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7春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92.ppt
- 2017春高中语文4.11廉颇蔺相如列传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22.doc--点击预览
-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94.ppt
- 2017春高中语文4.12苏武传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24.doc--点击预览
- 2017春高中语文4.13张衡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96.ppt
- 2017春高中语文4.13张衡传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2017030732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瑕疪(xiá) 赦免(shè)汤镬(huò) 肉袒(tán)B.倨傲(jù) 盆缶(fǒu)不肖(xiào) 渑池(diàn)C.睥睨(nì) 披靡(mǐ)毋宁(wú) 不怿(yì)D.避匿(nì) 燕国(yàn)攻讦(jié) 稔知(rěn)解析 A 项,“袒”应读“tǎn”;B 项,“渑”应读“miǎn”;D 项,“燕”应读“yān”。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窃计欲亡走燕 亡:跑,逃跑。B.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必然。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理亏。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退却。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解析 B 项,“必”在此意为“一定,实在”。答案 B3.导学号 5068002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2解析 B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 项,连词,来/介词,用;D 项,指示代词,这/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 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A 项,名词,信/动词,书写;B 项,动词,回头/副词,只是,不过;C 项,动词,凭借,倚仗/动词,辜负;D 项,都是动词,出使。答案 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奉璧西入秦 秦御史前书曰B.宁许以负秦曲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归璧于赵 怒发上冲冠D.左右欲刃相如 舍相如广成传解析 A 项,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D 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D6.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君何以知燕王④拜送书于庭⑤何以知之⑥使不辱于诸侯⑦我为赵将⑧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A.①⑦/②⑥⑧/③⑤/④B.①⑥/②⑧/③⑤/④⑦C.①⑥/②⑦⑧/③⑤/④D.①⑦/②⑧/⑥③/④⑤3解析 ①⑦是判断句,②⑥⑧为被动句,③⑤为宾语前置,④为介词结构后置。答案 A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解析 B 项,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C 项,约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D 项,辞谢,古义:婉言道歉;今义:推辞拒绝。答案 A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导学号 506800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8~11 题。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扁平的方形。B.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C.斋指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D.舍人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解析 A 项,璧的形状为扁平的圆形。答案 A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4答案 B10.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B.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着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C.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解析 D 项,并不能因为观点不同,就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消极。答案 D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2)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决”“挑”及固定句式“奈之何”的翻译。第(2)句注意“厚怨”“以”“草芥”的翻译。参考答案 (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挑起他的怒火(激怒他)呢?(2)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参考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真的。秦国以十五座城的空名,想要欺骗赵国勒索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不知实情就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知此实情但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赵国知此实情又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挑起他的怒火(激怒他)呢?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和氏璧,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理亏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吗,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大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大王的失信!”像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现在为什么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呢?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第二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因此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二、语言运用512.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位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 ;又像 。 解析 解答时注意题干要求,同时注意比喻要合理,表现“《史记》”“司马迁”“人物”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13.高考考查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已逐步走向深入,而各地改革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英语学科上。综合各省市透露的信息,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减少英语考试内容,降低录取权重。对于英语考试改革你是否支持?请写出你的观点和两个理由。(不超过 60 字)解析 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从所给材料来看,该题是考查对“高考英语考试改革”的态度,可支持,可反对。根据所给的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题干要求写出两个理由,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参考答案 (1)我支持。一是可以减轻学习和备考负担;二是所学的英语知识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用不上,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2)我反对。一是英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学不好英语就无法跟上最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二是英语考试改革对英语好的学生不公平。112 苏武传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旄节(máo) 窥观(kuī)旃毛(dān) 啮雪(niè)B.喟然(kuì) 羝羊(dī)纺缴(zhuó) 典当(dāng)C.廪食(lǐn) 秩訾(cí)扶辇(niǎn) 斧钺(yuè)D.煴火(yūn) 穷厄(è)诡言(guǐ) 自刎(wěn)解析 A 项,“旃”应读“zhān”;B 项,“当”应读“dàng”;C 项,“訾”应读“zī”。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渐渐。B.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C.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解析 C 项,赂:在此指赠送礼物。答案 C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解析 ①句中“会”指适逢;②句中“会”指会同,一起;③句中“生”作状语;④句中“生”作谓语。答案 C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2B. C. D. 解析 D 项,均为连词,即使。A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B 项,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C 项,①助词,无实义;②代词,他们。答案 D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A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B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C 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C6.导学号 50680028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非汉所望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C.何以复加为降虏于蛮夷D.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信义安所见乎3解析 A 项,判断句/定语后置;B 项,均为判断句;C 项,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D 项,被动句/宾语前置。答案 B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B.以货物与常C.武等实在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解析 A 项,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副词,表示程度高。B 项,货物,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C 项,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不虚假。答案 D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导学号 506800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8~12 题。李 陵 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B.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写入……名册。C.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D.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解析 C 项,爱:吝惜。答案 C4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 项,助词,的/助词,无实义;B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 项,介词,表凭借/表目的,来;D 项,均为动词,做。答案 D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A.②④⑥ B.①③⑤C.③④⑥ D.①②⑤解析 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鑫、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答案 C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B.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C.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D.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解析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答案 D5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解析 “获罪”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讥”的意思是“批评”。参考答案 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解析 “苟免”“微”是重点词语,该句是被动句。参考答案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解析 但,只是;患,担心;而,表示转折。参考答案 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参考答案 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参考译文 (一)我评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它们,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名字列入上将的名册,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两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两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两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6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二)晏元献公文章天下独绝,尤其擅长写诗,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一时间,名士往往出自他的门下。梅圣俞平生所写的诗很多,但晏公唯独喜欢其中两联,是:“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我曾经在梅圣俞家见到晏公亲手写的书简,再三称赞这两联,我怀疑并问梅圣俞这件事,圣俞说:“这并非我写得最好的诗歌,难道是晏公偶然间自己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吗?”才知道自古文人不仅了解自己难,了解别人也更难了。二、语言运用14.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 60~90 之间。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解析 歌词中“心存汉社稷”是中心,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将“难中难”加以细化即可。参考答案 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15.请仿照例句,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再写两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要求:①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思想情感;②句式相近,语句通顺。桑迪亚哥 苏武 马云生命的质量,是先驱者的无私奉献:丹柯,用悲悯与热爱,用燃烧的心,照亮无边的黑暗。生命的质量,是 生命的质量,是 解析 本题属于命题式仿写,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需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但必须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然后写两个句子。答案示例 (1)勇敢者的勇往直前:桑迪亚哥,用无畏与执着,用不屈的意志,征服汹涌的大海。(2)忠贞者的无怨无悔:苏武,用忠诚与坚韧,用浩然的正气,谱写人生的壮歌。(3)创新者的锐意进取:马云,用沉潜与坚持,用过人的胆识,创造商界的传奇。113 张衡传基础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逾越/虞诈 璇玑/旋转 骸骨/骇然B.驿站/不怿 蟾蜍/潺湲 篆文/撰述C.邓骘/白鹭 合契/修禊 孝廉/链接D.阉竖/阏氏 帷幄/龌龊 讽谏/斑斓解析 A 项,yú,xuán,hái/hài;B 项,yì,chán,zhuàn;C 项,zhì/lù,qì/xì,lián/liàn;D 项,yān,wò,jiàn/lán。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游:游学,游历。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服。C.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发:拨动。D.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因:趁机,乘机。解析 B 项,“征”是“应验”的意思。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在。A 项,副词,才/副词,就;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 项,代词,他/助词,的。答案 B4.导学号 5068003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大王必欲急臣B.时天下承平日久2杖汉节牧羊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妙尽璇机之正D.皆共目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 A 项,都为形容词用作动词;B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C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D 项,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 A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解析 C 项,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D 项省略了“于”字。答案 C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覆盖周密无际B.衡下车,治威严C.举孝廉不行D.时国王骄奢解析 A 项,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而细密。B 项,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C 项,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答案 D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导学号 506800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7~11 题。严 光 传范 晔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 ① 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鸗 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 ③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选自《后汉书》)3注 ①齐国:山东一带的官府。②玄鬤(xūn):黑色的布帛,常用为聘请贤士的礼物。③君房:侯霸字君房。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北军舍:安排住宿。B.区区欲即诣造区区:对自己的谦称。C.帝从容问光曰从容:随意。D.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解析 B 项,区区:诚挚。答案 B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 A 项,介词,把/介词,用;B 项,副词,于是/副词,趁机;C 项,副词,偏指一方/官职名称;D项,均表顺承。答案 D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有学问,有名声,还是光武帝少年时的同学,但他不慕权贵,躬耕垂钓于山泽之间,可以说是一个坚贞执着的隐逸之士。B.司徒侯霸是严光的故交,他恭敬地写信邀请严光来叙旧,在收到严光的回信后又赶紧封奏皇帝,可见他对严光十分赏识。C.严光为人不拘小节,即使面对皇帝,也不失自己的真性情;光武帝礼贤下士,对严光的言行并不计较。D.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生动,既写出了严光作为隐逸之士的清高超脱,也写出了光武帝作为贤明之主的宽宏大量。两个人物个性鲜明,相得益彰。解析 B 项,司徒侯霸想和严光叙旧,却又故作姿态。收到严光斥责信后,又赶紧封奏皇上,有败坏严光之意。4答案 B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B.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D.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解析 正确断句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语气词、标志词等进行。答案 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解析 “以”“物色”“访”三个词是重点。参考答案 光武帝想到他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找他。(2)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解析 “引”“旧故”“相对”的翻译是重点。参考答案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论交往的旧事,相处好多天。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叫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有大名声,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便改换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找他。后来齐国府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那是严光,便准备了坐乘小车和黑色布帛,派人去礼聘他。往返多次才到,(把他)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饭食。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来拜访,限于掌管公事,所以不能来。希望趁着日暮时分,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就叫带信给侯霸,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高兴;一味阿谀奉承上意,性命不保。”侯霸收到信,封好再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子陵还是老样子。”当天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哎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治事吗?”严光还是睡着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听说要授官职去洗耳朵。读书人本来各有志,为何要强迫人家做官呢!”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让步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论交往的旧事,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有变化。”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授予严光谏议大夫的职务,不肯曲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的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没有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光武帝为之感到哀伤惋惜,下诏到郡县赏赐他家一百万钱、一千斛谷子。二、语言运用12.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你对张衡的了解,自选角度,用一副对联评价张衡。上联: 下联: 解析 一是考虑对联的基本特点及要求,二是考虑张衡的事迹或才华。参考答案 ①造机巧,浑天望万里 著文章,《二京》名千秋②《灵宪》《算罔》颂万世 浑天地动助人间③张望中外,敢问地震何畏惧 衡量古今,笑看浑天再无双(任选一副即可)513.地震发生后,有人创作了这样一幅漫画,请概述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 40 字),指明这幅漫画的含意(不超过 20 字)。解析 内容:画面有几个部分。主要部分是折断的大树压坏房子。左上角树丛偏斜,系风所致,暗示自然灾害,并非人为。折断的树干下有一架秋千,一个人坐在秋千上运动;而打秋千的人,可能是房子主人。寓意:风把大树刮倒,树把房子压坏。偏斜的树丛(代风)、折断的树、损坏的房屋,都与自然灾害相关,以此借代灾害严重。但主人在灾害面前没有愁眉苦脸,而是利用树干打秋千进行娱乐,以此借指在灾害面前善于寻找快乐的乐观心态。参考答案 内容:一棵大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压坏了一所房子,而房子的主人却巧借大树的断枝悠然地荡起了秋千。寓意:面对灾难,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