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00339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的审计策略 陈友山 农业银行审计局上海分局 摘 要: 近年来, 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涉及担保圈 (链) 的企业, 一旦出现一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就极易引发风险迅速传递、蔓延至担保圈 (链) 上的其他企业, 进而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针对担保圈 (链) 的治理已成为关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遏制不良贷款抬头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商业银行担保圈 (链) 形成的原因和风险入手, 分析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识别和化解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的审计策略。中国银监会 2014 年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

2、厅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 通知针对我国部分地区企业担保圈导致的信贷风险暴露, 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较大风险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严格准入、专项排查、抱团帮扶、核销处置、监测预警”的管理要求。通知出台后, 各金融机构针对担保圈 (链) 贷款也陆续出台了包括信贷准入、风险防范和化解、预警监管、资本约束等多项信贷政策, 但由于担保圈 (链) 贷款具有隐蔽性、传导性、再生性强的特征, 商业银行针对担保圈 (链) 的贷款风险必须要持续、深入地进行治理。一、担保圈 (链) 成因及风险分析(一) 成因。担保圈 (链) 是指由多家 (两个或两个以上) 法人客户通过相互担

3、保、连环担保、联合担保、循环担保而产生的环状、链状担保结构。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担保圈、担保链、混合担保网络等。担保圈 (链)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整体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的。首先, 商业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质押、保证等增信措施, 而商贸类企业、中小企业大都实体资产较少, 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抵押、质押的风控要求, 继而寻求由股权关联、产业行业关联、资金流转关联上存在较高依存度的相关企业作为保证担保人, 向银行申请授信融资。其次, 部分融资企业依赖关联担保, 放大担保用信额度, 套取银行资金挪用于非主业经营。第三, 地方性融资担保公司收费较高, 并且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或交

4、纳保证金方提供担保, 使融资企业转而寻求条件宽松的关联企业进行担保。综上, 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相互担保、连环担保、联合担保、循环担保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主要方式, 从而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担保圈 (链) 。(二) 担保圈 (链) 的风险分析。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状态下, 担保圈 (链) 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自2014 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结构性、周期性、内生性矛盾进一步显现, 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处于担保圈 (链) 的某一个借款企业出现风险后, 信用风险和代偿风险会

5、迅速蔓延至整个担保圈 (链) 的企业, 进而可能形成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 (链) 信用风险, 阻断担保圈 (链) 信用风险的传导和蔓延, 中国银监会 2014 年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 各家金融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防范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的机制, 有的金融机构将化解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作为信贷管理的重点。笔者所在的商业银行也针对担保圈 (链) 信用风险出台了多项制度举措, 从信贷准入、风险防范和化解、预警监管、资本约束、限额管理、制定压降计划、定期排查、风险审计等多个方面强化

6、监管。从治理手段上看, 机制建设、执行较为全面, 但从治理的过程上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治理效果上看, 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仍隐性存在。二、商业银行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基层支行缺乏风险意识, 对担保圈 (链) 的风险没有充分重视。商业银行基层支行主观上对担保圈 (链) 风险没有充分重视, 主要表现在:第一, 对第一还款来源重视程度不足。基层支行普遍存在“有担保低风险”、“多人担保没风险”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基层支行在对借款人授信额度核定上不客观、不审慎, 没有从借款人生产经营规模、实际经营需要出发, 而是仅仅通过对担保人担保理论能力上进行简单测算

7、得出授信额度理论值, 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借款人授信额度。不审慎的信贷文化导致过度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担保圈 (链) 贷款上。第二, 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审核”缺位。担保圈 (链) 贷款的风险在于其贷款用途不真实, 并非用于借款企业生产经营所需, “贷款挪用”常常演化为信用风险。基层支行信贷尽职调查、贷后监管流于形式, 重放轻管, 注重贷款短期收息所带来的利润, 忽视贷款隐性的风险。如前所述, 担保圈 (链) 的形成在于其“利益链”的高度相关, 而“利益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贷款资金流向“利益链”的相关企业, 而并非用于借款企业生产经营, “脱离经营实需”的借款常常蕴含了巨大的偿付风险。第三, 基

8、层支行缺乏退出担保圈 (链) 贷款的动力, 担保圈 (链) 实质退出不力。基层支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终端环节, 业绩考核压力巨大, 在经济下行、监管趋严、信贷审批条件趋紧的外部环境下, 新增贷款投放非常困难, 对担保圈 (链) 贷款“惜退”现象普遍存在。第四, 基层支行隐瞒掩盖担保圈 (链) 既有事实风险。对于出现事实风险的担保圈 (链) 的贷款, 部分基层支行存在“假退出”“假化解”的现象。通过“借新还旧”“收回再贷”“贷款置换”“变更用信主体”等方式延缓风险暴露。(二) 缺乏识别能力, 对担保圈 (链) 不能全面、有效地进行揭示。商业银行基层支行客观上也存在识别能力有限, 对担保圈 (链

9、) 不能充分识别, 有效揭示。主要表现在:第一, 担保圈 (链) 贷款分布不局限一个区域或一家银行, 而区域差异、行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导致基层支行针对担保圈 (链) 不能充分识别, 针对担保圈 (链) 所选用的信贷策略也各有不同, 导致对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的治理无法步调一致。甚至在出现风险时, 由于各行步调的不一致,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个圈 (链) 风险的扩大和释放。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同一商业银行内部基层支行之间对于担保圈 (链) 信息不对称, 导致基层支行不能全面掌握担保圈 (链) 的信息。第二, 担保圈 (链) 企业具有隐蔽性, 基层支行识别能力有限, 难以有效识别担保圈 (链

10、) 的企业。担保圈 (链) 的相关企业在应对商业银行治理上, 利用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特点, 逐步呈现跨区域、跨行进行联保、互保的特征。其隐蔽性进一步增强,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识别难度。第三, 商业银行对担保圈企业的数据挖掘手段单一。目前商业银行大都通过人民银行征信查询来收集整理借款人、担保人的信息, 受征信查询的限制, 商业银行无法查询到除借款人、担保人以外的关联担保等信息, 无法对担保圈进行有效识别。三、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如何识别和化解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通过对担保圈 (链) 形成的原因、商业银行在治理担保圈 (链) 贷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笔者建议, 通过商业银行内部审

11、计, 利用专业化数据挖掘整理, 对基层行涉及担保圈 (链) 的贷款进行甄别、分析、判断, 并提出审计整改意见, 能够破解基层支行对担保圈 (链) 贷款治理不力的种种难点。具体如下:(一) 内部审计要总揽全局, 全面掌握担保圈 (链) 信息。第一, 内部审计要总揽全局, 对全行范围内涉嫌担保圈 (链) 贷款进行信息筛选甄别收集整理。在信息筛选阶段注意四大关联信息的掌握, 包括股权信息关联、业务链关联、资金流向关联、担保关联。在信息甄别阶段要追根溯源, 找到担保圈的核心企业和短板企业。对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内外部信息、融资担保信息进行核查, 把握核心企业的信息有助于有效揭示担保圈核心风险。对短

12、板企业信息的把握有助于发现担保圈 (链) 潜在的风险引爆点。第二, 针对担保圈 (链) 关联企业关联性隐蔽的特点, 内部审计人员要在依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经验判断的同时, 依靠“互联网”“大数据”, 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审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 抽丝剥茧找到担保圈 (链) 关联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 综合运用人行征信信息查询、工商信息查询、法院诉讼执行信息、裁判文书网、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等, 依托银行现有信贷管理系统绘制担保圈图谱, 厘清担保关系, 切断担保链条, 将原来复杂的担保圈分割为数个独立、封闭不交叉的小规模担保圈, 再因圈施策、因户施策, 逐一制定破解之策。(

13、二) 内部审计要对标对表, 加强基层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担保圈 (链) 的特点和风险状况, 结合行业政策, 合理判断违约概率, 设置分类标准进行担保圈 (链) 分类。根据风险分类的结果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设置风险隔离防火墙, 尽最大可能隔离风险, 防止风险传染扩散。担保圈 (链) 贷款的核心风险在于担保圈 (链) “核心企业”“短板企业”潜在风险的引爆, 内部审计人员要抓住“核心企业”“短板企业”的实际风险, 将担保圈 (链) 分为高、中、低档, 分别制定处置预案。对于高风险担保圈 (链) 贷款, 制定一户一策的风险处置方案, 并将风险处置方案的内容嵌入对基层支行制度执行情

14、况的检查内容中去。对于中低风险担保圈贷款, 根据客户具体情况、治理情况, 向基层经营行提出管理建议, 要求其做到分类管理, 有保有压。针对基层支行采取种种手段隐瞒掩盖担保圈 (链) 贷款风险暴露的, 严格依纪依规处理。(三) 内部审计要提出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督促经营行有效化解担保圈 (链) 风险。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 要根据不同情况, 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督促经营行及时、有效地化解担保圈 (链) 风险。第一, 要严格准入, 合理授用信, 控制风险源头。经营行在办理法人客户授信业务时,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办法, 科学测算企业用信需求, 将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额度控制和

15、信贷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 优先采用抵质押担保或无关联关系客户提供的优质保证担保, 严格控制新增担保圈贷款, 逐步降低担保圈业务占比, 从源头上防范担保圈风险。第二, 要明确重点, 加强风险监控。各级行要重点监控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所涉及的担保圈风险, 尤其是以铜加工、钢贸、煤炭、纺织化纤、批发以及低端制造等行业企业为主的担保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原则, 综合运用各项风险化解措施, 不断控制和化解担保圈风险。第三, 要实施一圈一策, 及时化解担保圈 (链) 风险。对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 但属于战略新兴、节能环保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 或有市场、有客户、有核心竞争

16、力、有科技含量的企业, 可通过重新评估贷款期限、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等方式,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最大限度地保全债权;对于市场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一般, 或偿债能力不佳、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关联关系过于复杂, 或圈内企业存在违约记录的客户, 可通过增加抵质押物、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措施积极压缩收回贷款;对于市场发展前景不佳甚至属于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 或资金无盘活希望、有贷款诈骗嫌疑, 甚至躲避还款、逃废银行债务的, 要及时采取诉讼手段, 保全资产, 减少损失。(四) 内部审计要“回头看”, 督促整改落实, 反思审计缺陷。对担保圈 (链) 的治理是长期和持续的, 因此对该项工作开展审计也要进行“

17、回头看”。第一, 针对审计提出的关于担保圈 (链) 的审计建议的利用情况要回头看。审计建议不仅仅是针对担保圈 (链) 贷款潜在风险出具的审计意见, 更是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状况、业务规范情况出具的评价, 也是对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足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一定要重视审计意见, 否则对担保圈 (链) 的专项审计将流于形式。第二, 审计要注重整改落实。在问题整改方面应侧重被审计单位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和总结、对整改措施的布置和安排、对整改效果的评价和分享, 而不能重处罚轻整改。第三, 审计人员不仅仅对被审计单位整改进行“回头看”, 也要结合“回头看”反思审视自身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担保圈 (链) 的“利益链条”进行揭示, 对担保圈 (链) 的核心企业和短板企业的风险进行监测, 深入剖析担保圈 (链) 的潜在风险, 提炼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促进商业银行机制建设、内控文化建设、流程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 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发挥审计价值的同时, 为商业银行稳健行远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