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7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打包2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打包2套.zip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打包2套.zip
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训练201702030239.doc
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201702030240.doc
  • 全部
    • 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训练201702030239.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20170203024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创新设计】 (浙江选考)2018 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 7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9 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训练1.(2016 年 9 月绍兴适应性考试)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1840 年后的中国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1840~1871 年)时间 茶叶 生丝1840 年前 5 000(年平均值) 5 000(年平均值)1846 年 7 010 13 2201854 年 14 122 62 8961871 年 1 022 159 126 000①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②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③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④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 观察表中的数据变化,会发现茶叶和生丝出口都显著增加,说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农产品和原料大量出口,①②④正确。答案 A2.(2015·浙江学考)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下列企业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有(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C.轮船招商局 D.保兴面粉厂解析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1866 年,铁匠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答案 A3.(2016 年 9 月台州质量评估)从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下列企业创办于这一时期的是( )2①保兴面粉厂 ②发昌机器厂 ③大生纱厂 ④继昌隆缫丝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甲午战争后的是宝兴面粉厂和大生纱厂,发昌机器厂和继昌隆缫丝厂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答案 B4.(2016 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根据国内学者计算,中国工业增长率在 1912 年到 1920年达到 13.4%,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A.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B.第一大工业是面粉业,第二大是纺织业C.重工业超过了外国资本D.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很大增长,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领域,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因此 A 项正确。答案 A5.“‘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 “公永和”具有的特征是(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反映了民族工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故选 C。答案 C6.(2016 年 9 月嘉兴教学测试)阅读下表,导致“工矿企业状况”出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表(部分)时间段 工矿企业状况19 世纪 70 年代~甲午战争之前 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有 50 余家31895~1913 年 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有 549 家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③国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变化是 1895~1913 年工矿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③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因素,②④是甲午战争后有较大发展的因素。答案 D7.(2016·宁波九校高一联考)下图为 1915~1919 年间中国纱厂盈利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主要得益于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虽有波动,但在一战期间总体盈利呈上升趋势C.面粉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D.在最高赢利点打破了传统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解析 A 项无法体现整个时间段的原因;C、D 项图示无法体现。B 项对整个阶段和一战期间的表述较为准确。故选 B 项。答案 B8.(2016·温州十校高一联考)1937 年,宋子文的官僚资本乘虚而入,取得了“南洋”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不久, “南洋”的机器设备被日军所毁,遭受了巨大损失。从 1937 年到 1949 年, “南洋”一直为官僚资本集团所控制,到了四十年代后期,经营惨淡,危机四伏。结合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南洋”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⑤繁重的捐税负担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解析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与题干要求“抗战胜利后”不符,A、B、D4三项排除,故 C 项正确。答案 C9.(加试)1865 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C.主张走与西方不同的近代化道路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解析 “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说明李鸿章意识到洋务企业的创办会对民族企业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故选 A 项。李鸿章本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B 项说法错误;C、D 项无从体现,排除。答案 A10.(2016 年 8 月温州选考模拟)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与外资轮船公司竞争中,因有清政府优先交付海运北京的漕米业务,每年可获运费银 30 余万两。加之外轮对中国乘客待遇恶劣,中国人都愿意搭乘轮船招商局的船,这使仅有 4 条船的招商局最终打败了外国轮船公司。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发展的原因有( )①清朝政府的支持 ②群众的民族自尊心 ③船队规模庞大 ④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清政府支持和中国人愿意乘坐两个原因,因此①②正确。答案 A11.(2016 年 8 月温州选考模拟)近代有政府规定“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 1 000 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 万元以上赏子爵。 ”该政府应该是(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对兴办实业者奖励爵位,由此可知这还处于封建社会,因此 A 项正确。答案 A12.(加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5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提示 ③由于外国商业势力的侵入,洋行大量出现 ④导致中国的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南京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故④错误。故选 C 项。答案 C13.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申报》1888 年 4 月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家谱” “附在土地上”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依据其消极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1888 年”相关背景回答。第(3)问,整合题目材料,对比新旧经济形态的所占比重回答问题。答案 (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任答两点)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任答三点即可)(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14.(加试)(2016·绍兴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棉布 棉纱 棉花 煤油1871~1873 年 30.2 2.6 3.8 -1881~1883 年 22.8 5.8 2.1 -1891~1893 年 20.5 14.6 0.9 3.7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茶 丝 棉花1871~1873 年 52.7 34.5 0.21881~1883 年 46.2 26.2 0.41891~1893 年 26.9 24.6 4.8——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上面的表格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贸易结构变化的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答案 (1)特点:传统优势商品出口比重下降,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进口中西方工业品的比重上升,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2)原因:西方通过侵略战争、商品和资本输出逐步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对棉纱等产品的需求。1【创新设计】 (浙江选考)2018 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 7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20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1.(2015 年 9 月浙江选考调研)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称呼上,革除历代官厅“大人” “老爷”等称呼。这些社交礼仪变迁最早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 B.五四运动后C.抗日战争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移风易俗,推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生活变迁。故选 A 项。答案 A2.(2016·温州高二期末)1913 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见右图。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解析 材料所讲的征婚广告中“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依然是对女性的约束。这说明章太炎的择偶要求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但征婚的形式又摆脱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有新时代特征,故选 C。答案 C3.(2015·浙江学考)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 )A.1912 年 B.1945 年C.1950 年 D.1979 年解析 “交际舞”被禁止表明与西方意识形态对立明显,列宁装流行体现与苏联关系的密切,可判断是 C 项。答案 C4.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下列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2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图③为中国传统四合院,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答案 B5.(2016 年 9 月台州质量评估)电话、电报等新式工具的广泛使用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通信手段发生的巨大变化。下列通信情景可能出现的有(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通过有线电报指挥抗英 ②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告武汉光复 ③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以国际无线电报求助国联 ④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西北战场用电话指挥沙家店战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还没有发明无线电报,①错误。1932 年底,中国开办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③错误。答案 D6.(2016 年 8 月温州选考模拟)1879 年,李鸿章鉴于“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________,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 ”深感该物“实为防务必需之物” ,当即雇佣丹麦技师,自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架设,试通军报,结果“号令各营、顷刻响应” 。横线处应该为( )A.电话 B.邮局 C.民信局 D.电报解析 注意时间“1879 年” ,联系所学知识这时已经发明了电报,因此 D 项正确。答案 D7.(2016 年 9 月金华十校联考)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3出现 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解析 第一条电报线和第一条有轨电车都出现在清末,公历在官方活动开始实施是在民国建立,旗袍出现在民国以后,因此 C 项正确。答案 C8.(2015·浙江教育考试院抽测)下表反映了 1909~1919 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 事件1909 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1912 年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1917 年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1919 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解析 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 D9.(加试)据《中国近代报刊史》 , 《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 000 分,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A 错误;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 1873 年在汉口出版4的《昭文新报》 ,B 错误;材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C 正确。说《时务报》需求“极大” ,夸大了影响,D 错误。答案 C10.(加试)下图是 1926 年 10 月 10 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从图片中“挽回利权”和“提倡国货”可知①②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③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④正确。故选 D 项。答案 D11.(加试)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 D.《风云儿女》解析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答案 A12.(加试)近代上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下列有关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出现有轨电车 ②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 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④创办轮船招商局5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解析 上海有轨电车出现于 1908 年;②为 1927 年;③1896 年;④创办于 1872 年。故选 C 项。答案 C1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14.(加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做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6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725 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 ,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材料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右图)是 1833 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 年 12 月该刊第 5 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材料三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 《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 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 《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纸杂志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纸杂志行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解析 第(1)问,依据信息“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 “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 “对开元十三年(725 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归纳即可。第(2)问,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回答背景。结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归纳其特点。第(3)问,从报纸杂志的形式、内容、种类、发行量等角度归纳中国报纸杂志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新文化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分析原因。第(4)问,从报纸杂志业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谈自己的认识。答案 (1)功用:①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②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7资料。③邸报是神化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2)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特点:①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纸相比有较大突破。(3)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纸种类多;发行量大。原因:①辛亥革命后,中央集权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②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④遭受西方近 80年的冲击和人民不断地自强奋斗,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4)认识:①报纸杂志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②报纸杂志业的发展是文明交会的结果,也是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或答具体“认识” ,如对某具体革命运动或社会改革的影响等,只要论之有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