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就业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XX 年是实施“xx”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促进就业工作任务繁重。我局坚持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及上级部门的各项部署,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以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做好失业下岗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预计 XX 年,全市可
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人,分别占省指标 28700 人的 %、6800 人的 %和 1800 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占省指标 6200 万元的 %;新增创业培训 人,占省指标 XX 人的 %;农村新增转移就业人,占省指标 8000 人的 %,转移就业规模达到 万人,建立标准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试点镇 5 个、试点村 8 个;开展农民工技能性培训 人,占省指标 14400 人的 %。预计到年底各项目标任务均可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目标办印发了关于下达 XX 年全市就业工作分解目标任务的通知 ,把就业
3、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不仅包括增加就业岗位、控制登记失业率、帮扶困难人员就业、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等指标,而且新增了创业基地建设、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新指标,一并作为考核县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业绩的重要指标,从 4 月份起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年底考核,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扎实推进。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皖发 7 号、皖政 51 号、皖政 31 号和皖政办 67 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强化政策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淮发 6 号),实施更加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全力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
4、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淮劳障 67 号),明确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对象、申请就业困难人员需提供材料、认定程序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管理等,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三是制定了关于印发淮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淮政办 38 号),将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役军人、残疾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创业扶持政策范围,享受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四是制定关于印发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淮劳障 61号),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与管理,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稳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标;五是制定加强乡镇、村就业和
5、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 ,按照“六个到位” 、“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1、加强与区、县、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密切合作,分别到四铺乡、矿山集、钟楼村、铁佛和古饶镇等返乡民工较聚集的乡镇,共举办“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对接”现场招聘活动 21 场,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 16100 个,为 2 万余返乡民工进行现场职业指导,发放各种政策法规等宣传资料 10 万份,达成就业意向 6825 人。2、窗口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契机,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广大群众服务。一是境外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办理外国人就业证许可
6、证人,外国人就业证 人,台港澳人员就业证 人,华侨 人,计 人,XX 年计划培训协理员 360 多人。二是办理档案托管及劳动事务代理达 人次,个人免收档案托管 人。三是建立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供需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大龄就业特困人员提供政策帮扶、观念帮扶、岗位帮扶、技能帮扶、服务帮扶,市人力资源市场先后举办了“关注民生、关爱姐妹”春风送岗、 “第五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 、“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 “个私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 、“XX 年民营企业招聘周” 、 “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等 30 场特色就业服务活动,进场单位家,招聘人数 人,进场求职
7、人数 人,录用人数 人。3、深入全市企业进行用工情况调研,通过发放填写调查表、问卷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企业用工现场调研活动,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市企业用工现状,帮助企业引进、留住员工,缓解劳动用工短缺问题。通过调研活动共搜集到各类用工信息 1723 条,推荐12034 人次与用工企业对接。4、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会员单位健康发展。制定了新会员单位管理制度 、 十佳会员单位评选方案 ,把每年新招聘员工 20 人以上,能按规定为新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上报空岗情况的会员单位确定为十佳会员单位的评选对象;凡成为十佳会员的用工单位,将为其提供员工岗前培训、代申报岗
8、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截止目前,职业介绍中心已新增会员单位 52 家,累计 222 家。1、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 4 个人力资源市场,在 19 个街道、18 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 135 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
9、,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 。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淮北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2、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 。全市 16 个街道、18 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 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 ,发挥了小平台、 “大窗口”作用。
10、目前,我市第一批 5 个试点镇、8 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 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XX 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 6 场次,发布招聘信息 720条,提供 5014 个就业岗位。为切实做好困难
11、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难,坚持在就业援助中帮扶就业,动态消除就业困难人员。一是根据省厅要求及本地实际,扩大了就业援助范围,由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等 8 类登记失业人员,使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就业援助和政策实惠。二是在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就业平台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台账,开通援助服务热线电话,通过实施送援助进家庭、送政策进社区,社保补贴送到人、就业岗位送上门,使“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全市已有 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社区内有劳动
12、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基本实现稳定就业,所有零就业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就业。四是开展了“一进三送”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均设立了宣传专栏,张贴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宣传图片。全市印发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管理知识问答宣传资料5 万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困难就业帮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基本做到了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我市现有就业困难对象 565 人,其中“零就业家庭”129 户(濉溪县 111 户),目前已消除 127 户;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 32 人。针对已经确定的就业困难帮扶对象,社区专管员正在制定援助工作计划,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为
13、每一位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个就业信息。今年以来,我局着重在基地建设和提升服务方面,全力营造创业促就业的和谐环境。一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市现有 3 个县区创业园区、5 个再就业一条街,已落户82 户,安置就业 766 人;市级创业基地已陆续入驻企业 3 家;濉溪县南坪、刘桥、临涣 3 个乡镇省级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已初见成效,建成标准化厂房 7 栋,在建 4 栋,建设面积 15440 平方米,现已入驻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 9 家企业,吸纳就业 1186 人;相山区在仁和小区正在建设占地 400 亩的“农民工创业一条街” 。二是加强创业培训工作
14、。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 ,将创业培训逐步向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延伸,培训对象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人员,举办了下岗失业党员、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三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建立了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 600 多个,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今年以来,我市共举办创业培训 26 班,培训创业学员 780 人
15、,其中成功创业 275 人,带动就业 1688 人。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已达 541 家,其中创办经营企业 86 家,从事规模化养殖 102 个,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近 2 万人。(八)全面落实农民工就业政策1、强化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一是加强动态监控,对出现的企业规模裁员、批量农民工返乡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领导和省劳动保障厅。二是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在 18 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和就业信息台帐。三是把“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招聘周”扩大为“招聘月” ,组织各县区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三送”(
16、就业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等“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系列现场招聘、技能助你就业、春风送岗位下乡、就业信息对接、返乡农民创业、用工需求调查等 6 大活动。四是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分别设立了专门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将家庭困难的农民工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为每一位重点援助对象免费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个就业信息。五是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 ,从 XX 年第四季度截至到目前,共举办 10 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90 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成功创业 195 人,带动1365 人就业。2、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
17、镇的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 1400 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 11 栋,建设面积 123 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 9 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 45 人,带动1186 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 6 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3、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共举办 6 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180 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已实现成功创业 67 人,带动 293 人就业。全市发展转移
18、就业经纪人 87 人,建立了铁佛、南坪、刘桥、宋疃等 10 个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4、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我市成立了由劳动保障、农业、教育、建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了“政府统筹、各方参与、积极推动”的工作格局。全面启动了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并指导、督促全市 33家定点培训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 、 “定向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XX 年我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是14400 人,已培训 7233 人;根据去年三区一县任务完成情况,在分解下达今年任务时进行增减调控。从今年开始,我市
19、把农民工培训、鉴定发证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实行“三个对接”:即任务分配与定点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我市狠抓转移就业工作,培育淮北特色转移就业品牌,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劳务合作。今年以来,全市共建立标准化输出基地 48 个、输入基地 49 个,发展劳务经纪人 66 人,新增有组织转移就业 4067 人。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利用中国劳动保障报 、安徽劳动保障 、 淮北日报 、 淮北晨刊 、淮北电视台、淮北广播电台等媒体,加强对就业信息工作、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度,扩大效应,今年以来共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刊载各类专题文章 237 篇,其中在淮北日报、淮北晨刊、淮北广
20、播电视报、淮北广播电台、淮北电视台等市级媒体被刊用信息共 204 篇,在安徽劳动保障网、安徽劳动保障杂志被刊用信息 24 篇,在中国劳动保障报被刊用信息 7 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用信息 2 篇。二是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全力克服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提高劳动就业管理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理念,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一)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统计, “xx”期间我市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是煤化工、纺织、电子、电焊、车床、钳工。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市
21、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从去年开始,部分在淮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目前,我市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三)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压力较大,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影响,全市财政投入就业再就业的增幅较小,特别是部分县区受财力影响,就业再就业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就业。实施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通过稳定生产、稳定
22、市场来稳定就业,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困难企业享受政策扶持,力争稳定 个现有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30000 万。(三)继续突出重点,统筹做好三类群体就业。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有效运行的原则,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做好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楚,帮扶到人。二是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全面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上岗培训,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工程;组织各类准备创业人员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23、三是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四)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功能。一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储备力度。紧密依托我市区、县、乡镇劳动就业保障平台,对全市城乡技能型人才进行一次大普查,确切掌握全市技能型居民数量和就业分布情况。并希望政府能够实施一套引进我市技能型人才回流的相对奖励办法或优惠政策,吸引我市大量技能型人才回流,为淮北经济发展服务。认真收集、分
24、析企业中高层岗位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高技能人才招聘引进平台的作用。二是定期深入企业,建立企业用工考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市场招聘,力求为全市企业提供用工服务,为企业制定有序的招用工制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建立日常走访与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准确把握企业用工需求。根据需求深化各项招聘服务,改进工作作风,提供服务快速通道,着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质量与效率,真正做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真心实意、切切实实为企业办事。三是加大就业帮扶平台建设力度,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以促就业、保稳定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重点针对我市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
25、工三大就业群体,系统开展 XX 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切实帮助各类就业群体特别是新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尽快得到就业援助,通过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组织相应的职业培训,积极向企业推荐,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四是认真开展农民工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广泛组织“就业服务大篷车” 、 “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给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免费向农民工发放“春风卡” 、 “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指南” 、 “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加全市城乡一体化 5 个试点乡
26、镇的所有行政村率先落实“有工作人员、服务场所、办公设备、工作经费、工作制度”的要求,将政策咨询、培训信息、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村,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体系。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建立与劳务输入地之间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的联络,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引导其回乡创业。(六)实施创业促就业倍增计划,加快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年底基本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监督考核五大体系。指导县区全面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园区(街)、创业项目资源库,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和规模,努力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服务,督促 6 个乡镇加快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