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活动中体悟品德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展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养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时机,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觉察、自行推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适应的构成
2、。一、角色扮演 认知内涵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表达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好、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能够让学生本人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历为根底而设计出的教育方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社会中的角色认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鼓舞,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
3、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本人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遭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认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本人的零花钱,做到节约节约。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能够让学生本人来模仿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遭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苦,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二、合作辩论 体悟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到达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
4、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纳辩论的方式处理征询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考虑,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推断才能和道德行为才能。“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建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买票”情境:讲述的是公共汽车内,围绕身高1.22米的小孩是否该买票的事情,售票员和父亲持两种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讨论区
5、分是非,明白如何样的行为才是诚信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才能和认知水平。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拟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关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由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才能差,特别容易入迷而耽误学习。那么学生的方法呢?是受不了引诱仍然逆反心理作祟?以致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辞别不良生活适应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本人的看法,最后进展总结和正确引导,确信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考虑,擅长辩论,如此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征询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三、知行结合 体悟内涵思
6、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认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展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构成道德评价的才能,促进道德素养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小孩的期望特别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四周的人和事,对别人的劳动无感谢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适应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效劳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别人,明白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
7、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效劳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认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苦,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觉察征询题、处理征询题的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认识。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化含义。同时也理解到农业消费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确实是“做中学”的一种表达,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四、换位体验
8、内化认识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加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态,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受,并记下开场到完毕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苦。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设这些劳动者是本人的亲人,本人的态度会如何样?假设本人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本人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得凡事不要只为本人着想,只图本人爽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的开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本身和外界的互相作用来实现的。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敏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时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认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才能,从而加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