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自 评 报 告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2013年5月目 录一、专业基本情况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五、实践教学环境六、教学运行环境七、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评价八、专业特色与创新九、专业建设成效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4页 共46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自评报告一、专业基本情况(一)专业发展背景我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统招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建于1981年,地处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美誉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学院
2、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设置于2008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自成立以来,本专业一直把“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教育、合作发展”作为发展主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专业发展现状1.人才培养模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坚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反复研究和论证,逐步建立起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3、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推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师资力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专任教师15名,企业兼职教师3名,在数量上满足专业发展与教学的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10人,其中教授3人;专任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4%;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占到了76%,由此可见,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学团队是一支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特征、专兼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3.实践教学条件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高技能素质需要,建设教学服务性高、模拟真
4、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6个,配套设施完善,工位充足,具有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综合功能;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个,保证本专业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需求。4.学生素质能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2012年,河南省首届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比赛中都获得了荣誉奖项,得到了同类院校的一致高度评价。5招生就业情况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专业理念、科学的培养模式,使本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13年5月,已经
5、连续五年招收全日制的高职学生876人,共计11个教学班级。学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98%,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86%。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以“勤学习、能吃苦、重技能”等优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致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二、专业设置(一)专业设置情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的设置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强调专业的针对性、职业性和灵活性。 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机械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
6、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个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调查表明,我国要成为“世界加工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
7、针对性和适应性。据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2.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发展主线,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专业设置依据地方特点、围绕用人单位、紧随市场需求。2010年6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的有关规定,在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大量走访和调研后,围绕市场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和调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也进入
8、了一个全新、快速的发展时期。通过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近年来的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并且积极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联系,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等方面可以看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认可、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这充分说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设置方向是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3.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为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保证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本专业规定专业教师要积极主动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每年寒暑假期间都会积极开展教师下企业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每年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
9、,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的研讨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任务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带动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自
10、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二)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1.专业定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从事数控编程、数控设备调试与维修、自动生产线等的安装调试、数控机床操作、技术改造和数控设备营销及技术支持等岗位,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专业培养目标经过对河南地区典型大中企业调研分析,表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类职业与其它职业相比,属于复合性的新型职业,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多重复杂性的综合工作能力。因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河南省及沿海城
11、市和工业发达城市,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带动工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岗位相适应的、具有较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自动生产线、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1)数控编程与操作;(2)数控产品的销售、安装和售后服务;(3)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与管理;(4)数控产品生产、改造、技术开发工作;(5)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三)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1.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争取在今后五年内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成为省级或国家
12、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和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目标,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厂中校”、“校中厂”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继续推进和完善 “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突出人才技能培养特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2.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围绕专业建设规划,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
13、建设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通过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数控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再调研,“专业教师下厂矿、企业能手进校园”,校企双方共同修制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手段,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观。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实践教学环节。2013年年底前使98以上的学生至少能取得双证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96%以上的毕业生就业率和95%以上的用人单位满意率;继续发扬示范院校引
14、领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与影响力。建设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3门。到2014年年底,争取建设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建设省级(教指委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门,建成院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2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进修深造的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管理、聘用、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带动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在国内
15、机械行业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逐年完善,实训设备日趋先进。加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在第五学期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使校企共育 “2.5+0.5”人才培养方案在同类院校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校内数控模具实训室、PLC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个,使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2个。加强实验实训及顶岗实习教学的内涵建设,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成立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实习实训运行、管理机制和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改
16、革,满足企业数控编程与数控设备调试维修、生产线自动控制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保证实训室设备的可开出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训占实训总数的比例达60以上,开出率100%。3.专业建设进度安排时间主要工作具体内容2008.92011.6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1)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2)建成院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机械制图;(3)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2人;(4)新建数控模具实训室1个;(5)新增校外实习基地2个;(6)为高职学生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00人次2011.72012.6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课程改革与实施、师资培养品课程建设
17、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2011年建设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材);(2)2011年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2人;(3)2011年外聘兼职教师3人; (4)2011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个;(5)2011年为高职学生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00人次。2012.72013.6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改革与实施师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2)2012年完成项目建设总结报告;(3)2012年开发3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训标准、实习实训指导手册;(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控设备
18、应用与维护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肩负有带动整个学院其他专业共同发展的使命,所以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教育、合作发展”作为发展主线,不断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推行“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顺序,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根据校内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师资条件以及企业实习状况,统筹安排教学实施计划,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划分为“2.5”和“0
19、.5”两个阶段,即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2.强调企业参与的全过程性在校企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开发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精品课和实验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改进课程标准。把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新要求及时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注重引入“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实践生产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职工培训要求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训练,尽可能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与转变,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3.创新“双主体式”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现
20、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对接;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对接;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的对接;通过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人员,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的对接;通过校企共同营造职业氛围,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通过校企双方共管共评,实现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主管的对接;以校企双向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4.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和顶岗实习职业认知教育和毕业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扩展点,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实习之前,充分做好学生的思
21、想动员和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随厂指导学习,实行企业和学院双导师制度,随时解决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认识问题、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5.关注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工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
22、的工作经验,能够实现毕业生向社会人的快速转变。 6.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教育学校的“学科式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订单培养”就等于100就业率,教学实践证明,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因为市场需要的是“学历+技术”的学生。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与深圳富士康公司联合开办“工业机器人订单班”,将学校专业理论与企业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得到螺旋式认识和提高,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技术的特点被强化张扬,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提高教学效
23、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整体结构。数控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岗位职责岗位工作任务技术能力要求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岗位数控设备应用及维修、数控编程等工作1.数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2.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3.数控设备的技术改造;4.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能力】1.具有查阅数控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2熟悉数控设备的结构特点;3能够安装与调试常见数控设备;4能够对常用的数控设备的故障进行
24、诊断与排除;2.以双证融通为要求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二是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
25、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按照这样的原理方法,形成本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中,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数控编程、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制图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构建3门取证课程所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教学体系。学生完成该平台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后,接受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理论与实操两项成绩均通过即可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续的专业方向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预就业去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还可继续参加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考试。 数控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序序号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对应课程实训教学环节1AutoCAD制图员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机械制图与CAD制图机械制图测绘2工
26、具钳工中级或高级机修钳工金工实训3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操作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或高级数控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电工电子基本操作实训3.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目的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强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出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验、实训专项、综合训练以及顶岗生产实习等几部分实践环节。(二)课程内容1.课程开发依据依据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按照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
27、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2.课程开发标准在教学全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校企双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改进课程标准。社会调研企业需求岗位分析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任务技术能力工作岗位招培就3.课程具体实施根据“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确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进程安排如下:在此基础上,制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周数分配表项 目学分
28、学时周数一学年二学年三学年备注1234561理论教学(含实验)13117928217171717150所安排时间不包括假期162专业实践教学(集中)324482000132143其它实践教学(集中)3903200001专题讲座23630200014考试51111105机动1000010合计1682366114202019211816(二)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必修课课程类别序号课 程 名 称学分学时课 内 学 时课外学时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考 核类 型讲授实践一二三12345617周17周17周17周17周15周考试考查公共课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32322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29、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604515443形势与政策232324大学英语7. 512012044125计算机应用基础46432326军训和军事教育22周(36)367体育46060221,28创业与就业指导23232249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34848213,410大学物理(工科)232322111高等数学(工科)8120120441,212普通话2303023小 计41.5654575473214103700专业课1电工电子技术61047232441,22机械制图101288048441,23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4604812414工程力学46060415机械工程材料4724824426机
30、械设计基础47272437金属切削及加工工艺学3723834638数控机床电气控制6804832639数控机床维修技术68048326410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57240324411三维CAD技术46432324312PRO/E产品设计48442426413机械制造工艺学67252206514特种加工技术67236366515工业企业管理23228282516液压与气压转动45630264517专业英语2282825小 计8012088024061216201620必 修 课 合 计121.518621377485322626232320选修课一限选课16256224微机原理及应用4644816
31、44先进制造技术4646445质量管理与物流学4646445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64481643二任选课12108108数学二6545422英语二6545422合计30364332328810(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序号项 目(代码)学时学分周数一学年二学年三学年备注123456专业实践教学一专业实践教学(集中)1金工实习602212模具结构认知和拆装实习604223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150151515二其它实践教学(集中)其它军训和军事教育60222就业指导30111合 计35824222010215(四)专题讲座(必修课)序号课程名称(代码)学分总学时学期学时分配123
32、4561大学生健康教育118182形势与政策118444423合计236(五)应修学分及学时统计表课程类别门数学时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说明理论环节公共必修课1265441.521含专题讲座专业必修课1712088041专业限选课4256189公共任选课(最低要求)2108125实践环节53582412小 计402584193.5理论学时:实践学时1709:875理论学时不包括任选课和课内实验、上机学时(六)毕业要求表序号毕业要求的几项指标具 体 内 容1学分要求详见表五2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取得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的合格证书(计算机类专业除外)3英语等级考试要求高等学校
33、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A级)证书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预算员资格证、制冷维修工资格证5符合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1.按照课程类型实施“校企合作全程参与”的教学模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改革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突出职教发展的开放式、灵活式、针对式、职业式和终身式的职业需求新标准。要想使校企间的合作关系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劳工界与教育界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使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要合二为一:理论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强调职业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全程进行,而且要根据实际教学
34、环节中的课程类型实施不同的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课程类型对应表课程类型教学形式课程举例职业素质课程主要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入学专业教育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探索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实施;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及测量技术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工程力学专业技术课程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数控编程电气控制与PLC模具设计及制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同时,安排部分专任教师深入实习单位现场,进行共同指导、巡回检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职
35、业资格取证由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高级工资格证书以企业鉴定为主,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和培训,学院专职教师为辅。2.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导向,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双证书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按教学练做一体化构建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环境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教学技术,探索基本实践
36、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坚持科研与教学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科学研究课题的结合,根据科研进展,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并创造一切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设计”、“挑战杯”等竞赛,实现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的综合能力,任课教师积极支持或直接指导学过本课程的学生参与我省每年一度的“创新设计
37、”或“挑战杯”比赛,从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课程考核与评价灵活、恰当改革以知识继承为主的课堂考试模式,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内容应知、应会及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细化,编写课程效果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分层次,分步骤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四)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1.教材使用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国家标准学院每学期都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过三年的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使目前专业教材选用更趋合理。经统计,目前数控设备应用
38、与维护专业使用教材65%以上是近三年出版的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2.有一定数量的自编教材和讲义重视教科研能力,目前已编写出版教材多本,另外,针对所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已编写学生实训指导书及参考讲义多本。3.教学资源依托学院校园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平台,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果,实现网络教学、并做到网络通畅,使用灵活自如,检索方便;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使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
39、供广阔平台。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一)师资队伍结构1.教学团队基本情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学团队主持该专业建设和发展4年来,充分发挥企业背景优势,依托周口大用、科信电缆等数十家企业,实施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并在教学方法、授课手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师资配置情况(1)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求、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系现有专职教师80名,兼职教师5名(占教师总数的 16%)。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高级职称的8名。),中级专业
40、技术职称20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5%),“双师型”教师3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5%)。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或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含在读博士1人),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实践性指导教师2名,100%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2)教学团队分工协作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积极,富有创新意识,所带课程几乎覆盖了数控一体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课显著。企业兼职教师来自于校企合作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或专职培训人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和理实结合教学环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室建设
41、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团结一致、共同协作的精神。按教学目标不同,分层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数控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分工情况一览表序号成员类别主要工作内容1专业带头人负责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主持省级以上的科研教研工作、开发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指导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带领本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的建设进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保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专业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工程经验的“双师型 ”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能够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主持院级以上的科研教研工作,开发校企合作、培养青年教师、指导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师团队和人才培养方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