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3 篇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初二语文都学习些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1:石榴 古往今来, “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
2、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 , “逐渐翻红” , “顶端整裂为四瓣” ,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和石榴的形状、色泽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喜欢夏天,更喜欢夏天的心脏。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3、 ,从石榴“热烈” “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
4、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 “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陆离” “华贵” “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妙幻的演艺”和第 6 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
5、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抓住特征,仔细描摹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
6、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2、预习马说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2:老王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1、 掌握新字词2、 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4、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1、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2、 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3、 让学生领
7、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1、导入:小故事大道理 讲新课之前,给大家看一个小故事(幻灯片展示)。有没注意到探险家说的那句话,“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
8、生活能否美好!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与人相处的?有钱的、长得好看的就对他好?穷的、长得不好看的就不与他好?还是怎么样?请位同学来说说(以真心待人)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 ,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么样的?2、快速看看作者的介绍,并适当的做一些笔记,做好文学知识的积累,图片配文字(幻灯片展示)!杨绛,生于1911 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著名作品有我们仨 , 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3、昨天布置同学们要结合课后练习好好预习
9、课文,好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给新字词注音(幻灯片展示)找个同学来读。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取缔( ) 骷髅( )滞笨( ) 愧怍( )惶恐( )4、 在预习过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再次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回答问题。还有看的时候要给文段标上序号。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5、速读 14 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老王(没名):地位低微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老光棍 :孤独终老 一个字概括: 苦半瞎子 :生理缺陷破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思考 我常坐老王
10、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6、继续来
11、阅读一下 522 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 忠厚老实,不贪钱载“我”丈夫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有没钱看病 -有良心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 懂得感恩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思考: 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动?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老王说“我不是要钱” ,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
12、。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 攥” “滞笨” “直着脚”说明了什么?提示:简单的饿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7、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 富有同情心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 我”
13、女儿关心他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 我”关心老王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8、研究探讨: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还是什么?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
14、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饿,这说明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极富爱心 善互爱(人道主义)(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
15、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9、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10、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
16、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11、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
17、同原形(多媒体图片展示)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3:大道之行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 ,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参照课本 178 页。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 闭而不
18、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而不闭3.通假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5.全班齐读课文。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3、小组讨论解决。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 ,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
19、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六、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由此还可以推
21、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七、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