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课程标准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2.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理解不同区域的比较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区域进行差异分析。基础知识梳理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思考 1】 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主要从哪些区域要素进行说明?提示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2 -1.资料收集的方法(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2.区域差异分析
2、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思考 2】 区域差异分析的三种方法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吗?提示 不是。三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2.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思考 3】 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
3、,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示 (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3)国防安全等方面。预习效果自测1.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主要有( )定性的方法 定量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A. B. C. D.解析 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主要有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及综合的方法。答案 A2.关于区域研究定量的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定量分析的基础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 定量分析的实质是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定量
4、分析研究的领域拓宽了,研究成果也更加精密了 定量分析不仅研究单个地理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也研究不同地理要素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关联 定量分析只研究区域或行业系统内部状况,不研究系统外部的- 3 -影响A. B. C. D.解析 所叙述的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是定性的方法;定量分析不仅研究系统内部的状况,也研究系统外部的影响。答案 A3.下列对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B.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C.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D.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
5、概况和基本特点等解析 A 项和 D 项是定性的分析方法,B 项是定量的分析方法。答案 C4.某高中举办分组地理考察活动,以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需处理的工作项目包括:(甲)绘制地图、统计图表等展示资料;(乙)利用相机与 GPS 或地图作记录;(丙)规划考察路线;(丁)收集、整理考查地区的文献和图片。试问其工作项目的先后步骤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甲乙 D.丁丙乙甲解析 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步骤,首先制定计划,确定考察路线,搜集、整理图文材料,并通过分析、比较,获得研究成果,最后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答案 D探究点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方法 含义 说明 举例定性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
6、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该方法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 4 -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从其综合效
7、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提示 区域差异分析三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定性的方法侧重于定性说明,定量的方法侧重于量化分析,综合的方法侧重于综合分析;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研究往往也都是综合性的,而综合的方法中也会用到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三种方法研究的思路、手段和程序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具体区域差异分析中,应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目的,确定采用某种研究方法。【题组训练】阅读下列甲、乙两区域相关材料,比较甲、乙两区域内的相关地理状况,完成下表。甲 乙农业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有利方面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不利方面解析 根据
8、图中的信息判断可知,甲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长江中- 5 -下游平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西北地区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两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不利条件主要从自然灾害、气候、水源、水热组合状况等方面分析。答案 甲 乙农业类型 水田农业 传统旱作农业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有利方面地势低平;土壤较肥沃;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好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不利方面 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气候干旱,降水不足;多风沙、盐碱地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2.
9、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教材 P25活动1.如下表所示:区域要素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区位条件地处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交通不发达;地处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势低平;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科技水平- 6 -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区位条件较差高;水陆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江汉平原,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都很丰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矿产资源匮乏人均GDP(元)2 855.8
10、 7 803.0 37 393.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 321.4 2 068.82.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 GDP 总量柱状图(图甲)和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图乙)。图甲图乙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分别所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资源优势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资金、技术等优势主要问题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 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交通拥挤;居住拥挤;- 7 -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环境质量差;能源、资源不足区域发展阶段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
11、段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 12 题。1.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2.“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解析 陕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位于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以西北风为主。答案 1.B 2.D读下面两幅图,完成 34 题。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两地皆全年少雨A. B. C. D.4.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8 -A. B. C. D.解析 本题组通过区域比较的方法考查两区域的部分特征。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两区域
13、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答案 3.A 4.B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 56 题。5.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 D.河口三角洲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解析 第 5 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农业区在河流出山口处,由河流冲积而成,应为冲积扇。第 6 题,西北地区由于降水少,晴天多,因此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答案 5.A 6.
14、B- 9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据此回答 12 题。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 )A.松辽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河套平原 D.江汉平原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
15、性的描述和说明,应为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根据种植的农作物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在华北平原,该地区冬季多吹偏北风,房子呈坐北朝南形式是为了采光、背风;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很大,农业生产不稳定。答案 1.A 2.B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 ,回答 34 题。3.为对贵州、湖北、上海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以查阅资料为主 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A. B. C. D.4.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A. B. C. D
16、.- 10 -解析 第 3 题,对贵州、湖北、上海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第 4 题,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答案 3.D 4.D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研究环境条件对作物始花期的影响,他们通过上网、查阅报纸、杂志等获得如下资料。据此完成 57 题。品种名称 金大 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在原产地的播种时间 5 月 30 日 4 月 30 日 5 月 17 日在原产地的开花时间 8 月 23 日 7 月 19 日 7 月 5 日在北京的播种时间 4 月 30 日 4 月 3
17、0 日 4 月 30 日在北京的开花时间 9 月 1 日 7 月 19 日 6 月 5 日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 天 80 天 49 天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 天 80 天 36 天5.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和产量与原地区相比分别是( )A.提前,减少 B.提前,增加C.延迟,减少 D.延迟,增加6.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光热条件 D.降水条件7.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A.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C.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
18、法解析 第 5 题,分析材料可知,高纬度地区的大豆种在低纬度地区从播种到开花比原地区所需要的天数少。第 6 题,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因素,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产量比高纬度地区高。第 7 题,由于该地理兴趣小组主要利用上网、查阅报纸、杂志获取资料,对区域内大豆始花期利用数字进行量化研究,所以是间接收集法和定量的方法。答案 5.B 6.C 7.B 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 89 题。- 11 -8.结合两地的资源特点,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 )A.甲地主要开发塔里木河的水资源,乙地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B.甲地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乙地主要开发长江的水
19、能资源C.甲地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乙地主要开发核能D.甲地主要开发煤炭资源,乙地主要开发核能9.有关两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乙地到甲地植被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甲地的荒漠化非常严重,主要防治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大量植树造林C.乙地有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该岛在未来可能与长江口北岸相连D.甲区域由于降水少而干旱,而乙区域则因为用水量大和水污染而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解析 第 8 题,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判断甲、乙分别为新疆和长三角地区。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长三角地区常规能源很少,又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主要开发核能。第 9 题,甲地的荒漠化非常严重,防治措施是退耕还
20、草,但不提倡大量植树造林,因为新疆处于内陆,常年干旱,选项 B 说法错误。答案 8.C 9.B读中国生态文化区分布示意图,完成 1011 题。10.关于各文化区景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海拔较高、地形崎岖B.江南水乡文化区林海雪原、河湖密布- 12 -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三山夹两盆D.华南妈祖文化区平原辽阔、沃野千里11.关于各文化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云贵高原文化区气温低,年较差大B.华北平原文化区雨热同期,季风现象显著C.黄土高原文化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D.四川盆地文化区温暖湿润,太阳辐射强解析 第 10 题,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是我国最平坦的高原;
21、林海雪原是东北地区的景观特点;华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且多肥力较低的红壤。第 11 题,云贵高原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四季如春。黄土高原地区处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并非沙漠的主要分布区。四川盆地应位于西南和东南两类夏季风的交汇处,多云雾天气,所以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答案 10.C 11.B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 1213 题。1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
22、.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解析 第 12 题,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第 13 题,甲表示北方地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旱涝、盐碱和风沙;乙表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黏、贫;丙表示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土层薄成为- 13 -制约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丁表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因素是严重缺水和风沙危害。答案 12.D 13.B二、非选择题14.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
23、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的研究案例。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研究思路:- 14 -阶段 阶段 阶段 读 图 , 认 识 什么 是 不 同 尺 度的 区 域 , 确 定研 究 区 域收 集 图 文 资料 , 分 析 该区 域 的 自 然特 征研 究 该 区 域 优 势 、不 足 , 扬 长 避 短 , 发展 优 势 经 济 及 应 注意 的 问 题研究结论:阶段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阶段成果: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1)依据研究阶段成果判断该区域所
24、在省份。(2)请你推断奥赛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成果。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的分析步骤、分析方法,最终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确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注重图文信息,结合课文知识和各题所问即可回答。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新疆位置图(中国行政区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新疆河流分布图。(3)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足: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发展方向:长绒棉、瓜果等农作物,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土地沙漠化。15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网新闻 2017 年 5 月 4 日讯 今年最大沙尘暴来袭。北京市气象台 5 月 4 日 5 时30 分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局预计,5 日 8 时至 6 日 8 时,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华北北部仍会有扬沙或浮尘天气。“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 15 -分析资料探究这些问题。材料二 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等(最少填三个)。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填国家名);境
26、内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_(填省区名)。(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3)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等。(4)在探究过程中,小林又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探险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资料分析与整理、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区域差异原因探究等,以及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真读图不难找出我国沙尘天气的源地及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沙尘天气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沙源、大风。在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沙源广布;除毁林外,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也使沙源增多。答案 (1)新、甘、青、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鲁(任意三个) 哈萨克斯坦 新疆(2)大风 东南(3)过度放牧(4)游客身体条件良好,生活必需品准备充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