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发展改革委 XX 年工作总结XX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科学履行职能,以“迎亚运促大变、调结构促转变”为工作主线,积极发挥“大规划、大政策、大项目、大协调”的“参谋部”和“作战部”作用,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狠抓“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了广州科学发展的新蓝图精心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协调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一批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强化前期研究,认真总结和评估“
2、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公开选聘等方式组织开展 10 个重点前期课题研究已全部形成最终成果并印发各区县级市、各相关部门参阅。强化规划思路和纲要编制工作,成立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协调聚集委内外、市内外各方力量。坚持开门编规划,主动加强与市人大、政协的沟通衔接,积极组织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开展多层面的调研活动和网上开辟“十二五”建言献策专栏,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已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抓好规划衔接工作。加强与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国家、省“
3、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努力争取将我市“十二五”时期要推进的重大事项,特别是需要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且对我市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和建设项目列入到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中。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注重做好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部的衔接,注重市级规划与专项规划、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整体协同性,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实际成效。组织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修改完善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开展区县调研,进一步修改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探索
4、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配套政策。积极指导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登门讲课、座谈交流、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与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及区县规划编制单位加强对接和联系,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和协调。目前,广州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15 个市重点专项规划已形成初稿,12 个区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基本与市同步。认真做好重大问题调研。深入开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体系、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广州机场管理体
5、制、广州铁路枢纽布局、后“亚运”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全年编发广州发展与改革26 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堤围防护费收费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成果已经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为我市发展谋划了好的思路。二、狠抓规划纲要和改革先行先试,争创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优势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组织召开全市实施规划纲要工作会议,印发实施广州市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广州市实施规划纲要XX 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 49 项重点工作任务和 64 个重大项目。主动争取国家和省更大支持,研究梳理广州市推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需省协调解决的
6、有关事项及分工方案,并加强督办。争取知识城、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省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十大标志性工程,占全省的半数以上。一年来,规划纲要推进实施工作成效显著,在省的督促检查中广州名列珠三角九市评估考核第一,获优秀等次。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通过组织举办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市长联席会议、分管副市长工作协调会、工作座谈会等,不断健全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沟通机制。推动建立协调统一的区域一体化规划体系。组织实施 XX 年度广佛同城化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交界地区一体化衔接,加快推进金沙洲、南海五沙地区等交界区域城市规划整合。着力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发展
7、规划以及教育培训、产业协作等五个专项一体化规划,扎实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 XX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研究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和新时期广州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三年实施计划。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和专项试点。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海峡两岸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城市,协调推进增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富县强镇改革试点前期工作,推动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统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召开全市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
8、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XXXX 年)以及广州市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重点组织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重点改革。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广州市本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配合市人大对广州市政府投资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完善,大力开展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后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市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会同市经贸委制定了广州市民营投资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促进和激活民间投资。牵头或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广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广州
9、市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办法等,加快推进广州地区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深化地铁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广州轨道交通市区共建资金管理办法、广州轨道交通市区共建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广州市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物业开发工作方案等,创新地铁投融资管理模式。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促进我市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科学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省支持资金约 15 亿元,核准了乐金8.5 代液晶面板、南沙港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65 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17 个列为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11个列入省第三批扩大内需项目,12
10、0 个列入省现代产业 500强项目规划。制定并经人大审议通过了 XX 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89 个,年度计划投资 777.3 亿元。全年全市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949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122%。积极做好后亚运时期广州市投资项目谋划。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市产业发展 300 项重大项目、民营投资 100项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明年及后亚运时期续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安排。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按照“统一安排、分类管理”的原则,编制了 XX 年政府投资项目库。认真研究提出 XX 年市统筹资金投资计划建议,切实加强监
11、管和调整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市共有 12 个项目实行“代建制”,总投资约 80 亿元。加快推进土地出让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理安排 XX 年市本级土地出让金收支,保障地铁、城建、土地储备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开发投资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投资管理的意见,切实加强土地储备开发管理,做好土地储备投资计划的安排工作,积极推进金沙洲、从化温泉等一批土地储备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制定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当前进一步加快推进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查程序等,
12、进一步完善了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继续实施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和市领导对口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切实解决重点项目用地等重大问题。采取专项稽察、联合检查、督促整改等,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我市 55 个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 2605 个项目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做好内外资企业项目免税确认办理工作,为广汽丰田公司、广汽日野有限公司等 9 个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审核,涉及用汇金额约 1 亿美元。认真做好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工作,为 28 个项目累计 380 次办理了绿色通道手续。进一步做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作。全年共核准项目 30 个,总投资 92.6 亿元;备案项目 679 个
13、,总投资 1025 亿元。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牵头制订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了关于实现我市 XX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预期目标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起草XX 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协调市有关部门、区县编制全市经济社会形势与展望白皮书。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监测分析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广州市宏观经济监测预警预测系统专题研究,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分析。组织召开了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部门分析会、区县联席会、企业座谈会,定期组织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和一批重点企业召开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工作会议,编制完成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旬报 18 期,完成 XX 年广州宏观经济分析
14、与预测报告 3 期,完成各阶段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四、狠抓迎亚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形象展现新面貌扎实推进亚运场馆建设。严格控制亚运场馆建设投资。认真审核亚运场馆布局及投资优化调整建议方案,将新一轮亚运会、亚残运会场馆建设资金控制在 33.62 亿元。完善亚运场馆审批程序。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高效完成了60 多个亚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的立项和可研审批工作;争取省发展改革委核准了从化亚运会马术比赛场项目。做好亚运资金安排工作。XX 年至今累计安排场馆建设资金约 28 亿元,亚运城建设资金约 104 亿元,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时拨付,有力保障了亚运场馆按期建成,馆内安保设施及时到位,临时设施建设配套
15、完善以及亚残运会转场工作的有序进行。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审批了亚运场馆周边环境整治及城区主干道建筑外观整饰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社区综合整治工程的近期建设实施规划,涉及工程总投资 222 亿元,整饰城市建筑 3 万多栋、总面积 3400多万平方米,建设绿道网 1060 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5%。争取 10 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我市 13 个污水管网工程项目,累计安排涉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 280 亿元,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每天减少直排珠江的污水80 万吨。累计安排投资约 190 亿元,完成 47 条迎亚运市政道路大中修,17 条“四位一体”道路的绿化和升级改造。
16、大力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加快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和清洁能源使用工作,配合做好空气整治工作。在亚运前,第一批 116 家“退二”企业全部完成企业搬迁和关停并转工作。协调推动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建设。抓紧推进白云机场二期工程的可研报批,加快推进机场亚运改造工程、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等建设。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南沙港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和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等项目建设。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广州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广汕铁路、南沙疏港铁路列入部省合作铁路项目,南沙疏港铁路沿线城市线位走向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果,正处项目立项审批阶段。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完成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主骨
17、架网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明确将我市境内的广佛线、广珠城际线等列入主骨架网。贵广、南广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市轨道交通规划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我市地铁二号线、三号线、五号线、八号线的车辆增购项目和由我委组织地铁二号线调整工程的验收工作,密切跟进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九号线可研报批工作。编制了我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方案,获市府常务会议和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新开通 72 公里,截至亚运前我市地铁累计通车里程达到 222公里,为保障亚运出行创造了条件。五、狠抓经济
18、发展方式转变,开创了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环境。组织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试点,推动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广州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获国家授牌,积极推进广州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报批工作。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和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关于加快知识城开发建设的决定等政策,从产业布局、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牵头起草穗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推动产业区域合作。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布局。
19、以“退二进三”工作为主要抓手,将产业布局优化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将项目落地与辐射带动相统一,推动产业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出台了关于扩大市区北部“退二进三”区域范围意见的通知、“退二”企业搬迁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及时下达“退二”基础设施补助资金计划 2990 万元,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退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新成效。第一批企业“退二”已基本完成,第二、三批企业“退二”工作已全全面启动,“退二”产业基地建设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均在顺利推进。“进三”项目实现新突破。TIT 创意园、太古仓休闲商务港等一批形式新、附加值高的“进三”项目正在形成和落户。加快培育
20、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产业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力争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市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组织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9 家企业申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以新能源汽车为我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突破口,编制实施广州市发展新能源汽车行动方案和广州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实施方案等,成功争取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加快推动我市与高校、科研院所及日产、本田等重点企业的合作。亚运期间我市纯电动汽车示范规模高达 26
21、 辆,360 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实现新能源汽车开发应用良好开局。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规划政策的导向功能,研究制定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广州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等,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强化园区、基地的创新载体功能,协调推进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生物、软件、信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基地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牵头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知识城开发建设的决定,积极推进知识城起步区项目立项报批工作,大力争取国家和省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重大战略性工程。强化重大专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带动作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
22、发展专项、实施我市 XX 年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新增 12 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7500 万元,市重点支持的 14 个生物产业专项建设进展顺利。强化骨干项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广州金发科技高性能 PAN 碳纤维项目、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广州数据中心等自主创新项目建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整体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商贸会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加快推进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广州国际医药港等服
23、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我市 4 个服务业项目建设,南沙保税港区等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组织实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支持了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14 个服务业项目和 5 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11个先进制造业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共计 1.31 亿元,抓紧推进三个年产百万辆轿车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筹划和申报工作。抓好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大型装备产业基地、龙穴造船基地、飞机维修基地、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南沙核电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引导和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跟踪督查省、市重点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组织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汽车零
24、部件扩建项目、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剂二车间及仓库加建项目等一批新项目。协调推进广钢环保搬迁、解决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后续工作。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以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为重要抓手,跟踪培育市畜牧总公司、先步农业有限公司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80 家,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成从化 “花卉之都”等现代农业示范区 30 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878 个。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争取中央资金 1095 万元、安排市统筹资金 3000 万元用于支持气象监测预警、生猪生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动物防疫、生态
25、农业产业等项目发展,争取 8 个项目列入省现代农业 100 强,37 个列入市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六、狠抓节能减排,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思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推广清洁能源。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组织节能考核,加强对区县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广州市 XX 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工作方案、广州市 XX 年节能预警调控方案等,明确任务和分工,加快淘汰置换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加强节能宣传,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和全民节能行动,提高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成功推进西村 2*180
26、热电冷联供燃气机组项目报批工作。积极推进旺隆热电厂、广州发电厂等电力企业进行脱硫脱硝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争取国家、省批复了狮洋 500 千伏输变电、永福 220 千伏输变电等项目。制定了广州市天然气发展工作方案,编制了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外围高压管线和应急气源规划方案,大力推广天然气使用,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扶持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争取国家将我市列为海峡两岸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城市,支持我市三个半导体照明企业参与示范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其中 3 个项目获得国家1390 万的资金支持,11 个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指导白云区
27、编制完成白云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产业规划,大力支持其相关企业的发展,并帮助该基地获得市政府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授牌。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研究编制环保产业规划,为低碳产业大发展做好项目储备。积极探索建设低碳广州。精心做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的制度安排。研究编制广州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并把发展绿色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编制中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加强低碳经济研究,编制广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低碳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列入省低碳试点城市,并组织有关企业和单位申报低碳试点企业、社区和园区。推进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强低碳工作的国际
28、交流,促成广州市与加拿大温哥华市开展低碳合作,协助贸促会举办了中国广州国际低碳产品和技术展示洽谈会。七、狠抓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民生福利持续改善的新飞跃着力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教育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安排 2.33 亿元补助 55 个项目,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做好软件动漫人才培养培训,协调做好职业教育扶贫工作。下达多批补助资金计划,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和中心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原规划的 67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已全部完成选址任务,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42 所;8 所中心镇医院有 3 所已投入使用,
29、5 所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协调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扩建项目、市第八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广州市第二老人院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增进民生福利。积极做好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人口调控管理,研究出台广州市农民工及非本市十城区居民户口的城镇户籍人员积分制入户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我市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继续做好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专项经费管理工作,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等有关项目的建设,切实提高我市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水平。探索扩大投资对增加
30、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制订重点项目建设对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指引,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与帮扶。协助推进扩大社保覆盖面、调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家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实施,不断提高我市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进一步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顺利实施。全年编制下达 6 批总建筑面积达545 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投资计划,计划总投资 234.96 亿元,年度投资 66.58 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建设保障房约 8 万
31、套,建筑面积约 600 万平方米,可顺利完成“十一五”住房保障建设任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做好“三农”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编制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提出广州市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同意上报省政府。积极跟踪我市申报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工作,主动与省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市统筹资金 3000 万元用于自然村村道建设,建成 260 公里。完成了 146 万亩农田、15 万亩连片鱼塘的标准化改造,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建成农村“五小”水利工程 205 宗,超额完成建设目标。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
32、1360 万元用于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解决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开展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届满前考核,落实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接受省政府的考核并获充分肯定。建立粮油保供稳价工作机制,制定亚运期间粮食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实施军粮供应保障工作方案,加强预警监测分析,保障粮油运力,保证了我市粮食市场,尤其是亚运期间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供需平衡调查和农户粮情调查,掌握基础数据资料,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储备粮油管理,严格审核代储资格,组织实施年度轮换计划,推进仓储管理工作规范化,继续加强春秋普查和不定期检查,确保了
33、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及时编制储备规模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和费用补贴,加快储备油库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新增储备粮油任务 8.23 万吨。研究编制粮食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仓储设施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体系,落实政府扶持政策,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推广“军供+储备+加工”供应模式,融合军供、储备资源优势,完善军粮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编制广州市国民经济动员“十二五”规划,协调指导区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全市通用设备现状及保障能力调查、国防动员潜力统计,掌握社会各领域经过动员能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各类资
34、源,针对性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开展国民经济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整顿和国防教育培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水平。认真开展援建帮扶工作。协调成立了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广州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方案,加快编制广州市对口支援新疆疏附县总体规划和广州市对口支援新疆疏附县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等规划,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旅游、保障性住房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做好与省援疆办和疏附县的对接,启动援疆干部生活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援疆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谋划 XX 年援疆项目安排,扎实推进援疆工作。大力推进“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感情帮扶、惠民帮扶和责任帮扶。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帮助我委帮扶村发展种植业;以发挥专业户优势为动力,带动养殖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为导向,帮助村集体发展经济。着力推动我委挂钩联系点兴宁市坭陂镇陂新村可持续发展,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市政府列为梅州市帮扶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