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2016102801120.ppt
2016102801121.ppt
2016102801122.ppt
201610280159.doc
201610280160.doc
201610280161.doc
  • 全部
    • 2016102801120.ppt--点击预览
    • 2016102801121.ppt
    • 2016102801122.ppt
    • 201610280159.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60.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6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 11 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集训即时演练 岳麓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 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说明,如“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 “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等。第(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归纳历史背景;第二小问要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史实加以论证。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该观点符合史实。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昫等编撰《旧唐书》 ,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 。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 ,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2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角度归纳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概述对唐太宗的评价;第二小问从人物评价与时代变化以及政治、史学观点的转移等视角去说明。答案:(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开始非议其个人品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 ;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 ;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 , “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 ,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仁” “礼” “德”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阶级矛盾、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求知精神、态度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庸” 。答案:(1)观点:主张维护周“礼” ,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2)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爱因斯坦材料二 在 1951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明代的李时珍作为唯一的医药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首批名单之中。著名科技史专家和汉学家李约瑟说:“明代的伟大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顶峰的《本草纲目》……”(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是指什么?爱因斯坦为什么给予牛顿如此高的评价?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李约瑟对李时珍的评价的?(3)综合上述材料,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李时珍是否相同?请加以说明。这种不同反映了中西之间怎样的文化发展趋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外科学家。第(1)问, “牛顿所创造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牛顿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李约瑟对李时珍的评价主要强调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世界的贡献,回答时强调其作用和意义即可。第(3)问,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经典力学体系。原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理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创立的。(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他首创的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的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3)不同。说明:牛顿和爱因斯坦主要运用科学实验和数学运算的方法;李时珍主要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趋势: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 12 讲 近现代的中外领袖人物集训即时演练 岳麓版1.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伦威尔于 1653 年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 ,建立起独裁统治……把自己比做一个“好警察”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政权,他们镇压民主进步力量,使革命从此走上了回头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领导人并未采取实际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继续增加赋税,这就使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三 “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马克思《危机与革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克伦威尔作为一个“好警察”是如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下层人民为什么对“好警察”强烈不满?(3)基于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应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解析:第(1)问,抓住关键词“好警察”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镇压掘地派运动,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等史实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镇压民主进步力量” “继续增加赋税” “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等信息回答。第(3)问,首先阅读材料三明确马克思的观点,然后分析评价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答案:(1)镇压掘地派运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 ,打击荷兰。(2)镇压民主进步力量,继续增加赋税。(3)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是军事独裁统治的一种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稳定了政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拿破仑的)利己心和幻想就是从这里开始冒头的,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他业已取得的成就的信任而在这位伟人所从事的新事业中追随他。人们信赖他,服从他。可以说,人们忍受他的幻想,而阿谀奉承和易于受骗的人则甚至赞颂和吹捧他的幻想,把这种幻想当作他的最卓越的思想。……在此之前,这位伟人曾把他的卓越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普遍的意图、共同的心愿服务;现在,他却要使公众的力量屈从于他的个人目的和欲望。起初,人们为此感到不安,随后,人们厌倦了;有一段时间,人们违心地、勉强地跟着他;接着,人们叫嚷和抱怨了;最后,人们同他分手了;于是这位伟人成了孤家寡人,从此垮台。所有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和图谋,所有他业绩中的纯粹个人的和独断专行的部分,也都跟着他一起垮台了。——(法国)基佐著《法国文明史》(1)拿破仑“业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他所从事的“新事业”的本质是什么?(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垮台”的原因。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拿破仑上台后采取的内外措施,从巩固革命成果、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大革命的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新事业”分析其本质。第(2)问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成就:①保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②通过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旧势力,拓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本质:对外侵略扩张,奴役欧洲民族国家。(2)原因:欧洲封建势力的反扑;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正义斗争;失去国内人心;军事指挥的失误;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前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后者充分关心人。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甘地《圣雄箴言录》材料二 1928 年,印度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尼赫鲁在铪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不公正的评价,将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马克垚《西方文明史》虽然身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了。——(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如何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等信息归纳。第(2)问评价甘地思想要把甘地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述,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进行作答。答案:(1)思想:抵制工业文明,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和暴力;主张保存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相互帮助与合作。(2)评价:要将甘地的经济思想放在印度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和当时殖民地经济的背景下来评价。其积极作用在于它体现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有利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对后来世界的和平主义、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答出三点即可)其局限性在于甘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具有落后性的一面。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里仁》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的情形,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3——《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把握材料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见利思义”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相同思想,回答社会主义集体观念即可;第二小问,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材料“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回答。第(3)问,结合各人物所处历史时代及其论述的侧重点,从个人修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 “向钱看” 。(3)评价: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养;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 13 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 岳麓版1.(2016·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模拟)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 ,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材料一“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材料一“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3)根据材料三“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可以归纳为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可以归纳为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2)思想:民族平等。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任举两例即可)(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2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2.(2016·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 “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是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王” ;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 “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或者换句话说,不以公众的利益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目的,都不是好政府。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摒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并立即弥补简单民主制在形式上的各种缺陷以及其他两种体制在知识方面的无能。——摘自《潘恩选集》材料二 一个建立在由社会产生的立宪政府据以建立的那些原则之上的政府,不能有改变自己的权利。如果它有了这些权利,就会专断独行。它会使它自己为所欲为;哪里有这样的权利,哪里就无宪法之可言。政府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一群人为了谋利就有权利开设或经营的店铺,而完全是一种信托,人们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政府本身并不拥有权利,只负有义务。——摘自《潘恩选集》材料三 “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潘恩的思想主张。3(2)拿破仑是材料三中所说“个人独裁”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 ,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融性?(3)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以公众的利益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目的,都不是好政府”可以得出政府的职能;依据材料二中“哪里就无宪法之可言”和“人们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可以概括出其他要点。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个人的活动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相关的答案。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从各自所面临的国情和阶级属性的角度去归纳答案。答案:(1)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服务(保障公众利益);实行代议制共和国:宪法是政府权力的基础(政府只能在宪法规定范畴内行使权力,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主权在民。(2)对内:采取了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巩固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战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3)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4.(2016·江苏苏州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材料二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2)材料二体现出了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品质?(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解析:(1)该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信息,联系克伦威尔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具体做法分析即可。(2)该问从材料二“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 “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 “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直接提取信息即可。(3)该问结合材料一、二,结合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两人的历史贡献分析即可。答案:(1)激进: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保守: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2)品质: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3)原因: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5.(2016·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4——凯末尔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纱机织出来的布。——甘地《印度自治》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 ”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 ”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2)据材料二概要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解析:(1)据材料一“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可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据“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可知发展交通运输;据“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可知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2)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二“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可知甘地持反对态度;第二小问依据,据材料二“还只是损失了金钱” “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归纳作答;第三小问具体发展目标,据材料三“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概括。答案:(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6.(2016·福建漳州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5(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是发展性观点;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归纳为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归纳为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2)材料二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夺取资产阶级全部生产资料,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