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13422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paper.edu - 1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根源探究与立体干预? 王健 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 要: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已不是单纯的个体心理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行为在动机、方式、诱因及动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心境障碍、生命淡漠、人本缺位、浮躁失衡等是多学科视角审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深层原因。有效防止大学生自杀,需要以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诉求为终极目标,实施国家策略计划,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突出学校教育的生命观主题,用正确的爱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生命本体的深刻

2、感悟,提高个体自身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建构五位一体的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干预 中图分类号:G4 在人类社会进入 21世纪,在当前我国进入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理性、价值观念日臻变革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关键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与进步急需大批优秀人才之际,近年来却频频发生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并不断有相关事件见诸报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其中不乏硕、博研究生)放弃生命,走向灭亡而自我戕害呢?探究自杀行为的根源与对策,开展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全方位研究,预防大学生自杀等相关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1.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现状 自

3、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早在 20 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警察局就成立了防止自杀科,维也纳伦理学会成立了“厌世者之家” 。1939 年,预防自杀成为全世界的共同任务,并成立了“国际自杀预防协会” 。1953 年,英国牧师范瓦内开办了世界第一家心理危机干预和电话咨询机构-“圣玛利亚” 。资料显示,国内外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大学生自杀问题尤为关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而且有专门化研究机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1958 年Shneidman和 Farberow在洛杉矶成立自杀预防中心(CSPC) 。1959 年,LownesT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成立“Friends” ,成为迈阿密有名的防止自杀机构。1

4、960 年,国际自杀预防学会在维也纳成立,从此每隔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1963 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线“Life Line”。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针对青少年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且他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 年,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 ,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主要致力于包括自杀在内的暴力防预。1989 年,日本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杀人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几十年来,关注生

5、命,珍爱生命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有关自杀、生命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1958 年,叶宝明撰写了香港的自杀 ,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自杀的专著。1960 年,杜学魁创办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防止自杀机构香港圣玛利亚会。1987 年,南京脑科医院翟书涛教授出席了第十四届国际?本课题得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多视角探因与立体干预模式构建” (0812229A)的资助。 /.paper.edu - 2 -预防自杀学术会议,随后并主持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心理救援机构南京危机干预中心。1988 年,中国大陆第一个由义务工作者成立了“广州培爱防止自杀中心”

6、。20 世纪 90 年代初,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已经散见于台湾某些大学的课程中,尤其是到了 1997 年,由于台湾学校暴力及自杀事件频发,促使台湾教育部门必须尽快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预防自杀与暴力行为倾向。21995 年,何兆雄主编的自杀病学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自杀的学术专著,该书从自杀是疾病的学科性质、自杀历史学、自杀伦理学、分类学、人口统计学、流行学、社会学、病因学等角度,分析了自杀涉及到的各领域问题。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五大致死原因,也是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在逐年攀升。中国社科院在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披露,自 2000 年以来,媒体报道有自杀大学生2

7、81人,仅 2004年媒体报道内地 23个省份近 100所高校有 116起自杀事件,造成了 85 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 2.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与特征 自杀是个体的自伤行为,每个人的自杀动机、方式、诱因等差异较大。季建林等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与人所处地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以及季节等差异有相关性。3大学生作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其自杀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2.1从自杀方式来看 自杀方式取决于方式选择的致死性、易得性和可接受性。近年案例显示,大学生自杀以跳楼、服毒(或服药)方式为主。一方面是大学生生活的环境高楼林立,高空坠落自杀是容易的选择,另一方

8、面现在农药、安眠药等致死药物的管理不到位,个人可以很方便地购买或取得。 2.2从自杀的诱因来看 流行病学及研究资料表明,自杀的原因复杂。中国人的自杀诱因以家庭关系、婚恋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为主。在考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杀诱因突出表现在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危机、就业压力、悲观厌世等方面,其中男生因学业压力、女生因恋爱问题自杀比例偏高。在这里,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尤其是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会骤然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阀值,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段鑫星等认为,当大学生出现了“行为方式忽然而显著的改变、语言表达、人际关系变化

9、、情绪变化与心境变化、反复在危险区逗留、身体与神态的变化等”4异常时,应予以高度关注。 2.3从自杀的动力来看 Shneidman认为,境遇、意动、情感、认知、人际关系以及连续性特征为自杀的六个维度。境遇表现在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意动表现为自杀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断意识;情感表现在绝望无助,对自杀内在的态度是矛盾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杀的认知态度是扭曲的;人际关系表现在想要与人交流,寻找出路;连续性特征表现在终生的应付方式。5从六个维度来看,个体的自杀是可以感知的。正因为此,给自杀危机干预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空间。大学生的自杀行为的内在动力同样体现出上述这些特征。 /.pa

10、per.edu - 3 -2.4从自杀的动机来看 何兆雄认为大学生自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一般自杀的动机有冲动型、抑郁型、失望型和颓废型。6实际上,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思想波动大,情绪起伏,有的感性冲动,有的孤僻郁闷,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精神颓废,各种心理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单一的动机表现类型,而是表现出综合的类型。 3.以多学科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的主因 美国自杀学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的最好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行为的发生。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是孤立地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

11、了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呢?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剖析,才能把握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表象后的深层因素。 3.1 心境障碍: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杀行为审视 Shneidman 认为,自杀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毁灭行为。WHO 认为自杀是一个多因素障碍,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有关。7心境障碍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与不良的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心理状态。其实,自杀本身不是病,也不是一种疾病的必然表现。精神病患者的自伤,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自杀行为。因为精神病患者已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有意识的控制,其行为是

12、一种病态意识行为,主体自身没有主观感知和客观预想。有学者认为,自杀经历这样的心理历程:挫折感虚无感对现实泛化性曲解与反感对人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8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这种不仅可以使人倒退道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以使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他对别人或社会的攻击转为内向投射,产生自杀。9健康、正常的人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调解下,情绪、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其精神活动的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与外界相适应,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社会个体的性格、气质、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各异,从

13、而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在负性生活事件的作用下,不同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心理的暂时失衡与复归平衡,主要需要个体自身的调节。对常人来说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孤僻自闭者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挫折,情绪失控,对现实曲解,无限度放大不良情绪,甚至直接导致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这里,如果心境障碍能够得到社会支持或第三人的帮助,则完全可以走出困境,即使一部分出现病态心境障碍的人,也可以在专业治疗机构和家庭的帮助下,重塑心理认知,恢复健康。 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境障碍一直伴随这些大学生自杀前的一段日子。也许在较早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这种不良心理,但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家庭和

14、社会甚至包括大学生自身都没有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尽管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但事实上,教育视野中的生命意识教育缺失和象牙塔内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等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因。 /.paper.edu - 4 -3.2 生命淡漠:教育学视野下的自杀行为分析 生命是什么,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中,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是否曾经给孩子这样的理性思考,值得深思。AlfredAdler 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同类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0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感知和深刻理解。审视当前教育,生命意义淡漠是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教育学思考。

15、3.2.1 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考察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缺失,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缺失,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没有了对生命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包容。生活中,出现了不顾孩童天真的生命本性而一味地强求于智力灌输教育的父母们,出现了没有感恩、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甚至泯灭人性而弑父、弑母的懵懂少年,出现了放弃生活、离别亲人、追逐名利和虚无甚至祸国殃民的传销者、邪教信徒。 实际上,传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我们都没有找到清晰的生命教育痕迹,也许在部分课程中有体现生

16、命教育的内容,但究竟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生命历程的体验有多少收获,有多少理解和升华,值得思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想象,教育与实际生活世界的剥离,必然导致教育的非人文倾向,教育与个体生命价值体验的疏远,也必然导致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缺失。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关注人本意义上的生命体验,关心个体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离开了这一点,学校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驶向一个没有尽头的黑夜。 3.2.2 家庭:爱的错位与扭曲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爱,父母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家庭父母对子女的

17、爱出现扭曲,要么只有付出没有对孩子的关爱,要么只有压抑没有对孩子的关心,要么只有控制没有孩子的独立,这些直接导致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爱的错位体现在隔代教育上。许多在城市的父母或因工作忙,在农村的父母或因外出务工等原因而让孩子留守。学校教育的薄弱和家庭爱的错位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里,我们如何理解爱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生命的本体价值和存在意义?咋一看,这好像是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 9岁的小女孩曾经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给了妈妈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是什么礼物呢?原来,小孩子给妈妈发了一个手机短信,内容是“妈妈:你是生命的种子,你是希望的女神,是你给了我生命,是你给了

18、我快乐,是你给了我希望,我爱你,我的妈妈,我爱你,伟大的女神!我爱你,就像孩子爱大山,猴子爱香蕉,老鼠爱大米!妈妈,我永远爱你,我伟大的母亲!” 。在这里,一个小孩子准确地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爱,对母爱的深切体验,对生命的真实感悟,我们不得不佩服其母亲的伟大,的确母爱是伟大的,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无私、奉献的母爱。没有母亲对生命意义的准确把握和深切体验,没有母亲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和良好教育,就不可能有孩子对抽象生命、对母爱真谛、对生活意义的直观而贴切的表达和阐述。母亲是伟大的,我再一次震撼了,也许在此之前,我还对母爱持一种骑墙的观点的话,在这一刻,我又有了全新

19、的认识和理解。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是生命的主题,生活的主体,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母爱的狭隘与局限而否定美好的一切。 /.paper.edu - 5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尤其是母亲无私的关爱,家庭需要调整和创造健康、理智的爱,离开了这一点,孩子的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爱的扭曲还表现在“自爱的空白” 。自爱不等于自私自利。一个自爱的人才能有能力去爱人。一个没有自爱意识的人,一个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人,就不会很好的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爱人的能力。有人说“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的人。 ”只有懂得自爱的母亲,体验到爱、欢乐和幸福的母亲,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欢乐,什

20、么是幸福。11 3.3 人本缺位:管理学视野下的自杀行为剖析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管理不是压抑,管理不是强制,管理不是剥夺人性。无论从学校教育过程的管理来看,还是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应聘管理来看,如何体现管理的人本思想,如何落实人本理念,真正体现人尽其才,选贤任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教育第一,教育为先。严格管理,注重人本,体现人文,在管理中服务,在管理中育人。管理不是以压制、惩罚为目的,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教育纪律严明,意志坚强的一代青年。从当前来看,要把管理的人本理念落实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常态化联系,需要

21、学校进一步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爱学生的发展困惑。管理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近距离的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管理的本质是在人际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管理的最大效益。只有管理到位,教育到位,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接班人。 在大学生就业历程中,我们发现伴随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增大,大学生走向了买方市场,许多大学生长期徘徊在就业市场而没有收获,一方面有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较高的因素,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许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非人文因素,直接戳伤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甚至是打消了生活的信心。究其根源,也是就业招聘单位缺乏人本关怀,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欲的个

22、体,他们不是就业市场的失败者,而是不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过客,但在这一点上,就业应聘单位较少地表现出应聘大学生应有的尊重、体谅和关心,更多的是让大学生心寒心酸的白眼和冷遇。在缺乏人本理念的管理体制下,无论大学生也好,无论每一个社会人也罢,都在经历着心理痛苦的煎熬。 3.4 浮躁失衡:社会学视野下的自杀行为解读 Durkheim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12社会是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策导向、社会风气、法制建设等。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阐明,个体是否健康并非个人的事情,而取决于他所在社会的结构。社会具有两中功能,他既能促进

23、人的健康发展,也能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够提高人的爱自己同胞的能力,去享有创造性的工作,发展他的理性和客观性,具有一种建立在自身的生产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意识。一个不够健全的社会是一个制造相互敌意和猜疑的社会,他把人变成供他人利用和剥夺的工具,他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使人除了屈从于他人或变成一个机器人之外别无选择。13实际上,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时代青年。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旦进入人的思维空间,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人说,社会是大染缸,不管你如何,进入社会后,就会成为一个色调。其实这里强调了社会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是个体心灵的污染本源。但我们也应看到,这

24、里也有个体适应环境、个人适应社会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一种浮躁之风在各个领域蔓延、弥漫,这是现代社会中的瘴气,它会侵蚀/.paper.edu - 6 -社会中每一个体健康的肌体。一颗骚动的心无法平静,一个逐利的心无法停留,一个不安的灵魂一直在期盼,浮躁之气弥漫在社会的上空,挥之不去。其实,社会本身也会“生病” ,不管其社会制度如何。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提出“人性和社会会存在互相冲突的要求,所以整个社会会生病。 ”14社会生病的根源在于异化的生活方式。异化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单调与乏味也是导致自杀率增高的一个因素。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压力,有内在的心理压力,也有外在的竞争压力。

25、竞争无所不在。学业竞争、就业竞争、情感竞争等无不在刺激着大学生那敏感的神经。竞争中有失败,有成功,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对待得与失,荣与辱,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一个国家存在的高自杀率本身就是缺乏心理和精神健康的表现。今天,我们的身边有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报纸、电话等,然而这些传统媒介并没有给予我们过去与现在最优秀的文学和音乐作品,而是被广告所充斥,用廉价而缺乏丝毫真实性的垃圾和虚假的幻想来填充人们的心灵。这样每一个心灵都在欢天喜地的被慢慢毒害。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在受到严重侵害。 另外,社会公理的局部失衡也严重腐蚀和冲击着社会的良知,没有哪一个社会不把公平公正放在执政的首位。如何

26、维护稳定的社会局面,如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执政党都要考虑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待提高,人本政策的执行上还有不到位之处,社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社会分配需要进一步体现公正公平。当前,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如何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上,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层面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为个体的健康、茁壮成长,构建一个制度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党和国家的执政之要。我们欣慰的看到,刚刚召开的党的十

27、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了上述发展建构。 4. 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诉求,建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危机干预模式 自杀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社会机构和个人都应为自杀预防作出贡献。从个体成长的整体社会背景来看,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校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康的社会环境、高雅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个体的生命成长和自由发展的适宜土壤。构建大学生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模式,同样需要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诉求,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五个层面进行思考,引导大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成才。 4.1 实施国家策略计划,从政策等宏观层面开展大学生危机干预与预防 国家策略计划包括政府政策如何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体现

28、民本,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何树立正确的党风、政风,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行业之风,如何营造朴实的民风、家风等。同时,政府还应开展专项培训,以识别危机行为和提供有效的治疗。识别危机行为的风险度是预防自杀行为的关键。当前,我们已经意识到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许多卫生专业人员都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培训来如何识别自杀危险因素方面的培训。作为政府应通过对教师、警察、卫生保健人员、监狱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等“关键守门人”的专题培训,来识别自杀的危险和学习恰当的干预措施,为自杀高危个体的家人提供教育计划等。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29、,如设立自杀预防专门研究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以及心理辅导与/.paper.edu - 7 -咨询网站,建立自杀预防与干预专业队伍等。 许多国家和不同文化环境的依据也表明,限制致死性自伤工具的可及性可能是预防自杀的一个有效策略。事实上,一部分自杀行为是冲动性的瞬间行为,心理绝望,加上方便易得的自伤物,导致行为发生。作为政府应加强市场管制,合理设置农药等毒物的购置门槛,减少获得农药或安眠药的机会以及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抢救技能,可以显著减少中国的自杀死亡率。同样对于减少大学生获得上述致死药物或毒物的几率,可以大大降低大学生自杀的死亡率。现实中,有许多大学生自杀死亡案例都是服农药而死,令人警

30、醒。 4.2 媒体应履行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社会责任,凸显生命价值的传播理念 有效的自杀预防包括社会的每一个层面。这就意味着自杀行为的公开化,以一种最诚实、最现实、有责任心的方式公开地处理各种自杀行为。自杀的预防最有效的手段是宣传教育。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责任。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媒体对公众的这种影响,可以对预防自杀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媒体应清楚自己在自杀报道中的责任,研究报道内容、方式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明确如何对自杀进行一般性报道和个别自杀案例进行特殊报道。适当的、真实的自杀报道有助于防止人们自杀。在

31、实际上,自杀报道应防止“威特效应”和自杀丛的出现。威特效应是指 1774年出版的小说威特的悲剧中男主人公殉情自杀,小说面世后,许多人模仿而出现一系列自杀行为。自杀丛是多起自杀事件不约而同的发生在相同的时间或地点。17近年来,我国某高校先后有数名学生在同一栋教学楼坠落自杀的案例就带有自杀丛的明显特征。同时,研究也表明,名人自杀具有一定的自杀传染性,尤其是青春偶像的自杀对其众多崇拜者和追随者来说更是具有致命的后果。 媒体报道应体现数据准确、信息真实,慎用感性语言和概括性语言等原则,在报道中应突出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亲人或朋友心理上所造成的伤害,客观描述自杀未遂者的健康状况,广泛宣传自杀前的征兆,给出专

32、业救助机构等18,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在当前,无论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也好,都具有相对容易的控制性。但互联网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以及信息的及时性和不可控性给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报道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测与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4.3 生命观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突出主题,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对生命本体的正确价值诉求 生命观教育是以提高生命认知和强化生命意识为主题的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珍爱生命。生命观教育贯穿于人类的历史长河。孔子最早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未知生,焉知死?”现代意义上的生命观教育起源于

33、20世纪 60年代。生命观教育应着力于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既包括对自身生命的珍爱和珍惜,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包容。 生命观教育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与深刻有力的生命震撼。曾经有人把孩子带到殡仪馆进行死亡教育,社会舆论褒贬不一,其实这一行为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也不需要集中开展这种形式的集体教育,而应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去用我们自己对生命的诠释来告诉孩子生命是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何在?正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才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尊严。引导和帮/.paper.edu - 8 -助孩子树立对生命本体的敬畏心态,对现实生活的阳

34、光心情,对未知世界的探秘心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深刻的教育。事实上,生者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在与亡者对话的时候,才能获得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宁静与超越,才能获得生活的内在勇气与智慧19。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并给以适当的经费支持。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广泛的心理健康宣传、高危人群的团体辅导,开通咨询热线或网站和在线聊天咨询,尝试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建立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及时发现高危个体,及时开展危机干预与救治,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障碍的认

35、识水平,减少大学生的自杀率。 4.4 用正确的爱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体验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导师,母亲是孩子走入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平等相待,与外界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同时,应突出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成功的母亲造就健康发展的孩子,孩子是社会的财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对教育的付出,没有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时代的进步。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家庭,没有理由不关注孩子,更没有理由不关注母亲。关注母亲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家庭的和谐,关注社会的发展。世

36、界是由两性组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的繁衍生息。难怪有人说母亲是社会的母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家庭主妇是社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一点在日本等国家的历史发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例证。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无条件的肯定。不懂得让孩子自我成长和独立发展的母爱表现出特有的控制性和破坏性。其实,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没有完成任务,即在爱孩子的同时有能让他离开自己,独立发展个性,主动适应社会。只有能够接受孩子的独立以及继续保持对其的爱,才是真正的母爱20。在正确的爱的教育和引导下,在和谐的家庭氛围熏陶和影响下,孩子的生命体验才是健康的,孩子的生活世界才是积

37、极的,周围的社会环境才是和谐的,这本身就是生命观教育的一种模式。我们不能一谈到教育就把思维定位于、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 。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也会有最好、最佳的教育效果。 4.5 提高个体自身素养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危机干预和预防的主观要素 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给大学生自身也敲响了警钟。个体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大学生自身也应及时反省和清理自己的心理污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是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加强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认识和

38、理解生命的意义,领悟和把握生活的真谛,不断形成对人生的正确看法。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个体才能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才能以开阔的胸襟、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面对生活的磨难。其次,学会自我控制,独立把握和悦纳自我。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成长中的大学生应强化主体意识,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事件,独立处理人生课题,主动地把握自我,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只有能够把握自我的人,才能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最大化,才能在人生的重大课题面前,保持一份平静和淡然,才能避免成为心理/.paper.edu - 9 -发展道路上的迷途羔羊,

39、而自由畅游于现实世界之中。第三,建构适应个体发展的人际支持系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朋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际支持的个体在社会上将是孤独的。在现实中,每一个个体都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建构自己的微观支持系统,包括父母等家庭成员支持是第一层面,学校老师、同学以及亲戚、朋友、同事等支持构成的人际环境。当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时,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大学生应积极求助家庭,求助老师,求助同学,尤其要善于求助社会专业咨询机构,及时得到辅导和帮助。 大学生自杀问题给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自杀危机干预与预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各种干预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40、才有效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处于危机边缘的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珍视生命,珍惜自我,珍爱生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兆雄.自杀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79-80 2 钟继荣.揭开自杀之谜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1 3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4 4 段鑫星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4-175 5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6 何兆雄.自杀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41、997.467 7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1-432 8 段鑫星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0 9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5 10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周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 11 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47-64 12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5 13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67 14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京

42、华出版社,2006.25 15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12-14 16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0 17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3-414 18 季建林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413-417 19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89 20 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47-60 21 Shawn Christopher Shea.解读自杀心理M.聂晶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