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课件+试题)(打包24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课件试题打包24套新人教版.zip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课件试题打包24套新人教版.zip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读懂古诗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读懂古诗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三 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 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课件 新人教版.ppt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新人教版.doc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词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全部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读懂古诗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读懂古诗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三 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 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课件 新人教版.ppt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词课件 新人教版.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读懂古诗[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Ⅰ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古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古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练中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二、边塞军旅诗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写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军旅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军旅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3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练中悟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穷边词(其二)姚 合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 “边头”等特定称谓。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 “胡尘” “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三、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 “怀古” “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4杜牧《题乌江亭》 。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练中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注] 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 一水:亦作“二水” 。(1)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浮云蔽日”是个比喻,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2)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任用。四、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其次,理解“物”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再次,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练中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雁崔 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5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 ① 冷相随。未必逢矰缴 ② ,孤飞自可疑。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zēnɡ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孤”字是本诗的“诗眼” 。 “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2)“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途艰险,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五、送别怀人诗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练中悟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十六还苏州 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 ② 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诗人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诗人乘船相送。②阴虫:蟋蟀。(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寂和惆怅。(2)诗中的“实”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六、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 ,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 ,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 ,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 ,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练中悟 6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汤 式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 [注] 愁相并。注 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①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②鼓声易使人发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更易激起人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③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解脱,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作者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写出两方面即可)7解析 (1)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 “一千里”是从空间上说的,“数日程”是从时间上说的,这样开头两句就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描写与故乡的遥隔,从而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一切景语皆情语,题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它是作者心声的写照。回答本题,要结合鼓声、浪声、钟声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它们在曲中所起的有关作用来回答。七、即事抒怀诗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鉴赏时应注意: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练中悟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8(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作者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 ,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 ,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对应“黄昏” 。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衬出了张罗地的冷寂。 “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边塞军旅诗对比衬托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思乡念亲 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借古讽今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怀古咏史诗借古抒怀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送别怀人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羁旅思乡诗虚实结合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说明:即事抒怀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中。)Ⅱ 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9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诗歌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地进入诗歌的语境。一、变“性”——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 “饮” “冷” “悦” “空” “淡” “红” “绿” “老” “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练中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下方山 [注][南朝梁]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诗歌三、四两句中“白” “黑”二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10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解析 答题时要把这两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白” “黑”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 方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东岸,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传即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通淮水处。六朝时,方山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离别送行的重要渡口。谢灵运有《邻里相送方山诗》 ,李善注引《丹阳郡图经》曰:“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 ”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作者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清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 “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如《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致入微,有声有色。 “寒鸟” “落星” “繁霜” “苦雾” ,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 “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近乡情更怯,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前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更增添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二、变序——改变词序句序古人写诗,有时故意改变词序句序,以达到新奇警人的目的。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歌第二句正常词序应为“我扶杖藜过桥东” ,但变为“杖藜扶我” ,不仅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大大增加了情趣。三、四两句的正常词序应为“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但作者先说身体感觉“沾衣欲湿” “吹面不寒” ,再交代意象“杏花雨” “杨柳风” ,这11一变序,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歌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 ,再说“今朝” 。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练中悟 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 ① 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 ② 今夜冷。注 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②支吾:也作“枝梧” ,本义为“抵拒” ,引申为“应付、挨过”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 ,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 ,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三、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12鹊,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 “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 、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练中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①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② 叶落山路,枳 ③ 花明驿墙。因思杜陵 ④ 梦,凫 ⑤ 雁满回塘 ⑥ 。注 ①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②槲(hú):一种落叶乔木。③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④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⑤凫(fú):野鸭。⑥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Ⅲ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练中悟 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13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③“临洮” “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3)《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词题暗示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4)《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江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秋日”点明了写作的季节。②“题……新居” ,表明了写作缘起。③“新居”暗示诗的内容可能要写“新居”的内外环境。④“窦员外”这一称呼表明了作者与窦员外的朋友关系。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1.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 “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 ,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练中悟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 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练中悟 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答案 A解析 A 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情。(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 “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是收束全诗。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 ,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 ,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练中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思贾 至15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①“起”在古诗词中,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练中悟 5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 坡 ①苏 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 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②“承”在古诗词中, “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练中悟 6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16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解析 “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 “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③“转”在古诗词中,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练中悟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