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废墟的召唤.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2052763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废墟的召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废墟的召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废墟的召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废墟的召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层次。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准确含义。(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说到废墟,去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2015 年 8 月 12 日,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冒着滚滚浓烟,并不时有明火燃烧,无数遇难者的遗体在废墟中被找到,给人一种毁灭的感觉。今天这种废墟我们都没能避免,那么历史留给我们的废墟呢?(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看了这段录像,结合对“812”火灾爆炸事故的了解,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 。二、预习展示1走进作者。宗璞,当代

2、女作家。1928 年生,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丁香结等。其中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79 年 12 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号令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3读准字音。轮廓(ku) 干皱(zhu) 瀛(yng) 雕镂(lu)停滞(zh) 迤逦(y l) 嗫嚅(ni) 充塞(s)甲胄(zhu) 废墟(x)4理解词语。迤逦:曲折连绵。慷慨激昂:形容情

3、绪、语调激动昂扬。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5自由朗读课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3 自然段),整体描绘圆明园废墟。第二部分(410 自然段),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第三部分(1119 自然段),呼吁人们为时代的变革奉献自己。第四部分(20、21 自然段),篇末点题,表明主旨。三、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废墟” 。1文章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4、2明确:文章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荒草。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明确: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抒发思古之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3面对“废墟” ,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明确:作者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见证。听到废墟上“留留”的风声,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

5、科书,它能让后人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二)小组讨论,解读文题。1 “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拟人。2中国刚刚经历浩劫之后,从 1978 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文题“废墟的召唤”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难点)2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3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重点)【

6、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课我们了解到:宗璞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文章的主旨,赏析文章的语言。二、预习展示文中“我”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请你找出来。明确:(1)“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2)“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他

7、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3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3)“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 “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三、合作探究(一)探讨“我”和年轻人的对话。1作者为什么写“我”和年轻人的对话?明确:作者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2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明确:能。矛盾心理: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

8、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二)赏析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 ,分别说说下列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感情。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明确:开篇便以低调的笔法来写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为下文渲染了气氛。2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明确:加点词语显示出一种悲怆的气氛,以“灰蓝色的天空下”为背景,可使整篇文章更加大气。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明确: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也像是受到环境

9、的感染,足以显示出这里气氛的沉重。风犹如此,人何以堪!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风的绵长,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4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5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

10、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三)品味语言。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除了景物描写,文中还有满含悲怆的叙述,寓意深刻的议论,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1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43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

11、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4对比下面的两个句子,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1)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2)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明确:不矛盾,句(1)说的是改造历史,句(2)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后写出这样的语句的。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本课,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时事新闻导入课文。结合历史让学生自己进入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主旨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掘学习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