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718133.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34.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35.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36.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37.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38.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97.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逍遥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增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2、把握文旨,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领略庄子散文想象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词语:怒、志、覆、培、阏、奚、穷、适、致。2、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以学为先 自主生疑学法指导:1、依据《新学案》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全文,给生字注音,记录困惑,养成注音、质疑好习惯。3、再读课文,直至能流畅朗读课文并背诵。4、结合课下注释,在文中圈出重点字词并试推断词义,疏理字词句,说出每段大意。5、说出并整理词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教材助读:1.拼写下列字词的拼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正色邪(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蜩( ) 学鸠( ) 決( )起而飞 抢( )榆枋 宿舂( )粮晦朔( ) 蟪蛄( ) 大椿( ) 穷发( )之北 斥鴳( ) 数仞( )翱翔( ) 蓬蒿( ) 泠然( ) 沮( )丧 数数( )然 恶( )乎待2.作者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 《盗跖》 《胠箧》 ,以诋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 《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3、资料链接(1)解题:“逍遥”也写作“消摇” ,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 、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2)背景资料: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 “窃 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与之为伍;“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此景,他写出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 《庄子》 ,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先生称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二、自主疏通课文,完成对加点字的解释,写出划线句句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逍遥游》【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教学单】大约在公元前 369 年, “天崩地坼” (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 ,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 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 棵在清风夜唳 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读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1、那么,庄子主要写及了哪些物象来表达逍遥观?鲲鹏,蜩,学鸠、斥鴳,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2、作者用了一个字把这些物象联结在一起,哪个字?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他 们都在笑什么?——笑其不逍遥。4、庄子认为谁是逍遥的? 为什么?都没有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境界。因为庄子认为达到逍遥境界的标志是“无所待” 。二、逐段细读2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 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 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 小:朝菌 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汤之问棘 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 ,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 地笑了。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 (张默生)3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 ,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5、读第三段: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由“斯已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 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 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但却“未数数然也” 。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6、齐读第三段 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 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7、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8、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 ,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 ,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4所谓“无已” ,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10、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 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 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 (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 (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 无己 无所待 (真逍遥) 11、标题详解: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12、了解了庄子的逍遥观后,思考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 “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三、深化思考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 ,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有浪漫色彩。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現一个无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但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5哀。四、总结: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 , “有己”则“有待” ,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 “无名” 。所谓“无己” ,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 ,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 “无功” “无名” ,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 ,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 、“无己”的“道德”修 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 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2、专家的看法: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 ,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63、你的看法如何?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 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反思】:1《逍遥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增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2、把握文旨,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领略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思想纵横,气势非凡,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第二课时以学为主 自主生疑一、解读文本(一)理清文本思路第一步:阅读题目及第一节回答问题1.读题目,你心目中的“逍遥”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2. 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他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请抄录文中句子。鲲鹏形体之大的语句:如何飞上高空(《齐谐》书里的语句):3. 鲲鹏之所以飞上高空,有所待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有所待(依靠,凭借)的是:4. 这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明确:5. 本节中,作者还列举了哪些事物说明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并非逍遥。列举其他事物:6.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的?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7.作者是如何批驳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说明什么?庄子说:这说明:第二步:阅读第二节,回答问 题。1. 作者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文中的话回答:观点: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了哪些列子?事例,小年:大年:大小之辩的是:3.根据你的理解,他们逍遥吗?明确:第三步:阅读第三节回答问题。1. 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人物?他们是:2. 在作者眼里他们逍遥么?明确:3. 作者心目中真正逍遥的是哪三类人?明确:2因为他们(用文中的词语):(二)局部赏析:1.文章共几次写到大鹏?2.综合这几次写作,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大鹏?请摘录文中大鹏起飞时句子。语句:给你的印象是:3. 为了与大鹏对比,还写了哪些事物?4.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大鹏:其它:5.你心目中的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心目中的庄子:庄子与大鹏有何相似之处?(三) 。小结文章主旨:文章共写了三类事物,动物,它们分别是:植物,它们分别是:人物,他们分别是:他们的生长或行为都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 ) ”才是真正的逍遥。(四)艺术手法赏析1.作者善用比喻,例如:2.善用寓言故事:例如:3.善用夸张,例如:4.想象丰富,例如:写大鹏的南徙作者用( )等一系列词语写出大鹏飞时的壮阔镜像。5.夹叙夹议,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句子:二、自主生疑同伴互助 探究展学[研读探究]一、针对预习中“我的疑问”进行交流解疑课后反思:1逍遥游第二课时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学生翻译(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 ”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最后一段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分解一、前面五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 “比” “合” “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 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 ,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 于“有己” 。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 所谓“无己” ,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 ,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 ,忘记荣辱得失,俯 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2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2.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三个笑,第一个 在第四节:“蜩与学鸠笑之曰:……”第二个在第六节:“斥鴳笑之曰:……”第三个在第七节:“宋荣子犹然笑之……”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反对.反驳3.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 “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4.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 ,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 (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5.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应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并非外在的表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 术特点 3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 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 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 ,一“抟” , “三千里” , “九万里” , “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 1 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附1《逍遥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增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2、把握文旨,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领略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思想纵横,气势非凡,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第三课时延伸拓展 巩固练习[课内知识点检测]1、写出句中通假字(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 (6)而御六气之辩( )(7)旬有五日而后反( )(8)汤之问棘也是已(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1)怒而飞 怒: (2) 是鸟也 是: (3)志怪者也 志: (4)海运将徙于南冥也 徙:(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以: (6)则风斯在下矣 斯: (7)莫之夭阏者 莫:(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 (9)之二虫又何知 之:(10)众人匹之 匹: (11)而后乃今培风 培:(12)彼且奚适 奚: (13)乃今将图南 图:(14)适莽苍者 适: (15)三餐而反 反:(16) 置杯焉则胶 胶: (17)绝云气 绝:(18)乘天地之正 乘: (19)此亦飞之至也 至:(20)以久特闻 特: (21)穷发之北 穷:(22)恶乎待哉 恶: (23)知效一官 知: 效:(24)行比一乡 比: (25)而征一国 而:(2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 劝:(27)定乎内外之分 分: (28)斯已也 已:(29)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30)犹有所待者 待:3、.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用法:其: ① 其翼若垂天之云(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彼其于世( )② 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而: ①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⑥ 而御六气之辩 ( )⑦ 而征一国者( )2之: ①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而莫之夭阏者( )④ 之二虫又何知( )⑤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仿照例句,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例: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名词作动词,打算。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5、解释下列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并翻译。(1)南冥者,天池也。 (2) 《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8)去以六月息者也 6、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只解释古义)(1)腹犹果然。 果然:(2)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3)众人匹之 众人: (4)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5)神人无功。 无功:7、请解释一词多义(1)若: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②若入前为寿( )③君既若见录( )(2)是: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觉今是而昨非( )(3)斯:①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4)志:①《齐谐》者,志怪者也( )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④博闻强志( )(5)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6)修:①乃重修岳阳楼( ) ②未有知其修者(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 ) ④修书一封( )8、翻译下面固定句式(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课后反思:1《逍遥游》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诵读全文,正字音。徙(xǐ ) 坳(ào )堂 抟(tuán) 夭(yāo ) 阏(è) 蜩(tiáo ) 决(xuè)起而飞 舂(chōng)米 蟪(huì )蛄 (gū) 斥鴳(yàn) 数(shuò)数然 泠(líng)然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 ,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 369——前 286) ,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 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 ,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计 52 篇,今存 33 篇,其中内篇 7,外篇 15 ,杂篇 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2.学生完成下列内 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齐谐》者,志怪者也。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二) 、1.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2.学生完成下列内 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①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2)翻译下列句子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3.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4.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三) 、1.学生自由朗读“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 ”2.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3.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 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 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 是不逍遥的。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2.整理课文中“之” “而”的用法。五 发导学案、布置预习。预习文章最后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