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zip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zip
2016071103129.ppt
2016071103130.ppt
201607110318.doc
201607110319.doc
201607110320.doc
  • 全部
    • 2016071103129.ppt
    • 2016071103130.ppt
    • 201607110318.doc--点击预览
    • 201607110319.doc--点击预览
    • 20160711032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45 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48 分)1.(2016·石家庄质检)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道:“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 ”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解析】选 B。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与解决温饱问题无直接关系,故 A 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B 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 C 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错误。【加固训练】《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 B。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提高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B正确。2.(2016·南昌联考)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 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 A 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 B 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故 C 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 2 -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错误。3.(2016·河南名校联考)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 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 B 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故 C 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 D 错误。【加固训练】(2015·皖南八校联考)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 C。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 C 正确。4.公元前 246 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 4 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 6 石 4 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 1 石 5 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选 D。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 D 正确。【拓展延伸】古代“农本”思想与生态环境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因此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体现了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3 -5.《新唐书·列传·卷九十》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选 D。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固训练】(2015·深圳模拟)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 500 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闭关锁国的政策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解析】选 B。明初到清末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加,故 B 正确。6.(2016·潍坊模拟)“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解析】选 C。由材料中“疏于户口” “游手日众” 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选 C。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4 -【解析】选 B。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8.(2016·鄂豫晋陕冀模拟)“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解析】选 C。材料一方面阐明了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兴盛,已成民间习俗,另一方面指出了由于分工的细致推动了手工业专门技艺水平的提高。9.(2016·太原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解析】选 C。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 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 B 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 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 D 错误。10.(2016·衡水模拟)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 明当时 ( )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 29 38 76.3%京东东西路 12 19 63.2%京畿、京西北路 8 11 72.7%小计 49 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 21%)- 5 -A.政府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解析】选 C。 依据表格可知:表格只是表明贡绢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 A;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 排除;华北地区早已有丝织业,D 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 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解析】选 C。材料详细地记录了丝织业从原料准备到成品的分工环节,主要体现了明朝末年该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故 C 正确。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C.机户没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生产【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政府……机户……扣克”等信息可知,明政府的举措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 A。【加固训练】(2015·重庆模拟)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说明当时 (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6 -【解析】选 D。按材料上下文,其中“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制陶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涌向景德镇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 D 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材料一 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 [注:公元前 81 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 60 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汉书》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 70 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8 分)(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10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8 分)【解析】第(1)题注意从材料一中概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涉及的土地、租税、社会环境等影响生产发展的因素。第(2)题注意两种观点分别代表的阶层利益,因为盐铁官营是政府的专卖政策,涉及地方商人和中央政府的利益。第(3)题注意对大家庭的表彰实质是对小农经济的一种保护。特征注意从材料中归纳- 7 -即可,目的可 从小农经济对封建政权的作用来回答。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8 分)(2)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2 分)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 “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8 分)(3)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4 分)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 分)- 8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 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 。(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 窑 58 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 20 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 6 座。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 “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 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 分)【解析】第( 1)题,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8 分)(2)官窑:官营手工业;功能: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功能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10 分)(3)特点: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8 分)- 1 -课时提升作业 十七 古代商业的 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45 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48 分)1.(2016·荆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选 A。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 正确。2.(2015·福州模拟)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解析】选 B。 “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 A 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说明坊市制度具有时代特色,故 B 正确;材料内容仍是“坊市制度”,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 C 错误;“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史实不符,故 D 错误。【加固训练】(2015·武汉调研)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 ( )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2 -【解析】选 C。材料中没有提及坊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故 A 错误;B 说法绝对,错误;材料意思是说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故 C 正确;该规定不属于重农抑商政策, 故 D 错误。3.(2016·唐山质检)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解析】选 B。诗词中反映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宋代的汴州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职能加强,故 B 正确。4.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年商税额 指数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1058 年 700 万贯 175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1077 年 879 万贯 220——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解析】选 B。从表格中可以知道,北宋时期“年商税额”和“指数”在不断增长,商税的增加说明了北宋商 业不断发展,故 B 正确。5.(2016·黄冈模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3 -【解析】选 B。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无关,故 A 错误;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 B 正确;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是商品经济影响的结果,与忠君思想无关,故 C 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实质提高,故 D 错误。6.(2015·惠州调研)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解析】选 C。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故 C正确。7.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解析】选 B。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 逃田” “诡寄” “飞洒” “移丘换段”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 B 正确。8.(2016·安庆模拟)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相冲突的是 (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B.工商立国C.盐铁官营D.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解析】选 B。题干中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商人不得乘车马和住豪宅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错误;商人及其子嗣不得为官也是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措施,故 D 不符合题意;把涉及国计民生的盐铁垄断在国家手中,只准官营,不准民营,也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故 C 不符合题意;工商立国- 4 -强调政府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并且把工商业置于国民经济首要地位,这和重农抑商是截然相反的,故 B 正确。【加固训练】(2016·嘉兴模拟)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 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解析】选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优越,与“有效提高”不符,故 A 错误;“抑商 人而存商业”,重农抑商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 B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 C 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 D 错误。9.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解析】选 A。据材料“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故B 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官营,未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故 C 错误;材料未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 D 错误。10.(2016·唐山质检)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5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解析】选 B。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可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 B 正确。11.(2016·潍坊模拟)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 B。材料中描述的是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体现封建经济发展之下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12.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 18、19 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解析】选 D。亨特把 “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相提并论,说明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重要。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52 分)13.(2016·江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 。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 6 -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 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18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8 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手段,材料一中秦朝的手段包括“加强对商人的监管” “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依据课本内容,政府还推行奖励耕作的措施;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 “改币制” “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第二问目的,材料一中秦朝的目的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 “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材料二中汉朝的目的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第(2)题材料一中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中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10 分)目的:秦朝: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8 分)(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 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8 分)1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 “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内中瓦子、里瓦子以及小勾栏 50 余座。其- 7 -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 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城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 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8 分)(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10 分)【解析】第(1)题,唐朝长安城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成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题,材料反映了汴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有关;第(3)题,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课本中有明确的表述。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4 分)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4 分)(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2 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6 分)(3)政策:海禁政策。(4 分)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 西方文化交流 ,造成中国落后。(6 分)- 1 -单元评估检测(六)第六单元(45 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48 分)1.(2016·大同联考)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 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 美田。 ”这主要说明 (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解析】选 A。材料反映的是根据节气进行播种,故 A 正确;材料中还反映了水稻的种植,故 B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故 C 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根据节气种植作物,没有体现稻麦轮作制的推广,故 D 错误。【加固训练】(2015·揭阳模拟)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由此可见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解析】选 B。题干先提出观点:人工施肥在战国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孟子说,歉收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本职工作。可见,战国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 B 正确。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 化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社会政局动荡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解析】选 D。春秋末战国初,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经营农业已经成为可能,- 2 -因此小农经济促使个体家庭的出现。3.(2016·晋中联考)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解析】选 D。对工商业的严厉管理程度与管理规范与否无必然联系,故 A 错误;相对宽松的工商业政策不能说 明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 故 B 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不等于保护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 C 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说明工商业政策比较严格,宋皇室成员也从事工商业活动说明政策较为宽松,故 D 正确。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 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解析】选 A。民营手工业发展在明清超过官营手工业 ,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 B。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 C。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5.中唐诗人王建有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晓彻闻。 ”晚唐薛逢也写有“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泊香满怀”的诗句。这些诗句说明当时唐朝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南 方的都市很繁华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已经出现夜市生活【解析】选 D。材料只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不能表述成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 A 错误;材料涉及的都市洛阳在北方,故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方城市商业发展情况,故 C 错误;从“夜雨千灯照碧云” “骑马夜泊香满怀”等诗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当时的夜市生活,故 D 正确。6.(2016·江西名校联考)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 3 -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大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 南方【解析】选 D。材料观点强调“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没有反映出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故 A 错误;B 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故 C 错误;大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京师开封对南方米粮的依赖,实际上反映出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 D 正确。7.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 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 “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解析】选 B。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 政治职能。 “城郭” “乡村”这 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 B。【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市的演变(1)自周至唐,凡县以上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有专职官员管理,其他地区一概不许设市,交易时间也严格受限。(2)唐末五代官府对市 的管理开始松动。(3)至宋代,商业高度发达,市分散于城市之内,出现晓市和夜市,原先禁止设市的地方也出现了市,官府对市的直接管理宣告结束。(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市 镇。8.(2016·河北百校联考)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向农民索取地租抵押金的租佃制度)……而佃农的佃权,即是有偿取得,遂 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权的变化。押租制是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转佃和 出典则体现了商 品化的趋势,故 B 正确。 A、C、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 -【加固训练】(2015·天津模拟)《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社会道德衰败【解析】选 C。 “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表明土地私有制在发展,故 A 错误;“广其田宅,博其产业”与社会经济凋敝无直接关系,不是“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故 B 错误;“(官吏们)……以与民争利于下”,土地兼并威胁社会的稳定,故 C 正确;“这种现象”是经济现象,而不是道德现象,故 D 错误。9.(2016·洛阳模拟)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解析】选 C。材 料体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故 B 错误;从材料中“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可知,长途商业贩运繁多,故 C 正确;商帮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内容与商帮概念不符,故 D 错误。10.(2016·河南八市联考)唐代有这样一个案例,甲于乡里率家 属籍贯名田,乙告甲是贾人,犯令没人田。甲诉云:无市籍,不伏。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加强专制的主要手段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控制C.商人的社会认可度明显比较低D.租佃关系得以迅速发展【解析】选 C。均田制是防止土地兼并,不是加强专制的主要手段,故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情况,故 B 错误;从材料“乙告甲是贾人,犯令没人田”说明当时商人社会地位低,故 C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租佃关系,故 D 错误。11.(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 5 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5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 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一妇每日纺棉”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 属于自然经济,也是重农政策的表现,故 A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B 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与市场有联系,故 C 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D 错误。12.(2016·合肥联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 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此规定是为了 (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规范船只制作 标准【解析】选 B。材料信息显示政策只是限 制能够远洋贸易的船只,不是所有的船只,故 A 错误;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这样商人就不能进行远洋对外贸易,从而限制了沿海对外贸易,故 B 正确;减轻百姓造船负担材料无从体现,故 C 错误;规范船只制作标准与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 头船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故 D 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52 分)13.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 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 GDP,提出自 1700 年至 1820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 GDP 在世界 GDP 的比重从 23.1%增长到 32.4%;而欧洲的 GDP 在世界 GDP 中- 6 -的比重仅从 23.3%增长到 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 1800 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 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6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4 分)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 250 字)【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等;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等;第二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 。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案:(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6 分)(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4 分)经 济政策因素:重农抑商。(2 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14 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14 分)14.(2016·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 易性质的转变。 《旧唐书·王- 7 -锷传》:“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liè 等同)。 ”公元 987 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 ”公元 1137 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146 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依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二 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 1/3—1/2 都流入了中国。——《剑桥中国明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4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变化结合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回答;原因则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角度分析。第(2)题特点可从明代贸易中白银的使用,另外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分析;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答案:(1)变化:海上贸易收入大增,地位超过陆上贸易。(4 分)原因 :唐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使、市舶司);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技术和远航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提高。(8 分)(2)特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6 分)成因: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商品价格低廉;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