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习题(打包3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习题打包3套.zip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习题打包3套.zip
201610280213.doc
201610280214.doc
201610280215.doc
  • 全部
    • 20161028021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214.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21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 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6·湖南岳阳模拟)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解析:选 A。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故 A 项正确;B 项只涉及分封制,C 项仅涉及宗法制;D 项只涉及礼乐制度,故 B、C、D 三项错误。2.(2016·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 722—前 479 年,诸侯朝齐晋楚者 33 次,朝周王者 3 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解析:选 B。齐晋楚不属于中原地区,无法体现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朝齐晋楚者 33 次,朝周王者 3 次”可知诸侯的地位实际上已高于周王的地位,说明分封制已开始解体,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国霸主地位问题,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诸侯朝齐晋楚者 33 次”可知与吴越文化范围不符,故 D 项错误。3.(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中,氏族、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很快消失,相反,这种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能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井田制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解析:选 A。提取关键信息“氏族、血缘关系” “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结合所学,可知为宗法制,故 A 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故 B 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也与血缘无关,故 C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秦汉中央行政体制,也与血缘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6·太原模拟)“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西洪洞县存在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C.宗法制重视宗族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活动的范围解析:选 C。材料体现的是寻根祭祖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古代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重视宗族血缘关系。故选 C。5.(2016·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联考)学者研究发现: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2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 )A.小农经济发展 B.宗法观念结束C.诸侯争霸影响 D.各国变法推动解析:选 B。提取材料信息“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 ,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在中国留存至今,影响深远,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 ,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解析:选 C。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A、B 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 D 项,选 C。7.(2016·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解析:选 B。题干材料中提到农业生产中“人善治之” ,则每亩收成增加、一年两次收获,故强调依靠人力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精耕细作是在限定的田地里增加人力投入,对庄稼作物精心耕植,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故 B 项正确。8.若要说明“直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 ,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选 D。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故答案为 D。9. 《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 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时期“恶金”铸造的工具用于农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选 B 项。310.(20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解析:选 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 ,即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 B 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 C 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 D 项错误。11.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解析:选 B。 《离骚》是战国时期作品,故 A 项错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故 B 项正确;《庄子》是战国时期作品,故 C 项错误;《周易》属于西周时期作品,内容不符合“事态人情”信息,故 D 项错误。12.(2016·成都高三摸底)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A.恢复周礼 B.严刑峻法C.儒法并用 D.君臣有别解析:选 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 A 项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 B 项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 C 项正确;D 项材料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原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原配正妻地位。材料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吕氏春秋·当务》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2)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4解析:本题是对宗法制的考查。第(1)问,周朝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而要保证嫡长子的权益,必须保证原配妻子的地位。所以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宗法制度。而宗法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以宗法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度;第(2)问,从太史“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的话语中不难推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为答题的突破口;第(3)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里。答案:(1)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2)坚持嫡长子继承制。(3)(按以下三个层次作答。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4.(2016·江苏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51专题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 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6·广东湛江高三测试)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解析:选 D。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解读题意,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政月改为“正月” ,读作“征月” ,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 D 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 B 项错误;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于天,汉代董仲舒最早提出,故 C 项错误。2.(2016·江苏扬州质检)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解析:选 C。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故 D 项错误。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 48 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 46 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学术观点 D.秦简的记载解析:选 D。本题考查史学常识,最可信的应是第一手史料,秦简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属于第一手史料,最具有可信度。史书和史家观点都具有主观性,可信度降低;民间传说含有不少传说成分,可信度最低,故选 D 项。4.(2016·北京西城区调研)“(秦始皇)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使后无战攻之患。 ”材料中的“计谋”是指(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C.继续沿用分封制 D.修建驰道、直道解析:选 A。根据题干中“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可知其计谋是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5.(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摸底)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 “三选”指“徙吏两2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 “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上述史实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重土安民 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 D.强干弱枝解析:选 D。材料中的“三选七迁”主要针对的是豪强势力和旧贵族势力,重土安民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对“孝”的推崇,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三选”主要是针对豪强势力, “七迁”主要是将旧贵族势力迁到中原,便于统治,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因此符合“强干弱枝”的思想,故 D 项正确。6.最近,北京大学出台的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廉” 。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路。这种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八股取士解析:选 B。本题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属于贵族官职的世袭,科举制以及八股取士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 A、C、D 项错误;察举制由官员根据人的德才向中央推荐,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孝廉”选拔人才。故选 B。7.(2016·福建漳州高三质检)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 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 C 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 A、B 项错误;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 D 项错误。8.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 B。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 B 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C、D 项与材料不符,故C、D 项错误。9.(2016·济南调研)《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解析:选 D。依据材料中“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可知当时已有牛耕,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境内丰给”说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材料中无法看出农作物种类多寡,故 D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310.(2016·山东潍坊模拟)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这反映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是( )A.内儒外法 B.外儒内法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解析:选 B。依据材料“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可知儒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以儒为主以法为辅,故 B 项正确;依据材料“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可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故 A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据材料“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可知法律在治国上处于辅助地位,不是以法治国,故 D 项错误。11.(2016·湖北高考仿真卷)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解析:选 B。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的是先秦的《诗经》 ,与图片汉赋不符,故 A 项错误;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汉武帝时期气势恢弘的时代,故 B 项正确;宋词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与图片汉赋不符,故 C 项错误;图片中人物都是汉赋中大赋的行家,但大赋篇幅冗长、词藻堆砌,存在缺乏情感的缺陷,故 D 项错误。12.(2016·湖北黄冈高三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选 B。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4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②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③“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②“罢黜百5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③“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1专题过关检测(一)(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这样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占有大量地产。这体现出( )A.西周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相结合B.政治集权和经济集权并重C.周代政治受血缘关系影响很大D.周王在全国建立宗法制度解析:选 C。材料中“世代相承、世卿世禄”体现的是宗法血缘的作用,所以 C 项正确。A项错在“统一”上,B 项错在“集权”上,这都不符合分封制;周王在全国建立的应该是分封制,D 项错误。2.(2016·山东潍坊质检)《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 )A.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C.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解析:选 C。分封制下诸侯世代只有封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非其私有财产,故 A项错误;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 B 项错误;“以祠其始受封之人” ,反映出继承人与最初受封者的宗法血缘纽带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受封者安土重迁,故 D 项错误。3.(2016·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选 A。材料中“田里不鬻”指的是井田制,它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即夏商至西周时期,故 A 项符合题意。4.(2016·银川九中模拟)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解析:选 D。材料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遇严重破坏,分封制几乎瓦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是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故选 D 项。5.(2016·江苏扬州质检)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这表明( )A.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冶金业高度发达2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D.小农经济的推动解析:选 A。据材料“《考工记》记载”和“‘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可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冶金业高度发达,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推动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6·河北唐山模拟)古代俗语说,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C.小农思想 D.节俭习惯解析:选 C。从“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油盐针线”可知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特点,故 C 项正确;“养牛为种田”是发展农业,与消费结构不符,故 A 项错误;题中没有体现商品交换,故 B 项错误;节俭习惯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故 D 项错误。7.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 ,要“克己复礼” ,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 “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也是在强调秩序,所以 B 项符合题意。8. 《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选 C。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 C 项正确;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 A 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 B 项错误;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 D 项错误。9.(2016·四川资阳诊断)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窦婴 免职 1 年又 2 月 李蔡 畏罪自杀 3 年公孙弘 去世 2 年又 4 月 赵周 下狱 死 2 年又 7 月许昌 免职 3 年又 8 月 刘屈氂 下狱腰斩 1 年又 2 月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君主专制加强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解析:选 B。从表格可以看出,大部分丞相任职时间在 3 年以内,在位时间较短,A 项正确,且大部分不得善终,体现出丞相地位下降,君主专制加强,C、D 项正确。中央统治力量加强是相对于地方来说的,体现的是中央集权,这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选 B 项。310.(2016·江西吉安六校联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解析:选 B。根据材料中的“灵渠” “湘江”等文字信息,可知该水利工程是秦朝修建的灵渠,B 项说的是郑国渠的作用,与灵渠的作用不符,故符合题意。11.(2016·北京海淀区质检)“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解析:选 D。从“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体现的是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A 项是儒家经典,B 项是道家的著作,C 项是儒家著作,故A、B、C 项错误;D 项是法家韩非子的著作,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1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他担起了保卫京城的重任。后来,京城沦陷,他誓死不做亡国奴,愤然写下绝命书,吞金服毒,然后偕夫人、长媳从容投井殉国。这位民族英雄叫王懿荣,而真正让他彪炳千古的是因为他发现了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作为这一文字的伟大发现者,他可能被称为( )A.小篆之父 B.楷书之父C.甲骨之父 D.金文之父解析:选 C。本题考查汉字的出现。王懿荣从一些龟甲和兽骨上发现了一些刻画符号,仔细研究发现,这是我国商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成熟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因此王懿荣被称为甲骨之父。故选 C。A、B、D 都是早已知晓的古代的文字,因此均与材料不符。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4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 ,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 feudal system 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 feudal system 被称为 feudalism 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 “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可看出有限制王权的思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等信息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 ;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西周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2)特征: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有限制王权的思想。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4.(2016·河北保定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后汉书》卷 76《任延传》:(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材料二 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材料三 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渠长 150 多千米,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变成“收皆亩一锺” 。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5(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农业的进步,并分析这种进步的意义。(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观点?结合材料三说明水利工程对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古代对水利利用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农业的理解,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耕作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中出现的“牛”的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然后答出其意义。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二,概括出重视水利的观点,然后从材料三概括郑国渠的贡献,最后综合两则材料总结特点。答案:(1)进步:西汉时期,牛耕开始得到推广,牛耕技术不断进步。意义:牛用于农耕,使古代农业由靠人力向靠畜力转变,是农业史上革命性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2)观点:重视水利,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作用:秦国修建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使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秦国富裕繁荣。特点:政府重视;大规模兴修;形式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