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126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2000 年 3 月第 14 卷第 1 期总 39 期北京联台大学JournalatBeijingUnnUnveityMar2000V0【14No1SumNo.39?迈向现代化的古都北京?北京刀一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张宝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1lz3|白 p 弓摘要北京由于地处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区相通的特殊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枢纽地区.新石器时代,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就在这里有了初步交汇.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不断在这里进行交流与融合.从战国时起,就

2、有多民族在这里进行贸易.魏晋以后,大量少数民族在这里定居,与汉旋杂处.北京上升为奎目政治中心之后,更加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垒国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兼容井蓄,博大精深,堪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典范的文化资源和人才汇集的智力资源,是北京最为珍贵的资源优势,是完最其垒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知识经济中等职能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关键词 北京 ;中原民族; 北方民族;文化融合;文化中【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 0310(2000)Ol 一 003705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燕山之南,是从华北平原通过燕山山地的几条天然通道去往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必经之地.由于其独特的

3、地理位置,历史上是华北,东北和内蒙三大地理单元民族集中接触融合的地方,自古就是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狩猎民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不仅更加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中心,而且成为全国南北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1 殷商以前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的初步交汇从考古发现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北京地区就已开始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接触.如,平谷县上宅和北蟪头遗址,时代均距今六七千年,代表着北京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宅文化,该文化早期与内蒙东部和辽宁西部的早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晚期与北方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而又区别

4、于红山等文化遗址,表现出地方文化的鲜明特点,是早期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个中问类型.又如,昌平县的雪山遗址,其一期文化大约距今 6000 多年,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都有相似之处.类似的遗址,还有昌平县林场,马坊和密云县燕落寨等多处.说明北京地处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汇接处,南北两种文化都对这一地区发生了影响.夏,商时期,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东北平原之间,通过燕山山脉的古北口,喜峰口,南口等天然通道,已经展开了文化交流,在燕山以北地区发现多处具有典型商朝铜器特点的青铜收稿日期19991225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燕山地区经济开发进程及民旗关系演变研究“

5、(94CZS005)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张宝秀 (1964 一). 女,山东即墨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教学与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北埝头考古队:北京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发掘.北京文物与考古,第 3 辑,1992 年,第 931 页.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 (第 1 卷).北京:中国书店.1994 年.北京联合大学 2000 年 3 月器.有的还刻有商代铭文.从考古发掘看,北京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类型主要是夏家店下层文化

6、.这种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兼渔猎,畜牧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一种早期的青铜器文化,主要分布在辽西,内蒙东南部以及燕山南北地区.北京地处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南缘与中原夏商文化密切接触的地带.当时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方国古燕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境内.古燕国与商王朝有着往来,在一定程度上臣属于商王朝.由上可知,殷商以前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文化已在北京地区有了初步的交汇,但是以北方民族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为主.2 西周至战国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周武王灭商以后,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 年)在华北平原北端今北京地区分封了燕和蓟两个诸侯国,其中封召公于燕,封帝尧之后亦说是黄帝之后于蓟这表

7、明中原华夏民族的统治势力已正式北达今北京地区.燕国统治中心本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附近,蓟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春秋中期,燕兼并了蓟,迁都至交通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蓟城春秋,战国时期,燕北主要为山戎,东胡活动地区.山戎和东胡不断越过燕山攻打山南的燕国燕国成为“战国七雄“ 之一以后 ,曾北却东胡千余里,修筑长城,并沿长城设置上各,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长城经今延庆县西境,从燕山北缘今河北省赤城,沽源,丰宁,围场县境内穿过.有史以来,北京北部连通华北,内蒙,东北三大地区的燕山地区第一次被正式纳入中原国家的版图.燕都蓟城地处南达中原北通塞外的交通要道上,已成为“天下名都“之一,是燕山南北各民

8、族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北方民族出产的名马,牛羊,旃裘,筋角等畜产品,自北而南经燕国运往内地,中原及燕地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及生产工具又经这里传到北方各地.这里的文化习俗既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又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燕地居民朴实敦厚,勇武慷慨,执侠仗义之风,此时已屡见记载总之,自西周中原华夏民族的统治势力正式北达今北京地区以后,直至战国时期,800 多年的时间,蓟城一直是诸侯国的都城,北京地区的文化主流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近,同时也深受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3 秦至五代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不断深入交流与融合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以后,蓟城成为统一国家东北边境一个地区性

9、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秦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所修北边长城加以修缮并连接起来,筑成了,东西长达万余里的秦长城,以防范北方古老的以游牧射猎为生的匈奴族.两汉时期,燕地北界塞外为匈奴和东胡的两个分支乌桓及鲜卑人所据.他们与汉有友好往来,也常骚扰汉边.东汉时,由于这些游牧民族连年侵扰,中原帝国的北界不得不南缩至燕山中部今独石口,滦平,宽城一线.在和平时期,燕地汉民与北方民族仍然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当时作为地区贸易中心的蓟城,市场上不仅有中原的产品,也有乌桓,鲜卑,夫余,秽貉,朝鲜等北方和东北民族的皮毛,牲畜等.秦汉以前,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居于燕地的边塞地区.而东汉末至北朝,将近 400 年的时间,

10、随着蓟城由中原封建统一帝国的东北边疆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转变为北方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乌桓,鲜卑等北方民族人口开始进入幽州地区,与当地汉民错居杂处,走上逐渐融合的道路.魏晋时期,幽州地区已有内附的乌桓,鲜卑部落杂居.十六国时期,北方处于动乱阶段,许多少数民族投入逐鹿中原的纷争,纷纷建立地方性政权.幽州地区频繁易手,鲜卑,羯,氐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先后占据蓟城.可以说,这是北方民族南下经今北京地区进而控制中原的先兆.这一时期,虽然居民主体仍是汉人,但民族成分和人口数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民族混居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人塞的各族人民不断吸收汉族文化,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

11、过渡.汉化较深的鲜卑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以后,为了防范北方的奚,契丹,柔然等民族,仿照秦汉修筑长城,并为其后东魏,北齐,北周各朝所效仿.今北京地区北部长城的走向基本与北齐长城一致.由于北魏统治者本身就来自草原,加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第 14 卷第 1 期张宝秀:北京中原与北方民麓文化融台的中心 39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北魏政权与北边各民族的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隋唐时期,中原统一国家再建,北京再度成为其东北部一个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也是南北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先后有多次东北及北方的突厥,奚,契丹

12、,朝鲜,室韦等民族人口迁居幽州地区及蓟城的记录.唐天定年间从幽州起兵发动“安史之乱 “的安禄山本人即是一个无姓杂胡,他懂得多种民族语言,其亲兵多是同罗,契丹,奚,室韦等少数民族.北方民族也常常到幽州进行贸易,如奚对唐每岁朝贡不绝“, 还到幽州和长安与唐进行贸易.当时,幽州的居民主要是汉族,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此时,幽州已成为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经济交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场所.唐末,幽州陷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五代中期,公元 936 年,后唐大将石敬塘将包括幽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总之,自秦历经两汉,魏,西晋,十六国,北朝至隋唐,今北京地区的蓟城或者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的一个军事重

13、镇和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前方基地,一直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居民成分虽以汉族为主,但始终为多民族杂处之地,是一个民族的大融炉.而且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4 辽至民国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的彻底交融崛起于西辽河上游的鲜卑族后裔契丹,在割得燕云十六州以后,突破长城界限,将燕山内外融为一体.由于深知幽蓟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立即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随着契丹人的大量移入,辽南京地区更加成为民族杂居区,居民主要有汉人,契丹人,室韦人,渤海人等,南北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加快,深度加强.出使辽朝的北宋使臣路振在其乘轺录中记:“燕京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

14、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辽史?太宗记载,会同三年(940 年 )十二月 ,太宗下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出现契丹皇室与汉 ,渤海人通婚现象,当地婚俗等习俗也受到契丹族的一定影响.辽南京不仅是中原内地与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枢纽,与高丽,西夏以及西域之间也有商业联系,是南北,内外经济文化交往的一个中心.南京也吸引着中原各地的汉族豪富和文人前来寻求仕途.辽南京揭开了北京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历史序幕.继辽之后,兴起于东北松花江上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占据了燕京.在夺得北半个中国之后,为了便于控制中原地区,金于 1153 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北

15、京成为统治北半个中国的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中都城及其周围迁入了许多女真人,居民以汉人与女真人为主,契丹,奚族,渤海等多民族杂处.女真人南迁以后,深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并与汉人通婚,宫廷礼仪也效仿汉制.兴起于漠北的蒙古族在统一全国以后,于1272 年正式将其统治中心从蒙古高原迁至燕京,并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郊外,以金代的离宫大宁宫为中心,建起更加辉煌壮丽的新都城元大都.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南北,中外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全面和深入.大都城的修建,就是除了汉人以外,还有蒙古,女真以及中亚色目等民族的匠人共同参与的,所以大都的宫殿建筑虽以中原汉族王朝的传统风格为主,同时也体现出一些蒙古族和其他少

16、数民族的特色,如宫殿多为木结构,外观采用汉族传统的雕梁画栋,红漆门窗楹柱,而内部的布置多采用蒙古族传统的毡帐式摆设.又如建有多处鹿顶殿,圆顶殿,畏吾儿殿等其他民族的宫殿建筑.元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壮丽的一座城市,颇受马可?波罗等来华的西方人士的赞美.大都是元朝最大的商业中心,汇集有国内外的大量奇珍异宝.日本,高丽,安南,缅,暹等国常派使臣前来,元大都设有专门接待各国使节的外交机构会同馆.元代 1233 年就在燕京创立了高等学府国子学,开始是蒙古族学生在此学习汉语.汉族学生在此学习蒙语,后来国子学对传播中原的宋儒理学,加强汉,蒙,回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不仅蒙族文化,习俗受到

17、汉族的影响,而且汉族语言等方面也受到蒙族的影响,如北京的街巷称为胡同,而“胡同“ 一词来自蒙语,原意是“水井“的意思.明洪武元年(1368 年), 明朝军队攻克元大都,少数蒙族贵族退回蒙古草原,大多数蒙古人留在了内地,从事农业生产,逐渐与汉族人同化.正如明入丘浚所言:“国初平定,凡蒙古色目人散处诸欧阳修等:新唐书(卷 219,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北京联合大学 2000 年 3 月州者,多已更姓易名.杂处民间“,“久之固已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别识之也.“终明一代,北方的蒙古各部虽然有时与明朝通贡和好,但基本上长期与明朝对峙,不断南下攻掠,对明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御蒙古,明

18、朝不仅以重兵驻守北平,而且非常重视修筑北方长城和加强长城的防务,尤其是永乐迁都北京以后.明长城墙体高大坚实,外包青砖,城上备置火炮.戚继光还创建了长城之上既可庇护军士免受风吹雨淋又可贮藏军火器具以备急需的骑墙空心敌台.明朝可谓把我国长城建筑的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北京地区的长城即为明代所修.明朝大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汉蒙两族人民的正常往来.元明之际,由于战争原因,北京地区人口减少.所以明朝政府实行了迁移人口填充京师的政策,这使得南北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使北京真正成为荟萃全国各地文化和人才的中央都城.明人于慎行在其古山笔麈(卷 12)中描述:万历时,“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

19、.营卫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就四方之中,会稽之民十得四五“.说明江南人口大量迁来北京.北京回回,阿拉伯,女真等流动人口也较多.明代,北京的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有时学生达上万人.学生来源除了皇帝指派的“官生“ 和地方选拔的“民生 “以外,还有外来留学生,即“边徼属裔以及海外君长,梯航相望,遣子人学,附之官生.“固北京还设有四译馆,培养蒙,藏,维,傣,缅甸,梵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也从事翻译工作.北京城内商业贸易非常活跃,如成化时,“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然市肆贸迁,皆四方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继明之后,人主中原建立清朝的又是一个东北民族,即女真人的后裔满族.满族统治者深知北方的蒙古生性强悍,世为中原劲敌,早在人关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