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说“屏” 故宫博物院 桥之美设计: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说明文,在授课时要以这五篇课文为例,本文由【 中文 word 文档库】 搜集整理。 中文 word 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 word 文档最大限度地将说明文的知识讲解清楚。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节:讲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一课时) ;第二节:教读中国石拱桥 ,主要学习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两课时)第三节:教读苏州园林 ,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词语的含义;(两课时)第四节:教读故宫博物院 ,主要学习说明文说明顺序中的空
2、间顺序;(一课时)第五节:自主学习桥之美 (一课时)第六节:自主学习说“屏” (一课时)第七节:做相关练习,考试,反馈。 (两课时)第一节:讲授说明文的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在讲解课文之前对这些知识有较为系统的掌握。本课学习相关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特征。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学内容:一、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对某种事物的客观介绍或对某个事理的阐述说明。比如: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的文章;介绍日食月食形成原因的文章;介绍赤潮的文章;介绍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文章等。2、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
3、理说明文。3、说明方法及作用: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做引用、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用具体清晰的例子辅助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2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工作程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通过举例子讲解)5、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在此基础上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平实无华。二、练习巩固:说明文蝴蝶第二节:学习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石拱桥的特点。2、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学习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来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的。3、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4、激发学生对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
4、理清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点。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桥有关的非常优美的诗句。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欲追寻万里桥,山花枫叶暮萧萧;桥,除了入诗入画以外,石桥还发挥着它巨大的价值。请大家欣赏一组古代石桥的图片,说说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2、读课文,教师引导分析课文。(1)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只重点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3)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4)重点阅读文中关于赵州桥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在纸上画出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标注上相应的数字。(5)赵州桥的特点是什
5、么?(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7)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当时可算、最、各、两肩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总结归纳。3(8)你来总结一下我们在以赵州桥为例了解石拱桥的特点时都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文的知识?3、阅读文中关于卢沟桥的内容,先总结卢沟桥的特点。你能用在学习赵州桥时所总结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学习关于卢沟桥的这部分内容的吗?(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4、作业:比较阅读:阅读夜宿卢沟桥 ,将它与文章中关于介绍卢沟桥的内容作比较,体会说明文与写景叙事的文章的不同之处。第三节:学习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识记理解生字词,通过语句的
6、赏析,学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3、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4、引导学生感知园林艺术的美丽高雅,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理清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2、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这其中有两个都在苏州。苏州因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和杭州一起被赞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一百多处,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为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叶圣陶老先生原籍苏州,在这里生活了 20 多年,对苏州园
7、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他能够在影集尚未出版的情况下,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为读者作概括而具体生动的说明。2、课文分析:整体把握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苏州园林在园林中的地位怎样?它给游客们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试用 4文中的句子加以概括。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如何体现出入画的原则?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画出中心句。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第二段与三至六段之间什么关系?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处也“不可忽视” ,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
8、“处处入画” 。 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a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b 作者是怎样表述这一特征的?c 介绍我国古代的宫殿与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讲究对称,而介绍苏州园林则 “绝不对称” ,你能谈一谈这两个词语在表达上想达到的目的吗? d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e 作者是怎样表现 “苏州园林的栽种与修剪也着眼在画意”的呢?f 用有镂空图案的墙壁、无所依傍的廊子、大镜子是想达到什么目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什么情景吗?g “几乎
9、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中的“几乎”可否删去,从而使语言更简洁? 结合刚才对第三、五、六三段的分析,请你概括一下我们这节课在教学说明文时强调从哪几个方面学习说明文知识? 自学第四自然段,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文章作批注。看哪位同学能紧扣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进行细致的阅读。3、作业布置:阅读课文第七段完成作业:A、概括这段的说明内容;找出说明方法;分析“ 极小范围”中“极”字的作用。B、第二行的“图画美”能否改成“图案美”?将“阶砌旁边栽几从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改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再设计一种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5第四节:故宫博物院教学
10、目标:学习空间顺序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介绍博物院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的写法;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清说明的条理性,学习空间顺序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故宫,就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一下规模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吧。向学生展示我游故宫时的照片,向学生做有关故宫的简单介绍。2、课文分析: (1)学生第一遍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文中的方位名词和参观过程中出现的建筑、宫殿的名称。(2
11、)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找出全文说明的对象;在纸上画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的路线图,让一位同学上黑板画,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3)明确概念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结构,要使用空间顺序加以说明。本文即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4)学生按照黑板上所画出的故宫结构示意图,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再由南向北的顺序试着介绍故宫博物院。(5)重点分析课文段介绍太和殿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有哪些表明方位的词语?各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
12、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 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6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6)研读文章 1718 段,仿照 58 段的内容自己进行分析。(7)作业布置:从学校大门开始,介绍一下你所在的学校的布局。主要运用空间顺序,使用恰当的表明空间位置变化的词语,介绍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第五节:自主学习桥之美教学目标:朗读课文,品味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说明的方法及说明顺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探究说明的技巧,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努力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较有诗意的语言。
13、教学内容:1、导人新课。桥是起连接沟通作用的载体,但它又绝不仅仅是沟通河流两岸的载体,它更是情感的载体;在诗人的笔下,它可以入诗;在画家的笔下,它可以入画。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一起去感受“桥之美”。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老师的提示入手自己试着分析课文:(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4)、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
14、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7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5)、找出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趣。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
15、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6)、除了老师引导所做的分析之外,你还有什么有研究价值的关于说明文阅读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呢?3、布置作业: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通过设计表格来分析。第六节:自主学习说“屏” 教学
16、目标: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懂古诗文的含义;学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内容:1、 导人新课:先向学生展示有关 “屏”的图片,再通过关于屏的故事导入。(袁绍立嗣、立武则天为后)2、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8(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3)、这是一篇很富有情趣的小品文,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来介绍屏风,使说明的语言生动有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在哪篇说明文中还有这种用诗句吸引人的句子?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析。(4)、请你设计一款屏风,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设计的屏风的材质、大小、图案、作用等,看谁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的表述更准确、生动? 3、作业布置: 请你写 300 字左右的小文章,介绍一下镜子的知识,并试着运用古诗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