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 第三部分1-6 大洋洲和南极洲练习 中图版必修1一、单项选择题(2009合肥5月)读下列四国地形剖面示意图,图示四个国家中,有三个面积居于世界前六位,另一个是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国家依次是()A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巴西B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C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美国D孟加拉国巴西印度美国【解析】根据题中信息“面积居于世界前六位”(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尼、巴基斯坦);再结合四个国家地形剖面图特征,可判断分别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答案】C2关于图中a、b、c、d四
2、条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a山脉位于两大洲的分界线上Bb山脉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地Cc山脉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d山脉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解析】图中a、b、c、d四条山脉分别是乌拉尔山、大分水岭、西高止山和阿巴拉契亚山。【答案】A(2009河南5月)2009年2月7日,下图所示地区南部发生森林火灾,干热的大风使大火迅速蔓延,造成上万人无家可归。与此同时,图中北部地区则洪水泛滥,350毫米的雨量导致大水冲进城镇,淹没农田。读图,完成34题。3关于火灾多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B气候终年炎热干燥C经济落后,人口稀少D此时农民正为播种小麦作准备【解析】2
3、月,澳大利亚农民正为播种小麦作准备。【答案】D4沿经线方向从火灾多发地到洪水区()A自然带更替主要表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B年降水量逐渐增多C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当日的昼长逐渐变长【解析】沿经线方向从火灾多发地到洪水区,是逐渐靠近太阳直射点的过程,因此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答案】C(2008德州5月)下图为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5甲地附近海域的洋流可能是()A巴西暖流B东澳大利亚暖流C日本暖流 D加利福尼亚寒流【解析】由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但在巴西沿岸,该地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之间,与图示不符。因而可断定它位于澳大利亚东部。B选项正确
4、。【答案】B6在丁地可采取东水西调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产高产和稳产。若实施调水工程,乙、丙两地区间最合理的工程是()A利用地势,开渠自流 B逐级抽水C架设“水桥” D开凿输水管道【解析】在大分水岭实施调水,最好是开凿输水管道。【答案】D7下列有关甲、乙、丁三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丁地比甲地日较差大B甲地比丁地太阳辐射强C甲地比丁地气温高是因为海拔低D乙地比甲地降水多是受海洋的影响【解析】甲位于沿海,乙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丁位于内陆,丁的日较差比甲地要大。【答案】A(2009皖南5月八校)读下图,回答89题。8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B两国都有
5、大牧场放牧业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解析】甲是澳大利亚,其工业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答案】D9造成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到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国土面积:乙国比甲国大ABCD【解析】两阴影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两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洋流影响力不同以及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甲图气候区面积小于乙图。【答案】D(2008常州2月)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当地时间2007年4月2日7时19分(北京时间4月2日4时39分),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所引发的山体滑坡
6、和海啸,造成至少3人丧生,多人失踪。据此完成1011题。10所罗门群岛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时间,可计算出所罗门群岛位于160E,位于半球分界线上的地区,无半球之分。又由于赤道横穿苏门答腊岛,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南半球。【答案】C11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解析】所罗门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答案】B(2009石家庄3月)下图示意世界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内变化及方向,读图回答1215题。12图示四地,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7、()A B C D【解析】根据题意可判断出地位于赤道上,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地位于南极点,故D为正确选项。【答案】D13关于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B物体的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力影响大C锋面活动频繁D地球自转线速度在四地中最小【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位于赤道上,故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故A项正确。【答案】A14地所在大陆()A可见袋鼠、鸭嘴兽等动物B煤、铁资源丰富C终年盛行东北风D7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解析】地所在大陆为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故B项正确;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盛行东南风,C项错误;7月为南极地区的冬季,气温极低,温度不可能高于0,故D项
8、错误;袋鼠、鸭嘴兽是澳大利亚大陆特有的动物,故A项错误。【答案】B15关于地和地的比较,正确的是()A两地的天然植被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两地的日出、日落方位不同C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不同D两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解析】因为、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C(2010山西太原2月)20082009年澳大利亚“中华年”活动再掀高潮,中国多个文化演出团体相继在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巡演。据此并读图回答1617题。16.造成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A地降水与东南信风无关B地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A地西海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B地沿岸受暖流影
9、响,增温增湿A B C D【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A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故错误;其他各项都正确。【答案】A17图示地区的西部海域是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航行路线其中的一段(第25次南极科考自2008年10月20日开始,2009年1月底结束),选择经过此海域前往南极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此海域海水盐度低,水温高B此海域海面平静,无洋流流经C航行距离短D顺风顺水航行,能节省燃料【解析】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西部,再到达南极地区。根据地理知识可知,此航行路线大致沿同一条经线向南航行,航行距离短。【答案】C二、综合题182008福州12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10、2006年,由于发生严重旱情,澳大利亚的小麦、大麦和油莱产量降幅超过60%,截止2007年6月30日澳大利亚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将因此直接减少0.5个百分点。材料二(1)图中阴影P处属于_气候,成因是_。(2)当a处盛行西北风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向B图中b区域正值剪羊毛时节C图中城市炎热多雨Dc岛屿上的河流正值汛期(3)是该国首都_,是_洋岸边的港口城市_,b区域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_。(4)M和N处的自然带有何差异?为什么?_。【解析】本题结合澳大利亚轮廓图,综合考查了该国的位置、形状、气候、河流、农业、城市等地理知识,综合性较强。澳大利亚四面临海,独占一个
11、大陆,地理特征具有独特性,在回答第(1)、(4)题时,应特别注意地形、洋流、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与发展的影响,P地处于大分水岭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M、N虽纬度位置相当,但分别位于大陆的东西岸,海洋位置及寒暖流、地形等影响的差异导致气候的差异,所以自然带也表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荒漠的区别。第(2)题应明确:当澳大利亚西北季风环流区盛行西北风时,应为南半球夏季(1月份最典型),此时,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为逆时针流向;b为墨累达令盆地,其混合农业在此时应正值放牧绵羊时节;城市为悉尼,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故炎热多雨;c岛屿是塔斯马尼亚岛,属于
12、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为均匀,因而河流没有明显的汛期。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达,但受东部大分水岭雨影效应的影响,b区域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应是灌溉水源不足。【答案】(1)热带雨林纬度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沛;沿岸暖流增温增湿。(2)C(3)堪培拉印度珀斯灌溉水源不足(4)M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N为热带荒漠带。原因是:M地处于大陆东岸,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形成了亚热带湿润气候;N地处于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且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19(2009郑州5月)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3、。材料一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侯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5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材料二墨累达令河流域重要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1)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分析这样做对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_。(2)针对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_。(3)为解决墨累达令河流域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简析该流域以东地区水量丰富的原因。_。【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干旱与半干旱气侯”“农业需要
14、灌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降水少而使河流对下游地区尤为重要。从材料二可看出,在墨累达令河上中游建了很多水库,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缺水是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中最应关注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如节水、调水、防治水污染、农业结构调整等。第(3)题,大分水岭以东为海洋水汽到陆地来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答案】(1)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沿海地区水质。(2)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实施跨流域调水以调剂余缺;种植耐旱作物等。(3)大分水岭以东地区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水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