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085687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九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语文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

2、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

3、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

4、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 2 -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

5、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那里找得到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D. 20 世纪初,科

6、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 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

7、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 3 -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A 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 项“八股文过关了” “就意味着科举

8、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 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会理的”错。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 试题分析: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试题分析: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

9、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 4 -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

10、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 ”他说, “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

11、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

12、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

13、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 5 -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4、。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最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B. 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C.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15、。5.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 ,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4. B 5.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马具商的诬告,是事件的发难者;(1 分)乡政府的审问,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周围群众的奚落,把奥士高纳大爷推向忧郁而死的绝境。 6. 观点一: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合适。从小说的情节(线索)看,全文以“绳子”为线索,逐层推进故事情节,精巧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

16、节衔接就不自然。从小说的主题看,是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显得过于直白粗浅。从艺术手法看,小说以小见大,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意蕴深刻。.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从人物形象看,奥士高纳大爷勤俭诚实,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情节看,小说从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到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此为题,更发人深省。-

17、 6 -【解析】4. 试题分析:A 项, “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 。B 项, “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 项, “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

18、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章中的信息类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筛选文章中的信息,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

19、是周围群众的奚落。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标题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和小说主题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一: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20、。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篇,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7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国药大师金世元“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

21、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1940 年 2 月,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学“炒药” 。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 “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 12 个小时,晚上还要

22、看药书,背汤头歌 、 四百味 。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 20 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1957 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

23、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1961 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 “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 29 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元,1990 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 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 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

24、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教 50 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8 -1985 至 1990 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口服液” ,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1995 年至 1998 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

25、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 30 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到 2017 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 77 年了。在这 77 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

26、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 216 期的励志演讲)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27、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B. 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的药学人生- 9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 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 ,还用新工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D. 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

28、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B. 金世元 14 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C. “文革”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D. 本文简洁朴实,概括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只是因为金世元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药事业,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E. 纵观金世元的人生经历,他一直都在从事中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懈怠,一生都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9. 金世元认为“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中

29、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答案】7. C 8. AE 9. (1)中药事业完善了金世元高尚的人格精神。三年学徒,金世元不仅掌握了中药制药的一些方法技巧,师傅还教他做事要有良心、有德。当学徒及讲习所学习期间,白天超强度劳动,晚上准时听课攻读中医典籍,让他学会了坚韧顽强。取得中医营业执照却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中药事业,在工作中他培养了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及坚守执着的品格。(2)金世元的人格精神也成就了他的中药事业。凭着坚籾和顽强, “文革”期间,金世元完成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不顾个人得失,金世元才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中药事业;他淡泊名

30、利,从教 50 余年,桃李满天下。有良心,守道德,对病人與责,执着坚守,让他在打击制售伪劣药材前线勇敢揭穿不法行为,让他从事中药工作 77 年,成就斐然,成为德艺双馨的“国药泰斗” 。【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 10 -符合原文意思” ,选项中 C 项原文是金世元“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8.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 B 项“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错误。C 项, “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说法绝对。D 项“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

31、人”的原因很多,不只是选项所说的原因。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

32、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9.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中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 ,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

33、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 ,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古代诗文阅读(35 分)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

34、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

35、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

36、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 ”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 ,有删改)注: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

37、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B.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C.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 12 -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D.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粮道” ,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

38、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B.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阁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C. “花翎”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D. “服阕” ,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星沅治官有方。在

39、广东督导学政以及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B. 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C. 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D. 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答案】1

40、0. B 11. A 12. C 13. (1)广东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治理这件事,士风因(此)得以肃整。(健,1 分;檄,1 分;籍,1 分;干,1 分;以,1 分;)(2)星沅因为处理事情的职权不统一,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 13 -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一,1 分;特,1 分;简, 1 分,将,1 分;诏 1 分)【解析】10. 试题分析: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名词用作

41、主语或宾语的“赛尚阿、湖南、钦差大臣、师” 。完整的动宾结构“至湖南” “授钦差大臣” “赴广西督师” “命星沅回湖南治防” “督战”等。还有这句的意思是: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世。故选 B。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 ,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做断句

42、题的具体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赛尚阿、湖南、钦差大臣、师”等名词可用作主语或宾语,表时间“四月”前要断开。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

43、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本题 A 项,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故选 A。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C 项中, “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错误

44、,原文“迭疏论列,议遂寝” ,这件事最终废止不行,并没有继续推行。故选 C。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分析能力。翻译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原则,整体理解把握句子大意,推敲关键词的意思。第一句翻译时注意“健” 、 “檄” 、 “籍” 、- 14 -“干” 、 “以”等词语;第二句注意“至是” “亡走” “潜结” “起事”的翻译。参考译文: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十五年任广东学政。粤地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 (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下令)整治,士风因(此)得以肃整。任期满后,被授予陕西汉中知府,

45、历任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厉整治寇匪,多次擒获他们的首领并将其绳之于法。这之前,永昌发生回乱,迤西道罗天池胡乱杀人,不分好人坏人,众多回人更加滋扰生乱。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张安抚,投降的人动不动就又反目叛乱了。至此,缅宁匪首马国海被追剿而逃亡,暗中勾结云州回人马登霄、海连升等再次发动叛乱,迤西大为动荡。星沅追究造成祸乱的缘由,长龄、天池一并受到责斥。二十七年,派遣军队进行围剿,解散被胁迫的回族众人,造反作乱的首领被歼灭,其余的匪徒也被消灭干净。 (皇上)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加封太子太保官衔,赐花翎。不久调任两江总督。星沅没有中第时,寄居在陶澍幕府,掌管章奏(臣僚呈报

46、皇帝的文书) 。又先后连任官职江南,熟悉盐、漕、河诸多利弊。当时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的官员)诉说用度缺乏,朝廷大臣主张南粮改为用征银布帛等代替,在北方省份采购粮食。星沅说折银太多征收不容易,折银太少采购不够。粮食低贱银两贵重,民间经过太多环节损失亏耗。且州县以此为借口额外勒索,官吏玩弄手法,串通做弊,防备他们都很难。 (星沅)屡次上疏论述,改征的提议于是废止不行。 三十年,宣宗驾崩, (星沅)赴京拜谒皇帝的灵柩,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恰逢广西匪乱正盛,最初起用林则徐为督师讨伐, (却)在途中去世,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这年十二月,抵达广西,驻守柳州。当时两岸的江匪发展势头日益蔓延

47、,众多贼匪尤其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剽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都因为贻误战机而被免官,周天爵、向荣继任为巡抚、提督。二人者都有很好的名声,但都颇为自负,意气用事,谋议总是不一致,星沅调和他们的意见,仍然不能使他们协调一致,军事很多时候相互牵制掣肘。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军围剿,贼匪由大黄江、牛排岭窜入新墟、紫荆山。星沅发文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领滇、黔军队循迹追剿,贼匪又窜入武宣。荣、天爵分头进击,贼盘踞东乡,两军攻打不下。星沅因为行使指挥职权不能统一调度,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不久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 赶赴湖南防堵,将让他们代替李星沅。-

48、 15 -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世。遗言上奏:“贼不能消灭,是不忠;父母不能终养,是不孝。死后用常服收殓,用以表明我的错误。 ”文宗看后非常伤心,依据总督的规格赐予抚恤金,赐予金钱置办丧事,恤问他的母亲,下令他的两个儿子等服丧完毕后引见朝廷,授予李星沅“文恭”的谥号。李星沅的儿子李桓,后来官至江西布政使。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

49、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 ,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B. “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 ,是因为酒能解忧。C.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D.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E. 词题是“寻菊花” ,却没有写“寻” ,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15.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D 15. 这一句通过联想,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