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9882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第 l7 卷第 2 期2006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JournaloftheGuangxiInstituteofSocialism)V01.17No.2May.2006,Ok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钱宗范刘琼芳(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1;2.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摘要】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和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彼此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了华夏文化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形成民族凝聚力,共同创造历史文化的诸特点,并就当今加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

2、设提出了研究意见.【关键词】民族关系民族凝聚力仁政多元一体【中围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06)02005002民族凝聚力是当今学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问题之一.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人民具有的团结力,向心力,统一力,凝聚力.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种政治力量,虽然产生过矛盾和斗争,产生过冲突和分裂,但是祖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始终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维护团结,要求统一,同分裂民族,分裂祖国,侵略祖国,妄图亡我中华的反动势力和外来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

3、安全,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自五千多年前炎黄时期开创文明历史以来,历史文明从未中断,从未被任何外国所灭亡,伟大的华夏文明一代一代不断继承发展,创造了今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延绵五千年世世不绝的伟大中华文明;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两千两百多年历史中,中国虽也有分裂的时期,但统一的时期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期不足三分之一,而且越到后来,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的局面越巩固.试看今日的世界,很多地方还不太平,诸如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海地,南斯拉夫,俄罗斯车臣地区等等,战争时起,民族和宗教冲突严重,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唯独社会主义中国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得到世界人民的称羡和赞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取得的,但是和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发扬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发扬民族凝聚力,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着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十几年前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l 理论.所谓“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是指中华民族中的

5、各民族虽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起源,但在祖国的多民族的大家族内,自古以来形成了你来我往,我来你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21“2 费孝通先生关于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各民族始终团结统一,保持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的原因,这是一个卓见.正如着名史学家戴逸先生所说:这一理论“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把大陆学术界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211212 本文在费先生提供的思路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诸特点作进一步研究,以深入探索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原因,以为当代加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启迪.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

6、:1.交错杂居.不可分离先秦时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起源形成,中华文化形成和奠基的时期.特别是历年八百的周代,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四书五经 “以及孔子 ,孟子,老子等思想家,教育家都产生于这个时期,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在这个时期奠定了基础.所以,探究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对了解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收稿日期:200507 一 l8作者简介:钱宗范,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琼芳,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师.第 l7 卷第 2 期2006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JournaloftheC,ugxiInstitute0fSocialism

7、)Vo1.17No.2May.2OO6商周时期,居于中原地区文化先进的民族称为华夏族.华夏族是以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代,商代和周代的主体民族夏族,商族和周族为核心,加上和周族结成姻亲或同盟关系的封国及部落方国的一个总的称呼.华夏族的形成约在西周中期.华夏的称呼已见于当时的文献诗经等古书.由于华夏族居于中原地区,位于当时人们观念中的天下之中,华夏族建立的周王朝及其姻亲的封国便自称为“ 中国 “,所以 “中国“一名 ,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猫当然,当时的“中国“, 主要指由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建立的周王朝及其姻亲分封的诸侯国家,与今天包含中华民族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其含义还有不同.除了华夏族以外

8、,在中原地区和四周地区,还散布着蛮,夷,戎,狄,这是华夏国家对一些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外,东南沿海,岭南地区还有百越民族,东北黑龙江流域,还有肃慎族.这些都是我国当时的少数民族.传统看法认为:夷在东方 ,蛮在南方,戎在西方,狄在北方,所以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夷除主要居于东方外,还有南夷,西夷,北夷;蛮主要住在南方外,中原地区也有蛮;戎在西方和北方较多,但也有东戎,南戎;狄族绝大部分居于北方,但中原也有少数狄人.在中原地区,当时耕地还未连成一片,是山林川泽和野兽出没的荒凉地区,把若干个文明先进区域阻隔了开来,华夏族居住的是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而

9、其四周的山,林,川,泽之地,常居住着蛮,夷,戎,狄.所以,当时周王和诸侯国的国君,常娶戎,狄族的女子为妻,再有,卫庄公在卫国的都城内,都能望得见戎人居住的城邑.因此,便形成了历史上的各族交错杂居,彼此依存,不可分离的局面.2.修德抚远.因俗而治从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华夏族(汉族)的中央政权,对四周少数民族一向采取修德抚远,因俗而治的政策.这一政策对维护中央政权的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叶公问政.子日:近者悦,远者来“. 孔子是主张用德治来安抚远方的少数民族,以巩固统治的.他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只有德治,才能取得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尤如众星环绕北辰一样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孔子的学说是对周代民族政策的客观反映和总结.从周代以来,我国中央王朝的传统政策是“因俗而治“, 即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便沿用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治理地方,并不强迫少数民族改变原有的制度和习俗.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动人的事例:周初姜尚分封到齐国,“因其俗, 简其礼“, 即沿用齐地原有的习俗制度,并简化机构规章进行治理,结果齐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周朝在那里的统治得以巩固,齐国很快发展成为东方主要的经济发达的诸侯国家;而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分封到鲁国,“ 变其俗 ,革其礼 “,强行改变当地人

11、民的习惯制度,将周代的制度强加在当地人民头上,结果鲁国社会长期不得稳定,民族矛盾尖锐,鲁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齐国.因俗而治是周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后来为汉,唐,明,清等封建王朝所继承.唐宋时代实行的羁縻制,明清时代实行的土司土官制度,都是当时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因俗而治“ 的表现形式,对当时巩固封建统一,增加民族凝聚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你来我往,和亲通婚你来我往,我来你往,通过和亲通婚,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或几个民族之间结成姻亲之好,达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谈到和亲,人们就会想到西汉元帝时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

12、嫁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故事.人们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深为王昭君崇高的品德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也为当时实现了汉匈两大民族的和平而感到欣慰.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和亲通婚在古代对化解民族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增加民族之间的团结力凝聚力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其实,两大民族实行和亲,达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事例,是史不绝书的.早在五千年前,姬姓的黄帝在征服了姜姓的炎帝之后,姬姜两族就实行世代通婚,结成亲密的联盟,统一了黄河流域,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亲通婚一直沿袭到明清甚至近代.清代统治者实行“满蒙联姻“, 清代的皇帝和贵族常娶蒙古族的女子为妻,满蒙贵

13、族常常一起狩猎,饮宴,出征,亲亲之情化解了民族间的矛盾,增强了民族间的团结,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押在民间,各个不同民族之间,互相通婚,不断融合,成为习俗.就以广西来讲,聚居环江县的毛南族中,谭姓占总人口的80%以上 ,谭姓一族公认他们的先祖是谭三孝,据清乾隆五十三年(1778) 留下来的石碑谭代家谱,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立的 谭三孝墓碑,道光年间谭氏墓碑所载,谭三孝是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人,明代嘉靖年间迁到广西毛难山乡,和当地土着居民苗族结盟,通婚,联姻,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的毛南族.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各民族是在你来我往,我来你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断的相互学习吸

14、收,通婚融合所形成的历史规律.b1,479 一今天社会主义的广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和长期通婚所形成的各民族亲亲之情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分不开的.4.学习先进.共创和谐祖国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向先进文化学习,共同创造和谐,团结,凝聚的民族关系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结成了共生共荣的和谐的民族关系.众所周知,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老一辈着名史学家郭沫若曾说过:“仁“( 的思51第 l7 卷第 2 期2006 年 5 月广西社会主义学

15、院(JournaloftheGuangxiInstituteofSocialism)V01.17No.2May.2006想)不一定是孔子创造发明的,却是孔子第一个大力宣传的.那么,“仁“ 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的呢? 我们经研究后证明,“仁 “的思想首先起源于夷族,又是夷族的君主首先力行了“仁政 “,取得了人民的拥护.说文段注:“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汉书 ?地理志:“东夷天性柔顺“,这些记载,均表明古代的夷族具有较高的文化,而夷族的文化又以“ 仁“的思想习俗为特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仁“的思想并在政治生活中大力推行的君主,是西周初年夷族建立的国家徐国的君主徐堰王.史载:“徐夷僭号

16、,乃卒于九夷,以代宗周,西至于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子主之.(偃王 )处黄池东 ,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所以徐偃王行仁义之政是在周穆王时代,比孔子和孟子要早四,五百年,可见“仁“ 的思想首先发生于三千年前的今天的山东和淮河流域以北的徐,淮夷地区,后来为孔子等所学习继承,发展成为着名的“仁“ 的思想.孔子是鲁国人,约生活在徐偃王之后四百年,当时夷族仍保存了先进的文化,孔子毕生“学而不厌“,“好古敏以求之“.鲁国境内和附近地区,都是夷族聚居区,他便向东夷族学文化.当时东夷族小国君主郯子深通古代的礼制文化,孔子谦逊地“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日:吾闻之,天子失官,

17、学在四夷,犹信“. 孔子还想住到夷族地区去,学习夷族文化,“ 子欲居九夷.“ 由此可见,孔子第一个大力宣传 “仁“的思想和“仁政 “的政治主张,始于东方的夷族,孔子是向徐偃王,郯子等夷族君主学过来的.后来孟子说了一段着名的话:“舜生于诸冯,迁于页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 ,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说明了原来为中华民族尊为古代圣贤的大舜和周文王,原本是东夷,西夷的首领,后来他们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先祖,因为夷族文化本来就很先进,后来又和华夏族相互学习吸收,相互通婚融合,他们的文化“得志行乎中国

18、 “,即在华夏大地上得到继承,弘扬和推行,他们也就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圣君由上论述可知,我国所以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维持了联合,团结,统一的局面,我国各民族之间所以自古以来保持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和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关系分不开的.交错杂居,不可分离;修德抚远 ,因俗而治;你来我往,和亲通婚;学习先进,共创和谐这四个特点既是中国传统民族关系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强大的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因.今天,历史已跨入新世纪,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和谐,安定,繁荣,文明,幸福,进步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如何在新世纪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

19、力,共建各族和谐幸福的小康社会呢?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继续弘扬民族先祖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以和谐,团结,凝聚,克己,为人,利他,恭敬,谦让,互助,合作,爱民,爱乡,爱国为内容的古代的仁学思想,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增加人民和民族间的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2】戴逸等.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钱宗范等.春秋战国史话【M】.

20、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4】钱宗范.康乾盛世三皇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5】钱宗范等.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上接第 39 页)的问题,寻求增强组织活力的方法和途径.二是通过各种载体把组织活动与广大成员的愿望结合起来,使领导的意图真正变成广大成员的自觉行为.三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把党派形成各种思路,方针,决策进行组织落实,提高组织化程度,避免流于形式.四是要注意总结推广经验典型,使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集体有温暖,工作有激情.要把提高组织活力与提高参政党整体能力相结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参政党凝聚力,活力和影响力相结合,把民主党派真正建设成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环境和任务的高素质的参政党.总之,参政党能力建设是民主党派一项重要的任务,52责任编辑:李艺需要长期的思想准备和艰苦努力,需要高屋建瓴,长抓不懈.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理论要有高度,研究要有深度,决策要有强度,实施要有力度.我们要把参政党能力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要把参政党能力建设与参政党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参政议政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参政党能力建设的规律性.我们要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在锻炼中成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参政党能力,参政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责任编辑:农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