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学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 ,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
2、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为 语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 wi 做、求 昏 hn 愚笨 之 往 怠 di 松懈 语 y 告诉、对 说 0 虚词: 2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 提出为
3、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 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 ;“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
4、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 “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
5、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 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 ,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3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缜密。 (4)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 “鄙
6、”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 ,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
7、力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 ,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 “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 ,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