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080486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 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自拍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学家莫蒂默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 14 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增长。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

2、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莫蒂默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识的典型例子。当人们

3、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都更有用,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 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的点赞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

4、,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 2 -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点赞。所以,与其说自拍助长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选自方可成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有删节)(1)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塑造自我意识”

5、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一项是 A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B人们通过肖像画赤裸裸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很重要,请看着我。C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D普通人通过自拍假装成明星,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成普通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镜子的发明有可能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B莫蒂默认为,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C镜子、肖像画和自拍,是通过技术媒介来塑造自我意识的。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D为了收获最多的点

6、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而不是经常看上去的那样随意、即兴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拍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但是镜子和肖像画却不一定具有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作用。B在西欧,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C人们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此时的自拍功能更接近镜子;当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时,此时的自拍功能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欣赏。D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

7、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 3 -演。这说明了自拍一方面能助长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陆怡彤 远 山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 8 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 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 20

8、世纪 50 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 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 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 30 年,在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9、。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 “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 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 31 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

10、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 4 -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在剧中朱生豪

11、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 ”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

12、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

13、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 “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 ”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5 日,有删节)(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懂得“经典” “大师”的含义。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D “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

14、 5 -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 “正午阳光一般的” “睿智” “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 ,其中“长达 8 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理想

15、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3)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扎西的菜园子邢庆杰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

16、“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 “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 “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6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

17、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18、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19、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 7 -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

20、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老马的眼睛湿润了。(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

21、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E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

22、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2)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 8 -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

23、,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

24、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日:“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B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

25、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C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D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B “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9 -C “俄出知杭州”中的“出” ,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D “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

26、右”的观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入仕后,恪尽职守,敢于直言。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B宋太初因部下牵连入狱,后来又被起用。属下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难以胜任工作。宋太初晚年因长期生病,思维、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汝州、光州两个小州。D宋太初著有简谭并作“自序” 。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4)把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已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 松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二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注】已亥:为公元 879 年(乾符六年)的干支。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打柴为“樵” ,割草为“苏” 。传闻:一作“波间” 。(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

28、” ,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B “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之乐,凸显乐观精神。C “凭君”一句针对镇海节度使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军受封一事,极写心中的痛恨之情。- 10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2)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赏析。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2)杜甫登高中“ ”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

29、波涛汹涌的画面。(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将士们卷旗渡河、鼓声喑哑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他以其鬼斧神工的技艺,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B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C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D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爱奇艺、腾讯和优酷三家视频网络平台在移动端积极布局,市场占有率不相上下,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E过多的热

30、钱流人,过度的媒体炒作,加之现阶段“网红”初期所固有的快速迭代属性,“网红”领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关部门宣布,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 ,4 月 21 日起,我国东南沿海高铁的部分车票将调整B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中国将在 2020 年前后计划完成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会发射一系列货运飞船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 4 月 4日,通过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参与的人数超过 200 万D意大利教头里皮治下的中国男足,不再用“示弱”的方式寻找退路

31、,在 12 强赛第 6 轮比- 11 -赛中,以 1:0 击败了强大对手韩国队,让国人倍感振奋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人们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 , 。事实上, ,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 , 。职业教育颇有魅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生活与人生成功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读技校那些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收割”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成人成才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A B C D1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32、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一些人认为,文章只应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 。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 。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 ,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依据,因而纵容自己。11阅读下面的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项目 数据5 小时 56 小时 67 小时78 小时睡眠时间4.08% 31.29% 48.3% 16.33%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宿舍喧闹其它(玩电子厂品,心情不好影响,身体不适等)睡眠

33、不足原因25% 60% 12% 3%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针对上表反映的某一问题,写一句公益广告词。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20 字)- 12 -四、写作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o材料一:某中学开设文学名著选修课,来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认为“与高考无关” 。而今,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上大学与专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在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材料二:为落实中国中学生核心素养 ,某中学开设了曲艺、书法等课程,成立了各种社团,邀请名家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34、,不得抄袭。- 13 -2017 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自拍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学家莫蒂默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 14 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

35、识的增长。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莫蒂默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

36、介塑造自我意识的典型例子。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都更有用,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 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的点赞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37、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 14 -生活细节。然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点赞。所以,与其说自拍助长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选自方可成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有删节)(1

38、)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塑造自我意识”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一项是 A A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B人们通过肖像画赤裸裸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很重要,请看着我。C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D普通人通过自拍假装成明星,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成普通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镜子的发明有可能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B莫蒂默认为,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C镜子、肖像画和自拍,是通过技术媒介来塑造自我意识的。自拍

39、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D为了收获最多的点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而不是经常看上去的那样随意、即兴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自拍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但是镜子和肖像画却不一定具有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作用。B在西欧,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C人们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此时的自拍功能更接近镜子;当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时,此时的自拍功能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得到别人的重视和

40、欣赏。- 15 -D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这说明了自拍一方面能助长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解答】 (1)A、与“塑造自我意识”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无关故选 A(2)B、 “镜子的

41、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作者的观点,不是莫蒂默的观点故选 B(3)D、 “这说明了自拍一方面能助长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白我意识的分裂 ”和原文不符,原文第七段是说“与其说不如说” 故选 D答案:(1)A(2)B(3)D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陆怡彤 远 山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 8 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

42、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 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 16 -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 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 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

43、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 30 年,在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 “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 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 31 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

44、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

45、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 ”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

46、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 17 -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

47、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 “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 ”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5 日,有删节)(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懂得“经典” “大师”的含义。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

48、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D “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BD A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 “正午阳光一般的” “睿智” “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 ,其中“长达 8 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18 -(3)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点】43:传记阅读【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