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夺分宝典系列考点1-12(打包12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夺分宝典系列考点1-12打包12套新人教版.zip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夺分宝典系列考点1-12打包12套新人教版.zip
20161012122.doc
20161012123.doc
20161012124.doc
20161012125.doc
20161012126.doc
20161012127.doc
20161012128.doc
20161012129.doc
20161012130.doc
20161012131.doc
20161012132.doc
20161012133.doc
  • 全部
    • 20161012122.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3.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4.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5.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6.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7.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8.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29.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30.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31.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32.doc--点击预览
    • 2016101213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细胞的分子组成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B、Zn、Cu、Mo。2.根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种类:S(Fe)→蛋白质(血红蛋白),Mg→叶绿素,I→甲状腺激素,P→核酸(ATP、磷脂)。3.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仅含 C、H、O,脂肪和固醇均含 C、H、O,磷脂含C、H、O、N、P,蛋白质含 C、H、O、N 等,核酸含 C、H、O、N、P。4.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速率、生物抗逆性有关:比值越大,生物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弱。5.Na + 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 + 则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HCO、HPO 主要用来维持内环境的 pH平衡。-3 2-46.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重要的多糖有纤维素(构成细胞壁)和糖原(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肝糖原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7.脂质包括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 D等)。8.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于 R基不同。R 基上的氨基和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 —CO—NH—。9.蛋白质的相关计算:①氨基(羧基)数=肽链数+R 基上的氨基(羧基)数;②N 原子数=各氨基酸中 N原子的总数=肽键数+肽链数+R 基上的 N原子数;③O 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 基上的 O原子数;④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10.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层面: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②多肽层面: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11.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 ——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 ——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结构 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头发、肌肉等。12.核酸构成生物的遗传物质: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13.DNA 和 RNA在组成上的差异:DNA 含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 含核糖和尿嘧啶。14.相关实验中的颜色反应(1)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2)DNA+甲基绿染液→绿色;(3)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4)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 ― →加 热 (5)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红)色;(6)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1.脂肪酸、固醇及磷脂含有的元素相同(×)2.组成 DNA与 ATP的元素种类不同(×)3.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4.tRNA、mRNA、rRNA 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25.真核生物以 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 RNA为遗传物质(×)6.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7.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8.高温、过酸、过碱等都会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受到破坏,从而造成蛋白质分子失活(×)9.T 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 RNA中(×)10.所有多肽中的肽键数都是氨基酸数-1(×)11.蓝藻细胞只含藻蓝素且 DNA分子呈环状(×)12.硝化细菌无染色体,只能在 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13.胰岛素、抗体、生长素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淀粉、半乳糖、糖原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解析] A 项中胆固醇属于脂质,脂肪酶属于蛋白质;B 项中都属于糖类;C 项中丙酮酸是由葡萄糖分解产生的;D 项中性激素属于脂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答案] B记忆不准确,总结不到位,导致错选(1)要记住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如蛋白质(C、H、O、N,有的含 S、P)、核酸(C、H、O、N、P)、糖(C、H、O)和脂质(C、H、O,有的含 N、P)等。(2)要注意总结一些化合物的特征元素,如 Mg、Fe 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N、P 是构成 DNA、RNA、ATP 的重要元素。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tRNA 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B.每个 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C.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D.DNA 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解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区别。tRNA 分子为三叶草形,单链 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所以 A正确。[答案] A(1)误认为 RNA分子都是单链,都没有空间结构。(2)血红蛋白中连接不同肽链的是二硫键,不是肽键。(3)DNA的两条链通过碱基连接,碱基之间形成的是氢键。1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历程:①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当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尖端可以产生一种影响传递到下面的伸长区,引起胚芽鞘向光性弯曲。②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③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胚芽鞘的下部分布不均,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2.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生理 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4.茎的负向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原因分析:原因: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 度高→茎背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根向地生长(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5.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作用是促进茎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除促进细胞分裂外,还能延缓叶片衰老。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只能是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3.在幼嫩的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到形态学上端(√)4.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5.生长素只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6.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分裂(×)7.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8.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9.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10.用高浓度的 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11.无子番茄的培育只要在授粉前给花的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便可(×)12.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13.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越高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效果越好(×)14.茎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15.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16.合成乙烯的部位只是在果实(×)17.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18.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成熟,抑制发芽(×)19.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20.细胞分裂素合成于植物体任何部位(×)1.(2015·安徽皖南八校三模)生长素是人们发现和研究较早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如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2A.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B.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是由于②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C.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D.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解析] 幼叶等部位也可合成生长素。[答案] A对生长素的运输机制、作用机理及顶端优势不理解而错选。(1)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了侧芽生长。(2)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④处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到④处较少。(3)该植物顶芽①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该植物的生长体现了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2.如图表示施用 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 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B.施用 IAA 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将未施用 IAA 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D.与施用 10-4 mol·L-1 的 IAA 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解析] 将未施用 IAA 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减少。[答案] C正确识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获得以下信息:3(1)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 IAA 浓度施用于主根时,均会抑制主根的伸长。(2)低浓度 IAA 对诱导侧根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 0 时比较),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去掉未施用 IAA 的植株的部分芽和幼叶,侧根部位的 IAA 浓度会减小,侧根的数量会减少。(3)与施用 10-4 mol·L-1 的 IAA 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量少。3.(2015·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考试)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解析] 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一种,A 项错误;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 项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产生,但子房壁发育成果实不是乙烯的作用,D 项错误。[答案] C(1)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如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2)注意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不同。1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空间特征,后者可分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等三种类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2.几种调查方法: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 K 值不是定值, K 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4.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5.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使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2.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属于种群特征(×)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样方法只能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5.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6.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7.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只有种群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8.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提高 K 值(×)9.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增长速率(√)10.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1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12.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13.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14.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15.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16.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17.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18.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1.(2015·云南省六校联考)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0~5 cm 11 795~10 cm 4 2010~15 cm 3 132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解析] 表中结果显示,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种类的物种,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分布与光照有关;小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土壤中的蚯蚓是分解者;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某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只要该物种不消失,就不会影响物种丰富度。[答案] A(1)找出题眼。土壤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2)解题关键。分析表中数据,得出有效信息: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数总数都减少;群落具有垂直结构。2.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 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随时间变化弱→强→弱B.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 2~t 3时间内甲种群的数量在减少D.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解析] 从图像来看 ,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随时间变化为弱→强→弱;在 t2~t 3时间内,虽然甲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小,但数量在不断增加,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故种群数量在增加。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而乙为增长型。[答案] C(1)从概念区分: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显然前者有单位,如“个/小时” “万只/年” ,后者无单位。(2)从计算方法区分: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3)了解增长速率对资源利用的指导意义:在资源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增长表现为“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K/2 处最大。因此如果可持续的利用资源,就应该保证利用后的种群数量在 K/2 左右。1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2.①能量的源头——阳光;②起点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④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⑦特点 ——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3.物质循环的特点:基本元素的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碳循环:①存在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 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②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循环。4.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②化学信息(如狗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等)。信息来源:生物或无机环境。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 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6.生态农业的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8.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6.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7.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8.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 10%及大于 20%,生态系统都会崩溃(×)9.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10.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11.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的能量,粪便量是本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12.大气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1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围只是在生物之间(×)1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15.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16.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218.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20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21.负反馈调节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2.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23.CO 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臭氧层破坏(×)24.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2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26.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7.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28.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减少环境污染(×)1.(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 由于鲈鱼以鱼 a、鱼 b 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 a、鱼 b 两种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答案] A(1)找出题眼。 “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鲈鱼捕食土著鱼。(2)解题关键。明确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一般情况下低营养级比高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得快且多。(3)总结规律。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上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下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 2.(2015·黑龙江大庆市质检)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3A.B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 与 B 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 A、B、C 分别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故 A、B 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答案] C(1)碳循环应首先分析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2)⑥不属于细胞呼吸,是含碳的有机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3.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解析] 食物网上的生物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故 A 项错;能量逐级递减,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少的能量,故 B 项错;完成全球化循环离不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故 C 项错。[答案] D(1)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营养结构;(2)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磷脂双分子层相结合。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3.自由扩散: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H 2O、O 2、CO 2、乙醇等进出细胞。4.协助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5.主动运输:需载体,需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例如: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6.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 ATP。如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7.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有浓度差。8.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的,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9.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直接联系: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相互转化。10.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供能)。11.特殊情况下物质穿膜问题:①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囊泡的方式,不穿过生物膜。②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通过 0 层生物膜,如神经递质的释放。③细胞核内外的大分子,如蛋白质、信使 RNA 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12.动植物细胞均有的细胞器: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高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植物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13.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14.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产生 ATP 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15.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16.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17.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中心体等。18.核孔:是 m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但 DNA 不能通过,即具有选择性。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多的细胞,核孔多,核仁大。19.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这是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20.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着色。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21.细胞核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2.造血干细胞中合成的膜蛋白运输的途径可能是: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3.细胞内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一定发生在核糖体上(√)4.葡萄糖 2 丙酮酸+4[H]+少量能量,可发生在细胞器中(×)― ― →酶 5.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一定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6.细胞质基质中 H+ 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7.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 ATP 均在膜上进行(×)8.生物膜系统指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9.各种酶都附着在生物膜系统上,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10.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无生物膜系统(√)11.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1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几乎共用一套遗传密码(√)1.下列有关物质的合成和运输途径,可能存在于胰岛 B 细胞中的是( )A.吸收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合成胰岛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质基质C.合成 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核糖体D.合成有氧呼吸酶: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解析] 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利用,故A 项错误;胰岛素合成后运输到细胞外起作用,故 B 项错误;m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在核糖体中作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故 C 项正确;呼吸酶是胞内酶,故D 项错误。[答案] C(1)注意审题。 “胰岛 B 细胞”中物质的合成和运输途径。(2)分清胞内物质和胞外物质。如“胰岛素”的分泌要从高尔基体由囊泡运输经细胞膜排到细胞外;有氧呼吸酶属于胞内酶。2.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被人称为有机物合成“车间”的结构是 4B.在细胞分裂末期,7 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 8C.图中出现了三处明显的错误,体现在结构 2、4 和细胞形态上D.如果用一定手段破坏 7 所示的结构,细胞可能会出现多个结构 93[解析] 由图可知,4 为叶绿体,制造养料和转化能量。有机物合成的“车间”应为内质网。[答案] A(1)教材记忆不准确,如细胞内有机物合成“车间” 、 “动力车间” 、 “酶仓库” 、 “能量的转化车间”等混淆。(2)审题不清,忽略题干中“根尖分生区细胞” ,易误选 C。3.紫色洋葱的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管状叶和鳞片叶细胞的核基因组成不同B.紫色洋葱中的色素存在于洋葱的叶绿体中C.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不能选取鳞片叶内表皮D.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解析] 管状叶和鳞片叶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 A 项错。紫色洋葱中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故 B 项错。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应选成熟的植物细胞,故 D 项错。[答案] C(1)洋葱两种叶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注意区分。(2)色素主要包括花青素和光合色素,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3)只要是成熟的活植物细胞都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只是有些细胞不便于观察。1细胞的代谢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2.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3.温度和 pH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酶的活性。4.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 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pH)后再混合。5.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唾液淀粉酶的为 37_℃,α­淀粉酶的为 60 ℃。不同部位消化液的最适 pH 不同,进而使不同酶的最适 pH 不同:唾液的为 6.2~7.4,胃液的为0.9~1.5,小肠液的为 7.6。6.ATP 的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表示高能磷酸键, “—”表示普通化学键)。结构特点: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生理作用:直接能源物质。7.生物体内 ATP 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保证持续供能。8.植物细胞中产生 ATP 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细胞中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9.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 ATP 只用于暗反应中 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 用于除 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10.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11.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等),高等植物某些器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12.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有(以葡萄糖为底物)。13.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 6H12O6+6O 2+6H 2O 6CO2+12H 2O+能量;― ― →酶 无氧呼吸反应式:a.C 6H12O6 2C2H5OH+2CO 2+少量能量;b.C 6H12O6 2C3H6O3+少― ― →酶 ― ― →酶 量能量。14.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前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后两种主要吸收蓝紫光。1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和光反应产生的[H]、ATP。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 ATP 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 C3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在光反应中,光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 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的产物[H]是暗反应中C3的还原剂,ATP 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 ADP 和 Pi 为光反应形成 ATP提供了原料。216.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O 2+H 2O (CH2O)+O 2。― ― →光 能 叶 绿 体1.酶都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的(×)2.酶在低温、高温、强酸、强碱下,活性低的原因有所不同(√)3.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4.只要提供 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 CO2和 ATP(×)5.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 ATP 的量增加(√)6.一分子 ATP 水解可以生成一分子脱氧核苷酸和两分子磷酸(×)7.植物根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 ATP(×)8.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肌细胞和肝细胞产生的 ATP 量一定相等(×)9.H 2O 在光下分解为[H]和 O2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10.在叶肉细胞中,CO 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11.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12.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13.光下只要有氧气的释放就只进行光合作用(×)14.细胞呼吸的产物中如果没有 H2O 的产生,就一定是无氧呼吸(√)1.(2015·甘肃兰州质检)以测定的 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 30 ℃时的相等B.光照相同时间,在 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C.温度高于 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速率相等[解析] 该题的纵坐标表示 CO2的吸收速率与释 放速率,也就是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和黑暗中消耗有机物的速率(细胞呼吸),因此,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应该是两条曲线的数值之和。35 ℃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为 3+ 3.5=6.5 mg/h,30 ℃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为 3+3.5=6.5 mg/h,故光照相同时间制造的有机物量相等;光照相同时间,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时的温度不是 20 ℃,而是 25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率相等的点应该是光照下植物不吸收 CO2的点,而不是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答案] A(1)纵坐标的含义往往是“陷阱”所在。(2)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吸收 CO2的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的光合速率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3作用考虑在内,测到的是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还要加上呼吸速率。2.(2015·云南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 a、b、c、d时(其他条件不变且适宜),单位时间 O2吸收量和 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 a 时,细胞中产生 ATP 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光照强度为 b 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光照强度为 c、d 时,该细胞能积累有机物D.光照强度为 d 时,细胞需吸收 2 个单位的二氧化碳[解析] 该绿色植物呼吸强 度为 6,c、d 点时光合强度分别为 8、10,故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答案] C注意审题。(1) 代表 O2产生量即代表实际光合作用。(2)无 O2产生时的 a 点即代表呼吸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代表净光合强度。3.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 25 ℃和 30 ℃。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该植物在 30 ℃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 25 ℃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 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 )A.a 点上移,b 点左移,m 值上升B.a 点不移,b 点左移,m 值不变C.a 点上移,b 点右移,m 值下降D.a 点下移,b 点不移,m 值上升[解析] 弄清各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a 点是呼吸作用强度,b 点是光补偿点,m 是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当温度降到 25 ℃时,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则 a 点上移;要使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 b 点左移;25 ℃时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增加,则 m 值上升。[答案] A(1)当横坐标对应的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最大值不产生影响时,改变外界条件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则光饱和点应右移(或左移)。4(2)若改变外界条件(如光照强度、CO 2浓度、Mg 含量等)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受影响,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仍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光补偿点应左移(或右移);若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等)使呼吸作用强度增大(或减小),为使二者相等,则光补偿点应右移(或左移)。1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周期的条件: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2.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①完成 DNA 复制— —每条染色体上一个 DNA 复制为两个 DNA。②合成蛋白质— —主要是用于形成纺锤丝(星射线)。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①—细胞壁 ②—染色体 ③—纺锤体 ④—细胞板4.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①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变成纺锤体,形态散乱)。②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③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均分配并向两极移动)。④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变成纺锤丝,核膜、核仁出现,细胞壁重建(植物细胞)]。5.减数分裂特有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6.遗传物质减半发生时期:①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②与体细胞相比 DNA 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7.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意义: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8.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核大)一小(细胞体积小);一多(色素积累)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9.细胞凋亡: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程序性)死亡。10.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11.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砷、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12.癌症机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裂。1.二分裂=无丝分裂(×)2.后期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着丝点分裂是自动分裂,与纺锤丝牵引无关,纺锤丝只是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产生了赤道板(×)4.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5.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6.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 分子数之比是 1∶2,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7.细胞板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8.判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的根本依据是二者的结果不同: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全能性表达的结果是形成“完整个体”(√)29.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不属于细胞分化(√)10.老年人皮肤色素沉积出现“老年斑” ,原因可能是紫外线照射引起色素沉积(×)11.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2.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衰老或凋亡的现象(×)13.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1.(2015·广西玉林高三模拟)如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部分变化示意图,关于图示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期既可发生在分裂期前期,也可发生在分裂期末期B.此时期染色体数目和 DNA 分子数已加倍C.此时期不可能发生在衰老的细胞中D.此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最佳时期[解析] 由图分析,该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衰老的细胞不会出现正常的分裂。[答案] C该题易错选 A 的原因是(1)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理解、记忆不准确。(2)对图解分析不到位。因该时期有部分核膜且有染色单体的存在,故应处于分裂前期。2.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分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细胞衰老,代谢减弱;细胞癌变,代谢和膜的黏着性增强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能力下降,酶活性减弱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长[解析] 细胞分化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了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答案] A(1)基因的表达能力趋于增强——分化、癌变。基因的表达能力趋于下降——细胞凋亡、衰老。(2)一般不分裂的细胞——分化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分裂能力强的细胞——癌变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