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阶段性抽测一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放眼望去,那些鸟儿在高处 着,最后都飞向了远方,徒留下天空中 淡淡的蓝色,还有秋后田野的空旷和寂寥。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 ,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 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A. 盘绕 一抹 殊途同归 汲取B. 盘绕 一丝 不期而遇 获取C. 盘桓 一抹 不期而遇 汲取D. 盘桓 一丝 殊途同归 获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盘绕:1.螺旋状地或圈状地缠绕在某物上;2.用(如藤条、灯心草、嫩枝)互相围绕做成(篮子或环状物)。盘桓:徘徊;逗留
2、或盘旋。一抹:一片(用于痕迹、景物等)或一闪而过。一丝:指一点或单位量词。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期而遇: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 ,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汲取:,吸取的意思。获取:指取得;猎取。所以选 C 项。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享受着各式各样的服务形式,但是,稍不小心,你就可能遇到你不愿意掏钱却又不得不消费,或者说是“过度”消费的情况。C.
3、 2014 年 12 月 13 日是我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当代话剧中山码头正是为这一天特别策划创作的。D. 文明忍无可忍是一条永恒的道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但在创新还未能及时跟上的时候,守住传统文明则成为能否激发创造潜能的关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 项,主语残缺,删去“由于” 。B 项,搭配不当, “享受”与“形式”不搭配,删去“形式” 。D 项,不合逻辑,应在“守住传统文明”前面加“能不能” 。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
4、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 、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 、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3. 下列诗句中,与“斜日雁边看故国”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梅花开日是新年 B. 去国衣冠有今日C. 外家梨栗记当年 D. 孤帆雪里过残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对仗工整。例句“斜日雁边看故国” , “看故国”是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排除 AB, “斜日雁边”对应“孤帆雪里” ,所以选 D 项。4.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
5、鸣鸾罢歌舞。 (王勃滕王阁 )B.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 )C. 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高适燕歌行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A“佩玉鸣鸾”代指歌女乐工;C 项, “铁衣”代指将士;D 项, “浮云”指奸邪的小人, “长安”代指君王。点睛:借代,修辞格的一种,又称替代。不直接说出属于主体的人或事物,而是以借体来代替;即以此代比,但不存在谁比喻谁的意思。可以用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用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待,用部分代整体,用具体代整体,用物称代泛称等。5. 请为
6、姜夔绝句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一)选出正确的句子,并进行排序。青海长云暗雪山 细草穿沙雪半销 宫女如花满春殿吴宫烟冷水迢迢 一夜吹香过石桥 梅花竹里无人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的排列能力,需要根据绝句的特性及 124 联结尾字押韵的相关要求,作一分析,不难选择出这个答案。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转型的深入以及针对目标读者的精准定位,通俗化和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大众畅销书所具有的物质。 , 。 。 。 。 。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无独有偶,在本月开卷虚构类畅销书
7、排行榜中, 钢铁是怎样烧成的和平凡的世界两大文学经典也分别各有两个版本入榜使用手机、平板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正在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趋势我们似乎很难再见到经典名著作为大众畅销书被广泛讨论的景象然而在本月, 老舍集骆驼祥子再一次进入大众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十名由此产生的浅层阅读行为使读者更加关注简单、轻松的文学小品A. B. C. D. 【答案】C7.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他推过去。 (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
8、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评价汉献帝)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腾讯体育消息)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考点。B“忝列”改为“名列” , “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C“承让”改为“手下留情” , “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的侥幸,承蒙对方的谦
9、让,不能请对方“承让” 。D“忽悠”改为“欺骗” , “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得体答题技巧主要有:1转述得体,不改原意。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三者之间,要分清究竟是谁说了什么,转述时不能“照葫芦画瓢” ,而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人变化,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说出清楚明白的意思。2看准对象,掌握分寸。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写或者说恰当的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
10、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3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场合用语不同,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有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的语言。4把握语体,用语准确。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于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比如文言词语典雅、庄重,适合书面语,可在公文事务中使用;方言、俚语简明、通俗,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使用。5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如去电视台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11、和观察分析应变能力,不要在相貌、T 形台上、走步水平上做文章。6注意遣词,谦敬得当。有些词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敬词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词只能用于称呼己方。还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来选择词语。如对长辈、上级等多用敬称。例如: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8.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A. 按时间先后排列,平旦、晡时、日中、是入、人定B. 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C. 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麾下、丈人、先考、夫子D. 乘兴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秀才、举人、进士;榜眼、探花、状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
12、化知识,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A 项,哺时接近傍晚;B 项,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D 项,探花、榜眼、状元。9.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中插芳馨。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 司马迁 欧阳修 王安石 李清照B. 班固 范仲淹 汤显祖 苏轼C. 司马迁 范仲淹 汤显祖 李清照D. 班固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意思是说
13、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 。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这幅对联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赞美。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了他先忧后乐,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和表现宽阔博大的胸怀。苏台即是苏州,范仲淹是吴县(今属江苏)人。 “千秋俎豆”意即千秋祭祀。 “重”有“隆重,看重之义” 。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中插芳馨” ,汤显祖,临川籍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是著名
14、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10. 下列句中的“其”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D 项“其” ,副词,表示反问;其它三项“其”为代词:A 项“其” ,他们,指代前一句的古人;B 项“其” ,指示代词“那些” ;C 项“其” ,代“自己” 。11.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 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 B.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 吾
15、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不能容于远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B 项,状词后置,其它三项被动句。12. 对下面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庄子秋水 )(2)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说苑谈丛 )A. 材料(1)用梧桐、练实、醴泉等意象,以及行为的描述,表现了鹓雏的清高自守。B. 材料(2)借助对话形式,指出在一个环境中若得
16、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C. 鸱与鸠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不能够理解鹓雏与枭的高远心志。D. 两则材料中,作者都以禽鸟的故事来寄寓自己的观察与讽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2)中鸠并非目光短浅之辈,相反它很有见识,能够及时指出枭被人厌恶的真正原因,同时枭也并非有高远心志,它将东徙的原因是乡人全都厌恶它的鸣声。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疏通文言文材料,然后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事件、行为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耽传贾
17、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 ”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
18、,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19、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3.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署:暂代官职B. 乃规旄钺 规:谋划C. 耽每畋,从数百骑 畋:打猎D. 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亡:逃跑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皇上下诏让樊泽取代贾耽为帅,张献甫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 当李纳的士兵路过滑州时,贾耽的手下建议让他们住在城外,页贾耽却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
20、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 贾耽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采纳。D. 贾耽熟悉地理,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15.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2)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16. 请简要概括贾耽的形象特点。【答案】13. D 14. D 15. (1)按照旧例, (他)要留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善,猎近郊)(2)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
21、,多次上书称病乞求退职还乡, (朝廷)不允许。(干,病 ,屡,称疾,乞骸骨,许) 16. 维护大局(忠心为国) 、诚心待人(宽容大度) 、嗜好读书(勤勉好学) 、不随意评价他人、检身厉行、德行淳厚。 (答出 4 点即可)【解析】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将实词放入原句或原文的具体语境中推断。D 项“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意思是“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 ,所以, “亡” ,无、没有。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 项“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说法错误,原文是他向四
22、方来宾请教。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故事” ,旧例;“以” ,因为;“善” ,擅长;“猎近郊” ,在近郊打猎。第二句得分点:“干” ,干预;“病”,担忧;“屡” ,多次;“称疾” ,称病;“乞骸骨” ,乞求退职;“许” ,允许。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
23、、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认真疏通文意,从文中直接找出能概括人物特点的词语,或者从文中所反映的具体事件概括人物的特点,或者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从文中的侧面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贾耽从他的言行事迹中可以看出他忠心为国、宽容大度、勤勉好学、不随意评价他人等。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
24、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
25、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
26、,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
27、有规矩。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曾巩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28、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
29、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 ,有删改)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乱次以济是也 济:渡B. 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C. 沮止者不用 用:治理D. 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B. 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
30、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C. 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D.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20. 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答案】17. C 18. B 19. (1)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没有被废弃。 (入、为,废)(2)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
31、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约束,时,侵争,以为宜)(3)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 (资,祸,顾,赖其利) 20. 客观原因:(1)一千多年来,地势高下未变,得以根据故迹,修复长渠。(2)襄州知州张瓖唐完全听任他办理,毫不猜忌。主观原因:务实、尽职。动机高尚,志向明确,并非为了个人名利。【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将实词放入原句或原文的具体语境中推断。C 项“沮止者不用”意思是“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 ,所以“用” ,采纳。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
32、行比较分析。B 项“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概括错误,原文是禀告在先,修复在后。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分析题干,读全读准。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入” ,归入;“为” ,修筑;“废” ,被废弃。第二句得分点:“约束” ,制定盟约;“时” ,适时;“侵争”
33、,侵夺争斗;“以为宜” ,认为应当如此。第三句得分点:“资” ,利用;“祸” ,祸害;“顾” ,反而;“赖其利” ,依靠它得到好处。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作答时可以从原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 ,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 , “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等。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
34、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 13 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
35、,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
36、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
37、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三、名言名句默写2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布衾多年冷似铁,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人间如梦,_。 (苏轼赤壁怀古 )(3)此中有真意,_。 (陶渊明饮酒 )(4)黑云压城城欲摧,_。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商旅不行,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7)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8)岂无山歌与村笛,_。 (白居易琵琶行 )(9)钉头磷磷,_。 (杜牧阿房宫赋 )(10)淇水汤汤,_。 (诗经氓 )(11)
38、君子固穷,_。 (论语 )(12)_,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答案】 (1). 娇儿恶卧踏里裂 (2). 一尊还酹江月 (3). 欲辨已忘言 (4). 甲光向日金鳞开 (5). 樯倾楫摧 (6). 朝搴陛之木兰兮 (7).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8). 呕哑嘲哳难为听 (9). 多于在庾之粟粒 (10). 渐车帷裳 (11). 小人穷斯滥矣 (12). 人事有代谢【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尊” “酹” “鳞” “樯” “搴陛” “嘲哳” “庾” “帷裳” “滥”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
39、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四、作文22. 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选角度,完成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不少于 800 字。 (3)除诗歌,文体不限。站得高,望得远。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高度决定了人们的眼界。【答案】高度决定眼界哲人说过眼界决定高度。我另有,一番看法。孔子登临泰山而小天下,其眼界与心胸在俯视众生时是多么地宽阔。站得高看的远,这是不会错的。眼界决定高度,从逻辑上说是没错的。你的知识阅历修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你的思想深度,行为高度。但现实却非如此,高度决定眼界才是道理。 轮机学院女生少之又少,其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
40、较好的,这就涉及心理因素了。比如他边上只有一个女同学姿色平庸,在第一次见面时这是班里男生一致的看法,后来相处一段时间了 ,熟悉之后发现不一样的了,感觉有些动人,有点可爱有点想亲近的念头,都说距离产生美,没想到近看居然牛粪中看出鲜花了,不排除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可能。忽然有一天,这位女生换了个时尚发型,穿了身性感衣服。你居然又发现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着梦露的味道眼神跟着她的移动而转动,她开心,你眼神跟着发亮,她踌躇你的眼神也变得昏暗起来了。男生都在议论好漂亮好有气质的女人呢,夜里满脑子都在想她,想她用手指轻轻划开垂下的那一咎秀发,你可以看清毛孔渗出的微微津汗,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处子般的幽香,向她略带撒
41、娇气息的跺脚,感觉她的每一次动作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美到堪称艺术。还有她的朱唇,睫毛。一时间不能自拔,忽起而座之猛一拍桌,往地上猛啐了一口水自言自语道:“以前还真是瞎了眼了,这么圣洁的女人啊” 。确看外面昏黑一片看不清什么东西,只有远处的山倒像蒙了一层纱,隐隐约约的但就是猜不到蒙娜丽莎笑的真意,似乎很近但又仿佛隔了千万光年的距离。炊烟缭绕在心头,氤氲着扩散着,她在那头若隐若现私有西子之貌。我痴我醉,最后蹦出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感慨。哈哈,这是怎么回事。孔子他老人家必曰:“为你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四十不动心,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何以至此乎?是其美乎哉,是以失仁哉,是我心之变俗乎?非也
42、,诚如夫子所言,此为境之变而心之改也。 ”老子曰:“美近乎丑,平庸近乎伟大,死近于生。万物皆有变。 ”庄子曰:“无为而为,此则为道也,风随云动,风动云动唯心动也。 ”墨子曰:“兼相爱,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天下大同。 ”我就不曰了,古代圣贤在此哪有我说话的分。不过我也是饱览了美女无数,无论是素雅端庄的古代美女还是性感成熟的现代美女,不管是中国风还是异域情。是红粉时的顾盼神采还是素颜下的清纯可爱,看美女当作是一种享受,秀色未必真的可餐,却有赏的价值,至少是养眼。可是偏偏我也出现那种情况了,在师院女生多,可当时却未发现多少美女。好一段时间我在迷离困惑中度过,青春就这样悄然而过,不留一丝痕迹。花谢了来年
43、再红,殊不知此花已非彼花了。我也不是昨天的我了。就这样闲暇的望着天空,在看着像归巢拥挤忙碌的女生们,居然被我看出了许多美女。横看成岭侧成峰苏东坡他老人家早就发现了。后来一直以为师院的美女还真是如云啊,也许我缺少的正是这种欣赏的心态和发现美的眼睛。温水中的青蛙安逸的迷醉了一世春秋,正渐渐走向灭亡。后来在学校本部我又发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美女,这水准这气质还真没法比。难道那时是我陷在一小片天地,自己开始孤芳自赏了。我的眼界真的低了吗?难道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吗?也许有人立志改变环境,却在无形中适应着新的环境,就像变形虫那样随着环境做着应激的变化,很微妙却实实在在的在改变着自己。在环境中渐渐软化,渐渐
44、适应,渐渐的陷入融合,使自己以一种最舒服的姿态去缓解环境所带来的痛苦与不适。趋利避害这是动物的本能,独自在山洞里舔着受伤的伤口,没有人可以超凡脱俗。没有谁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吃五谷杂粮。也许井底之蛙只需给他一个高台照样可以讽刺嘲笑它的蛙。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样的高度决定什么样的眼界。菊东篱,有人阿谀谄媚。有人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有人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有人临于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有人废于百亩良田而不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岂效枝头嬉戏。因为所站在的高度不同,其人生观价值观亦会不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于是材料型作文。材料只有一句话,即:站得高,望得远。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高度决定了人们的眼界。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将作文立意为“高度决定人们的眼界” 。或者根据材料中“反之亦然” ,即从反面进行立意亦可。也可将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地论述。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