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1高考怎么考课件20170315193.ppt--点击预览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0170315131.doc--点击预览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文章怎么读课件20170315194.ppt--点击预览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3题目怎么命课件20170315195.ppt--点击预览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4备考怎么学课件20170315196.ppt--点击预览
-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017031513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 题 十 三 一 般 论 述 类 文 章 阅 读(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2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解析:选 A 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 ,而 A 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3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解析:选 B 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而 B 项则错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实际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解析:选 D 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D 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 ,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 “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1.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命题有什么规律?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2.从考查趋向上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考点有什么规律?2016 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它包括“理解(B)” “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 6 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4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因此,我们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和精读。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 ,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一、两步阅读法——泛读精读相结合泛读,圈注关键信息点一、圈注关键句1.圈注论点句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 “总而言之” “总之” “因此” “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2.圈注论据句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 “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 ,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5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二、勾画关键词类型 阐释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 。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由于“文题比对法”将在后面“备考怎么学”中专门讲解,此处不再细说。6下面通过 2015 全国卷Ⅱ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生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二、读文示范——边读边标最快捷泛读,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关注理由(2015·全国卷Ⅱ)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1)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2)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4)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5)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6)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第一段:(1)“并不被看作” ,表示“艺术品的接受”事实是“美学问题” ,只是“过去”没有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这是命题人在“否定与肯定”方面的命题点,第 1题的 A 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类似的还有第(3)处的“并不说明” 。(2)明确表明本文论述的话题,这是考生圈注的关键点,能迅速把握本文论述的问题。第二段:(3)“过去”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也是命题者在时间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据下文,理解“过去”所指代的具体时间段,应是下文“接受美学”产生之前,第 1题的 B 选项就在此方面命题。本处的第二句话“而从接受美学……听众的再创作”是本段的观点句。论点和论据是命题者必命角度之一,第 1 题的 C 选项就在此方面命题。(4)是对第(3)句观点的原因分析,命题者命题时往往会有意因果倒置地设置选项,类似的还有第(7)处和含有“因为”“所以”的语句。(4)中“也就是说”既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原因,又深化了观点,命题者会有意变换说法,让考生辨析意思是否相同,第 1 题的 D 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第三段:(5)“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7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7)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8)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9)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10)(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构’ ”是结果,有三方面原因:“空白”“空缺” “否定” 。注意因果关系和原因的范围,这是命题者的关注点,第 2 题A 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的。并且原因的三方面也揭示文章脉络层次。(6)“由此可见”后是观点句, “正如”后是论据,注意辨析举例论证的观点是“文本的召唤性” ,命题者往往在“依据和结论”方面设题。第 3 题的 A 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第四段:(7)“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本段的中心句,是结果,是观点,这一观点的原因是海德格尔的“结构影响着理解” ,由此可以判断第 2题 C 选项的正误。类似的还有第(9)处。(8)“一方面” “另一方面”揭示了本段的行文脉络;“某种意义”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命题者在指代方面的命题点,第 3 题的 B 选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第五段:(10)尾句往往是升华中心的,本处又运用了修辞,把握其本意,是命题者的关注点,第 2 题的 D 选项就是在这方面命题的。[真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8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选 A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二段,与 A 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而不是“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选 C 本题从颠倒因果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 C 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C 项表述因果颠倒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选 B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错。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之对应的原文信息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由此推断不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考生往往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是导致答案“不准确”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命题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复习,以便在答案“准确”上有所突破。一、熟悉 6 大命题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 6 大手段如下表: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10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二、明辨 7 大命题陷阱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 7 个方面设置陷阱。命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1.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有时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有时甚至是增减了“的” “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2.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4.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11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5.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 “或然”是“可能是” ,转述为“必然是” ,也可能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6.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7.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掌握了选项设置的陷阱,就能找到解答题的思维方向,请把下面各题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看是否符合内容,并判断其命题陷阱。1.(2014·安徽高考 T1-B )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判断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偷换概念。12原文信息: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2.(2015·四川高考 T6-D )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命题陷阱:无中生有判断理由:“最高成就”没有依据,而且文中说“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已不是单单只代表古文经学了。原文信息: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2015·安徽高考 T1-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命题陷阱:以偏概全判断理由: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原文信息: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4.(2015·湖北高考 T8-A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命题陷阱:强加因果判断理由:“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不能得出“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论。原文中是说“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应该是“一” 。原文信息:“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 。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13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5.(2012·山东高考 T6-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命题陷阱:混淆时态判断理由:选项 A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原文信息: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6.(2015·天津高考 T6-B )“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命题陷阱:张冠李戴判断理由: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 ,并非“自然规律” 。原文信息:“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7.(2015·天津高考 T6-D )“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命题陷阱:混淆是非判断理由: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 ,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是否定的。原文信息: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 “求权意志” “求爱意志” ,而是“求价意志” ,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 “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14做论述类题目要做到“既快又准” ,力避耗时过长,影响后面题目的答题。怎样做到“既快又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这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即是信息所在区域。2.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3.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考点并确定信息所在区域,然后比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 ,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示例]下列有关“一路一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 原文信息: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15“一带一路”域内有 60 多个国家,约 44 亿人口,占世界人口 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选项切片 找区间,细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与原文“‘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比对,可看出“优先合作领域”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而非“亚洲” ,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与原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表述一致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本项是错误的。根据上面的示例,完成下列题目。(2014·安徽高考第 2 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原文信息: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16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A 项切片 找区间,细比对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应原文第①段“然而”之前的所有内容,是对“然而”之前内容的准确概括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对应原文第①段两个问句的内容,是将原文的问句的意思变成陈述,表意一致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对应原文第①段最后一句话,选项只是将原文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概括成了“艺术领域” ,表意一致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这是第①段的作用,完全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A 项是正确(正确或错误)的。D 项切片 找区间,细比对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对应原文第⑤段前三句的内容,是对前三句的准确概括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对应原文第⑤段第四、五句的内容,是对第四、五句的准确概括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对应原文第⑤段最后一句话,选项与原文表意完全一致与①段相照应这是第⑤段的作用,综合第①段来看,正好照应第①段对技术的反思和审视,完全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D 项是正确(正确或错误)的。当然,不是所有的选项都需要切片分析,如果选项表述比较简短明了,直接比对即可。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17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角度 1 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比对特征 思考趋向 解题技巧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以偏概全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混淆时态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偷换概念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指代词”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指代词”所代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远指和近指现象。张冠李戴注意选项句中“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对象是否一致。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以偏概全注意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程度上、范围上的差异。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混淆是非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18拒绝、妨碍等。 语。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2015·安徽高考 T2-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判断:×理由:作者在原文中并没有就“孟子” “荀子”和“新儒家”各自的关注点作叙述,只是说“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 。 “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是儒家的共同特点,选项中的“都”和“只” ,以偏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