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07195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境管理学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环境的特性 (一)整体性 (二)有限性 (三)不可逆性 (四)潜在性 (五)持续反应性 (六)放大性2、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3、环境问题主要有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土壤资源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人口

2、剧增 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4、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1)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问题开始出现。(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 5、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探索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提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提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选择循环利用技术;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6、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

3、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7、环境管理的任务 转变环境观念; 调整环境行为; 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9、环境管理学的特点a) 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b) 环境管理学是综合学科;c) 环境管理学是正在发展的学科;10、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过程A、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典故:“网开三面” 、

4、 “里革断罟”论语:“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管子: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 年) 、李嘉图(1817 年)和穆勒(1900 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B、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重要意义: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于自身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反思。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主要意义:结果引起很大的争议,但唤起人类对自身的觉醒,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

5、类环境会议 时间:1972 年 6 月 5 日-16 日 地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主要内容: 人类破坏环境的能力空前增加;保护与改善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威胁人体健康的活动应特别给予关注;人口的增加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体人群要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需要广泛地合作。 成果:(1)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2)提出了 7 个共同点,26 个共同原则。 意义:唤起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和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主要意义: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重要飞跃。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时间:1992 年 6 月 3 日-14 日 地点

6、:巴西里约热内卢 主要成果: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 世纪行动议程 主要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主要议题:第一,总结十年来全球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第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成果:会议最后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宣言与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主要意义:人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一步。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第 3 页 共 10 页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a) 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

7、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b)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c)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d) 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e) 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1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共同性原则 14、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a) 生态学方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

8、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该方向的研究以挪威原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和巴信尔等人的研究报告和演讲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 Constanza 和 lubchenco 等人提出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b) 经济学方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它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该方向的研究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 、莱

9、斯特布朗、Macneill 和 Pearce 等的“绿色经济”有关研究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评价指标体系。 c) 社会学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它以人口增长与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分配公正、利益均衡等社会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手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 该方向的研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 ,其衡量指标以“人文发展指数(HDI) ”、Cobb 的“真实进步指标(GPI) ”、Allen 的“可持续性晴雨表”等为代

10、表。d) 系统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度” 、 “协调度” 、 “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15、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11、1)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的认识基础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2) 外部性理论流派的认识基础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 ,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基于此,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3)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的认识基础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

12、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为此,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4)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基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保持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并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方法。三种生产理论将在下一节中着重阐述。 16、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的发

13、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17、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资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系统”或“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依靠三种生产环节之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畅通来保证。“人类社会”中物资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反应转化器,它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源作为加工的原材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排放出来的污染物。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环境问题的实质

14、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环节:输入输出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导致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不和谐的人类(社会)行为问题。 (三)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加一功能单元: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废弃物” ,或者以与环境亲和的形态进入环境,或者重新转变成物资生产子系统可以利用的资源。 环境管理目标和任务应:推动人类社会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 :多种多样界面上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行动 。 环境管理的调控对象 :人口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第 5 页

15、 共 10 页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流动,就必须把这些状态参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环境管理的方法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18、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类型 政府 企业 公众及非政府组织命令型和控制型法律行政强制性环境标准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指导性环境标准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可持续性经营企业节约资源和能源鼓励型和自愿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政府环境

16、绩效评估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绩效评估公众自我管理节约资源能源绿色社区、住宅19、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宪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条例和部门规章 环境标准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公约20、主要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明确产权 建立市场 税收手段 收费手段 财政手段 责任制度 押金制度 发行债券21、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质 是要解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在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2、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对政府而言,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对企业而方,环境信息公开既是遵纪守法,又是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对公众而

17、言,广大公众是环境信息公开的最大受益者23、环境信息公开的概念?24、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25、环境绩效管理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26、主要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大气污染(机动车污染问题严峻) 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 城市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城市热岛、城市荒漠) 其他污染(噪声、光污染、电磁污染)27、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1、人口增长 2、经济发展28、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城市各级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 各级城市人民政府中的环境保护局是主要管理机构 城市中的水务、农业、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车辆管理等部

18、门是参与和辅助机29、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容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30、主要农村环境问题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小城镇和家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 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31、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 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不易监测性32、实质:农村环境问题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33、区域开发行为的概念 在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34、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问题的特征 影响的范围

19、广、强度大;长时间性; 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35、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 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 开展战略环境评价 制定环境规划 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第 7 页 共 10 页36、我国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排污申报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制度 5、大气污染排放限制制度 6、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 7、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制度 8、大气污染防治的清洁生产、工艺淘汰等企业按理制度 9、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管理制度 10、大气污染监测制度 11、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公报制度 12、大气污染防治的

20、经济激励和奖励制度37、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监督管理途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排污申报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制度 重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制度 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制度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制度 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工艺淘汰等企业管理制度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解决制度38、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分类管理制度 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进口废物审批制度 危险废物行政代执行制度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 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制度39、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概念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

21、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40、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为的总称。41、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营理念上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不重视环境管理 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和制度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资源滥采滥用 企业治理污染物的成效甚微 大多

22、数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较低42、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 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绝色设计制度和绿色营销 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企业环境报告书43、ISO14000 标准特点 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 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 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 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 强调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 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44、土地资源的概念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45、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 年内分

23、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部分河流含沙量大;(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三)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使湖泊数量、面积大幅度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四)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 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 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

24、重管理; 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第 9 页 共 10 页46、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 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 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二)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 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

25、洋环境的破坏;47、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48、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 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教学实习场所; 向广大公民进行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活的博物馆和讲坛; 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 在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作用;49、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70 页表 9-1) 国务院其他与环

26、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地方环境管理机构;50、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51、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三大环境政策: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53、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

27、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54、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55、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政治化综合化社会化56、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发展不足(贫穷)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57、全球环境问题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国家环境主权原则(二)国际环境合作原则(三)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四)预防原则58、全球主要环境管理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59、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主张和原则立场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3不能抽象地谈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4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5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