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620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他山石别样的情怀黎族文化专着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写作及其思考口王海一,从远古走向现代写作的缘起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是我与江冰教授合作的一部专着.本书资料准备的时间很长,而从动笔写作到出版的周期却很短.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发掘,研究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早在 20 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对黎族社会生活和文化事象怀有极大的关注热情.凡与黎族有关的一切口头或文字资料,能搜集到的我都尽量搜集.开始,我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创作我虽为黎族血统,但父亲在 5O 年代中期就已离开海南到大陆工作,我是生在大陆长在大陆,所以并不熟悉黎

2、族生活.我父亲是当年跟随王国兴,王玉锦等黎族领袖参加过海南岛着名的“白沙起义“ 的一名老战士.父亲给我讲过有关他参加那次起义和后来的许多革命经历故事.父亲对故乡和自身经历的描述,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和太多的悬念.所以,1977 年我考取了广东民族学院而从大陆回到海南通什上大学后,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探访自己的故乡,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大学二年级时,我开始发表作品,渐渐在自治州范围内被一些黎族读者所关注.因为平时留意黎族生活素材的搜集,用心了解分析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的一些反映黎族生活题材的作品受到了好评.我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他们在信中对我表示鼓励,希望我多写一些反映黎族生活的作品.一些熟

3、悉的同学朋友也对我说:你从小在大陆生活,但你作品里的那些黎族生活描写怎么就那么真切?我因此大受鼓舞,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笔尖的流淌也似乎格外顺畅.至大学毕业,已于各地刊物发表了不少小说,散文作品.这一创作势头延续至 8O 年代中期.2O 世纪 8O 年代后期,我的作品量逐渐减少,进入了创作的低谷.到 90 年代,除了偶尔发表一些小小说,随笔和纪实文学,就基本转向评论了.其实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我一直都在创作,又一直处于困惑状态.那一阶段,我有许多新的构思,写过不少有头无尾的半成品,最终全都不得不半途搁置.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总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不要重复自己,没

4、有超越则宁可不写.过去创作,纯属个人兴致的驱动,随着作品量的增加而开始在特定范围内被人关注并寄予期望之后,那种说是自负也好虚荣也好的心理令我有了一种难以推托的责任感,也令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O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收到一位不相识的黎族读者的来信,信中很不客气地质问:“你这些年都在干什么了? 为什么看不到你的作品 ?要明白,你的沉默是对黎族文学的辜负!“读了这封信,我既震撼又感动.我在迫使自己努力的同时,也开始对整个黎族当代文学进行反思.二,面对黎族文化生存状况的情感和心态黎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已逐渐被现代强势文化所“覆盖“ 和“遮蔽“, 甚至许多古老的文化

5、遗传已经濒临灭绝.我在“五指山论坛“,“中国黎族“网站上看到一些黎族网友表示担忧,有人断言 5O 年后再也不会有人说黎语,100 年后黎族传统文化将有可能被汉族彻底同化.在现代社会,汉族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黎族文化产生着支配性的影响,使黎族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趋同性的变化,这是一种我们不能不承认的很无奈的事实.作为黎族成员,面对黎族文化的生存现状,我有许多感触.譬如,我回老家时已经看不到有年轻人穿民族服装的了;与乡亲们同聚,酒酣之际,大家照例要唱山歌,可年轻人所唱的几乎都是流行歌曲;在家乡村子附近的公路旁有不少载客的手艺评论 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OO5/4扶拖拉

6、机,我们乘坐同村寨乡亲的车子回去,他们收钱时已全然无传统观念中那种言利为耻的心理障碍.这显然都是观念的趋同使然,是一种传统文化消解的表现.而诸如此类,应该如何评价?是进步还是迷失?我很难把握 .面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黎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是黎族这一特定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是黎族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黎族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而在当代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们生存土壤的被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随着强势文化的影响,许多黎族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的时候,就已经悄然远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本可以

7、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就无法生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另一方面,我们说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并不是意味着就要保留一种原始状态的“活标本“. 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以牺牲某些传统作为代价的,我们总不至于愚蠢到因为强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硬要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把一个民族拖回到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吧?那么,如何看待黎族文化的趋同现象?首先,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一个具体民族的文化来说,在强势文化的包围中,作为弱势文化的一方一定会被大面积地淹没;但这种淹没很大程度是物质文化上的趋同,而精神文化里的

8、一些东西是非常顽强的,那就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称民族意识,是一个特定民族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民族的消失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民族意识的消失,而不仅仅是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等外在的东西.民族意识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彻底消失了.再次,历史的前进总是要以牺牲传统作为代价的,精神文化的被同化也是有可能的.但被同化的或者说消失了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也不一定都是必然的,有些代价的付出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慎重地选择与准确地把握.所以,作为特定民族成员,尤其是以本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成员,应该敢于正视自己的民族,包括优良的和落后的传统,不可不加思考地以主流文

9、化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要知道自己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不是别人说好就好,别人说不好就不好.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研究是这样,创作也是这样.我对黎族文化生存状况的关注和研究,首先是从文学切人的.我由创作转向评论,是基于对黎族当代文学发展现实的反思.而我的反思主要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的.我认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建树,没有对过去的否定就没有今后长足的进步.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社会进程的缓慢,使黎族文学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停留在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阶段,这种状况的持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初步改观.至此,黎族有史以来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有了作家文学的概念.

10、我在对黎族当代文学发展现状的考察中,充分肯定了它在特定层面上显示出来的特定意义,肯定了它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同时也认为自黎族作家文学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期发轫以来,黎族作者普遍存在的不足是以汉族作家的创作为蓝本,以通行的主流文化观念为评判标准,因而往往在创作中迷失了自己.简言之,我们的黎族作家普遍缺少的是对自己民族的正确认识,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形式上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汉族创作.民族文学存在价值的根本显现,是民族文学的特色显现.而何为民族特色?那就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展现,特别是特定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发掘和把握.所以,我认为黎族作家要有自审意

11、识和自省意识,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民族,勇于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包括那些优秀的和落后的传统.而何为优秀何为落后,不能以别的民族尤其是占主流地位的汉族文化的标准作为尺度,必须要有自己切合本民族社会生活实际和民族共同心理的辨识和评判.只有真正寻回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才能显现出自己民族的文学特色,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的黎族文学.关于上述问题,有些话别人不好说,而我可以说.特别是汉族评论家不便说的话,我说了不会让人敏感.我是黎族成员,本身又有创作的实践经历,是黎族中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有发言的根据和条件.不可为而不为是无奈,而可为而不为则是失职.因此,在自认为可为的情形下,我责无旁贷地要以自己他山石的方式加

12、入到抢救黎族文化的行列中.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就是我的一种发言方式.三,从远古走向现代自评我与江冰教授合着的这本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不敢说它形成了多大的开拓,但它记录了我们对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的一种努力贴近实际的认识和思考.其中的新意,也许就在于作为不同民族的合作者,我们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方式切入了同一课题的整体,形成了研究的互补.从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的研究现状看,目前已经取得不少成果.首先应该肯定:在这一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的大多为汉族学者,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一研究领域的先期开拓.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承担理

13、论研究工作的黎族人士毕竟为数不多.但从另一方面看,汉族学者的研究有时也多少会因客观上的限制而形成一种不易避免的隔阂:首先,在一般情形下,汉族学者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的研究依据大多是凭借现成的书面资料,那已经是“二手“ 的掌握 ,这些资料在 “转手 “的过程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即使是从田野调查中直接获取了一手资料,在进行处理的时候,有时也会因语言,观念和感受上的距离而产生误传,误记,误解.而本民族成员从事这项工作时,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资料掌握相对更为可靠.另外,汉族学者与黎族学者在面对同样的文化事象时,观照的角度往往不同,感觉也往往是有区别的,其中包含了情感上的因素,因而在评价

14、上往往就存在不同的标准.这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民族心理问题.我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情感的因素都很重要.这绝对不是偏激.我与江冰讨论过这一问题.比如说,面对本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无论是属于优秀的还是落后的内容,本民族成员的感觉和其他民族的朋友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拿面对一些明显是落后的观念,习俗来说,外民族的人可能会取一种猎奇的,潜意识里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而我则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外人难以体验的.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觉,会引导人们面对同样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评价和结论.研究需要客观,但客观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情感的投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黎族知识分子,我对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所采取的关注态

15、度,不仅仅是出于单纯的兴趣或者专业研究的需要和选择,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的驱使.就我个人来说,我与江冰合作的优势,还在于我的情况与其他土生土长的黎族同胞有所不同.我是在纯汉文化的环境中长大的,最初接触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在本民族成员看来是习以为常的许多文化事象中,我能看到许多反差,有很多新奇的感觉,所以在对黎族文化的观照把握上会有一些比较敏感的发现.与汉族作家,汉族学者也不同,我的经历使我能够像汉族学者那样从外部走进自己的民族,在相对宽广的参照中分析研究自己的民族;而我的黎族血统,又使我具有一种强烈的黎族情感,令我在把握和研究自己民族的时候能够以充分的理解作为前提,较之于汉族学者的研究可能会

16、更贴近一些.至于江冰,同样具有其研究的优势.他现为广东商学院教授,是省级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着有不少文学评论和多部学术专着.江冰对民族文化素有研究,心得颇多,且有较高的理论造诣.我们的角度和感觉各不相同.作为黎族成员,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所取的视角是从里往外看,而江冰作为汉族学者,则是从外往里看.这两种视角各有长短.从外往里看,立足点会高一些,参照也会多一些,会有较多的感觉碰撞,从而易于形成思路的贯通,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现.从里往外看,感性的东西多,感情的倾注也多,对现象的把握较为准确,深入,会更加贴近对象的实际.两种视角是不易互换的.所以,关于我们的合作,就效果而言,应是一种特色的显现.毋需讳言,这本书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我们也不想故作谦虚,我们这本书的存在价值,在于面对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研究总体方面的薄弱,我们以实际行动参与了对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的研究和发掘,以这本书的实际呈现发出了我们的声音,表达了我们的思考,而且这些思考是力求带有原创性的.没有思考,不会有发现;而即使是错误的发现,也是一种话题的展开.我对我们的思考持肯定态度.(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