不成熟的看待事物迷幻不清的人。所以不要觉得看了几本书比别人多懂得一些学问就高人一筹。你得到的学问是有限的,而那些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到处能为别人立场换位思索的人,他们才是无限公司。即使没有看过啥书,也是比你高超,因为他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上是我对本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道德经共81篇,每一篇都精辟微妙,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核心著作。看完这本书或许不会

6、让你增长才智,只是在看的过程中增加乐趣,只有融汇于为人处事才会增长才智。假如能够把全书内容理解透彻并融入日常生活而全面不着痕迹,应当会让你有全新体验并使生命更精彩。所以肯定值得一看。道德经读书笔记2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了解别人是一种才智,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意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许久的。到死也不傲慢的人,长寿。了解别人并不简单,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须要才智。而

7、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简单。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峻高估自己,很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全部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忧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损害四周的人,也可能损害到自己。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许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散、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须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有,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

8、大众获得华蜜。所,你所处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台。这里强调一个平台、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错字,意为傲慢;也有作忘的,意为遗忘。到死都不妄作妄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这样才会长寿。譬如长期汹酒,就是对身体妄作妄为的行为,将严峻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3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呢,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和我们说他在上班的路会背道德经,于是我很新奇,然后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决了一个想法,同一个问题会因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然其中的句子也特别经典: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9、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毅。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读书的过程不过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蕴意,知行合一,实在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至今

10、还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读了许多书(自以为),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才智,或者说还没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说我做学生工作做的不错,也会做视频,但始终不及预期,精确地说是自己总是做事情“晚”一步。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种状况在渐渐变更,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楚,过去失去的东西都在教我成长,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即使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很高很高.道德经读书笔记4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从”道可道,特别道”起先,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止,其中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中没有出现”道”这个字眼之外,几乎全部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见”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个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唯物

11、主义思想。道家哲学典籍中”道”这个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万物的总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规律。即大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运行的必定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个国家或教化一国人民的方法。这三层意思中无不包含着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道家诸子莫不承认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性,并相识到全部的客观存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家崇尚“无为之治”。道家先哲们认为一国之君应当遵循万物运行的规律,即道,并根据道的要求去治理国家;千万不能妄动,不能逆道而行;这样才能政治稳固,人民安康。道家提倡“清心寡欲”。个人修身养性也必需遵循自然规律,以道养生则可以长生。 “无为”不是让你什么事都

12、不作,而是劝诫人们不要违反规律胡作非为;“清心寡欲”乃是让人们不要好高骛远,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否则只能是白白地耗费并摧残了生命。换用今日的话来说,不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和“一切从实际动身”么?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经常与“玄学”并提。清华的一门公共课的名字就是道家与玄学。许多时候,道给人的感觉就是“玄”。什么是玄呢?玄就是改变。因为改变,所以玄妙、深邃。老子对宇宙的说明是,宇宙最初是虚空的,即“无”;道的力气使得宇宙渐渐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谓“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气渐渐化解为阴阳二气,此二气又交互对流运动渐渐滋生许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来,

13、各种存在组合而成天地万物,即“三生万物”。总括起来一句话:“无中生有”。怎么一个无中生有呢?那是通过种种困难的运动、改变才得以形成的。运动的观念始终是道家哲学一个永恒的话题,贯穿于其全部的理论当中。道德经其次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很早就深刻地相识到全部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而且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这不是冲突论的原型吗?这是相当难得的。假如你想得到一件东西,这件东西许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终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选择是“不争”。因为不争,所以别人不会把你当作竞争对手,不会打你压你。这时候,你反而最有机会得到你想得

14、到的东西。你想名垂千古吗?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假如一个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用心做他该做的一些时事,他反而能做的相当精彩,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敬重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刚,不争者得。道家思想中隐藏着深刻的辨证思维,假如你不懂得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你是很难理解道家思想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行得而亲,不行得而疏,不行得而利,不行得而害,不行得而贵,不行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读书笔记5原文吾言甚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现代汉语解读我的话特殊简单理解,特殊简单执行。但是

15、大家不情愿去了解,不情愿去执行。我的话是有依据的,天下的事情都有它的法则。正因为大家不知道这种状况,所以不情愿了解道的原则。理解我的人特别少,效法我的人则更难得。所以圣人就似乎是一个身上披着破旧的衣服,可怀里却藏着宝玉的人。延长解读老子的道并没有很玄妙,也很好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很少,缘由是我们的利己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多一点付出,多为他人考虑一点,渐渐形成爱的循环,大家都会渐渐感受到爱的回馈,然后一起进步,生活就会越来越华蜜。宗,依据。君,主宰,这里说明为法则。宗、君,都是指“道”,万物皆有道。无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我知,也即不知道我,这里的“我”也是指我阐述的道的原则。顺应“

16、道”的规律,人生就能顺畅,而“道”的规律,就藏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而一般人往往不了解。我,代表圣人,也代表老子讲的道的原则,而不是代表作者本人,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常用的手法,否则会被认为老子自我吹嘘。则,法则,这里作效仿、效法。贵,宝贵、难得,与前面的希相对应,比希更少。被,同“披”。褐,粗布衣服,为穷人所穿。圣人被褐而怀玉,就是圣人很难被一般人理解。但是圣人做到内心光明,不阴暗,不纠结,这样的人生才华蜜。被褐怀玉是圣人的富贵品质,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也是值得学习并可以努力效仿的。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个层面是对于自我的心态。这是对待自我的一种才智,即我们应当实行一种低调、不争、朴实、追求

17、内在精神的看法做人。首先我们应当不去追求外在衣服的华丽,而追求怀中有宝,追求内在精神的纯朴、安静;其次,当我们怀中有宝的时候,也不在乎身上的衣服。庄子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认为,衣服破旧并不代表精神萎靡。另外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别人。看待别人时不要只注意外表,更应当注意内在精神,所谓“人不行貌相”,不要通过外在的东西下结论,地位高的不肯定有真才能,夸夸其谈的不肯定有真学问,口碑好的不肯定是真好人。肯定要分清晰,有的人虽然穿着旧衣服,但仍旧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破旧衣服难掩其精神的名贵;而有的人虽然穿华美的衣服而精神萎靡不振,但难掩其猥琐本质。作者:高

18、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6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假如天下有特殊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假如百姓有许多相互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假如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许多稀奇怪异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遵守法律;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

19、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平常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当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则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特别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方法。老子虽然反对斗争,但有的斗争是无法避开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需要仔细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分。“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假如这天下特殊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肯定会贫困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肯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

20、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便利,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实行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知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利器”就是锋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相互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假如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肯定会混乱的。老子说,这人假如特殊多地用才智的话,“奇物”就会特殊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怪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须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

21、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原来是古代用于爱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特别精致,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今堕落。因此,技巧经常会被用来满意欲望,不如回来质朴。我们来看人的才智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假如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爱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当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动身,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遇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

22、归路。“法物”就是那种宝贵的好东西,珍宝。这东西假如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假如大家都喜爱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原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珍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仔细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珍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假如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

23、中也到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假如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渐渐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变更,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假如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假如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到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

24、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假如“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肯定要拿到,好吃的我肯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肯定要想方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肯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假如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肯定会很累很累的。道德经读书笔记7老子是春秋末期闻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邃,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才智。“道可道,特

25、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万物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改变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详细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似乎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爱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超群的琴

26、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丢失了。哪如专心去领悟自然的天籁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行的圣人。水的许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当像水

27、一样,与时迁徙,应物改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道德经一书中最为具体的地方。简洁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依次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天地,

28、天地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道”,“道”的运行应当仿照自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状况,事实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许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留意到对立面,擅长运用冲突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除,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为而化。“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29、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哲学主见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毅。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会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事实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

30、当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冷眼旁观,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安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日读来,特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绘的志向国。在他

31、的志向国中,应当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有,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蜜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快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对志向国的向往,是关切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志向国,是农业社会的特别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读书笔记8辙迹,行车留下的印迹。筹策,用于计算的工具,指草棍等。其实,行车确

32、定有轱辘印。老子说的意思是,出行不肯定要用车,不用车就不会有车轱辘印。根据习惯的思路去想,只有一个结果。换一个思路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高超的人,就是能够做到打破习惯思维,天下众生,都能度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每一件都可能给自己启发,要以多元角度看问题,胸怀宽广。这里包含着普度众生思想与环保主义理念。袭,隐藏不露。“故善人,善人之师”,这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古代就是这么说的。韩非子里说,姜太公是善人,周文王也是善人,善人周文王以善人姜太公为老师。师,也可理解为军队,众多的人,如挥师南下中的师。那么这句也可以理解为善人是圣人带领的队伍的主要力气,这样说明与下

33、句更连贯。资,资源,后备队伍。即使是不善人,也不抛弃不放弃,可以培育的后备资源。不善人经过教化培育,都可以成为善人的。贵,珍贵,重视。迷,迷乎,迷茫。“眇要”,通行本作“妙要”,实际应为“眇要”。眇,一只眼睛看。有班级中,最终成才的可能当时最淘气捣蛋的孩子,因为这孩子可能有其他的优点。不要厌烦与自己不应付的人,看清晰这些人的优点,可能对你有帮助,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公司老板问题埋怨招不到自己须要的人,因为他的要求特殊高,总是希望能够招来全才,立刻发挥大作用。对于招来的毕业生,总是看到他的缺点。其实,这些招来的毕业生都是资才,就是有待雕琢的材料,你要把他培育成为你的合格的栋梁。已经是栋梁之才的

34、未必肯来你们公司。道德经读书笔记9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训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好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可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持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找寻、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训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重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由悠闲。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务皆以今之观

35、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特别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起先,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

36、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反“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绚烂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德经读书笔记10“道可道,特别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内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

37、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内里每天都漂浮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肯定要仔细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嘹亮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味同嚼蜡,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爱好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喜爱上了它。于是每天早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起先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觉,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宁静耐性地思索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

38、端正了很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当有志气战胜自己。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

39、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读书笔记11在如今这个热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同流合污,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

40、时隔千年的才智。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终归那才是真正有养分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汲取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当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起先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

41、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今,我便沉醉在才智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间便产生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才智,还有那才智带给我的心理的改变。以前的我,或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旧带着年轻的激情,依旧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幻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实。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幻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

42、,难免会孤独孤独,难免会浮躁,我们应当找到那个照亮幻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才智、为我刚好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时隔千年的才智,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刚好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幻想的道路。我信任它会始终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志向的彼岸!道德经读书笔记12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一书,

43、“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事实上不行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牵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分),即世间万物改变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有关道的感悟,教育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悟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主动,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

44、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说明:“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起先,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

45、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需清心寡欲。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需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46、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当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

47、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相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相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行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其次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其次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四周人心憧憬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

48、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道德经读书笔记13一、同于大道,似无所得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视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许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莫非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因为,大道是人生原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假如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