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2021903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步步高】 (江苏专用)2017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 1 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总述先秦(远古公元前 221 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 221公元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

2、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一、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1 年)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

3、一。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6)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颁布秦律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

4、断教育,文化专制。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 220公元 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 10 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

5、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3(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短板 1 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内涵理解不到位例 1 (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查短 关注“长兄” ,重

6、视“长孙”才是史料要表达的核心立意,而不仅仅是强调家庭和睦。补短 将史料核心主旨与相应历史概念内涵准确统一是必备历史素养。析选项 家族和睦强调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等级秩序强调等级分层地位,贵族世袭强调政治权力的传承,均与凸显嫡长子的观念立意不符,故选 D。答案 D针对练 1明朝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宗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答案 D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

7、捍卫贵族政治” ,A 项错误;“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宗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宗族的“族约” ,因此 C 项中强化专制统治4的说法错误;“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 项正确。短板 2 时空逻辑差例 2 (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查短 有两个信息可快速进行时空定位,一是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二是“公” “侯”“伯” “子

8、” “贵族朝会”等有关政治爵位是典型的分封制下的历史现象,故选 A。补短 熟知具有典型时代、空间特色的历史现象可有效降低题目难度,快速定位答案。析选项 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B、C、D 三项。答案 A针对练 2唐德刚:“这是一种从部落主义(tribalism)演化出来的职责不分、组织松散、以封君个人为中心的一种原始性的部落制度” 。他所说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9、C郡县制 D井田制答案 B解析 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职责和家族组织严密,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是封君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臣下建立封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使权力分散到各级奴隶主手中,导致职责不分,组织松散,故 B 项正确;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 C 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一、远古时代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5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二、商周时期1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2手工业:

10、“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三、春秋战国时期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四、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五、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

11、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 10 大特点(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8)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9)从

12、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6面的重要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

13、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短板 3 立足史料信息

14、排查备选项的意识欠缺例 3 (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查短 “水车”是农业灌溉工具;“由阿香推雷车”可知动力是人力,由此可知 A、D 项与史料大意不符,B 项表述正确。唐代筒车的出现才是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由此排除 C 项。补短 熟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立足史料核心信息,才是得分的关键。析选项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 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

15、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 D 项错误。7答案 B针对练 3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答案 B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的人,A项错误;“景乃驱率吏民,

16、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重在强调犁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 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唐朝,C 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短板 4 抓不住史料关键点例 4 (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查短 不能从大段的文字表述中抓住本质关键点才是失分的误区,

17、如本题:在“秦、魏”出土众多成套铁质农具是关键信息,隐含黄河流域,战国时农业已很发达,已凸现精耕细作的特点。补短 读史料要紧扣主旨大意,不要断章取义。析选项 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 A、C 错误;D 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 B。答案 B针对练 4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 “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8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城市商业活

18、动比较繁荣 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 B C D答案 A解析 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空间的限制,错误;“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 “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表明汉代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错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表明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正确。答案选 A。一、春秋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道家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孔子“

19、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 ;性本善儒家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人之性恶法家 韩非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 “术”“势”三合一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3文艺: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帛画人物龙凤图等。94教育:“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象活跃。二、两汉时期1思

20、想(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造纸术的发明与西传(1)西汉早期发明,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对造纸术的改进。(2)公元 8 世纪(唐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3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4教育: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制度化。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

21、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 ,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 “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 ,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

22、主,以刑为辅。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政” “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10短板 5 史研能力欠缺例 5 (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

23、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查短 两种史料,两种呈现形式,两个立场才是史料隐含的信息:前者是文献,重过程描述,体现的是官方立场,而后者是图像,重瞬间场景,体现的是民间价值观,二者的共性是内容与主题一致。补短 新高考要求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史料辨析、史料研读能力。析选项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 A 项错误;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 B 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 C 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题一致,故 D 项正确。答案 D针对练 5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

24、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 A解析 法家主张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与“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的现实主义相符;儒家主张实行“仁政” ,其中包含了民本11思想,与主张“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的理想主义相符;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与主张“只

25、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的超越主义相符。答案选 A。短板 6 辨别史料类型及真伪的能力不足例 6 (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查短 关于中国东、西疆域边界点的记录就有颛顼帝、大禹、商纣、秦始皇四个时期,到底是否真实,需要考证,需辨真伪,故 C 项正确。补短 具备一定的对

26、史料的分类、辨真伪,研究、收集史料的方法、原则等素养是当前应考的基本要求。析选项 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 C 项正确。 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商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 A 项错误。B 项陈述了“差异” ,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 D 项错误。答案 C针对练 6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 ,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 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

27、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 年, “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的变化反映出( )A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B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D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答案 D解析 清朝时, “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 ,由于 1912 年清帝退位, “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 ,据此分析可知,D 项正确。12“人民爱戴”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均与“1915 年, 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无关,A、B 两项错误;1912 年,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C 项错误。1春秋战国时

28、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先秦的政治制度与

29、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2)与思想文化: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针对训练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

30、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13答案 D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作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 D 项正确。2(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

31、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解析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 C 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 D 项错误。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

32、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33、,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14(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

34、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 (1)第一小问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

35、“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原创押题热点追踪押题 1 (考向:亲情中华宗法观念在现实中的表现)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

36、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 “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15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取出的有效信息是“亲属关系就是” “以己为中心” “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即这种关系是“愈远愈薄” ,明显,这就是血缘关系远了,亲属关系也薄了,所以这与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致,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结构,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分封的情况,故 D 项错误。押题 2 (考向:民族文化

37、多样性的影响因素)2017 年是农历鸡年,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肖”形象,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答案 B解析 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可知答案当在 B 与 C 两项中选择,而儒家思想从内涵上从属于农耕文明,排除 C 项,故选 B。押题 3 (考向: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弘扬的现实解读)陕西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

38、、聚心的民族精神家园,是炎黄子孙朝圣地,由此还形成了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的清明公祭、重阳公祭的惯例。对此现象解读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讲文明、讲传承的文化理念B展示了凝聚中华民族,放射中国温度的力量C反映了宗法血缘亲情历史观的积极影响D表明了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文化影响内涵答案 D16解析 贵族政治(分封制)取代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史实,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押题 4 (考向:从概念破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内涵)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

39、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家长制” “官僚政治” “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 D解析 “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 ,天命观是一种道德

40、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 D 项符合题意。押题 5 (考向:道德中国的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答案 D解析 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 C 项,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 D。押题 6 (考向:史学素养史料的分类与应用)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

41、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7A对同一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答案 C解析 史料可信度的考证原则主要有: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故 C 项错误。押题 7 (考向: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沿革)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

42、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

43、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答案 (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

44、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判断“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迁移分封制独立性的特点分析其弊端。18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

45、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一、选择题1易中天在帝王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 A解析 “邦国是帝制的渊薮”说明“邦国”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城邦是民主制的源头”说明城邦是希腊的城邦制度,故 A 项正确;宗法制、郡县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材料无关,故 B、C

46、、D 项错误。2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 A 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故 B 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 C、D 项错误。3 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

47、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19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答案 C解析 材料中的“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题干所述政治现象的根源需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与归纳,而经济发展的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 C。4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 “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

48、)之”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 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 BC D答案 C解析 材料信息“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 “凡有爵者皆不为奴”等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刑法注重公平正义,故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选 C。5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 6 次、1 次、2 次分别增至 36 次、8 次、11 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答案 B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故 A 项错误;秦朝都城在陕西咸阳,西汉都城在长安(陕西西安),东汉都城在河南洛阳,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 C 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 D 项错误,B 项正确。6(2016连云港联考)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重视对基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