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复活的人物形象及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 魏菊梅【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于 1889 年至 1899 年用十年心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它的成功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联,托尔斯泰在小说的原始材料上进行了拓展与升华,成功地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这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们是不朽的艺术典型,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性格:带有托尔斯泰浓厚的自传色彩的聂赫留朵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阶级的体现者又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而玛斯洛娃则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的道路,最终走向
2、了新生的形象。她的精神复活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同时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窗口。 小说透过他们,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描绘了 19 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反映了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们悲惨的命运,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暴露了沙皇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并且对俄国当时的各种社会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列夫尼古拉那维奇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据着第一流的位置,其中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举世公认
3、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被评论家认为是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思想探索的总结。同时,也是作者对俄国黑暗社会的批判表现得最为强烈而鲜明的一部作品。托尔斯泰的思想是矛盾变化的,他的一生都处在紧张的精神探索中。19 世 50 年代,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改革的问题日益迫切。他站在自由贵族的立场,幻想以改良主义的方法协调贵族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60 至 7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宗法制俄国一切旧关系的急剧变动,世界观开始转变的托尔斯泰开始更加同情劳动人民,疏远贵族阶级,表现出了同本阶级决裂的意向,提出贵族“平民化”思想。 80
4、年代后期,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连年的大灾荒以及他本人参加救灾和社会调查使他跟贵族地主阶级彻底的决裂了,他从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抛弃了上层贵族传统的观点,否定他所属的那个阶级,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特权和土地财产,成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千百万农民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 而复活正是托尔斯泰立场转变的标志,同时也是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的体现。小说通过深刻的心理描写,运用对比、讽刺等多种2手法,刻画了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这两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聂赫留朵夫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是“忏悔贵族”的典型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一部分进步的贵族分子的
5、思想特征,是俄罗斯文学中“忏悔贵族”的典型。在聂赫留朵夫的形象里含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但是,跟托尔斯泰其他作品中自传性人物相比,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思想达到了他以前俄国文学中优秀贵族所没有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史中第一次出现的、独一无二的地主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他的叛逆经历了艰巨的过程,突破了贵族阶级的思想局限,对自己和自己的阶级,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达到了谴责贵族罪恶,向劳动人民靠拢的地步。因此,聂赫留朵夫这个典型的讽刺意义和批判力量,比托尔斯泰以前塑造的任何形象,都要深刻、强大。 聂赫留朵夫夫是贵族地主阶级的体现者,但同时他也是社会罪恶的见证者、揭发者和抗议者,更是他所
6、属阶级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出生于贵族地主的家庭,是一个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的上层社会的贵公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狂的利己主义者。大学时代的聂赫留朵夫正直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是个善良有理想的青年。西欧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给了他强烈的影响。斯宾塞的社会动力学 ,让他第一次理解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他认为地主不应享有土地的特权,所以他把从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并选中了土地这个社会重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课题。他的善良本性和这种思想观念也就暗示了聂赫留朵夫日后在精神上觉醒是有可能的。上流社会和军队生活改变了聂赫留朵夫,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这正是他堕落的开始。在堕
7、落中,他的内心有过斗争、忏悔和自责,因此他常常进行着“灵魂的净化” 。而他的堕落正是由社会造成的。贵族阶级用来压迫别人的理论,让他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反而顺应了“兽性的人”的暗示,诱奸了玛斯洛娃后并将她抛弃了。之后他还给了她相当丰厚的一笔钱,想用钱来掩饰自己的虚伪,维持自己正派人的形象。当时的社会里大家都这样做:申包克、他的叔叔格里沙,甚至是他自己的父亲也干过这样的事。在这种社会环境里,聂赫留朵夫的做法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这就足以证明当时这种现象在俄国是非常普遍的,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对聂赫留朵夫精神侵蚀之深。聂赫留朵夫道德上的忏悔和逐步完善,是他精神“复活”的体现。他的“复活”大致可以分为三
8、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精神复活的开端。作为陪审员的他,在法庭上认出了十年前被自己引诱的玛丝洛娃,这种意料不到的巧遇是他转变的契机。他想起了一切,内心展开了异常复杂而痛苦的活动,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无法逃避良心谴责的他对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进行了反省,这是他精神“复活”的突然觉醒。精神上开始“复活”的聂赫留朵夫对“行窃小伙子”的产生同情,认识到领取薪金,只是为了表演无聊的闹剧,不参加审讯,认为审判是无益的,是不道德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可耻又可憎的。聂赫留朵夫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正是作者立场转变的开始。3面对已经丧失了“生命” 、无可救药的玛斯洛娃,意识到自己就是害玛斯洛娃的罪魁祸首的聂赫留朵夫产生
9、了深深的自责。他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原来的本性。因此聂赫留朵夫决定尽力帮助玛丝洛娃,不惜牺牲一切同她结婚,取得她的饶恕,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但这些行动还不是他精神上的真正的觉醒和复活。他搬离了大宅,辞退了仆人,鼓起勇气探望玛斯洛娃,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迈出重要的一步去告别旧我。 当他提出要与玛斯洛娃结婚来赎罪时,受到了她的怒斥和谴责,于是他展开了“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斗争。之后那个精神的人开始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觉醒了,他下定决心要冲破束缚他精神的虚伪罗网,承认一切,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摆脱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自由自在地生活。此后他才真正
10、地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而作为上层社会贵族公爵的他肯与一个被侮辱的下层社会的人结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要帮助玛斯洛娃的决心是坚定的,同时也可以预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艰巨曲折的。第二阶段,是聂赫留朵夫灵魂的逐渐复活。世界观转变的托尔斯泰把解决社会矛盾方法寄托在“理想”贵族地主身上。而聂赫留朵夫就是托尔斯泰笔下理想贵族的代表,他是托尔斯泰思想的代言人。作者根据玛斯洛娃这条明线,使得聂赫留朵夫一步一步地接近社会底层,他在精神和道德上得到了逐渐的复活。上诉虽然失败了,但回到莫斯科的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充满了温暖,因为自己的努力使得玛丝洛娃在心灵上发
11、生了重大的变化,就连听到她与医士勾搭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定。他不要她改过自新,反而要他自己改过自新。这是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升华到空前的高度体现。聂赫留朵夫不仅帮助玛丝洛娃,还帮助其他一切受难者。在为民伸冤中他更加认清了本阶级的罪恶,决心与贵族彻底的决裂。从此他开始了背叛上流社会的“苦难历程”:彻底的否定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父母,否定整个上流社会。 小说还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表达了对土地问题的看法。起初聂赫留朵夫只是为了帮助玛斯洛娃,求得她的饶恕,但在为她上诉奔走的过程中,从多次探监的过程中却了解到狱中的恶劣环境,看到了监狱里种种丑恶的现象,看到了法律和监狱的不公正和不合理,这时他开始意识到当时的俄国
12、社会就是一座“大监狱” ,正直的人唯一去处就是监狱。此外在为了跟随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而去自己的领地处理田产时,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农民一贫如洗的残酷现实,见证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的罪恶:儿童夭折,妇女从事力不胜任的繁重劳动,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而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被贵族地主霸占了。他的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开始升华。他意识到这不是特殊的现象,而是整个贵族阶级所造成的罪恶,不合理的土地私有制造成的恶果。精神复活的聂赫留朵夫对被压迫的农民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因此他采取了土地改革,来减轻农民的压力,而青年时代的思想观念是聂赫留朵夫采取土地改革的基础。但
13、一个贵族想要真正的融入到农民中去,单单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这就4注定了聂赫留朵夫“复活”道路的曲折。在这一路上,他也曾有过怀疑、有过斗争。“精神的人”指引他追求那种对人对已统一的幸福。 “兽性的人”诱惑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经过精神净化的聂赫留朵夫终于在思想上战胜了另一个兽性的“我” 。 他性格中的正反两极有了明显的转化,他为无辜的囚犯奔走求救,为赤贫的农民解囊济贫。思想矛盾和各种感情形态依然在心灵中撞击、搏斗,从而闪烁出人性的光辉。 他把一部分土地收益送给农民,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但这种改革并没有挽救农村的经济,解决土地问题
14、。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还给农民,收取租金,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农民对他改良的不信任让他对自己的阶级做了彻底的否定。这时的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已经复活并且开始向人民靠拢。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和道德上完善的他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猛烈地抨击了本阶级和俄国社会的一切黑暗的现象。第三阶段,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是以在圣经中找到灵魂的归宿而告终的。西伯利亚之行,由于同群众和革命者的接触,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由对地主贵族阶级的否定上升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彻底的否定,从而进入了精神复活的第三个阶段。 他不再是为了他自己一个人,更多都是为了别人。 “别了,旧生活,
15、永别了。”此后聂赫留朵夫开始了一种截然不同、崭新的生活。他好象一个旅行家,发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新世界,走向了被压迫人民的世界。聂赫留朵夫通过对整个社会的深思,想从那些有着先进思想的论著中寻找答案。最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方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旨为人幸福而工作。聂赫留朵夫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这个形象概括了俄国民主革命中贵族阶级叛逆者的本质特点。作家借助聂赫留朵夫的眼睛,透视出了俄国社会的各种阴暗面。聂赫留朵夫以忏悔赎罪开始,以皈依宗教告终,因此托尔斯泰认为他在精神上复活了。但由于作者世界观存在着矛盾,小说大力宣扬:“不以暴力抗恶” 、 “道德的自
16、我完善” 、“宽恕”和“ 爱”等一系列的托尔斯泰哲学,甚至把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完全放到福音书上,这就反映了他的革命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二、玛丝洛娃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受压迫,受尽侮辱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复活中刻画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走向新生道路者的形象。玛斯洛娃是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其凄凉身世和不幸遭遇,堪称是十九世纪末俄国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的形象与之前托尔斯泰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作者第一次采用下层人民作为作品的正面人物来写。她是一个由精神上觉醒而走向新生活的女性。她的精神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民众的觉醒。玛丝洛娃的复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她的精神复
17、活也同样经历5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但与聂赫留朵夫不同,玛丝洛娃复活的本质并非在于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回到人民队伍中。玛丝洛娃身世极其平凡,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在母亲去世后,有幸被地主太太即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收养,避免了她饿死的命运。她的身份一半是侍女,一半是养女。正因为这样的身份,当有人给她说媒,过惯舒适生活的她一概谢绝,觉得嫁给卖力气过活的男人,日子一定很苦。她的这种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她后来的生活道路。玛丝洛娃是个善良的人,她有着纯洁无瑕的少女的爱,不仅对聂赫留朵夫,而且对着世界一切人一切事物。当聂赫留朵夫来到姑姑家时,她便爱上了这个纯洁而富有理想的青年,而当
18、时他们的爱是纯洁无邪的。然而之后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她并把她抛弃了。这就是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可怕秋夜,灯光耀眼的车厢,谈笑风声的聂赫留多夫与黑夜淋在雨里的玛丝洛娃形成鲜明的对照。爱情的破灭和被遗弃的命运,给玛斯洛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绝望中“她想卧轨自杀” ,不惜一死来对他进行报复和对社会表示抗议。 有了身孕之后,她被赶出家门,抛进了严酷的社会底层。过惯舒适生活的她不愿过着劳役般的洗衣工作,给有钱人家作女仆又总是受到主人的凌辱。无依无靠的玛丝洛娃走上了妓女的堕落生涯。她想借此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过她的人。因为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人
19、,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看守,个个都把她看成玩物。人人活着都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欢乐,而一切有关上帝和善的话都是骗人的。从那以后,玛丝洛娃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卖弄风情、心灵麻木的娼妓。在黑暗的俄国,像玛斯洛娃这样备受凌辱、在苦难中挣扎的妇女,数不胜数,而她只是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普通的人,她的命运正是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概括。玛斯洛娃案件被错判,从表面上看是出于法官们偶然的疏忽,但冤案是那个社会的必然产物,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玛斯洛娃的本性是善良的,尽管历尽了苦难,饱尝了艰辛,但她并没有丧失可贵的人性。即使在地狱一般的监狱里她还时时关心别人
20、,帮助难友,甚至在最后还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在被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反而很高兴,可是那个乡下人送卢布给她却脸红了。这个羞涩的表情像道闪电,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了她纯洁的天性,预示着女主人公精神上必将“复活” 。 托尔斯泰塑造下层人民的悲剧形象,目的在于揭露造成她悲剧的社会根源。因此,作者满怀同情的叙述玛丝洛娃的堕落之后,又精心描绘了她的的精神复活。首先是开始苏醒阶段。第一次的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爱过的人,而只是想玩弄和得到自己的肉体的公爵,一个可以利用的有钱人。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
21、女身分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蔽,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欺骗、暴力、金钱、诡计去占有她,她过6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二次的见面,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意识到站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正是把她推到生活深渊的罪魁祸首,她为自己八年来生活的屈辱感到伤心与愤怒。“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分。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走,你给我走!”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表现了激烈的愤怒,并断然拒绝他的求婚。这是她对侮辱她的贵族老爷们的抗议,是
22、她对自已苏醒了的内心的人的尊严的呵护,这是她精神复活的开始。第二阶段是玛丝洛娃灵魂转变阶段。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赎罪行为的感召下,她的精神状态慢慢发生了变化,爱情和良知开始复活了。她逐渐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并且开始憎恨自己的堕落。一个曾经麻木、病态的妓女正在走上了新生的道路。当再次见到从库兹明斯科耶乡下回来的聂赫留朵夫,她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脸上出现了一种拘谨、羞怯的表情。这时的玛丝洛娃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害怕聂赫留朵夫误会自己做了丑事的玛丝洛娃急的涨红了脸,一只手还揉着上衣底边,垂下眼睛,泪汪汪的望着聂赫留朵夫,一副委屈的小女人形象。她对聂赫留朵夫带来的坏消息不甚在意,却对聂赫留
23、朵夫是否误会自己非常在乎。实际上,她早已重新爱着他了,凡是他要她做的,她都不由自主地去做。但每次他提出要同她结婚,她总是断然拒绝,不肯接受这样的牺牲。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他会遭到不幸和牺牲。她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牲,这表现出了她无私、纯洁和高尚的精神面貌。第三阶段是玛斯洛娃精神上的彻底复活,走向新生道路的阶段。在到达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感到十分痛苦。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她的处境各方面都有所改善并且还结交一批新朋友。这些新朋友给了她极好的影响,决定了她的前途。在流放途中,她与政治犯并肩同行。政治犯站在人民一边反对上层社会,不惜放弃自已的特权、自由和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她
24、。而西蒙松的爱则使她恢复了早已失去了的自尊心、自信心,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生活,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发生了精神上的彻底改变。玛斯洛娃不再抱怨悲惨的命运,变得越来越关心别人,真诚地为别人服务。政治犯的影响使得她彻底抛弃了旧我,实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这一切让她最终选择了和革命者西蒙松结婚,而不是和聂赫留朵夫结婚。玛斯洛娃的艺术形象是真实可信的。她从人们中来,最终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去。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和批判。她的精神复活,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胜利。 三、其他人物形象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除了塑造
25、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这两个艺术典型之外,还描绘了当时俄国法庭的黑暗、教会的虚伪、农民的贫困以及政治犯谢基尼娜、西蒙松。通7过审判员们对审判工作的态度、神父们的丑恶嘴脸、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黑暗面,撕破了俄国社会的一切假面具,对沙俄的的法庭、监狱、教会、政府、土地私有制作了深刻的批判,体现了托尔斯泰彻底的现实主义,对俄国思想、政治、道德的最彻底的决裂。参加审判的法官和陪审员们是一些冷酷无情、荒淫无耻、为非作歹之徒。他们的工作态度随便,把审判工作当成儿戏,不关心犯人的命运,只顾着维护对贵族地主阶级有利的现行的社会制度。来自不同行业的陪审员嘴抱怨审判工作麻烦,却又自认为是高人
26、一等,得意洋洋地做着一项重大的社会工作。庭长是位生活十分放荡的人。在审判的时候假装听见,假装记录。他明明知道玛斯洛娃的案子判错,但为了提前去和情妇会见,根本无心纠正。在庭长看来,与情人约会当然比审判工作要重要的多,所以他毫不迟疑地认为工作必须为约会让路。一个法官刚跟妻子吵架,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无心审判,一直担心回家后妻子不给饭吃。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 ,他玩弄数字来判案,竟然利用公文号码是否能用三除尽,来决定受审人的命运。尤其是那个副检察官,她在玛斯洛娃住过的妓院里寻欢作乐了一夜,匆忙赶到法庭时连衣服的纽扣还没来得及扣好,以致开审前还不知案情。他心狠手辣,不管什么案子都要严判,以便青云直上。
27、看来,只要被判刑的犯人多,检察官就可以高升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难怪他那么努力。他以公诉人身份,学着名律师演说的姿态高谈阔论,什么遗传论、进化论、颓废论、犯罪性格论等,他讲了一小时零十五分钟。法庭成了淫棍和骗子胡说八道的讲坛。托尔斯泰仔细地描写了整个审判过程,通过严肃的外表暴露了法庭人员的装腔作势。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当时俄国官场的腐败。官方教会是沙皇制度的精神支柱。所谓东正教,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是愚弄人民的工具罢了。神父们一副市侩的嘴脸,宗教仪式更是荒诞不经。而他们所做的一切正是对基督本人最严重的亵渎,这就充分说明了宗教活动的虚伪性。在当时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死”了,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性
28、的虚伪的“人” ,而谢基尼娜、西蒙松等则不同,他们是重新“复活”的人,是这个社会中精神、行动的复活者。原本是老爷太太他们站在了老百姓的一边,反对上流的贵族社会。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他们从来不顾自己,遇到大小事情,总是只考虑怎样帮助别人,为别人出力,反对战争,反对死刑,反对屠杀。这是托尔斯泰捕捉到的俄国早期民粹派在农村开展活动的一些剪影。在托尔斯泰心中,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是值得信赖和敬爱的。注释1.张娜迷途、探索与救赎托尔斯泰复活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形象探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 1 月 第九卷第一期 第 88 页82.金元浦、孟昭毅 外国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
29、版社 2000年4月第一版 第227页3.【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康林复活导读 中华书局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6页4. 陈应详、傅希春 外国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修订版) 第306至307页5.【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 第5页6.【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 第6页7.【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康林 复活导读 中华书局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121页8.【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康林 复活导读 中华书局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121页9.【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王立群 解读复活 京华出版社 2001年
30、1 月第一版 第7至8页10.【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康林 复活导读 中华书局 2002年1月第一版 第158页11.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 第2至3页参考文献:1.【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2. 金元浦、孟昭毅 外国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 第一版 3.陈应详、傅希春 外国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修订版)4.【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王立群解读解读复活 京华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5.【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康林复活导读 中华书局 2002年1月第一版6.孙爱萍 试论复活中聂赫
31、留朵夫的形象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6月第19卷第2期7.倪蕊琴 俄国作家评论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5月8.许延苔丝与玛丝洛娃之比较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2 期9.秦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第2期 2007年3月10.杜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重生与复活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第29卷第4期11.刘春梅 于涛 复活剖析时代的锋刀之作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912.钟泉失落的复活从复活中看托尔斯泰主义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7年第2期13.高杰 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牡丹江师范学院(哲社版) 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