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练2016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讲与练2016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zip讲与练2016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zip
2016070503121.ppt
2016070503122.ppt
2016070503123.ppt
201607050315.DOC
201607050316.DOC
201607050317.DOC
201607050318.DOC
  • 全部
    • 2016070503121.ppt--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22.ppt--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23.ppt--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5.DOC--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6.DOC--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7.DOC--点击预览
    • 20160705031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经济成长历程专题 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 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随堂训练 ·知能巩固 03创新课堂 ·高效学案 01课 时 作 业警示 易错 ·技法总结 0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 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 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随堂训练 ·知能巩固 03创新课堂 ·高效学案 01课 时 作 业警示 易错 ·技法总结 0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 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与素能培养03 案例实录 ·规范答题 01时空坐标 ·纵向成线04热点话题 ·全新讲练 02 专题归纳 ·知识整合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真题演练 人民版考纲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4·广东文综)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问题。由“唐代”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以判断这描述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下,国家分配的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所以买卖国家分配的土地是违法的。 “违法卖买”恰恰说明均田制走向瓦解。故正确答案为 C 项。A 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 项分封制与均田制无关;D 项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变化。故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2.(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图片分为两部分,一是图片内容显示了当时祭祀仪式的壮观,二是图片中的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结合两部分可知图片的核心信息与农业有关。A 项只反映了图片的表面信息,不是核心信息,故排除。B 项错误,该项与题目没有关系。C 项与图片反映的农业信息相关,故 C 项正确。D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答案:C3.(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2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 《诗》 《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农业的关系。题干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民要术》的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神农、尧、舜都非常重视农业耕作;《诗》 《书》等儒家经典也教导人们要重视农业耕作,这样才能国富民安,因此 A 项正确。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了改造生产工具和改革农业技术的意义,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体现了历法与农业的关系,由以上分析可见,B、C、D 三项只反映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 B、C、D 三项均可排除。答案:A4.(2014·重庆文综)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不平衡性缩小,这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选 B 项。材料没有提到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也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更不能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B5.(2013·安徽文综)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3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 B 项正确。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 A、C 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 D 项错误。答案:B6.(2013·海南单科)上图反映的是(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 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答案:B考纲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7.(2014·大纲文综)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A 项正确。织造和浆染都属于纺织业,都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的市场需求,4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抑商政策的信息,C、D 两项错误。答案:A8.(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 B 项。A、C 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 D 项。答案:B9.(2013·北京文综)1985 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2 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 C 项。A、B 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 项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答案:C10.(2013·福建文综)《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 , “不得别入诸色” ,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 B。答案:B11.(2013·四川文综)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 ,可用排除法解答。5A 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 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 项中“《说文解字》 ”是东汉许慎的著作,仅“有关纺织产品的字”不足以支持题干材料。故 A、B、D 三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 “祭祀蚕神”说明纺织业地位重要,故 C 项正确。答案:C切入点 关注“三农”问题 1.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成就举世瞩目。回顾历史,中国农民以勤劳勇敢著称,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曾经创造和支撑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的群体,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却长期处于受剥削、受欺压的弱势地位,其根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封闭、分散和缺乏组织性B.地主阶级拥有武装力量,对农民进行镇压C.国家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D.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分散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公共意识缺乏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本质是封闭和分散性,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民众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答案:A切入点 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B6切入点 主干知识: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家庭手工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 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家庭棉纺织业作为农户的副业的情况,A、B、C三项正确。答案:D切入点 核心概念:小农经济 4.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 ,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答案:B切入点 东西文明的交融 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如果 2015 年暑假期间小明参加丝绸之路观光活动,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 )7A.新疆坎儿井遗址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C.出土的唐代白瓷 D.宋代活字印制佛经解析:宋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被林立的政权阻断,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海上实现,故选 D。答案:D切入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新材料 6.哆啦 A 梦参加 CCTV 的“开心辞典”答题,被“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什么”的题目难住了,打电话向你求助,你觉得应该是( )A.瓷都景德镇的白瓷 B.精美的丝织品印染品C.唐代越窑的精美青瓷 D.精湛的青铜器铸造艺术答案:C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4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真题演练 人民版考纲考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4·重庆文综)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 D 项。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 A、B 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 C 项。答案:D2.(2014·江苏单科)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故 A 项正确。B、D 两项与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规定矛盾;C 项与“置市令”矛盾。答案:A3.(2014·山东文综)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2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户籍名称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不是唐宋时期,故 A 项错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户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正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表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应是逐渐松弛,故 D 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手工业户,这些手工业户需要把手工业品作为商品卖到市场上去,进而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C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材料中的“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表明交子是民间贸易的一种凭证,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交子的使用导致了民间的商业纠纷现象,并不能说明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交子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四川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 D 项错误。答案:A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外贸易以及对“出超” “入超”等概念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清初实施海禁以前,在民间贸易中外国货物比较普遍,外国钱币使用较多。根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 A 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没有提到外币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B 项错误;外国货物很少,谈不上冲击自然经济,C 项错误;材料也没提到民间贸易对清廷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A6.(2014·福建文综)乾隆以后,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3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关东每年有二三千只商船到上海去;二是一年三次把豆、麦、杂粟运到上海。这反映出商品经济繁荣,故 A 项说法正确。从关东到上海可以看出长途贩运发达,故 B 项说法正确。从主要贩运的豆、麦、杂粟可以看出关东与上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故 C 项说法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国策,故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7.(2013·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 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 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 D。答案:D8.(2013·江苏单科)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 B 项正确。A 项错在“完全”二字,C 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答案:B考纲考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9.(2014·大纲文综)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 ,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4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的标准享乐,其奢侈日甚” ,这说明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 项正确。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转变,A 项错误。商人是社会的少数人群体,其“倡乐”不能说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B 项错误。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 项错误。答案:D10.(2014·江苏单科)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实施一直延续到清朝,故 A 项错误;巡抚涂泽民只是在得到皇帝准许的情况下,对明初的“海禁”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并附有较多禁制,故 B项正确;C 项与“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11.(2013·广东文综)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 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 B 项不正确。D 项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 ,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12.(2013·浙江文综)唐文宗太和六年(832 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5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僭越” ,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政治地位低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 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绝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13.(2013·山东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 “敢犯令,没人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 D 项。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D14.(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6——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1058 年 700 万贯 175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1077 年 879 万贯 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三段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农商的主张及政策的变化。材料一:主要对比说明孟子和商鞅各自的农商主张及影响。材料二:主要说明西汉武帝抑商的原因及表现。材料三:主要说明宋代商税征收规定及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中“一列平视”可看出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则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认为农业是本,商业为末,这与当时生产力低下、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有关。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信息看,汉武帝采取了征收资产税和奖励告发的措施,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的其他措施,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对商人穿衣和出行的限制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从表格信息看,宋代商税收入不断增加,原因在于宋代对商业的重视和适当减免商业税。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切入点 文学作品中的商人 71.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明清商人小说》中曾经指出:“三言” 、“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 “四大家庭”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反映了( )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A.①③④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明清商人小说》 ”、 “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 、 “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商业活动活跃,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②④正确。①③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 B 项。答案:B切入点 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末晋商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对晋商兴起的正确理解是( )A.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的结果B.是明清民营手工业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果C.商业发展兴起以地域与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D.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解析:本题通过电视剧《走西口》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明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故 C 项符合题意。8答案:C切入点 主干知识:海禁政策 3.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它强化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西方。答案:A4.有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B.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C.为了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深层原因解析: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绝对外贸易。答案:A切入点 核心概念:重农抑商 5.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 ,而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老板” ,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封建王朝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朝奉”和“老板”的含义。前者是与官府联系密切的人,后者则是纯粹的商人。徽商称呼的取舍本质原因是当时舆论导向和评判标准所致。答案:B切入点 新史观——文明史观 6.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地被淹没了,翻翻史书,除郑和外再没有航9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A.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B.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D. “重农”比不过“重商”观念解析:C、D 两项表述明显错误,A、B 相比,A 项是内因,是根源,故选 A。答案:A1课时作业 1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 间 : 45分 钟 满 分 :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5·晋中模拟)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必须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其上层建筑。A、B、C 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答案:D2.(2015·上海八校调研)《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水平 D.劳力短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说明了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饱暖,故 C 项正确。A 项指男耕女织,反映了材料的表象,未能说明小农生产经营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材料未涉及社会制度和劳力短缺,排除 B、D项。答案:C3.(2015·江西吉安一中期中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大量荒地的开垦 B.铁犁牛耕的出现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答案为 B 项。A、C、D 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B4.(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2十者可以衣帛矣。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与二者表述相关的选项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两个材料涉及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及其脆弱性的描述。故选 C。答案:C5.(2015·山东滨州期末考试)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连续性 D.脆弱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看,农民勤奋辛苦劳作收入仍不能应对繁重的赋税,不得以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债。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D6.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材料中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 ,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的倒退,所以不能说是科学的解决办法,①说法错误;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 ,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④。通过材料分析,海瑞、丘浚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较客观些,据此本题选②③,①④错误。答案:B7.(2015·太原模拟)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 “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3见, “庭院经济”(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解析:“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反映了庭院经济多种经营的特点,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了庭院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C8.(2015·江苏无锡一中期中考试)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它的特点(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D.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解析: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生活用品和武器,供官府、贵族消费,不投放市场,因此 D 项不是其特点,故符合题目要求。答案:D9.(2015·北京丰台期末考试)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 B.春秋战国、唐朝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 D.隋唐时期、清朝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记忆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手工业勃然兴起;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故选 A。答案:A10.(2015·呼和浩特阶段考试)以下对古代中国“匠户”制度评价正确的是( )A.匠户制度推动家庭手工业发展B.有的朝代匠户没有人身自由C.匠户制度导致官营手工业兴起D.匠户制度催生了民营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匠户是为官营手工业服务的,与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无关,故 A、D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兴起于夏商周时期,而匠户制度建立于元朝,故 C 项错误。在元朝,匠户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4故 B 项正确。答案:B11.(2015·江西吉安一中期中考试)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注意题目要求是按商品化的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入市场,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全部投放市场,故答案为 B。答案:B12.(2015·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 “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题干“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选项 D 中体现的现象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的现象,大户给小户报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选 D。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朝代粮食亩产量(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总面积 北方 南方春秋战国91 (全国) 614.8 2.3 94%秦汉 117 (全国) 1 048.35 5.72 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5稻谷)隋唐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1 450.92 6.42 3.21 3.21 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 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 ,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8 分)(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 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从亩产、人均数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第(2)题不管分析哪种都要有史实做依托;第(3)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答案:(1)①粮食亩产水平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减少。(2)可信: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不可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 “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3)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②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③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6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解字》: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8 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6 分)(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6 分)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第(2)问应注意从产品交易量、质量、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三个方面说明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第(3)问应结合设问从“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方面去分析。答案:(1)官营手工业。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