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六 选做部分(课件+试题)(打包6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课件试题打包6套.zip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课件试题打包6套.zip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1讲热学提升训练20170111121.doc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1讲热学课件20170111181.ppt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2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提升训练20170111122.doc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2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课件20170111182.ppt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3讲动量守恒定律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提升训练20170111123.doc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3讲动量守恒定律原子结构和原子核课件20170111183.ppt
  • 全部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1讲热学提升训练20170111121.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1讲热学课件20170111181.ppt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2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提升训练20170111122.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2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课件20170111182.ppt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3讲动量守恒定律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提升训练20170111123.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选做部分第3讲动量守恒定律原子结构和原子核课件20170111183.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选做部分第 1 讲 热 学1.(2016·海安、南外、金陵三校联考)(1)乙醚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液体,有特殊刺激气味,带甜味,常温放在空气下很快就挥发完了(类似酒精),与 10 倍体积的氧混合成的混合气体,加热到 100 ℃(着火点)以上时能引起强烈爆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乙醚易挥发说明液态乙醚分子间无作用力B.液态乙醚挥发成气态过程中分子势能增大C.温度升高时所有乙醚分子的速度都增大D.混合气体发生爆炸后体积膨胀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内能增大(2)若假设乙醚液体全部挥发后的乙醚气体近似看成理想气体,则 1 mL 乙醚液体中含有的乙醚分子数为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 1 mL 乙醚液体全部挥发后的乙醚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 L。(已知乙醚的摩尔质量为 74.1 g·mol-1,乙醚液体密度为 0.713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 NA=6.02×10 23/mol,1 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3)如图 1 所示,一定质量的乙醚理想气体从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已知 A 状态的温度为300 K,且从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 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 150 J。求:①状态 B 的温度 TB;②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 的过程中气体与外界的热交换 Q 为多少?是吸热还是放热?图 1解析 (3)①已知 VA=3 L, VB=4 L, TA=300 K, A 到 B 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 =VATA,代入数据解得 TB=400 K。VBTB② A 到 B 气体对外做功为 W=- pA·Δ V=-100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Δ U= W+ Q,解得Q=250 J。 Q 为正,表示吸热。答案 (1)B (2)6×10 21个 0.2 (3)①400 K ②250 J 吸热2.(2016·十三大市模拟)(1)如图 2 所示,把玻璃管的裂口放在火焰上烧熔,它的尖端就2变钝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图 2A.玻璃是非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晶体B.玻璃是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非晶体C.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使其表面绷紧D.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使其表面扩张(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 A 通过如图 3 所示的箭头方向变化到状态 C。则气体由状态 A 到状态 B 的过程中,气体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气体由状态 A 到状态 C 的过程中,气体与外界总的热交换情况是________(填“吸热” “放热”或“无法确定”)。图 3(3)2015 年 2 月,美国科学家创造出一种利用细菌将太阳能转化为液体燃料的“人造树叶”系统,使太阳能取代石油成为可能。假设该“人造树叶”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将 10-6g 的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已知水的密度 ρ =1.0×10 3 kg/m3、摩尔质量 M=1.8×10 -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 NA=6.0×10 23 mol-1。试求:(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①被分解的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 N;②一个水分子的体积 V。解析 (1)玻璃管的尖端变钝,这是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表面张力表现为分子引力,C 项正确。(2)从状态 A 到 B,气体做等温变化,内能不变;从状态 A 到 B,气体的体积变小,温度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出气体放热。从状态 B 到 C,气体的体积不变,温度降低,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出气体放热,所以全过程气体一直放热。(3)①水分子数 N= NA=3×10 16个mM②水的摩尔体积为 V=Mρ一个水分子的体积为 V0= = =3×10 -29 m3VNA Mρ NA3答案 (1)C (2)不变 放热 (3)①3×10 16个②3×10 -29m33.(2016·十三大市模拟)(1)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D.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整个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2)如图 4 所示,两个相通的容器 A、 B 间装有阀门 S, A 中充满气体,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引力, B 为真空。打开阀门 S 后, A 中的气体进入 B 中,最终达到平衡,整个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气体的内能________(填“减小” “不变”或“增大”),气体的分子势能________(填“减小” “不变”或“增大”)。图 4(3)某同学估测室温的装置如图 5 所示,汽缸导热性能良好,用绝热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室温时气体的体积 V1=66 mL,将汽缸竖直放置于冰水混合物中,稳定后气体的体积 V2=60 mL。不计活塞重力及活塞与缸壁间的摩擦,室内大气压 p0=1.0×10 5Pa。图 5①室温是多少?②上述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是多少?解析 (1)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A 项正确;由于开始两分子间距未知,故无法判断分子力的变化情况,B 项错误;气体分子间距离一般超过 10r0,不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气体很容易充满整个容器的原因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项错误。(2)气体自由膨胀,没有外界,气体的内能不变;依题意气体分子间存在微弱的引力,分子间距离变大,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3)①设室温为 T1,则 =V1T1 V2T2代入数据解得 T1=300.3 K=27.3 ℃。②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W= p0·Δ V,解得 W=0.60 J。4答案 (1)AC (2)不变 增大 (3)①27.3 ℃ ②0.60 J4.(2016·泰州二模)(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扩散现象表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B.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C.液晶具有流动性,光学性质各向异性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比液体内部大,所以液面存在表面张力(2)汽缸内封闭了一定质量、压强为 p=1.0×10 5 Pa、体积为 V=2.0 m3的理想气体,现使气体保持压强不变,体积缓慢压缩至 V′=1.0 m3,此过程气体向外界释放了 Q=1.2×10 5 J 的热量,则压缩过程外界对气体做了________ J 的功,气体的内能变化了________ J。(3)如图 6 所示,粗细均匀的弯曲玻璃管 A、 B 两端开口,管内有一段水银柱,管内左侧水银面与管口 A 之间气柱长为 lA=40 cm,现将左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稳定后管中左侧的水银面相对玻璃管下降了 2 cm,设被封闭的气体为理想气体,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已知大气压强 p0=76 cmHg,求:稳定后 A 端上方图 6①气柱的压强;②气柱的长度。解析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 A 错误;单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多晶体和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故 B 错误;液晶是一类介于晶体与液体之间的特殊物质,它具有流动性,光学性质各向异性,故 C 正确;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故 D 正确。(2)封闭气体做等压变化的压强为 p,外界对气体做功: W= pΔ V。解得 W=10 5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汽缸内气体内能的变化 Δ U= Q+ W=-1.2×10 5 J+10 5 J=-2×10 4 J。(3)①插入水银槽后左管压强 p= p0+2 ρgh =80 cmHg。②设玻璃管横截面积为 S,由玻意耳定律得: p0lAS= plA′ S。代入数据,解得 lA′=38 cm。答案 (1)CD (2)10 5 -2×10 4 (3)①80 cmHg②38 cm51第 2 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1.(2016·南京一模)(1)列车上安装一个声源,发出一定频率的乐音。当列车与观察者都静止时,观察者记住了这个乐音的音调。在以下情况中,观察者听到这个乐音的音调比原来降低的是( )A.观察者静止,列车向他驶来B.观察者静止,列车离他驶去C.列车静止,观察者靠近列车D.列车静止,观察者远离列车(2)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t=0 时刻的图象如图 1 所示。周期 T=0.01 s 介质中质点 P 位于 x=2 m 处。则该列波传播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t=0.15 s 时质点 P振动沿________(选填“+ y”或“- y”)方向。图 1(3)水下光源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半径为 2 m 的圆形亮区,水的折射率为 。试确定光源离水2面的距离。解析 (1)根据多普勒效应,当列车和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听到这个乐音的音调比原来的要低,故应选 B、D。(2)根据波长、周期和波速的关系 v= λ /T,可求得该列波传播的速度大小为 400 m/s,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关系可判断,在 t=0.15 s 时,质点 P 振动沿+ y 方向。(3)光线刚好发生全反射,有 n= = , C=45°1sin C 2由几何知识得光源位于水面下方 h=2 m 处答案 (1)BD (2)400 + y (3)2 m2.(2016·十三大市模考重组改编)(1)爱因斯坦 1905 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 年提出广义相对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光的本性。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能在弯曲的光导纤维中传播,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曲线传播的B.白光照射到 DVD 片表面时出现彩色是因为光具有波动性C.某参考系中的两处同时发光,在另一惯性参考系中观察一定也是同时发光2D.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相同,因此光的频率与参考系无关(2)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图 2 甲是 t=1 s 时的波形图,图乙是 x=3 m 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则该波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m/s,传播方向为________。图 2(3)如图 3 所示,一身高 H=1.8 m 的人走近一圆柱形容器前,他发现容器中装满了某种透明的液体,当他离容器还有 0.8 m 时,他沿直径方向观察恰好看见容器的底角处。他量得容器的深 h=1.2 m。直径为 0.9 m。图 3①估算该液体的折射率;②求光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解析 (1)光能在弯曲的光导纤维中传播,这是全反射现象,A 项错误;白光照射到 DVD 表面时出现彩色是薄膜干涉现象,这是波的特性,B 项正确;根据狭义相对论,在某参考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参考系中不一定同时发生,C 项错误;考虑到参考系不同,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对光的频率分析就会有影响。D 项错误。(2)由图乙知 x=3 m 处的质点从平衡位置向 y 轴正方向运动,从而得出波沿- x 轴方向传播,由图甲知波长 λ =4 m,由图乙知周期 T=2 s,则波速 v= = m/s=2 m/s。λ T 42答案 (1)B (2)2 - x 轴方向(3)① ②2.25×10 8 m/s433.(2016·海安、南外、金陵三校联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中的光速与光源的运动有关B.X 射线是比紫外线频率低的电磁波C.机械波和电磁波本质上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现象D.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结果较为准确,应选用 10 cm 长的细线和小铁球3(2)如图 4 甲所示,在水平面内,有三个质点 a、 b、 c 分别位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已知 ab=6 m, ac=8 m。在 t1=0 时刻 a、 b 同时开始振动,振动图象均如图乙所示,所形成的机械波在水平面内传播,在 t2=4 s 时 c 点开始振动,则该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两列波相遇后叠加, c 点的振动________(填“加强” “减弱”或“先加强后减弱”)。图 4(3)如图 5 所示,真空中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玻璃砖 ABC,∠ B=30°,若 CA 的延长线上 S点有一点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由 D 点射入玻璃砖,光线经玻璃砖折射后垂直 BC 边射出,且此光束从 S 传播到 D 的时间与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时间相等。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BD= d,∠ ASD=15°。求:2图 5①玻璃砖的折射率;② SD 两点间的距离。解析 (3)①由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 i=45°,折射角 r=30°, n= = 。sin isin r 2②在玻璃砖中光速 v= ,光束经过 SD 和玻璃砖内的传播时间相等,有 = ,cn SDc BDsin 30°v可得 SD= d。答案 (1)C (2)2 加强 (3)① ② d24.(1)关于物理原理在技术上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激光全息照相是利用了激光相干性好的特性4B.3D 电影是利用了光的干涉特性C.摄影机镜头增透膜是利用了光的衍射特性D.红外遥感是利用了红外线具有显著热效应的特性(2)某同学测量玻璃砖的折射率,准备了下列器材:激光笔、直尺、刻度尺、一面镀有反射膜的平行玻璃砖。如图 6 所示,直尺与玻璃砖平行放置,激光笔发出的一束激光从直尺上O 点射向玻璃砖表面,在直尺上观察到 A、 B 两个光点,读出 OA 间的距离为 20.00 cm, AB间的距离为 5.77 cm,测得图中直尺到玻璃砖上表面距离 d1=10.00 cm,玻璃砖厚度d2=5.00 cm。玻璃的折射率 n=________,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v=________ m/s(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c=3.0×10 8 m/s,tan 30°=0.577)。图 6(3)一列简谐波沿+ x 轴方向传播, t0=0 时刻波的图象如图 7 所示,此刻波刚好传播至x1=10 m 处,在此后 2 s 时间内 x1=10 m 处的质点通过的总路程是 20 cm。求:①波沿 x 轴传播速度 v;② x 轴上 x2=16 m 处的质点何时开始振动?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如何?图 7解析 (1)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而激光具有相干性好的特点,激光全息照相正是利用了激光的这一特性,选项 A 正确;3D 电影利用了光的偏振,选项 B 错误;摄影机镜头增透膜利用了薄膜干涉,选项 C 错误;红外线遥感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穿透云雾能力强的特点,选项 D 错误。(2)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tan θ 1= =1,故 θ 1=45°,而 tan OA2d1θ 3= =0.577,故 θ 3=30°,且 θ 2= θ 3,故玻璃折射率 n= = ;由 v= 可AB2d2 sin θ 1sin θ 2 2 cn得,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为 v= m/s≈2.12×10 8 m/s。3.0×10825(3)①简谐波的周期 T=2 s波速 v= =4 m/sλ T②设 t 时刻 x2=16 m 处质点开始振动,则有t= =1.5 sx2- x1v开始振动方向沿+ y 方向(或向上)答案 (1)A (2) 2.12×10 82(3)①4 m/s ②1.5 s 沿+ y 方向1第 3 讲 动量守恒定律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1.(2016·南京市二模)(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B.半衰期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C.在 α、β、γ 这三种射线中,γ 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 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D.铀核( U)衰变为铅核( Pb)的过程中,要经过 8 次 α 衰变和 10 次 β 衰变23892 20682(2)如图 1 所示氢原子能级图,如果有大量处在 n=3 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则能辐射出________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波长最长的光子能量是________ J。图 1(3)如图 2 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均为 m=1 kg 的相同小球A、 B、 C,现让 A 球以 v0=2 m/s 的速度向着 B 球运动, A、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两球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 C 球的最终速度 vC=1 m/s。问:图 2① A、 B 两球与 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②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解析 (3)① A、 B 相碰,满足动量守恒,则有 mv0=2 mv1得两球跟 C 球相碰前的速度 v1=1 m/s②两球与 C 球碰撞同样满足动量守恒2mv1= mvC+2 mv2两球相碰后的速度 v2=0.5 m/s两次碰撞损失的动能Δ E= mv - ×2mv - mv =1.25 J12 2012 212 2C答案 (1)BC (2)3 3.49×10- 19(3)①0.5 m/s ②1.25 J22.(2016·十三大市模考重组改编)(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γ 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后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B.在稳定的重原子核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C.核反应过程中如果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则要吸收核能D.诊断甲状腺疾病时,注入放射性同位素碘 131 作为示踪原子(2)用频率均为 ν 但强度不同的甲、乙两种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发现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 3 所示,由图可知,________(填“甲”或“乙”)光的强度大。已知普朗克常量为 h,被照射金属的逸出功为 W0,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图 3(3)如图 4 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 P 和 Q 均可视为质点,质量均为 m, Q 与轻质弹簧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 P 以初速度 v 向 Q 运动并与弹簧发生作用。求整个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图 4解析 (1)γ 射线是原子核受激发后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A 项错误;在稳定的重原子核中,中子数比质子数多,B 项错误;核反应中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说明有质量亏损,则要释放核能,C 项错误。(2)正向电压时,饱和电流越大,光的强度越大,故甲的光强大;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最大初动能 Ek= hν -W0。(3)由动量守恒得 mv=2 mv 共由能量守恒定律得mv2= Epmax+ ·2m·v , Epmax= mv2。12 12 2共 14答案 (1)D (2)甲 hν -W0 (3) mv2143.(2016·宿迁市高三摸底)(1)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3图 5A.甲图为放射源放出的三种射线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射线 1 为 α 射线B.乙图中,用紫外光灯照射与验电器相连的锌板,发现原来闭合的验电器指针张开,此时锌板和验电器均带正电C.丙图为 α 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卢瑟福根据此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丁图为核反应堆示意图,它是利用了铀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2)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上,质量为 0.4 kg、速度为 0.5 m/s 的滑块甲与质量为 0.6 kg。速度为 0.1 m/s 的滑块乙迎面相撞,碰撞后滑块乙的速度大小变为 0.2 m/s,此时滑块甲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方向与它原来速度方向________。(3)一静止的铀核 U(原子质量为 232.037 2 u)放出一个带电粒子(原子质量为 4.002 6 u)后2329衰变成钍核 Th(原子质量为 228.028 7 u)。22890①该过程的衰变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该衰变过程中放出的核能(1 u 相当于 931 MeV,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解析 (1)由三种射线的特征和左手定则知甲图中的射线 1 为 β 射线,选项 A 错误;紫外线照射锌板后,有光电子逸出,则锌板和验电器均带正电,选项 B 正确;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 C 正确;核反应堆利用的是铀核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选项 D 错误。(2)选滑块甲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后滑块乙的方向反向,由动量守恒定律 m 甲 v 甲-m 乙 v 乙 = m 甲 v 甲 ′+ m 乙 v 乙 ′,解得 v 甲 =0.05 m/s。方向与它原来的方向相同。(3)① U→ He+ Th2329 42 22890②Δ m=232.037 2 u-4.002 6 u-228.028 7 u=0.005 9 uΔ E=Δ mc2=0.005 9×931 MeV=5.5 MeV。答案 (1)BC (2)0.05 相同 (3)① U→ He+ Th2329 42 22890②5.5 MeV4.(1)许多情况下光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产生的,因此光谱的研究是探索原子结构的一4条重要途径。关于氢原子光谱、氢原子能级和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巴尔末线系谱线是包含从红外到紫外的线状谱B.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表明氢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C.氢原子处于不同能级时,电子在各处的概率是相同的D.氢光谱管内气体导电发光是热辐射现象(2)我国科学家因中微子项目研究获 2016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微子是一种静止质量很小的不带电粒子,科学家在 1953 年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把含氢物质置于预计有很强反中微子流(反中微子用 表示)的反应堆内,将会发生如下反应 + H→ n+ e,实验找ν- ν - 1 10 01到了与此反应相符的中子和正电子。若反中微子能量是 E0,则反中微子的质量m =________,该物质波的频率 ν =________(普朗克常量为 h,真空中光速为 c)。ν- (3)在 + H→ n+ e 反应过程中,ν- 1 10 01①若质子是静止的,测得正电子动量为 p1,中子动量为 p2, p1、 p2方向相同,求反中微子的动量 p。②若质子质量为 m1,中子质量为 m2,电子质量为 m3, m2m1。要实现上述反应,反中微子能量至少是多少?(真空中光速为 c)解析 (1)氢原子巴尔末线系谱线是包含从可见光到紫外的线状谱,选项 A 错误;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表明氢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选项 B 正确;氢原子处于不同能级时,电子在各处的概率是不同的,选项 C 错误;氢光谱管内气体导电发光是高压放电现象,选项 D 错误。(2)由质能方程得, E0= m c2,解得 m = 。反中微子的能量 E0= hν ,则 ν = 。ν- ν - E0c2 E0h(3)①由动量守恒定律 p= p1+ p2②由能量守恒,反中微子能量最小时E+ m1c2=( m2+ m3)c2最小能量 E=( m2+ m3-m1)c2答案 (1)B (2) E0c2 E0h(3)① p= p1+ p2 ②( m2+ m3-m1)c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