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 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 数据新闻创设了一种通往现实认知的新的“视觉框架”(visual frame),由此引申出框架分析中一个亟待突破的理论命题“视觉框架分析”(visual framing analysis)。在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中,“视觉框架”的生产本质上取决于五种具体的内在关联的修辞实践数据修辞、关系修辞、时间修辞、空间修辞和交互修辞。正是在西方话语极为隐蔽的视觉“标出”行为中,中国在视觉意义上被推向海德格尔特别批判的“异化的共在”状态,并最终被建构为全球语境中的“数据他者”(the data other)。这一过程既是在数
2、据维度上展开的,又是通过视觉修辞实践(visual rhetorics)完成的。关键词: 数据新闻; 涉华报道; 视觉框架; 视觉修辞; 视觉框架分析; 数据他者; China in Western Data Journalism: Searching for an Analytic Framework of Visual Frame Based on Visual RhetoricLiu Tao Abstract: Data journalism has established a new visual frame that leads our cognition. In reports o
3、n China,the production of the visual frame depends particularly on five rhetorical practices,including data rhetoric,relation rhetoric,time rhetoric,space rhetoric,and interaction rhetoric. Just by visual markedprocess,China,along the dimension of data,has been constructed as data otherin the global
4、 discursive context.Such a process has been going on not only along the dimension of data,but also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visual rhetoric. Fromverbal frame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to visual frameof data journalism,a new form of power,namely data power,has to be highlighted,which has been explored
5、and practiced by western media.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继承了两种古老的新闻实践遗产信息图(infographics)和计算机辅助报道(CAR)”,1从而将数据推向新闻表达的主体位置。2012 年,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莉莲博内格鲁(Liliana Bounegru)和露西钱伯斯(Lucy Chambers)合编了当今数据新闻实务与研究的集大成者数据新闻手册,认为“数据新闻并非是将数据作为一种寻找故事或增强趣味性的表达手段”,而是直接注重对数据本身的挖掘和价值呈现。2由此可见,所谓数据新闻,强调从数据中挖掘新闻的一种新闻生产实践和领域。数
6、据(data)的主要形态是数字(number),同时也包含文字、图表、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数据形态。为了探索一种更有助于公众理解和接受的数据叙述方式,可视化(visualization)便成为数据新闻展示和输出的基本方式。尽管数据新闻的内涵莫衷一是,但都强调“以可视化作为其主要的呈现方式”,即强调“将复杂、抽象、难懂的数据转换为形象、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3卫报数据新闻平台“数据博客”前任主编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在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数据新闻=80%的汗水+10%的灵感+10%的呈现。4在数据呈现方式上,罗杰斯特别强调可视化实践的
7、必要性,进而在可视化意义上将数据新闻界定为“一个将电子表格、图形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全新领域”。5米可劳伦兹(Mirko Lorenz)指出了数据新闻生产的三个关键步骤:数据筛选、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并认为可视化是目前数据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新闻讲述形式。6梅甘奈特(Megan Knight)在对前期文献梳理和分析基础上指出,尽管数据新闻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所有文献的共同点都强调图像元素(graphics)和可视化过程(visualization)”。7纵观当下的数据新闻生产景观,已经很难想象未经可视化表现的数据新闻产品。自 2009 年卫报“数据博客”开创以来,可视化便成为数据新闻的基本特
8、征和表达趋势。作为国内数据新闻生产的主要引领者,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认为:“按我的标准,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段呈现的新闻才叫数据新闻。”8一份针对国内五大数据新闻栏目新华网数据新闻、网易数读、财新数字说、搜狐数字之道、澎湃美数课的全样本调查发现,所有新闻报道都诉诸可视化的展示方式,其中 96.8%的数据新闻采用了相对比较复杂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具体包括静态表格、信息图、时间轴、交互地图、3D 动画、设计游戏。9可见,数据新闻的两个最大特征就是数据化(datalization)和可视化(visualization):前者回应新闻的主体问题,即通过数据开展新闻报道;后者强调新闻的表现形式问题
9、,即在视觉意义上对数据关系的生产与重构。因此,相对于传统新闻的表征体系,数据新闻在两个维度符号主体和表现方式上拓展了新闻的观念,而这不能不提到数据新闻的视觉形式问题。一、问题提出:一种重构现实的“视觉框架”传统新闻的主体叙述方式是语言,数据新闻的最终产品形态是一套视觉符号系统。图像主导了数据新闻的主体叙述逻辑。从语言逻辑到视觉逻辑,数据新闻表征的语法、形态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图像转向”。因此,如何从视觉维度上来把握数据新闻的表征和观念体系,这无疑超越了传统新闻基于语言文本的研究范式,并由此引出了数据新闻研究的可视化问题。在数据新闻的表征体系中,“数据分析的第一个战场是可视化,其目的就是揭示数
10、据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10可视化往往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可视化理念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和布局,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相对感性的、直观的、简洁的视觉认知系统,其结果就是尝试在视觉意义上接近现实,把握现实。尽管可视化有助于对问题的清晰呈现,但千万不能低估了可视化背后的话语生产与再造能力。可视化实际上是对数据的再结构化处理,从而在视觉意义上形成甚至再造了一种新的“数据关系”,而我们恰恰是通过这种被建构的“数据关系”来把握现实世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问题是:为何可视化?谁来可视化?如何可视化?这已经不单单指向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数据本身的真实呈现问题,而是涉及到数据新闻意义生产的视觉权力问题
11、。卫报的数据新闻中国拖累了世界经济采用泡泡图的视觉方式呈现中国贸易进口额与世界贸易出口额的数据关系(见图 1)。在可视化策略上,卫报制造了一幕寓意深刻的“拖累”(slowdown)意象:其他国家如高飞的气球浮于图表上方,中国深深地沉于图表下方,似有钳制其他国家经济腾飞之意。严格来说,导致各个国家贸易额变化的因素很多,这些数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经过可视化实践的数据重组与“美学想象”,卫报重新构造了一种通往现实认知的因果关系和原罪话语中国贸易进口额下降是导致其他国家经济出口额下降的“元凶”。类似的数据表征方式在西方数据新闻实践中比比皆是,这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可视化实践深层的图像意识形态问
12、题。尽管每个数据都有相对清晰的指涉对象和表征内容,然而可视化实践却建构了一个关于新闻的意义世界。换言之,经由可视化实践,数据新闻不仅在视觉意义上还原现实,还可以重构现实。数据新闻对现实世界的建构与再造,主体上是通过视觉而非语言方式实施的,这不能不提到可视化实践的标志性产品“视觉框架”(visual frame)。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把握,离不开一定的认知框架,因为框架意味着一种“阐释图式”(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11从符号学意义上讲,框架创设了一个巨大的“语义场”,本质上提供了一套有关意义生成的语境认知系统。12人们之所以按照特定的方式来接近、认识并把握事物,往往
13、是接受了特定认知框架的限定与引导。对于以视觉图像出场的数据新闻而言,可视化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对于特定的“视觉框架”的生产。所谓视觉框架,意为经由视觉化的观念、方式和途径建构的一种认知框架。不同于传统新闻认知的语言框架,视觉框架是一种符号化的视觉认知系统,强调借助视觉方式来限定符号思维的意义方向、重设符号意义的生成语境、搭建符号元素的勾连关系,其目的就是对特定话语的视觉化建构、展示与争夺。从语言框架到视觉框架,这是数据新闻面对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这一经典的新闻理论命题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思考,以及由此引申出框架分析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理论命题视觉框架分析(visual frami
14、ng analysis)。理解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其实就是考察社会争议(social arguments)在视觉意义上的建构方式和实践。探讨社会争议的“视觉建构”(visual construction)及其深层的视觉权力生产机制,这恰恰是视觉修辞(visual rhetorics)最为擅长的介入视角和关注问题。13在数据新闻的表征体系中,当数据以图像化的方式出场,最终经由可视化实践整合为特定意识形态规约下的视觉框架,这一过程必然是诉诸一定的视觉修辞行为。进一步讲,可视化本身意味着一场视觉修辞实践,而视觉框架一定是视觉意义上的修辞框架(rhetorical frame),即视觉修辞框架。拉尔夫
15、莱格勒(Ralph Lengler)和马丁埃普勒(Martin Eppler)在其著名的“可视化周期表”14中提到的“隐喻可视化”(metaphor visualization)和“策略可视化”(strategy visualization)更是直接道出了可视化实践的劝服意图和修辞本质。因此,对于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分析而言,如何选择数据?如何重组数据?如何生成数据关系?这些问题根本上都属于视觉修辞的研究范畴。所谓视觉修辞,意为借助图像化的方式开展“劝服性话语”生产的符号实践。当代文化“视觉转向”15以来,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开始关注视觉符号的修辞问题,也就是“从原来仅仅局限于线性认知逻辑的语言修辞
16、领域,转向研究以多维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新的修辞学领域”,16视觉修辞因此成为有别于语言修辞的另一种修辞范式。修辞的功能是劝说,强调对能指符号的策略性使用;修辞的内涵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法的功能”;17修辞的目的是在阅听者那里引发认同,“使一个团体获得某种授权的意志、计划、希望和前途”。18查理斯希尔(Charles A.Hill)和玛格丽特赫尔默斯(Marguerite Helmers)将视觉修辞界定为“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19与语言修辞不同,视觉建构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视觉意义上“赋予了争议生产的另一个维度:戏剧性和作用力”;20第二是
17、强调对某种劝服性的“修辞意象”(rhetorical image)或“认知意象”(mental image)的激活、征用或构造实践。21在数据新闻的争议建构实践中,争议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 Blair)所说的“视觉争议”(visual arguments),22而视觉修辞的基本原理就是对视觉框架的激活、发明与再造,从而沿着特定的视觉框架对“视觉争议”的策略性生产。总之,由于视觉修辞关注的是视觉符号的意义行为及其深层的语法体系,那么从视觉修辞的理论和方法视角切入并探究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无疑是一种合理的研究起点和理论假设。需要强调的是,探讨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必须立足
18、于两个基本前提修辞目的和问题语境,如此才能保证视觉框架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修辞目的决定了视觉框架的意义方向和话语观念;问题语境决定了视觉框架的认知对象和阐释空间。离开特定的修辞目的,视觉框架必然陷入泛泛而谈;离开既定的问题语境,视觉框架注定是难以把握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修辞目的和问题语境的把握上,关注的核心是西方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中国议题。“西方”与“中国”同时回应了视觉框架研究的修辞目的和问题语境:一方面,西方数据新闻的修辞目的指向“西方话语”,这使得相应的视觉框架比较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中国议题限定了数据新闻的问题语境,从而铺设了视觉框架分析相对明确
19、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空间。其实,关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框架分析,这近乎成为传播学研究非常流行的学术命题。23相关研究所涉议题主要包括 AIDS、24SARS、25流行病、26互联网问题、27气候变化、28反华事件、29西藏事件、30钓鱼岛问题、31极端宗教问题、32中国产品危机、33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事件34等等。所有的文献几乎传递了同一个声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逐年上升,涉华报道主要以负面为主,而西方主流媒体在框架策略上的差异并不显著。35那些被重点提及和论述的新闻框架包括责任框架、领导框架、冲突框架、后果框架、影响框架、发展框架、爱国框架、生态框架、人情伦理框架、意识形态框架等。本研
20、究立足于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但在研究视角和方法选择上,则尝试超越传统框架分析的基本操作范式,将数据新闻视为一种视觉文本,从视觉修辞的理论和方法视角把握西方数据新闻涉华报道的视觉框架,尤其是关注框架分析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框架识别(frame identification),36即从视觉修辞视角探讨视觉框架形成的微观修辞方法和策略。二、西方数据新闻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图景”为了揭示西方数据新闻涉华报道的视觉框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内容分析,以期明确西方数据新闻的关注议题和话语倾向,如此才能相对清晰地呈现涉华报道的修辞目的和问题语境,从而便于开展后续的视觉修辞实践研究。(一)研究方法与基本描述
21、本文从广义上界定涉华报道的文本范畴,不仅包括以中国为议题对象的数据新闻,还包括全球议题中与中国有关的数据新闻。本文检索发现,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数量自 2011 年以来呈总体上升的趋势。鉴于此,本文选取的数据新闻文本包含两部分:第一是选取了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9 月 1 日卫报和纽约时报两大权威媒体官网中的涉华新闻报道,依据“interactive”“multimedia”“graphic”“infographic”等关键词加“China”进行搜索;第二是选取全球编辑网络(Global Editor Network)主办的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22、 Awards)的全部获奖作品。37通过二次筛选和确认,共获得 112 个涉华数据新闻报道。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纽约时报和卫报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地缘因素,二者分别代表美国和英国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媒体;第二是专业因素,二者在数据新闻实践上具有全球影响力。具体来说,卫报于 2009 年成立全球第一个专业的数据新闻平台“数据博客”(Data Blog),同年成立并开放数据商店(data store),在数据新闻实践上全球瞩目;纽约时报是美国较早开展开放数据与数据新闻实践的代表性媒体,推出的 The Upshot 平台主打数据新闻,是美国报业数字化转型公认的领跑者。西方数据新闻
23、领域极负盛名的数据新闻手册将卫报和纽约时报视为全球数据新闻生产的两大巨头。38就媒体形态而言,卫报和纽约时报分别占据了总报道数量的 52%和 44%,其他媒体报道(包含 BBC、路透社)占 4%;就报道形式而言,静态信息图占 57%,交互地图占 38%,动态图表占 5%;根据报道对象范围而言,全球报道占 52%,共计 58个,中国报道占 48%,共计 54 个。总体看来,西方数据新闻对中国的关注,更多地是将中国置于全球比较的语境中进行审视,这无疑勾勒出了视觉框架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种语境结构和数据关系。(二)报道议题和报道倾向涉华报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角度,深刻影响着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西方数据新闻
24、报道的题材与数量依次是“经济”(29%)、“环境”(22%)、“政治”(21%)、“社会”(15%)、“文化”(6%)、“军事”(4%)和“其他”(2%)。图 2 揭示了西方数据新闻对中国议题的关注状况,其中经济、环境、政治、社会四个领域是西方媒体重点关注的议题。具体来说,经济议题主要关注中国贸易往来、股市风波、经济下行、贸易逆差、贸易外迁、信贷紧缩等;环境议题主要关注碳排放量、土壤污染、癌症村、环境工程抗议、城市污染、雾霾状况、全球碳补贴等;政治议题主要关注死刑数量、记者关押、妇女权利、全球信任指数、国家满意度、西藏问题、领导人家族网络等;社会议题主要关注富豪分布、医保现状、失业状况、教育不
25、均、技术鸿沟、消费低迷、天津爆炸案等;军事议题主要关注中国军费开支、领土安全等在对中国议题的报道倾向上,西方数据新闻延续了传统的报道策略和态度立场,总体上持负面立场:负面报道占到 66%,正面报道 21%,中性报道 13%。通过对卫报和纽约时报报道倾向的均质差异检验,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t=1.479,df=92,p=.166),39即二者在总体报道倾向上基本一致。可见,卫报与纽约时报的话语立场非常接近,所谓的“西方话语”是一个逼真的概念,并在整体上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三)国家互动的社会网络分析在中国形象建构上,中国被置于一种崭新的地缘叙事框架中,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数据
26、比较来揭示中国形象与中国议题。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中国与世界是如何互动的?中国被哪些国家推向全球秩序的劣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分析全球互动的社会网络。在 58 条全球议题报道中,每一条报道出现了多个国家的数据比较,我们假设这些国家之间彼此互动,每个国家的互动频次分别计为 1。为保证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可视性,本研究筛选的国家样本数为 70 个,最终建立 7070 的关系矩阵。40Ucinet6.0 中自带的 Netdraw2.084 工具绘制 70 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网络关系图(见图 3)。为了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频度,每个国家以圆点大小和线条表示:圆点越大表示该国家的中心度越高,即在网络中的活跃度
27、越高;线条越粗表示交往越频繁。根据这些国家的中心度状况,K-core 算法显示了 12 个分布序列,分别用不同的圆点大小表示。圆点大小相同的国家,表示其中心度基本相当,或者说处于同一个活跃度水平。本研究借助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来描述整个网络的关系结构。度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居于中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度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为美国(182)、日本(148)、俄罗斯(132)、韩国(129)、印度(122)、澳大利亚(113)、德国(105)、巴西(95)、英国(94)、加拿大(94)。显然,中国实际上是被这些度中心性较高的国家推向了全球秩序体系中的劣势
28、位置。综合参照各个国家在社会网络中的测量数据(节点度数、中间中心度、密度和度中心性),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巴西、英国、加拿大主体上搭建了中国负面形象生成的“全球语境”。换言之,也正是在与这些国家的数据比较中,中国在视觉意义上被抛弃了,毫无防备地坠入西方话语编织的数据深渊中。总之,相对于传统新闻的语言建构,西方数据新闻在“数据化”和“可视化”两个维度上“大做文章”,悄无声息地生产了某种隐性的、匿名的、生产性的劝服话语,从而在视觉意义上实现了对中国形象的“另类建构”(alternative construction)。之所以称为“另类建构”,主要是考虑到数据新闻和传统新
29、闻在涉华报道上的本质差别。通过对比分析卫报和纽约时报在涉华问题上的传统新闻报道和数据新闻报道,这种差别简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报道类型、报道观念、题材选择、框架构造四个层面。41第一,在报道类型上,传统新闻主要是事件报道,而数据新闻主要是主题或现象报道,前者体现为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新闻报道,后者则强调在数据意义上的一种新闻策划与新闻发现行为;第二,在报道观念上,传统新闻侧重对中国负面事件的直接呈现,而数据新闻则特别强调将中国置于一个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参照语境中,更多地是在相对意义上间接呈现;第三,在题材选择上,传统新闻最关注的题材依次是政治、经济、社会,而数据新闻则依次是经济、环境、政治;第四,
30、在框架构造上,传统新闻强调对某种认知框架的语言建构,框架识别和倾向相对比较容易识别,而数据新闻则在视觉意义上进行修辞建构,框架建构与认知相对比较隐晦和复杂。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新闻的涉华报道,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传递了一幅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中国图景”,这种差别并非简单的语言文字与视觉符号的表征差异,而是涉及到深层的新闻观念、框架机制和修辞实践的差异。因此,探讨西方数据新闻话语中“中国图景”的构建机制,无疑具有必要而积极的研究价值以及深层的理论探讨空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数据新闻的“另类建构”是在数据维度上延伸的,但又是借助视觉修辞实践完成的。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具体地把握西方数据新
31、闻涉华报道的视觉框架,也就是从视觉修辞原理上揭示西方话语生产的特点、方式与规律,这便涉及到视觉框架分析的微观修辞机制问题。三、图绘中国:西方数据新闻的视觉修辞框架从视觉修辞的理论与方法视角切入,探讨西方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这是本研究的立论起点和逻辑方向。本文在研究思路上主要是从西方数据新闻涉华报道的可视化行为切入,聚焦于整个修辞过程中的具体的修辞实践和修辞环节。为了厘清视觉修辞的具体环节和实践,客观上需要对视觉修辞过程进行必要的细化、拆解和确立,而这直接指向了可视化实践的构成体系修辞对象、修辞目标和修辞方法。具体来说,视觉修辞的对象是数据,如何选择、组织和呈现数据,这是视觉修辞框架确立的前提和
32、基础;视觉修辞的目标是重构一种新的数据关系,即通过数据关系来体现话语关系,因此数据关系决定了视觉修辞的意义方向与话语落点;视觉修辞的方法强调抵达特定的数据关系所需要的叙事策略和操作方案,尤其体现为对叙事学意义上的认知维度的确立时间和空间是两种最基本的认知维度,而交互实践(interactivity)则拓展了文本叙事的认知深度,因为交互行为其实就是在纵深维度上的一种数据整合方式。因此时间修辞、空间修辞、交互修辞便成为可视化过程中三种非常重要的叙事策略和操作方案。综合来看,从视觉修辞的对象、目标和方法来看,西方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可以从数据、关系、时间、空间、交互五个内在关联的微观修辞实践切入(见图
33、 4)。本研究接下来将立足于五种具体的修辞实践,分别探讨每一个修辞实践的符号行为及其深层的话语生产机制,以此完整地把握西方数据新闻涉华报道的视觉修辞框架。(一)数据:从数据“链条”到数据“拼图”数据是一种特别的信息形式,由于符合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逻辑传统,因此成为数据新闻中最核心的表达元素。其实,用数据说话,这也是传统新闻非常重视的话语方式,只不过数据新闻对其推崇程度更纯粹、更彻底、更系统而已。在传统的新闻叙事观念中,新闻的主体是人,新闻的终极落点是对个体生命及其深层社会议题的审视与关照。因此,数据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阐释关系,并且统摄在个体生命的遭际、沉浮与变迁中。换言之,数据并不是孤立的表
34、征对象,而是携带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与叙事功能。与此同时,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链条”,因果、推演、演绎、论证、归纳等认知手段铺设了数据“串联”的主体逻辑。然而,在数据新闻那里,数据一跃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甚至是唯一的新闻元素,它驱走了人物,模糊了背景,放逐了故事,拒绝了人文,只留下一幅视觉意义上的“数据狂想曲”。当数据从幕后走入前台,所有的数据只是作为表象存在,它拒绝了一切可能的质感、文化与社会状态,成为纯粹的自我指涉对象。如果说传统新闻的数据关系是一种逻辑“链条”,那数据新闻最终呈现的是一幅数据“拼图”。所谓数据“拼图”,意为数据之间并不存在推理、论证、因果、演绎等逻辑关系,而仅仅是一种简
35、单的、不朴素的、机械的类比和比较。可见,数据新闻割裂了传统新闻观念中数据之间的关联、深度与逻辑。当数据被置于一个扁平化的参照体系,数据之间只有大小之别、差异之分,传统新闻写作中特别推崇的人文话语在数据新闻的数据狂欢中全面退缩,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数据新闻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表达,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关于新闻表达的另类观念。具体来说,传统新闻极力把握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真相以及接近真相的方法或过程同等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新闻竭力呈现数据获取的整个脉络。数据新闻淡化了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方式,只是对数据“结果”的简单呈现。当数据存在的背景、过程与方法普遍“缺席”时,数据如何选择、如何组织、如何表征、如何
36、可视化就不单单是一个新闻认知行为,同时还是一个视觉修辞过程。换言之,在由数据驱动的新闻表征体系中,数据的选择、组织、布局和符号化过程都可能改写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这恰恰是视觉修辞在“数据”维度上的精妙“算计”。尽管每个数据的指涉对象和表征内容是清晰的、明确的,然而当所有数据聚合到一起并形成一面数据“拼图”,其实相当于赋予了数据一种新的阐释语境。语境不仅限定或引导事物意义的诠释方向,同时也直接参与事物意义的生产与建构。42严格来说,每个数据都有其原始的统计背景和存在语境,然而数据新闻则对数据进行了“再语境化”处理,即将数据从其原始的存在语境中剥离出来,转而置于一个由众多陌生的数据共同拼贴而成的比
37、照语境中。按照人类学家马里诺斯基的“语境论”,语境可以分为社会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主要指特定的社会文化系统,后者强调某种既定的存在场景。显然,数据新闻直接生产或再造了一种情景语境。艾洛塔拉斯(Eero Tarasti)特别指出,人为再造的语境往往弥漫着强烈的权力意图,并将其命名为“权力语境”。43当原本驻扎在社会语境中的数据被推向了人为构造的情景语境中,数据新闻通过视觉修辞方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项“语境置换”工程。当我们试图通过这道“数据薄纱”来接近并把握现实世界时,对数据以及重构的数据语境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无疑是必要的。由于可视化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性思维,而数据一旦插上视觉的翅膀,那它便以
38、一种强大的劝服方式主导、接管或误导人们的认知系统。因此,接近并确立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不能忽视数据本身的选择、组织、布局、符号化等修辞实践所制造的“视觉陷阱”。卫报的数据新闻城市室外污染图致力于在地图维度上呈现各个国家的空气污染数据。每个国家会选择不同地区作为数据监测对象,并用不同颜色的圆点表示其污染程度,绿色表示空气质量良好,红色表示重度污染。在数据的选择上,卫报仅仅选择了中国污染严重的 30 个省会城市,而美国的数据采集量高达207 个,基本上涵盖全美绝大部分大中小城市。中国省会城市污染状况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而美国空气状况的区域同质性比较均衡,再加上美国数倍于中国的数据采样量,这使得全球地
39、图上美国区域“一片飘绿”,中国的负面形象最终在色彩意义上被生产出来。可见,从数据“链条”到数据“拼图”,实际上是重置了一种权力语境。因此,数据的选择、组织、布局和符号化等修辞环节都会影响并决定视觉框架的呈现方式,其结果往往使数据携带了原本不可承受的意识形态话语,而这恰恰是数据新闻实践中视觉框架生产极为隐蔽的修辞策略。(二)关系: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概念置换”弗里托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生命之网中指出,任何符号系统都包含了一个关系之网,关系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44通过图式化的方式揭示复杂世界的各种关系,这是数据新闻致力于呈现的视觉图景。西方数据新闻的数据“拼图”实践,其实就是
40、生成、重置或再造了一种数据关系。数据关系存在多种类型和形式,但常见的数据关系是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关不等于因果,前者关注的是“是什么”,后者关注的是“为什么”;45前者属于非决定论范畴,后者是一种朴素的决定论思想。进一步讲,相关关系仅仅是揭示事物之间存在方式上的关联性,而并非强调二者之间的决定关系或因果逻辑。西方数据新闻又是如何在视觉修辞实践中回应这对关系的?数据新闻立足于大数据思维基础,竭力从海量的信息形式中发现新闻。46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标志性“产品”就是发现了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尽管在科学性上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但现实中因果关系却主导甚至主宰了人们的社会认知“当我
41、们看到两个事物连续发生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它们。”47即便两个事物之间只是普通的相关关系,人们也会有意去建构其因果关系,并将其“误认”为一种合法的存在。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指出,人类普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基于感性认知的快速思维,第二种是基于理性认知的慢速思维。快速思维遵循了简单的“蒙太奇思维”模式,其结果就是往往会臆想出一些因果关系;慢速思维则强调在日常生活表象面前保持极大的克制和理性,尤其体现为对现实中相关关系的冷静确认。48在视觉文本面前,人脑总会本能地寻找认知捷径,启用快速思维,这是由大脑的认知惰性决定的。49数据新闻
42、是一种典型的视觉文本,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原本可能呈现的相关关系偷换为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同一语境、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数据才具有比较的可能性与科学性,一旦不同背景的数据被置于同一个关系结构中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绝非因果关系。纵观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一种常见的视觉修辞手段就是制造了一幅“因果幻想”,使人们很容易站在西方优势话语立场上想象中国,并将可能的相关关系误认为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的“举动”引起、决定或导致了其他国家的经济下滑、军费增加、工厂外迁、贸易制裁、冲突加剧等。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中国高学历的人失业率高表面上呈现一个特殊群体的两个属性学历与失业率,但却忽视问
43、题的复杂性,近乎粗暴地给出新闻标题所揭示的因果结论,让人们容易形成“读书无用”的认知错觉;再如,卫报的数据新闻碳地图:哪个国家要对气候变化负责(图 5)呈现了全球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些数据之间原本是相关关系,但是卫报却将这些数据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特殊语境中,这无疑重置了一个因果框架,误导人们形成一个极不科学的因果推断:中国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全权负责。50显然,西方数据新闻充分利用大脑工作的认知惰性,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单的归因处理,用因果关系“偷换”相关关系,使得西方话语深处的“预设立场”不露声色地进入文本的表征实践中。因此,当所有数据“聚合”到一起,在认知意义上生成、重置或再造何种数据关
44、系,这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三)时间:时间线与“时间政治学”时间线(timeline)是一种基本的叙事维度,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当时间线进入文本的叙事体系,深层次意味着一种面向事物的组织和管理方式。51在从混沌到有序中,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和伊莎贝尔司汤热(Isabelle Stengers)赋予了时间特殊的认知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终结不确定性的思想方法,认为时间的功能就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有序”。52正是在时间维度上,事物获得了一个连续的认知坐标,所以才被赋予了“发展”“变化”“趋势”等属性和意义。时间线发现了事物的时间属性,并赋予了事物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53这直接决定了事物以何种方式出场,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给主体。在时间线上,时间节点如何选择?时间刻度如何管理?时间坐标如何确立?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直接决定了我们按照何种方式来突破混沌的、变化的、不确定的自然系统。考察文本叙事中的时间实践,其实就是关注时间线上的事物选择与要素重组策略,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修辞行为。因此,将时间线引入文本叙事,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维度来认识文本框架,而文本话语正是在人为设定的时间线的缓慢前行中流露出狡黠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