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1 技巧1-3(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3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3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盐件201612190485.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201612190432.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盐件201612190486.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201612190433.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盐件201612190487.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201612190434.DOC
  • 全部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盐件201612190485.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201612190432.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盐件201612190486.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20161219043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盐件201612190487.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20161219043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答案 】 B1专项三 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选择题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且选择题解题顺利与否直接影响解答后面的非选择题,选择题解题不容有失。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运用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之畏途,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感悟解题技巧,领会规范解答高考 40 题和 41 题,学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定能轻松得高分。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技巧 1 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技巧 2 抓准“题眼” ,快速推断谨慎选技巧 3 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技巧 1 以“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技巧 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 40 题技巧 3 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 41 题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材料主旨型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文献、图片、数据统计表为载体围绕某一“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2概念结论型选择题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 “旨在” “正确” “不正确”等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归纳比较型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等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 ,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史料情境型选择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解题技巧](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被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上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待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历史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被选项也可以排除。(4)材料无关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技巧运用]——时间排除法A项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时间不符,可排除。——正确选项B项3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 B 项正确。——绝对词语排除法C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 “整体迁移台湾”说法太绝对,C 项可排除。——说法错误排除法D项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D 项说法错误可排除。【答案】 B[运用演练]1.(2016·揭阳模拟)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 至 19 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A [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在朝贡贸易网之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 项正确;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 项可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坚持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C 项可排除;中国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参与全球化是被迫的,不可能主导全球化进程,D 项可排除。]2.(2016·桂林一模)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这表明他( )A.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B.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C.主张有理性的宗教信仰D.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C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伏尔泰肯定教会统治权威,A 项可排除;无神论与材料中“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不符,B 项可排除;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材料中“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体现了信仰自由,C 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即信仰即可得救,而伏尔泰主张多种宗教并存,二者差别很大,D 项可排除。]43.(2016·河南三市调研)据 1938 年 4 月 9 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次战役(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B [由材料中的时空特征“1938 年 4 月”和“津浦线”可知此次战役指台儿庄战役,这是中国国民党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也是中国军民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 B 项正确;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可排除;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独自承担的,故 C 项可排除;台儿庄战役并不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 项可排除。]【 答案 】 C1【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2 部分 专项 3 题型 1 技巧 2 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解题技巧]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 “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 。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 ,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导学号:02792175】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技巧运用]——抓准“题眼”第 一 步题眼“诗界革命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应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 ”的作用。——分析选项第 二 步A 项: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A 项与题眼不符,可排除。B 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与题眼不符,可排除。D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诗界革命”出现在甲午战争后,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与“题眼”不符,可排除。——验证结论第 三 步C 项: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答案】 C[运用演练]2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 ,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认为 (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C.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D.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B [本题题眼是“清谈” 。顾炎武尖锐地批评了理学家们“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弊端,总结了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5.(2016·天津和平区质检)1982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反映出当时在我国农村( )A.农民对劳动产品有了支配权B.集体经济得到发展C.农民开始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D.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A [本题“题眼”是“生产责任制” 。材料强调多种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责任制下农民有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故 A 项正确;从题干表面信息看上去是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本题重点在强调农村出现的变化,故 B 项错误;农民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农业现代化无关,故 D 项错误。]6.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A [本题“题眼”是“新的框架” 。由冷战期间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 B1【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2 部分 专项 3 题型 1 技巧 3 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解题技巧]第一步 定时空、明关键1.定时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2.明关键新课标下的高考,多数考查运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景,在诸多信息中,明确抓住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第二步 题干选项对照1.题干材料参照法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选项参照法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技巧运用]——定时空、明关键第 一 步东汉王充《论衡》表明是汉代,明关键:汉承秦制。 “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收拾文书” “文书之力”是关键信息。——题干选项对照第 二 步A 项,可用题干参照法排除,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并不是崇尚儒家政策。B 项题干“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C 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可排除。D 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可排除。2【答案】 B[运用演练]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C [解答本题注意定时空、明关键,根据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 C 项正确。]8.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D.颁布《社会保障法》 ,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 ,颁布《社会保障法》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能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都是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但不能充分保障人民利益,故排除。]9.(2016·宜春二模)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D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专制,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并非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订立契约”能看出一定的法治基础,但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人治,故 C 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 D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