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37949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7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农林牧渔疟疾防治要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疟疾防治基本知识,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 况,疟疾是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性传染病,解放初期,全省疟疾发病数占传染病的70%以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也有恶性疟和三日疟。,解放后全省性的疟疾暴发流行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541955年,两年疟疾发病达800多万人,经过大力防治,发病得到控制,并于60年代初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 第二次是19681973年,6年间平均每年疟疾病人数达300万以上,均为间日疟。这次流行高峰是1970年,疫情报告发病239.59万,占当年全省传染病总数的53.37%,很多村点发病率高达50%以上,“稻谷黄,人倒床”是对当时疟疾流行的真实写照。,1

2、974以来,全省疟疾发病呈现稳步下降,流行范围缩小,病人逐年向嗜人按蚊疟区连片集中。 19741983年期间,疟疾发病率年平均以18的幅度下降, 19841993年期间,年平均以32的速度递减;但19942003年期间,疟疾疫情出现波动起伏状态,疟疾发病人数始终维持在19006000之间,难以持续下降。,目前,我省按传播媒介的种类,分为单一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地区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并存的复媒介地区。,全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疟区18个县市,范围人口1688.55万,占全省人口数的28.41,平均年发病率1.79万,占全省病例数的80以上,复媒区中部分县市疫情比较集中,呈现局部爆发流行态势,大

3、致分为三片,曾都、广水、孝昌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枣阳、襄阳交界的乡镇为一片,宜城、南漳、东宝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中华按蚊疟区共64个县市,范围人口4268.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59,平均年发病率为0.15万,占全省病例的20以下,总体上看,中华按蚊疟区呈散在分布,部分县市因传染源管理不善或输入性疟疾导致疫情波动。,第一节 疟疾病原体,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它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按照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四种。,一、疟原虫生活史:,红细胞外期: 体内含有成熟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子孢子入血液侵入肝细胞潜隐体潜隐子肝细胞破裂潜隐子释入血流。

4、红细胞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进入血液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部分裂殖子雌、雄配子体。 孢子增殖期: 当雌性按蚊叮吸疟疾患者血液时雌、雄配子体雌配子、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子孢,二、疟原虫形态,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浆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能着色部分为空泡。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均有所不同。,第二节 流行病学,疟疾流行病学是研究疟疾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疟疾的分布和原因调查,阐明人群中各种传播因素相互结合,造成疟疾流行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制订防治疟疾的方针、对策和方法。,一、 流行因素,疟疾的发生和流

5、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又受着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和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群活动等)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流行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度,构成各种不同的流行形式。,(一) 传染源,疟疾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成为传染源。 所谓现症病人是指有疟疾临床症状者,这类患者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而无症状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出现,但在血液中可以查及疟原虫的个体。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本身有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值,即传染性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

6、寿命)。,疟原虫寿命,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随虫种而异, 恶性疟原虫的寿命平均为912个月, 间日疟原虫平均为2年, 三日疟原虫平均为3年。,(二)传疟媒介,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在我国,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4种。 能够充当传播媒介的按蚊,首先必须吸人血,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次必须有相当的密度和足够长的寿命。,(三) 自然因素,地形 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孳生地,从而影响着媒介种类及其种群数量。适应按蚊孳生的水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纬度的地理区,海拔的高低,影响着气温和水温;地面的坡度和土质影响着不同水体的形成,如山区溪

7、沟多,小面积积水多,而平原则流水平缓,大面积积水多;潮水与其海岸的相互作用,对咸水蚊种和淡水蚊种的孳生均有影响;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孳生水体对按蚊的适合度还可受到光线、遮荫情况、水生植物,水体理化特点及寄生虫的影响。,温度,温度条件决定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在1630之间,温度愈高,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愈快。 按蚊的活动亦受温度支配。在严寒的冬季,按蚊处于滞育状态,一般不发生疟疾传播。,湿度,按蚊的发育需要适当的湿度。一般说来,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媒介成蚊的寿命随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而增长。相对湿度在60以上,按蚊都能发育,相对湿度6085为最适宜的湿度范围,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按蚊生存,在相对湿度

8、低而气温高时,按蚊较易干燥致死。,雨量,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错综复杂。既有因雨量多而导致的爆发流行,也有因干旱引起的爆发。这主要与媒介按蚊的孳生习性密切关联。 静水型孳生场所的媒介,多雨则扩大孳生面积,可随着蚊群数量增多而加剧疟疾传播,如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常年疟疾流行很轻,但在暴雨成灾后可出现爆发流行。 流水型孳生场所的媒介,多雨而致溪沟水流急速,幼虫易被急流冲走,雨量最集中月份种群数量反而减少, 疟疾传播季节的起止,虽由温度来决定,而雨量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四)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群的行为因素等诸方面。同样的自然条

9、件,受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疟疾流行的态势就不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常常伴之以疟疾下降的趋势,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例如北欧许多国家和美国疟疾的控制和消灭,正说明了这一点。,社会因素对疟疾流行过程的影响是通过流行因素的三大环节起作用的。 一方面由于开发边疆、工程建设、资源探采和战事,引起大批无免疫人群进入疟区,或从外地输入传染源;双季稻田面积的扩大,水库的兴建,造成良好的蚊虫孳生地,使按蚊数量增加;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牲畜大量减少,增加按蚊叮人机会,这些原因都可以加速疟疾传播,甚至引起爆发流行。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疟疾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进

10、而采取了有效的抗疟措施,可以控制疟疾流行直至消灭。此外,住房和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知识的普及,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控制疟疾流行都有一定的作用。,二、 疟疾流行形式和过程,疟疾的流行形式主要有地方性流行和爆发性流行两种类型。 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经常存在于一定的地区,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变化不大。 爆发性流行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患疟者在短期内成倍增加,超过常年的水平。如果爆发性流行规模很大,超出原有的地方性疟区的范围,使原来无疟区出现了流行,称为大流行。,(一)爆发性流行,1、流行种类 爆发性流行是一种剧烈的疫情波动状态,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 周期性爆发流行是指每经一定间隔时间

11、(520年不等)发生一次爆发流行。其原因是很复杂的,通常认为和人体免疫力盛衰以及自然界气候周期性改变有关。 而由任何原因偶尔引起的爆发流行,叫做非周期性爆发流行,其诱发因素有的很明显,有的不太明显,甚至查不到的诱因,亦发生了爆发流行。,2、流行原因,输入传染源 1969年福建省惠安县数千名民工到闽北、闽东疟区参加工程建设,不少人染上疟疾,未经系统治疗,1970年返县参加该县黄塘乡的三个水库建设,结果大批疟疾病人复发,于流行季节78月酿成爆发流行,其中尾田水库在场民工1800人,发病812人,发病率45,并以库区为中心,酿成周围三个行政村爆发流行。,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海南某农场有员工4800

12、人,其中70%以上是1960春季从岛外低度疟区迁入,由于缺乏免疫力,加上住房简陋,防蚊条件差,增加了人蚊接触,不少人先后发病,当年即酿成疟疾爆发流行,57月分别发病76、99和117人,还出现脑型疟病例。,外地输入传播媒介,1930年非洲的冈比亚按蚊通过船只传入南美洲,引起巴西纳塔尔疟疾爆发流行,从当年4月至次年1月,有5/6的居民得了疟疾。至1938年底冈比亚按蚊已扩散到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引起巴西更大范围的疟疾爆发流行。,媒介按蚊数量增加,无论是自然环境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媒介按蚊的大量繁殖(如修水库、旱田改水田等),均可能加速疟疾传播,引起爆发流行,如1924年美国亚拉巴马洲修建水库,为当地

13、媒介四斑按蚊提供了大面积孳生环境,按蚊密度比上一年增加近40倍,导致疟疾爆发流行,疟疾病人增加7倍左右。,按蚊嗜血习性改变,1960年南美圭亚那沿海地区,由于消灭了传疟媒介达氏按蚊,疟疾已趋绝迹,该地同时牛大量减少,使原来只吸牛血的趋盐按蚊转而吸人血,1962年随着传染源的输入重新发生疟疾爆发流行。,气象条件的改变,温度、湿度、雨量的异常变化,改变了媒介按蚊的生存环境,也可能导致疟疾爆发流行。1956年6月河南汤阴县宜沟乡暴雨之后,大量增加了中华按蚊的孳生地,延长了按蚊寿命,引起了疟疾爆发流行,全年门诊疟疾病例为上年的17倍多。,3、流行过程,疟疾爆发流行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流行前期(疫

14、势增进期) 一般为12个月,在温带或亚热带可断续绵延数年,新感染病例逐渐增多。 高峰期 疟疾患者骤然成倍增加,疟原虫率急剧上升,但脾肿率上升较慢。 流行后期(疫势衰退期) 疟疾发病多系复发,人群有一定免疫力,疟原虫率下降,但脾肿率常较高。 流行间歇期 此期可短至数年,长至10余年,居民发病率、疟原虫率和脾肿率逐渐降到较低水平,人群免疫力也逐渐减退。,4、疟疾消灭后的爆发流行,在疟疾消灭规划后期或疟疾消灭若干年之后,放松防治措施,仍有可能重新发生局限性甚至较大范围的爆发流行。这种爆发流行与灭疟前爆发流行的不同点就是原发病例很少,甚至由12个无症状带虫者传播开来。,(二)地方性流行,地方性流行是一

15、种相对的疫情稳定状态,其疟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各国根据本地区的条件或以发病率、或脾肿率、或疟原虫率、或流行季节、或地形、海拨高度,或媒介种类、或以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划分疟区。这里介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方法:,按年发病率划分,年发病率在5以下者,为低度疟区; 年发病率在520之间者,为中度疟区; 年发病率在20以上者,为高度疟区。 这种方法不受技术条件限制,但只考虑流行程度,没有考虑疟区性质,在稳定性疟区和爆发流行数年之后的地区,人群有一定免疫力,隐性带虫者较多,故不大适用,而且发病率通常根据疫情报告和询问病史来确定,准确率较低,但此法简单易行,在新疟区和爆发流行头两年仍可采用。,在无免疫力的人群

16、中,由少数疟疾病例开始传播至出现大量病例,是经历了几个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传播周期,称潜伏间隔。 所谓潜伏间隔是指一个有传染性的原发病例,通过按蚊传播,至第二个人末梢血液中出现配子体所需的时间。这个潜伏间隔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有传染性的配子体至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称孢子增殖期,即外潜伏期。在25时,间日疟原虫的外潜伏期为10天,恶性疟为13天。 第二阶段从子孢子注入机体到末梢血液出现疟原虫,称原虫出现前期,间日疟为10天,恶性疟为11天。,第三阶段从初次原虫血症至出现成熟的配子体,这段时间恶性疟为11天,而在间日疟一般认为初次出现原虫血症时也同时出现了配子体,可以不计。 上述三段时间的

17、总和就是潜伏间隔,恶性疟为35天,间日疟为20天。恶性疟由于孢子增殖期长,加上配子体在末梢血中出现较晚,所以潜伏间隔要比间日疟长。因此在两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的地区,间日疟往往比恶性疟早出现流行高峰。,假如由于少数病例而发展成一次流行,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定有某些流行因素(如按蚊密度、寿命、叮人率等)发生了变化,随着出现病例的增加,先是带虫者的增加,而后发病率增加。 在第一个潜伏间隔,传播正在发展之中,还没有增加新病例。 到了第二个潜伏间隔就出现了新病例,但每天产生的新病例不多,呈算术级数增加,发病曲线出现明显阶梯状。 到了第三个潜伏间隔,这时配子体携带者大大增加,新病例持续不断地向上增长。因此在

18、第三个潜伏间隔之后传播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影响疟疾流行过程诸因素中,疟原虫率和子孢子率是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的。子孢子率最高时正是人群配子体率最高的时候。按蚊把具有传染性的子孢子接种给人的频率愈高,人的疟原虫率亦随之升高,带配子体的患者亦相应增多,反过来又促使按蚊感染率的上升。以疟原虫率作为启动点亦是一样,疟原虫率高使按蚊的感染率上升,反过来亦进一步促使疟原虫率再升高。随着这两种率的相互作用,人和按蚊重复受染的机会亦越来越多,人的免疫力亦随之产生,越到后来两种率的上升速度变慢,到一定时间两者都不能在继续上升,达到了平衡。在什么高度上达到这种平衡,则随接种率高低而定。接种率低的,在低水平上维持平衡

19、;接种率高的,就维持高水平的平衡。,地方性流行终将在一定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抗疟就是作为平衡的干预措施,破坏原来高水平的平衡,并使之持续下降至零点的平衡。在消灭疟疾过程中,常常遗留一些持续传播的疫点。这种少数不易阻断传播的疫点(或称为病灶点),仍然向外扩散病例,可使已阻断传播的疟区重新引起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在高疟区,当灭疟措施停止,重新发生的爆发流行正是生态系统的弹回现象(resilience),这种倾向于弹回到原先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灭疟实践多年后才被重新认识的一种流行病学现象。,第三节 临床症状,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感染程度的高低和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症状轻重

20、不一,可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临床症状 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继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按蚊叮刺是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尚可通过输血、病损的胎盘等途径传播疟疾。,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此外,尚与患者的免疫状况、感染疟原虫的数量、感染途径、服药等因素有关。 疟疾的潜伏期一般为9天-30天。恶性疟的潜伏期较短,三日疟者较长。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对于婴幼儿等而言,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21、。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寒颤、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寒颤,常延续数分种至2小时不等。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患儿,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期一般持续2小时4小时。,出汗,患者大汗淋漓。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

22、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此期一般持续2小时-4小时。,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发热伴疲劳、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等症,常称为前躯期。初次发作的患者症状较轻,发作二、三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整个发作历时6小时-10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间歇期,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的时期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疟原虫种完成一次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在间歇期中,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正

23、常范围内,偶见低热者。,复燃,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殖,一旦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燃。 感染人体的四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复燃。,复发,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亦已检不出原虫,在并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潜隐期(latency)后,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复发见于间日疟或卵形疟患者,恶性疟或三日症患者并无复发。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复发是由于存在迟发型子孢子之故。潜隐期的长短取于所感染的疟原虫虫株。由于Pv存在三型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地理株,因而

24、其复发的表现型可有较大区别。一般而言,在初发后8周-10周出现复发者称为近期复发,30周40周出现复发者称为远期复发。,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在全球因病死亡的患者中,约有5%是由疟疾所造成的;在罹患各种疾病的儿童中,约有5%是疟疾患者;在赴疟区旅游回国的因疟疾死亡者中,约有2/3是因延误治疗或仅因未明确诊断而造成的。因而,在疟疾的控制策略中,早期诊断是其中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键之一。,一、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方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对疟疾作出明确诊断并不困难。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疑似疟疾以及如何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加以鉴别。同时,不同疟原虫各有其特殊性,因而应明确诊断为何种疟疾。以下为国

25、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6年1月联合颁布的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有关诊断部分的内容。,诊断原则,诊断标准,(1)疟疾症状典型。 (2)抗疟药试治有效。 (3)血检疟原虫阳性。,诊断方法,目前,用于疟疾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三类。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病原学检测,检出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应是明确诊断的最直接证据。目前常用的有常规血涂片法,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法等检测方法。 常规血涂片法 由于具有操作简便、敏感、价廉和可鉴别虫种等优点,本法广泛用于疟疾的病原学诊断已近一个世纪,且仍是目前最常用

26、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血涂片吉氏染色法可分为薄血膜和厚血膜两种。,薄血膜,用血量约为2l。通常血涂片需经甲醇固定,使红细胞及其内疟原虫形态保持完整,便于虫种的鉴定。惟由于用血量少,检出率低,为保证检测的敏感性,常耗时较多,似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厚血膜,厚血膜:用血量约为10l,甚至可达20l。由于在制备过程中红细胞已溶解,疟原虫在形态上仍清晰,但胞质和胞核形成一定程度的固缩。受影响较大的有滋养体、裂殖体。镜检时,一般须检查2001 000个油镜视野(相当于0.5l2.5l血量),才能确保敏感性和可重复性。本法的敏感性可达约0.0002%原虫血症,即1020个原虫/l血。,在感染人体的四种疟原虫所

27、致不同的疟疾中,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以疟疾发作时的检出机会为多;其他三种疟疾的血检时间往往不受限制。对于血检阴性,但临床表现酷似疟疾者,应多次采血镜检,连查数天。由于厚血膜用血量较多,因而阳性检出率较高。,二、治疗原则与疗法,治疗原则: 对疟疾病人必须及早发现, 经确诊后, 立即进行正规治疗,特别是对无免疫力的恶性疟患者, 更应及时处理, 以免转为重症疟疾。进行正规治疗, 可以较彻底地杀灭疟原虫、治愈病人和阻断疟原虫传播。所以及早发现病人、及早治疗, 是控制疟疾、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间日疟治疗,氯喹加服伯氨喹啉 8天疗法 (1)磷酸氯喹:口服总剂量1.5g或1.2g(

28、基质),首日顿服0.6g ,第2及第3天每日各服一次,每次服0.45g或0.3g。上述总剂量1.5g一般用于恶性疟流行地区以及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地区,在间日疟流行地区,较多采用总剂量1.2g的疗法。 (2)磷酸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基质),在服氯喹的第1天即加服伯氨喹,每天1次,每次服22.5mg,连服8天。,恶性疟的治疗,敏感性和低度耐药性恶性疟的治疗(任选下列一种) 磷酸氯喹 口服总剂量1.5g(基质)3天疗法,首日服2次,每次服0.3g ,间隔68小时;第2和第3天每日各服一次,每次服0.45g。同时加服伯氨喹45mg,(基质),分2次服,每天1次,每次服22. 5mg,连服

29、2天。 磷酸喹哌 口服总剂量1.5g(基质)3天疗法,首剂0 .6g第2和第3天每天1次,每次服0.45g。同时加服伯氨喹45mg,,分2次服,每天1次,每次服22. 5mg,连服2天。,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 (任选下列一种),蒿甲醚 口服总剂量克600mg,每天1次,每次100 mg,连服5天,首剂加倍;肌注总剂量克480mg,每天1次,每次80 mg,连注5天,首剂加倍。 青蒿琥酯 口服总剂量克600mg。每天1次,每次100 mg,连服5天,首剂加倍。 双氢青蒿素 口服总剂量克640mg,7天疗程。每天一次,每次服80 mg ,连服7天,首剂加倍。 磷酸咯萘啶 口服总剂量1.2g(基质),

30、3天疗程。首日服2次,第2、3天各服一次,每次0.3g。,目前能彻底杀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药物,仅伯氨喹一种,所以在治疗恶性疟和抗药性恶性疟时,仍需加服伯氨喹(45mg,分2次服,每天1次,每次服22. 5mg,连服2天)杀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才能有效地阻断传播,孕妇疟疾的治疗,孕妇疟疾反复发作,对孕妇和胎儿均不利。必须用药时,可降低剂量或延长服药时间。孕妇若患间日疟,采用口服氯喹三天疗法,待分娩恢复后, 再进行伯氨喹根治。孕妇患抗药性恶性疟,一般可选择无胚胎毒的抗疟药的联合应用。对有胚胎毒的抗疟药,应用要慎重。,婴幼儿疟疾的治疗,婴幼儿疟疾发作,特别是抗药性恶性疟,往往发作迅猛,治疗时应考虑

31、应用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抗疟药的联合用药,也可选用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药物。婴幼儿间日疟,选用氯喹三天疗法,一般不宜加服伯氨喹,若要防止反复发作, 必要时,对无家族溶血史者, 应在医生监护下,将要加服的伯氨喹延长原有的疗程进行根治。,应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15岁及15岁以下儿童剂量,应将成人(成人体重一般按50kg计)剂量折算成每kg体重的剂量后,再按儿童实际体重的剂量给药;或按儿童年龄的不同剂量给药。 1岁以下: 1/101/8成人剂量; 1岁3岁: 1/61/4成人剂量;4岁6岁: 1/3成人剂量; 7岁12岁: 1/2成人剂量;13岁15岁: 3/4成人剂量; 16岁及以上: 成人剂量。,第

32、五节 疟疾的调查及防治,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地区疟疾的分布、流行因素和流行程度。为拟定抗疟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一、调查,(一)一般情况调查 向基层卫生防疫部门了解当地疟疾流行历史,目前流行情况,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了解当地经纬度、地形、传播季节和休止季节起止月份。传播季节的月(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季节及降水量、水利灌溉情况。了解当地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使用农药情况。对旱地改为水田,应了解改水田的时间,旱改水面积等情况。还应了解当地饲养家畜的种类、头数,饲养场所和人房的距离等。收集当地兴修水利后,积水时间和地下水的变化情况。,调查了解当地房屋结构、居民点分布情况。人口数、

33、户数、流动人口情况,居往条件,有无蚊帐及防蚊设备,有无露宿习惯等。了解当地基层医疗卫生组织情况,是否健全,是否认真执行急性传染病管理制度。,(二)疟疾调查,1.发病率:计算出旬,月,年发病率。 2.带虫发病率:与发病率不同之处在于疟疾病例都是经过镜捡确诊原虫阳性者。 3.血检率:血检人数占居民的比例,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覆盖程度。血片检查数只包括主动和被动病例检查的血片数,不包括普查大量的血片数。 4.疟史率:有疟史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称为疟史率。,5.死亡率:疟疾死亡主要见于恶性疟。 6.原虫率:居民原虫率是了解抗疟前居民疟疾感染的重要指标,亦是抗疟初期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7.婴儿新感染率

34、:主要了解疟疾传播起止时间和新感染高峰季节,亦是抗疟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三)媒介调查,该调查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主要查清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为制定抗疟和灭蚊措施提供依据。,二、不同疟区的防治措施,(一)技术措施:在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蚊灭蚊的综合措施。在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区,采取以室内杀虫剂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结合控制传染源的综合措施。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采取流动人口管理和疫点处理为主的监测措施。,(二)组织措施,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应将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列为常规化验。对疟疾病人应按照规定给予正规治疗。基层卫生组织应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要利用

35、各种形式宣传疟疾防治的重要性,普及疟疾知识,推动疟防工作深入发展。,(三)传染源防治,传染源防治包括疟疾现症病人治疗、抗复发治疗和健康人的预服药等。 现症病例治疗:对所有确诊病例,一律以氯、伯八日疗法进行治疗,氯喹总剂量基质1.2g,第一天服0.6g(4片),第二、三天各服0.3g(2片);伯喹总剂量基质180mg,每天服22.5mg(3片)。对疑似疟疾氯喹三日疗法试治有效者再按以上剂量续服伯喹八天。 休止期治疗:3月份,对上年有疟史者及疑似疟疾患者、来自高疟区或自高疟区返乡人员,以氯、伯八日疗法进行治疗。在爆发流行点对病人家属及四邻居民以同样方法进行服药,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全民休止期服药。

36、,(四)传播媒介防制,1、环境改造 排水:排出地面无用积水,控制蚊媒孳生。 填平坑洼 :结合农业生产,填平洼地和水沟等,控制蚊媒孳生。 平整田地:平整田地有利于灌溉和排水,减少积水,减少蚊媒孳生地。 修整沟渠:结合农田规范,使沟渠底平岸直。清除杂草,保持水流畅通,使之不利蚊媒孳生。 加深蓄水:鱼塘的永久性水体,修整边缘,加大坡度,加深岸边水城,使之不利于蚊虫孳生。,2、减少人蚊接触,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新住宅远离媒介蚊虫的孳生场所,房屋要前后开窗,使室内通风,光线充足,卫生整洁。在有条件地区装纱门纱窗。教育群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作物防护:在村庄周围与稻田之间种植旱

37、作物并保持适宜宽度作为防蚊带。动物屏障:将畜舍迁至村庄外围,用牲畜引诱寻找血源的蚊虫,减少蚊虫对人的侵袭。,3、杀虫剂灭蚊,有机磷类:目前常用的有:敌敌畏 、马拉硫磷、杀螟松、倍硫磷 、双硫磷等。 合成拟菊酯类:这类杀虫剂高效低毒,生物降解快,是目前较好的杀虫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等。目前我省常用合成拟菊酯类杀虫剂浸泡蚊帐防蚊灭蚊。,三.、爆发流行地区的防治,爆发流行多见于原高、中度疟区的抗疟后期;不稳定疟区当社会、自然因素发生变动时;以及无免疫力人群集体进入高疟区时。爆发流行时发病人数在短时期内呈几倍甚至数十倍增长,凶险病例增多甚至伴有大量死亡。 出现爆发流行后,要迅速组织力量在爆发流行区

38、及其周边地区开展调查,查清流行的程度、范围、主要的传播媒介和疟原虫种类,根据当地疟疾流行及防治的历史资料和有关的社会、自然因素的变化等,判定爆发流行的性质、范围及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迅速开展防治。,(一)如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宜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暴发流行区的居民及时给予预防服药,休止期进行全民治疗。宣传群众使用蚊帐,夜间不露宿和室外乘凉。如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爆发流行时,除应及时治疗病例外,并要迅速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控制媒介按蚊措施。,(二)、如系嗜人按蚊、微小按蚊等喜室内栖息及吸血的蚊种为主要媒介,应采取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爆发流行区及周围地区,及时开展菊酯

39、类杀虫剂浸泡蚊帐或以DDT等滞效喷洒。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防治,采取同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基本相同的措施。在有抗药性恶性疟存在的地区,选用疟原虫敏感药物预防服药及治疗病人。,第六节 基层卫生组织和专业人员的职责,一、乡 (镇)卫生院 (一)负责本乡(镇)疟疾防治措施的贯彻执行。 (二)要把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定为常规。治疗疟疾病人,对重病号及时介绍到县医院治疗。 (三)按旬上报疟疾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原虫种类;如果发现恶性疟应立即向上级报告。 (四)以村为单位做好疟疾病人登记造册。 (五)培训农村医生。定期召开例会,交流业务信息,布置任务,开展评比活动。 (六)负责村卫生室的管理工作,,二、

40、村卫生室,(一)负责本村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如有条件的卫生室和诊所应涂制厚、薄血片,送乡 (镇)医院或邻近镜检站化验。对于疑似疟疾病人,应立即给予假定性治疗,待接到阳性报告后,再给予正规治疗。 (二)定期向乡(镇)卫生院报告疟疾疫情。如发现恶性疟病人或疑似恶性疟病人应立即向上级报告。 (三)组织居民点卫生员搞好报病、送药、流动人口管理等项工作。 (四)对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均应做好登记和治疗记录,三、各级专业人员职责,(一)乡(镇)防疫医生 1、具体执行本乡各项卫生防疫和疟疾防治工作。 2、定期下村,尤其疟疾流行季节,到各村、各居民点检查发热病人漏报漏检的情况,血片制作的质量,是否及时送检,

41、检查对现症疟疾病人治疗的质量,是否对疑似病人进行了假定性治疗,是否按规定做好登记等。 3、协同县专业人员搞好疟疾调查,病例分类,疫点调查及处理。 4、定期向院长呈交书面工作报告,包括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 5、各级专业人员职责,(二)农村医生,1、带领居民点卫生员做好爱国卫生除害灭病工作,进行休止期治疗。流行季节全民根治和全民预防服药。 2、流行季节轮流到小队巡回医疗,发现发热病入均需涂血片送检。临床症状典型病人当即给予抗疟药物治疗。疑似病人给予假定性治疗,并作好登记和追踪。 3、按疫情报告要求及时向卫生院报告疟疾病人数、疑似疟疾病数。,(三)居民点卫生员,负责报病、送药、灭蚊等项工作

42、,如发现来自疟疾流行区的流动人口,应向乡(镇)卫生院报告。,第七节 疫情报告内容及要求,一、医疗单位疟疾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部门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符合疟疾诊断三条标准(症状典型、血检阳性、试治有效)的病人,要求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报县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级医疗门诊均应备有疟疾病人登记本(或传染病登记本),对发现的疟疾病人及时登记并详细填写个案调查卡。上报疫情,不得迟报、漏报或瞒报。,二、乡防保站疟疾疫情报告,乡防保站必须备有疟疾疫情登记册,按行政村、组登记疟疾患者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疫情动态。,三、县疾控中心(防疫站)疫情报告,县疾控中心(防疫站)对防保站和县级医疗部门通过网

43、络直报的疟疾疫情应及时统计分析。每年1月10号前按照卫生部中国CDC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关于疟疾防治信息汇总表填表指南”的要求填写全年疟疾防治信息汇总表,报所属市疾控中心(防疫站)。,四、市(州)疾控中心(防疫站)疫情报告,按照国家疫情信息系统规定,每月6日前将所辖县(市)上月疟疾疫情汇总后上报省疾控中心;每年1月20号前将全年以县为单位汇总的疟疾防治信息表上报省疾控中心。,五、恶性疟报告,各级医疗门诊如发现恶性疟患者必须经血检确诊,并保留血片备查,及时报县疾控中心(防疫站)或省疾控中心,经省疾控中心对患者血片复查后,再作疫情报告。,第八节 疟疾防治中社区干预,社区参与是所有社区干预项目的基本

44、保证。要求社区的有关领导管理部门与社区所有人员主动参与,越早参与效果越好。社区参与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参与规划,规划应结合社区有限的资源,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参与目标和内容,以及参与的监督评价方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社区干预的基本措施。疟疾防治措施要落实,并使社区人群能主动参与配合,必须以宣传教育方式向人们传授疟疾防治的基本知识,指导行为习惯的改变,并使社区人群明确具体防治措施的实施方式和目的,积极参与配合,提高他们对防治措施的依从性。如改变露宿习惯,提倡人人使用蚊帐,是保护人群,减少人蚊接触,控制疟疾传播的有效措施;又如疟疾病人的根治,必须正规治疗,服足疗程等,都应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健康教育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告诉公众。开展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传,要掌握传播学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这是搞好健康教育的关键。,实施社区干预规划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疟疾防治机构的事,还要其他部门,如教育、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参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领导、管理、决策部门的支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预防医学、卫生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