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11222103.doc--点击预览
- 201611222104.ppt--点击预览
- 201611222105.doc--点击预览
- 201611222107.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测控导航表知识点 题号1.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1,2,3,5,12,14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4,8,9,10,11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6,7,134.实验: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 15A级 基础练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有多方面表现,下列不能作为指标来反映稳态的是( B )A.血浆 pH和渗透压B.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含量C.血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D.体温解析:血压、心率是描述心脏功能的指标;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其含量变化与是否患贫血症有关。2.导致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A.细胞的代谢活动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解析: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3.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C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解析:“空调病”“高原反应”“中暑”分别是由于外界环境中温差过大、O 2稀少和长期高温造成的,都属于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内环境稳态失调;人屏住呼吸时,与外界环境不发生气体交换,从而使 CO2大量积累在血浆中,刺激呼吸中枢,进而使呼吸加快,不是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4.在人体剧烈运动以后,血浆中的 pH变化及其原因是( A )A.pH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B.pH不变,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C.pH会升高,原因是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 Na+结合形成乳酸钠,乳酸钠是碱性的D.pH会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解析:人体剧烈运动,肌细胞由于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从而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在此种情况下,血浆 pH略有下降。5.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B )2A.是在神经、体液与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 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 等理化性质处于稳态之中,呈现动态平衡。不要认为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6.(2016陕西西安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解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等的变化。7.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后,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解析: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定的环境,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如遗传病、传染病等。8.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选项是( B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 CO2和废物D.血液中 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中废物含量的稳态,如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通过血液运输 CO2和废物等;血液中 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以排出血液中的 CO2,维持 CO2含量的稳态;食物残渣是没有经过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它并没有进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9.下面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 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 。 3(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 ,排出[④]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 系统和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 。 (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 才能完成。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解析: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完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还需要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才能完成。答案:(1)消化 未被吸收的物质 (2)O 2 CO 2 呼吸 循环 (3)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 (4)内环境(5)神经—体液—免疫B级 能力练10.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细胞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D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要求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需要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范围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解析:人体内环境中的温度、pH 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当稳态被破坏后,温度、pH 都会受到影响而改变,导致酶促反应中的酶活性会降低。11.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解析:由于肌红素、钾等物质的释放以及缺水等原因都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缺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伤者在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肌肉没有了外力,且死细胞将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并迅速进入血液,严重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在移开重物前,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可防范此现象。12.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B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1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C )4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解析:人体稳态是相对的,是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但正常情况下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缺氧等因素,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如有氧呼吸能力降低。14.在“天宫”中生活的航天员的生理状况,由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测。下面的图表A、B、C 是测得的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体液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pH 0.9~1.5 6.8 7.4 7.7 8.0C.体液的 pH(1)上述三项生理指标中正常的是 ,其中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 。 (2)由 B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从 C表看出,不同消化液的 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 解析:(1)A、B 生理指标分别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C 生理指标为消化液的 pH,不属于内环境的生理指标。(2)从 B图可知: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3)C 表中所列不同消化液的 pH不同,说明其中消化酶的最适 pH不同。答案:(1)A、B、C A、B (2)正常人体温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 1 ℃ (3)不同消化酶的最适 pH不同C级 拓展练1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 Na2HPO4、KH 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 25 mL实验材料→测 pH→滴加 5 mL 0.1 mol/L的盐酸,摇匀→测 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 pH,其目的是 。 (2)该同学用下图所示曲线来预测探究结果,试回答:5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 组,理由是 。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 作用。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 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 。 解析:(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 pH,以便与加入盐酸后的 pH作比较,得出 pH稳定与否的结论。(2)清水组加入盐酸,酸性增强,pH 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作对照。清水组不能维持 pH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 pH稳定的功能,从坐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 pH稳定的能力更强。(3)本实验从加酸的角度探究维持 pH稳定的功能,为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答案:(1)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 pH作比较(2)①清水 清水中滴加盐酸后,溶液 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 pH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 pH稳定的能力比较强 (3)加入 NaOH溶液后,血浆 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实验第 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新课导入一 :思考1.什么是内环境 ?内环境的实质是什么 ?2.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定对活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什么是稳态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主题。新课导入二 :你能谈谈你高烧最严重或腹泻最严重时的感受吗 ? 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常见的疾病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会使人感到种种不适。那么 ,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呢 ?本节课 ,我们将来探讨第 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师参考【 学习目标 】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读教材 · 学基础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阅读教材 P7~ P8,完成以下问题。1.原因 :外界 的变化和体内 活动的进行。2.实例 —— 体温变化(1) 、 等不同 ,体温存在微小的差异。(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 ,一般不超过 。 (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 ,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 3.内环境稳态(1)含义 :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 ,使各个 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2)实质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都处于 中。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年龄 性别1 ℃37 ℃调节 器官、系统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 思考 〛 试分析 :血常规检查时 ,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 ?提示 :① 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 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阅读教材 P8~ P9完成以下问题。1.维持稳态的基础 :人体各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 : 、呼吸系统、 和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3.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认识的发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 ,通 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神经系统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神经 — 体液 — 免疫 4.稳态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时 ,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有一定限度出现障碍〚 选择 〛下列有关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B.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C.病原体侵入机体干扰稳态后 ,主要是免疫调节起作用D.通过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 ,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恒定不变D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阅读教材 P9,完成以下问题。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1. 含量和血液中的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 和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正常生命活动血糖 含氧量温度 pH〚 判断 〛(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必将引起体温变化。 ( )(2)机体的稳态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 ( )××四、实验 :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阅读教材 P9~ P10,完成以下问题。1.画记录表 :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2.测自来水 pH的变化3.充分冲洗烧杯 ,用 代替自来水 ,重复 2中步骤 ,记录结果4.充分冲洗烧杯 ,选用两种 分别代替自来水 ,并重复 2中步骤 ,记录结果5.根据所得数据 ,以 为横轴 ,以 为纵轴 ,画出各次实验中 pH变化的曲线缓冲液生物材料酸或碱的滴数 pH课堂探究 解疑难 · 提能力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探究一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 ,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 ,而不是保持不变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 ;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典例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 :B方法透析 稳态失调的判断解答该类问题时要注意用守恒的观点来看稳态 ,内环境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 ,是因为收和支 (或升和降 )平衡。比如 :外界环境寒冷时 ,温差会导致机体散热增多 ,此时机体就会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若这个平衡无法维持 ,那么就会使稳态失调 ,可能引发机体病变。常见的稳态失调病有如下几种 :病症名称 内 环 境理化性 质变 化尿毒症 尿素等代 谢废 物在体内 积 累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 过 高高原反 应 体内缺氧 ,血氧 过 低感冒 发烧 体温 过 高 ,影响 酶 的活性严 重腹泻 丢 失大量的水和无机 盐解析 :血浆中的 pH变化与神经 — 体液调节有关 ,例如当 pH降低时 ,可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 CO2;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题组演练 】1.关于稳态的实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 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B.肾脏不时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C.只有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才会遭到破坏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 ,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B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 ,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实验 :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探究二问题引领 :1.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酸或碱溶液 ,其 pH各发生怎样的变化 ?2.以血浆 pH为例说明 pH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教师参考实验结果与结论(1)对自来水的处理 :如图结果 :滴加盐酸后 ,自来水 pH逐渐减小 ;滴加 NaOH溶液后 ,自来水 pH逐渐增大。(2)对缓冲液的处理 :如图结果 :无论滴加盐酸还是 NaOH溶液 ,缓冲液的 pH均保持相对稳定。(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如图结果 :无论滴加盐酸还是 NaOH溶液 ,生物材料的 pH均保持相对稳定。实验结论 :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 ,从而能维持 pH相对稳定。解析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的接触 ,如不慎接触 ,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但不能揉搓。为避免各试剂的混合,影响实验结果 ,在更换实验材料时 ,应将烧杯充分洗净 ,生物材料和缓冲溶液的调节机理一样 ,都能对作用于自身的酸和碱引起的 pH变化进行缓冲。在实验数据的处理时 ,可将实验数据画成变化曲线 ,一般用滴加的液体的量作为横轴 ,pH作为纵轴。【 典例 2】 下列关于 “ 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机制 ” 实验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 ,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每更换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前 ,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C.从加入盐酸或 NaOH后的变化来看 ,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 ,画 pH变化曲线时 ,一般以 pH为横轴答案 :D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 ,血浆 pH的变化趋势、引起 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 CO2、 Na2CO3 B.降低、乳酸、 NaHCO3 C.升高、 CO2、 H2CO3 D.升高、乳酸、 NaHCO3备选例题B解析 :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 ,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较多的乳酸 ,从而使血浆的 pH下降 ,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 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浆 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题组演练 】1.取甲、乙两支试管 ,向甲内加入血浆 ,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 ,用 pH试纸检测。然后 ,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 NaOH溶液。摇匀后 ,再用 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等量 ” 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 ,实验结果才可靠B.“ 摇匀 ” 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 ,确保 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 pH变化不明显 ,乙试管中蒸馏水的 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 ,pH可维持稳定不变解析 :A项中 ,“ 等量 ” 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即为了平衡无关变量。 B项中 ,“ 摇匀 ” 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 ,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 C项中 ,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乙试管是空白对照 ,不含缓冲物质 ,因此各加入盐酸或 NaOH溶液后 ,甲试管中 pH变化不明显 ,乙试管中 pH变化明显。 D项中 ,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因此pH保持相对稳定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而不是不变化。D2.回答有关人体内 环 境中 pH调节 的 问题 :(1)人体血 浆 的 pH通常在 ,这 主要是 在起作用。 (2)剧 烈运 动时 ,肌肉会 产 生 ,血 浆 pH有下降的 趋势 ,但 实际 仍 维 持相 对稳 定 ,其 调节过 程是乳酸和 NaHCO3/H2CO3中的 反 应 ,生成和 ,后者再分解 产 生 CO2,由呼吸系 统 排出体外。(3)pH稳 定主要是 为 了保 证 的活性。 解析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 ,如乳酸、碳酸 ;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 ,如碳酸钠 ,这些物质进入血浆 ,都会使血浆 pH发生变化。但血浆的 pH却不会变化过大 ,而通常在 7.35~7.45,原因是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在起作用。答案 : (1)7.35~ 7.45 缓冲物质(2)乳酸 NaHCO3 乳酸钠 H2CO3 (3)酶【 知识回顾与网络构建 】1.本课时关键语句(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5)调节血浆 pH稳态的主要缓冲物质为 H2CO3/NaHCO3。(6)在内环境稳态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2.请结合以上关键语句 ,尝试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参考 :1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测控导航表知识点 题号1.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关系 2,3,4,10,11,132.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5,6,7,12,153.内环境的作用 8,9,14A 级 基础练1.下列各组成分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为( A )A.尿素、抗利尿激素、维生素、血浆蛋白B.抗体、载体、线粒体C.尿酸、氨基酸、肌酸、胃液中的盐酸D.白细胞、溶菌酶、呼吸氧化酶解析:B 项中载体、线粒体分布于细胞内;C 项中胃液中的盐酸属于外环境;D 项中的呼吸氧化酶为胞内酶。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②可以进入 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 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 指的是毛细血管,B 是红细胞,C 代表组织细胞,D 是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O 2浓度最高和 O2浓度最低的液体都是细胞内液。3.下列关于体液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体液的成分主要是水,不含蛋白质B.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C.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解析:体液中含少量蛋白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的主要成分;细胞质基质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内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的。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主要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B )2A.甲中含有血红蛋白、CO 2和氨基酸B.乙中可能有抗体、激素和尿素C.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高D.甲、乙、淋巴的成分转化均需跨膜进行解析: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乙为组织液,其中可能有抗体、激素和尿素,B 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C 错误;淋巴和血浆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合,不需跨膜进行,D 错误。5.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其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C )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B.血浆中 Cl-的含量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D.血浆中 Na+的含量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的,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与血浆渗透压无关。6.(2016 辽宁葫芦岛期中)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B )A.细胞将不能吸收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造成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导致组织间隙积聚液体。7.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解析: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则渗透压越低。8.下列有关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内直接吸收葡萄糖B.组织细胞有氧呼吸所需要的 O2从外界进入,经过的内环境至少有组织液和血浆C.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的排出需要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的直接参与D.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都参与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解析:组织细胞所需的 O2和营养物质只能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组织细胞从外界吸收的O2、营养物质,向外界排放的 CO2和代谢废物都要经过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涉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的参与。9.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3(1)图中②③④合称 ,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2)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 O2为例,O 2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 O2至少需要经过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O 2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4)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解析:(1)图中②③④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合称细胞外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又称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2)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所以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3)O2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 O2至少需要经过 1 层红细胞膜、2 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膜、1 层组织细胞膜和 2 层线粒体膜共 6 层生物膜即 12 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O 2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4)一般情况下,②血浆与③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答案:(1)细胞外液 内环境 蛋白质、无机盐(2)②③ (3)自由扩散 12 三(4)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B 级 能力练10.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 )A.碳酸氢盐的形成B.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麦芽糖的水解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解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内的核糖体,麦芽糖的水解场所是消化道,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场所是线粒体,以上部位都不属于内环境。1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 a、b、c、d 的名称分别是( B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解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12.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 BC 段变化的原因( B )4A.乳酸与 NaH2PO4反应生成 H3PO4 B.乳酸与 NaHCO3反应生成 CO2 C.乳酸与 Na2CO3反应掉了D.乳酸与血液中的 O2发生氧化反应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 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13.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A.①属于血浆,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 10 层磷脂双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解析:首先根据①与②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可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都会导致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肝细胞产生的 CO2到达血浆至少需穿过 5 层膜,即 5 层磷脂双分子层。14.如下图所示,左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 A、B、C、D 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为血浆、 为组织液、 为细胞内液。(填字母)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 A、B、C、D 中的。 (3)若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 B 中,经过 B 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 。 解析:图中 A 为肠腔,属于外界环境,B 为血浆,C 为细胞内液,D 为组织液;若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被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参与该过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答案:(1)B D C (2)A5(3)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 级 拓展练1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海洋生物和淡水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作为研究课题,欲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该小组同学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通过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 50 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1)实验原理: 。 (2)实验仪器:烧杯、长颈漏斗、半透膜、细线。(3)实验步骤:①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 中。 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中,将漏斗浸入 中,使 。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 。 (4)预测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和结论①液面上升,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淡水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②液面不变,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淡水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③液面下降,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淡水动物的血浆渗透压。 解析:比较两溶液渗透压高低,利用的实验原理是渗透作用。水分会透过半透膜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高的一侧。答案:(1)渗透作用 (3)①烧杯 ③烧杯 两者液面相平 ④漏斗中液面的变化(4)①高于 ②等于 ③低于第 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导入一 :展示课本第 2页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并讨论 :这两幅图中图 1是什么细胞 ? 图 2是什么细胞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 :图 1是血细胞 ,生活在血浆中。图 2是草履虫 ,是单细胞生物 ,生活在水中 ,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设问 :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体内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导入二 :中国科学家研制创立的中医细胞平衡干预疗法能彻底摧毁肝癌细胞与其生存的环境 ,从而实现癌症的有效治疗 ,从此人们不用再谈癌色变。其实我们体内所有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体内的正常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参考【 学习目标 】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读教材 · 学基础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教材 P2~ P3,完成以下问题。1.体液(1)概念 :体内含有以 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水(2)体液组成① 血浆是 直接生活的环境。②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组织液2.内环境(1)概念 :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2)作用 :是 生活的直接环境。〚 思考 1〛 (1)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细胞内液之间的渗透关系如何?(用箭头表示渗透方向 )细胞外液体内细胞提示 :(2)血液和血浆是一回事吗 ?提示 :不是。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阅读教材 P4~ P5,完成以下问题。1.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成分 含量 举例水 约 90% /蛋白 质 7%~ 9% 、血清球蛋白无机 盐 约 1% 、 (含量 较 多的两种 )血液运送的物 质 / (营 养物 质 )、尿素 (废 物 )、胰 岛 素 (激素 )、 O2、 CO2血清白蛋白Na+ Cl-葡萄糖(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细胞外液本质是一种 ,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2.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渗透压① 概念 :是指溶液中 。②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越多 ,对水的吸引力越 ,溶液渗透压越 。③ 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是由 决定的。蛋白质盐溶液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的数目大 高无机盐 蛋白质Na+和 Cl-7.35~ 7.45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 左右。 37 ℃37 ℃〚 判断 〛(1)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 ,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 )(2)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 ,Na+和 K+含量最多。 ( )(3)组织液和淋巴中都不含蛋白质。 ( )(4)蔗糖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 )(5)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 Na+和血红蛋白决定。 (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阅读教材 P5~ P6,完成以下问题。1.体内细胞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思考 2〛 直接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哪些 ?提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内环境课堂探究 解疑难 · 提能力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内在联系 探究一问题引领 :1.血浆中的蛋白质都不会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吗 ?2.内环境中各部分化学成分相同吗 ?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教师参考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血 浆 组织 液 淋巴不同点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 胞之 间 淋巴管生活在其中的 细 胞种 类 各种血 细 胞体内 绝 大多数 细 胞淋巴 细 胞、吞噬 细 胞等化学成分 蛋白 质 含量 较 多 蛋白 质 含量很少相同点 都属于 细 胞外液 ,共同构成人体的内 环 境、基本化学 组 成相同2.内环境组成的内在联系(1)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由于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 ,而且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 ,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 ,其他物质 (如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 )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 (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经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解析 :由图示箭头判断 ,a、 b、 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 ,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A错误 ;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 ,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所以不消耗 O2,B正确 ;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 ,包括激素等 ,但不含消化酶 ,消化酶在消化道 (属于外界环境 )中 ,C错误 ;细胞 3(组织细胞 )种类最多 ,D错误。【 典例 1】 如图 a、 b、 c分别表示 3种细胞外液 ,箭头表示 3种液体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 O2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答案 :B方法透析 1.细胞外液三种组成的判断方法(1)双箭头相互转化的是 :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2)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 ,据此判断 :① 形成淋巴 (指向淋巴 )的是组织液。② 淋巴流向 (淋巴指向 )的是血浆。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技巧内环境的实质是细胞外液 ,其中的成分众多。解答该类题目时可采用排除法 ,排除掉细胞内的和体外的物质 ,其余的在内环境中。常见的细胞内的蛋白质有 :与代谢有关的酶 (呼吸酶、 DNA聚合酶、解旋酶等 )、结构蛋白 (血红蛋白等 );常见的体外的化学物质有 :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泪液、汗液、唾液中的杀菌物质 (溶菌酶等 )、乳汁中的各类物质。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 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 ①②③④ 组成的B.②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 CO2等物质C.正常情况下 ,③ 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 ② 中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 ②→③→④备选例题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 ① (淋巴 )、 ② (血浆 )、 ③ (组织液 )组成的,④ 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A错误 ;② 血浆中含激素、乳酸、 CO2等物质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 ,B错误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 组织液 ,再进入 ② 血浆或者 ① 淋巴 ,C错误 ;血浆中的氧经过红细胞运输 ,进入组织细胞消耗 ,途径是 ②→③→④ ,D正确。D解析 :图中 1、 2、 3、 4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肝脏细胞的线粒体所需的 O2直接来源于细胞内液。【 题组演练 】1.如图是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 ,则人的肝脏细胞的线粒体所需的O2直接来源于 ( )A.1 B.2 C.3 D.4D2.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①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③④⑤C.③④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 ② 为肝脏细胞 ,则 ① 处的 O2浓度高于 ④ 处解析 :由图可知 :⑤ 是血浆 ,② 是细胞内液 ,③ 是淋巴 ,④ 是组织液。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组织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 ,A错误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B错误 ;组织液可进入淋巴 ,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 ,C错误 ;O2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血浆进入组织液 ,再进入肝细胞 ,所以血浆中的 O2浓度高于组织液 ,D正确。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探究二【 典例 2】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构 ① 和结构 ② 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有相同也有不同B.a液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和无机盐决定C.b回流受阻 ,能引起组织水肿D.图中 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③ ,因此 pH在内环境中的不同部位差异很大解析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二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A正确 ;a液为血浆 ,其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和无机盐决定 ,B正确 ;淋巴回流受阻 ,会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C正确 ;CO2由组织细胞产生 ,由组织细胞运输到组织液 ,再由组织液运输到血浆中的过程是自由扩散 ,因此组织细胞中 CO2浓度最高 ,但这不会造成 pH在内环境中的不同部位有较大差异 ,D错误。答案 :D方法透析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 ,其引发原因如下 :【 题组演练 】1.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 ,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 ,体温会明显上升 ,是由于产热过多B.剧烈运动后 ,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剧烈运动后 ,会导致血浆的 pH明显下降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 ,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B2.当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时 ,受伤部位会出现青紫且局部水肿 ,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① 破裂 ,C液外流 ,B液渗透压升高B.① 破裂 ,A液外流 ,C液渗透压升高C.② 破裂 ,B液外流 ,C液渗透压升高D.② 破裂 ,B液外流 ,A液渗透压升高B解析 :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后 ,受伤部位皮下青紫是因为毛细血管破裂 ,部分血液 (含红细胞 )外流到组织液 ,造成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 ,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探究三问题引领 :1.小肠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怎样进入内环境的 ?2.O2从外界环境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被利用需要哪些器官、系统的参与 ?3.直接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系统有哪些 ?教师参考1.内环境与体内各功能系统的联系(1)物质交换① 营养的进入食物 → 消化系统的消化 → 循环系统的运输 → 组织液 (或血浆和淋巴 )→ 细胞。② 代谢废物的排出代谢废物 → 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 → 肾脏、皮肤等器官 → 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2)气体交换① O2的吸入空气中的 O2→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的运输 → 组织液 (或血浆和淋巴 )→ 细胞。② CO2的排出 :与 O2的吸入途径正好相反。2.与物质交换有关的器官、系统(1)直接有关的 4个系统 :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2)直接有关的器官 :皮肤、肺、肾、小肠等。(3)对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物质交换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典例 3】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 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 ④ 为营养物质和 O2D.⑥ 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 ①②③ 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 ④ 为营养物质和O2,⑤ 为 CO2及 H2O、无机盐、尿素等。 ⑥ 可用简明语言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方法透析 可依据箭头方向快速确认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 单向输入 —— 消化系统 ;② 单向输出 —— 泌尿系统 (有时可呈现 “ 重吸收 ” 箭头 );③ 双向交换 —— 呼吸系统 ;④ 周转媒介 —— 循环系统。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 系统 ,b表示 系统 ,c表示 系统 ,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还有图中的 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外界中的 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层生物膜。 备选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