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近年来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高校院所等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一、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深入推进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该意见指导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3年、2014年先后批准设立两个批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共
2、24个。其中,第一批14个,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四省市;第二批10个,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石家庄、厦门、株洲等10个城市。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领域12个重点方向。总体看,通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工作,大大促进了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各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投融资政策、人才资金扶持、市场开拓机制、国际化发展机制、相关组织保障等多方面的措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良好效果,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产业链不断完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3、。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集群内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前沿和关键技术产业化;聚焦集群内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相关配套能力建设;聚焦集群内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支持各地结合优势、特色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 加快科技人才向县域集聚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突出为民目标、科技属性、特派特色,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继续选派一批科
4、技人才服务县域基层。创新选派模式,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选派与基层需求有机结合,拓宽来源渠道,做好精准对接。用好利益共同体模式,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组织科技特派员知识技能培训,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创新实体。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将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作为其本人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的重要参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完善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在县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
5、提升县域创新管理服务能力。支持县域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增强企业家创新活力、创业动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加强对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提升农民职业技能。鼓励农业企业依托科技、信息、品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围绕县域科技创新需求培养人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鼓
6、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服务县域基层,推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等乡土科技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激励政策,强化制度创新,充分激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建设国家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加强三区科技人才服务。每年继续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县选派科技人才20000名,精准输送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紧缺人才,面向返乡农民工、本土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等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员不少于2500人。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根据县域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精英人才落户县域创新创业,开展成果应用转化和传帮带工作。采取与高等学校、科
7、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灵活合作等方式,加强农业农村创新人才和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三、 创新驱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在县域普及。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县域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等,促进城市与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服务向县域延伸。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县域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成果,促进农业
8、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综合节能等技术在县域应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提升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效能。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普活动站(室、中心)、科技图书室等基层科普基地建设,提升使用效能。推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中小学科普实验室等建设,提升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和科技社团的纽带作用,扶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分校),深入开展农业
9、科技教育、就业创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拓展社会治理场景应用。强化科技为民惠民。鼓励有条件的县域构建集管理、资源和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平台,缓解教育和医疗城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面向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典型应用示范,加强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科技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升级支持力度,研发寒旱地区免水冲、微水冲等厕所改造关键技术,开发轻简化、无害化卫厕改造及粪污处理装备与产品。针对农村畜禽
10、粪污、秸秆污染严重,生活废弃物集中处理难等问题,开展农村固体有机废弃物智能复配和协同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把县域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县域依托科技活动周、全民科普日、科技列车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宣传科学知识,加快提升县域群众科学素质,服务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四、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一)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
11、,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二)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
12、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三)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四)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
13、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五)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其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
14、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五、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
15、优势,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
16、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形成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制约国防科技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
17、强大支撑。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国防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六、 强化县域创新基础条件支撑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整合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加大对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
18、范区园区建设的支持。鼓励全国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深入县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转化推广,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向县域开放。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县域依托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县域作为统筹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单元,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共用。推动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科技服
19、务。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壮大市场化社会服务力量,强化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等的科技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加大金融对县域创新的支持力度。健全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创新,助力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加大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模式,为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域按照一区一主题原则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职业农民培
20、训以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或国家级园区。建设星创天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载体,整合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资源,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建设一批星创天地,加快农村创新创业。七、 科技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瞄准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新兴技术应用,攻克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推动优良品种、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在乡村应用
21、。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成果定期征集发布机制,征集农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对乡村产业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志智双扶,提升脱贫县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夯实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科技帮扶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一体谋划、协同推进。精准对接脱贫县发展科技需求,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等开展科技服务。鼓励在脱贫县建立科技小院、专家大院、农科驿站等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向脱贫地区转
22、移转化。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面向西部10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工作,做实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平台园区、科普宣传五个全覆盖,推动重点帮扶县产业振兴。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与对口支援机制。强化新时期东西部科技合作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援疆、科技援藏、科技援青、科技入滇、科技支宁、科技兴蒙等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建与合作。聚焦西部县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
23、优化帮扶方式,选择东部优势创新资源开展跨区域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推动对口地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帮扶实效。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面向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特色粮油、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特色果蔬、特色畜禽等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加强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瞄准农业农村产业中的重点问题,深入挖掘园区和县域实际需求,加快创新成果在园区和县域转化应用,构建典型应用场景,探索科技有效供给、成果转化服务、园区提质增效、人才进乡入村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推进科技精准帮扶结对。推动国
2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与脱贫地区精准对接。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发挥人才、成果、平台、信息等资源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八、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技术进步有力推动发现科学规律。要明确支撑发
25、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