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90669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8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 30 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 25 公里,距海港天津港 120 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 930 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图 1-1)。图 1-1

2、.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 ,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 180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 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60-80 万。在交通上规划建设 6 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

3、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三是中部 102 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经过多年来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推介,燕郊开发区在北京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与国家各大部委、北京各科研机构、

4、高等院校、著名商会和跨国公司驻京机构、中介公司、总部基地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河北融入北京、借势发展的先行者。 二、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区域内活动断裂属于山西裂陷带的北部和河北平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变动起着重要作用。近场新构造运动以垂直差异升降为主要特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断块隆起区和凹陷平原区两大新构造分区,基本上承袭了第三纪早期的构造运动特征。近场区域地势极为平坦,属于冲积平原地貌,主要是流经北京地区的潮白河和永定河两大河系冲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广泛发育河流地貌,河道变化频繁,遗留大量古河道。平原区的新构造运动一方面表现为总体的持续凹陷:另一方面还在内部不同的块体之间产生差异的升

5、降运动,强烈凹陷边界多为活动断层所控制,控制区的水系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向的河流。近场区发育有北东西和北西向两组多条断层,这些断层控制着区域内的新构造活动。其中,程各庄夏垫断裂是区域的主要控制性断裂,其次,燕郊断裂对子场距离较近影响较大。本区主要地层有:由于近场区主体位于潮白河冲积平原内,地层大部分为冲积沙土层,不妨夹粘土、粉质粘土薄层,表层为新近耕植土,有一层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第四系(Q):近场区第四系广泛分布于东部平原、山麓地带和河流阶地。不同构造和地貌区的沉积类型不同:平原下部以湖相和河湖相为主,上部多冲积沙砾石沉积。第四纪岩相分布变化和厚度变化较大,与构造关系密切,受第四纪构造断裂的控

6、制,其厚度大致在 100 米左右,玩第三纪以来地层厚度大致在 200 米以上。上更新统:本统主要出露于二级阶地之上,在平原地区则隐伏于全新统下面,厚度一般为 3040 米,凹陷中心可达6070 米。河湖与湖相沉积以灰色、灰绿色粘土质粉沙为主,含螺类和哺乳类化石。全新统: 本统广泛分布于河漫滩、以及一阶地和古河道内,以及平原地表,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黄色洪积、冲积和湖相沼泽堆积,厚度一般为 510 米,最厚处可达 4050 米。近场区内,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厚度不详。三、工作方法、仪器介绍及施工流程电法勘探工作方法二、实习任务1、掌握三种基本的电法勘探的方法:2、供电系统(如图 5):图 53、测

7、量系统(如图 6):4、对获得的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解 释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处理: 计算 K 值,视电阻率值,作出电阻 率剖面图等图件,根据获得的电阻 率与极化率等电性参数,结合工区 的地质概况,给出地下电性解释。三、施工流程:1、野外工作流程: 图 6(1)测站布置测站是野外作业枢纽。剖面测量时,测站位置应尽可能靠近观测地段中心,以便控制测区较大的面积。测探测量的测站尽可能布置在测点附近。通常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通行方便避风干燥处。测站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变压器,以避免电磁感应与电源漏电影响;测站应采取防潮、防雨、防晒措施;把从测站引出的供电及测量导线绑在牢固的木桩上,以免放线时拖倒仪器

8、及其附件。用干电池做电源时,应按规定方式接好干电池。检查仪器及控制面板线路连接情况,并检查仪器及通讯设备的电源及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通讯设备传话和接听效果。检查仪器、导线及线架是否漏电,并记录检查结果。核对各电极的点、线号。导线敷设。电极接地结束后,利用通讯设备与跑极员取得联系,先插好测量线插头,确定测量线完好后,再接好供电线插头,粗略测试供电回路电阻并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工作电压、电流,匹配好平衡负载。(2)导线敷设为了防止导线敷设而引起电磁耦合,电磁感应或导线漏电,导线敷设应遵从以下原则: 供电、测量导线不允许相互交错应尽可能分列于测线两端,并保持一定距离。 测量导线一般应避免悬空架设

9、,当道线穿越河道、池塘必须架空时,应注意将导线拉紧,以避免读数不稳定。 测量导线应尽可能避开高压输电线。当必须通过时,应使那段导线与高压线方向垂直。 电线接头处应确保街头牢固和外皮绝缘好。为避免导线损伤,放线时应边走边放,收线时应边走边绕动线架收线,不许拖拽收放线。在导线收放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导线有无破损或扭结。破损处应包扎绝缘;扭结处应放松理顺。(3)漏电检查在野外作业中,测量仪器、供电线路、测量线路中的任何一部分漏电都会对观测结果造成误差,因此,必须适时进行露点检查。 法野外观测之前和结束之后,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能进行系统检查进行剖面测量时,在一个野外工作日的观测始末、测线转移、中间

10、梯度改变排列或者变换极距的情况下,都应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分别进行检查。 仪器的漏电检查在仪器断路的情况下,用 500V 兆欧表分别测定 A、B 插孔,M、N 插孔,仪器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性能,要求测定的电阻不小于 100M,_如测定的值小于 100M,则认为仪器的绝缘性能不合乎规定要求,其漏电影响不容忽视。 开工前对导线的漏电检查一般是将导线铺于地面上,采用 500V 兆欧表,测量导线对地的漏电电阻。每千米导线的绝缘电阻,对于供电导线应不小于 2M;对于测量导线,应不小于 5M。 当仪器设备在供电现场无法满足,所规定的绝缘指标时,应进一步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进行下述漏电检查。1)供电系统漏电

11、检查:一般可轮流断开一供电导线与供电电极的接头,同时观测供电线路中的等效漏电电流和测量线路等效漏电电位差(两次电压不同时,可按电压正比关系换算成工作电压下的“等效值”)。要求两端等效漏电电流的总和不超过该点供电电流的 1%;两端等效漏电电位差的总和不超过该点观测电位差的 2%,进进行漏电检查的电源电压一般不超过 300V。2)测量系统漏电检查:一般可轮流断开一测量导线的测量电极的接头,供电时测量等效漏电电位差。要求两端等效漏电电位差的总和不超过该点观测电位差的 1%。 当观测过程中发现有不能允许的漏电现象时,全面寻找漏电点位置。该仪器集 24 位 A/D、ARM 等当今最新电子技术研制的新一代

12、数字直流电法仪器,仪器的体积和重量显著缩小,主要技术指标及性能相当于当前国外同类仪器,在各种野外复杂环境下能更好地工作。广泛应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能源勘探、工程地质勘探、环境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还能用于地热勘探等方面。2)仪器特点:整机体积小、功耗低。采用 24 位 AD 转换器及信号增强技术和数字滤波, 抗干扰能力强, 测量精度高。自动进行自然电位、漂移及电极极化补偿。不测量时,通道入口短路,防止长时间开路。供电电压高(1000V )、电流大(7A )。接收部分有瞬间过压输入保护能力。彩色大屏幕显示:汉字对话,不但能一次显示所有的测量参数,而且可显示观测曲线,使得测量结果直观明

13、了。多参数测量:可测量并存储自然电位、一次电位和电流、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半衰时、衰减度、偏离度和综合参数等。具有掉电数据不丢功能,能存储 1MB 数据并长期保存。用单片 ARM 进行控制与数据处理。除 RS232 接口、网口与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外,增加了USB 接口可以用 U盘拷贝数据文件。极距常数表对所有装置,可预先存储多组不同极距常数,从而避免相同极距常数反复输入可能带来的输入错误。3)主要技术指标:接收部分技术指标:电压通道:5V(24 位 A/D)测量精度:Vp5mV 时,%; 当Vp 输入阻抗:20M视极化率测量精度:1%1 个字Sp 补偿范围:4V电流通道:7A(24 位 A/D

14、)测量精度:Ip5mA 时,% ;当Ip 对 50Hz 工频干扰压制优于 80dB2、电法仪器介绍1)DDJ-4A 型多功能电测仪:发射部分技术指标:最大供电电压:1000V最大供电电流:7A供电脉冲宽度:160 秒四:野外工作方法XX 年 7 月 2 日星期一 地点:实训中心。实习内容:野外工具设备检查准备,把侧线重新缠绕,找出侧线破损点用胶布粘上,侧绳重新缠绕,记录测绳长度。仪器检查充电。电极用砂纸打磨,除去铁锈接上夹子电极引线。分组,各组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仪器设备,和工具。XX 年 7 月 3 日星期二 地点:北京顺义珠宝屯外树林实习内容: 野外实习前现场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和分工(电法勘

15、探的布极方法,实习方法)工区环境熟悉,野外放线,仪器调试。观测站放到中间,AB 南北个 750 米,电线放松贴着地面,测绳拉紧。MN 在 AB三分之一距离。侧线布置好,先检查电路是否是联通,然后漏电检查。调试仪器,电流和一次电压是否达到要求。测完收线。XX 年 7 月 4 日星期三 地点:北京顺义珠宝屯外树林实习内容: 电阻率中间梯度法1)早晨实训中心集合,坐车到目的地仪器连接,侧线布置。方法,中间梯度测量,南北布线 1200 米,AB 各六根电极,倒盐水减小电阻率。在三分之一 AB 移动,MN 间距 20 米,每次移 10 米。共测 40 个点。完成收工。下午实训中心整理设备。数据从仪器中倒

16、出。中间有两组由于经过砂石路,MN 不能打电极,MN 距离适当调2)中间梯度法:中间梯度法的装置特点如图 2 所示:2 这种装置的供电极距 AB 很大,通常选取为覆盖层厚度的70-80 倍。测量极距 MN 相对于 AB 小得多,一般选用 MN (1/ 30 1/ 50) AB ,工作中保持 A 和 B 固定不动,M 和 N 在 A、B 间的中部约1/ 2 1/ 3AB 的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 MN 的中点。中间梯度法的电场属于两个异性点电流源的电场。MN 的范围内电场强度,即电位的负梯度变化很小,电流基本与地表平行,中间梯度法不仅可以在 A、B 两极所在的测线上移动 M 、N

17、进行测量,而且在 A、B 固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在 AB 两侧 AB / 6 范围内的测线上进行测量。这种“一线布极,多线测量”的方式,比其它电剖面方法(特别是联合剖面法)生产效率要高得多。中间梯度法的视电阻率按下式计算XX 年 7 月 5 日星期四 地点: 北京顺义珠宝屯外树林实习内容: 电阻率剖面法联合剖面法(WE 走向 AB=70m W-燕顺路 E-老乡地 SN 走向(无限远)OC300m 石砚斌说实际是 600m 点距 10m MN=20m )1)东西布置侧线。A 三根电极,MN 个一个。OA 距离是 70 米,MN 间隔十米,MA65 米。布线,仪器调试,漏电检查。AMN整体移动,每次

18、十米,移动二十个 点之后 MN 对调,A 移到MN 另外一侧。回测 20 个点。测量顺利。下午实训中心集合,设备维护。明天的方法讲解2)联合剖面法: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装置 AMN 和 MNB 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电剖面法。所谓三极装置,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装置.如图 3 所示。A、M 、N、B 四个电极位于同一测线上,以 M 、N 之间的中点作为测点,且 AO BO ,MO NO 。电极 C 是两个三极装置共同的无穷远极,一般敷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 AO 的 5 倍。工作中将 A、M、N、B 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移动,并保持各电极间的距离不变。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 A

19、、C 极供电时的电位差 ADUMN 和电流强度 I ,B、C 极供电时的电位差 BDUMN 和电流强度 I ,然后按下式求得两个视电阻率值因此,联合剖面法有两条视电阻率曲线。XX 年 7 月 6 日星期五 地点: 北京顺义珠宝屯外树林实习内容: 电阻率测深法 AB(ABmax=1000m MNmax=200m SN向)1) 对称四极法,南北布置测线.移动 MNAB,OA/302)对称四级电阻率测深: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装置形式如图4 所示,A、M 、N、B 四个电极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于 M N 的中点 O 对称分布(图(a)。一般 MN 1/ 3 1/ 5AB ,工作中保持各电极距离不变,

20、四图 4 个电极同时移动并使 0 点位于测点上,逐点观测,按下式 求得值, 可得装置系数 K AB 的表达式:地震勘探工作方法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通过记录激发接受地震波,获得地震勘探的资料,在室内进行资料处理并解释地质构造。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主要分为现场踏勘、野外施工设计、试验及正式生产阶段。野外工作中的关键是地震勘探采集系统和工作方法,它决定着能否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始资料。根据地震勘探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野外分为二维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多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幅度小、二维勘探无法解决的地区。相比之下三维勘探的工作量比二维勘探大得多,无论是设备还是

21、人员的配备都大大超过二维勘探,相应于二维勘探组成二维地震队,相应于三维勘探组成三维的地震队。下面结合本次野外实习简述地震勘探(二维)野外工作方法。仪器设备:地震仪(GEODE),检波器,测线,电缆,直流电源,重锤,铁板,触发信号线,锤击延长线,Y 型线,输入输出线,转换器,计算机。地震仪器及相关软件介绍1)GEODE 地震仪(Geode 轻便地震采集系统):图 3-1图地震仪 Geode 地震采集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在野外部署成多线多道的观测系统。Geode 是一个道数为 3、6、8、12、16或 24 道的地震数据采集站,中央记录系统可以由一个便携式计算机或一个 Strata Visor

22、NZ 型地震仪来完成。Geode地震数据采集站采用了 Crystal Semiconductor sigma deltaA/D 转换器和 Geometrics 专利的过采样技术,实现了24 位 A/D 转换的精度,其畸变小,频带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低温性能好(-30 -70)。可靠性和稳定性好(模数转换 24 位,频带宽度 Hz 20 kHz,动态范围在2ms 采样 24 位时大于 130dB)。内置软件排列滚动功能,实时噪音监测显示,检波器和大线性能检测,并培植了多种数据采集、显示、打印、滤波、存储、测试、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既适应超高频工程调查,又适用低频天然地震监测。精湛工艺设计

23、和装配保证了该仪器防潮、防震和防尘,高稳定性能,特别适合在恶劣野外地质环境中工作。相关参数如下:Geode 单站 3-24 道,多采集站可扩展到 1000 道。模数转换:24 位;频带宽度 Hz 20 kHz;动态范围:在 2ms 采样 24 位时大于 130dB;畸变:2ms 采样% ; 共模抑制:100dB (最大输入信号: 峰-峰值 ;输入阻抗: ;采样间隔:, , , , , , , , , ; 记录长度:标准 16384 样点也可选 65536 样点 ;延时触发:最大 4096 样点 ;智能型自触发:可供天然地震观察和可控源 ; 前放增益:厂方以 4 道一组由软件成对可选 12 和

24、24dB 或 24 和 36dB 对于大能量震源也可直接跳到 0dB ;去假频率波:在 Nyquist 频率的 83%处为-3dB 下至 90dB 采集和显示滤波器 ; 低截:输出 10, 15, 25, 35, 50, 70, 100, 140, 200, 280, 400Hz, Butterworth滤波器每倍频 24 或 48dB ;陷波:50,60,150,180Hz 压制 50dB 以上中心频率 2%宽度 ;高截:输出 250,500 或 1000Hz 每倍频 24 或 48dB 滤波频率用户可选 ; 延迟:0 至 9999ms 一步到位 ;防水密封;工作环境温度-2545,工作稳定

25、性好;可连续采集数据; 数据及格式:实时数据流输出除波形数据,应包含时间服务、仪器状态、数据质量等信息,格式适于计算机读写;数据格式为标准 SEG-2、SEG-D和 SEG-Y 格式;厂家应提供数据回放软件、文件读取和波形显示等;软件:WindowsTM 平台操作系统采用 Geometrics 的 MGOS 软件控制本机各道和4 线 Geodes 外接各道的数据采集;供电电源:标称电压 12V(9V18V)直流电源。2)GEODE 地震仪把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地面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是通过地震检波器实现的。陆地检波器由外壳、线圈、磁铁和尾锥组成。检波器里有一个惯性弹簧和外壳相连,当地震波来到

26、地面引起地面振动时,埋在地表的检波器的尾锥和外壳也就随地面一起振动。这时惯性体由于本身的惯性不随外壳同时运动,于是产生了惯性体对于外壳的相对运动。在检波器里,惯性体是一个线圈,一块永久磁铁与外壳固定在一起,惯性体(线圈)又套在磁铁外面。因此,当惯性体对于外壳以及固定在外壳上的磁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线圈两端产生交变电压,这样,检波器就把机械振动转变成了电讯号。 (数字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图如图 3-2)3)GEOMETRICS NZXP/GEODE 采集控制软件的操作:图3-3图 3-3Survey:测点名称,测线号的输入Geom:排列设置,输入炮点,检波器点的桩号,道间距,跑间距及排列滚动方式

27、Observer:备注,输入天气,仪器操作员等信息Acquisition:包括采样间隔,记录长度,叠加操作和前放增益等设置File:文件,设置文件名,存储的文件夹,数据文件格式,回放读取数据 Display:显示,调整显示方式,包括单炮记录和频谱显示方式等Dosurvey:测量,是否允许放炮,清除内存,存盘,打印,手动排列滚动等Window:调整显示窗口Print:调整打印方式System:系统,调整仪器时间,日期,触发方式,检波器测试,内触发,仪器关机等施工流程:1)布线:测线可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当激发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 上时称纵测线,否则称为非纵测线。本次实习采用纵测线,沿测线打

28、桩号,将检波器垂直插入桩号位置,在测线一侧布置电缆,另一侧布触发线。2)连接线路: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连接。检波器与电缆上的接口分别相连, 电缆通过 Y 型线连接数据采集器,触发线一端连接重锤,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器,输入输出线一端接地震仪的 out 接口,另一端通过转化器接计算机,并将地震仪接电平(图 3-4)。3)设置参数:根据实际布线的道间距、偏移距、检波器数量和实际操作中触发方式等设置软件中的参数。4)采集数据:在激发点重锤敲击,检波器将信号通过检波器传至数据采集器,在计算机上得到地震波的时间剖面。可将多次激发得到的波形叠加,使有效波的能量增强,从而提高信噪比。5)注意事项:a)测线尽量布

29、置成直线;b)安置检波器要紧密的垂直的和地面接触,确保整个排列连接畅通极性正确不漏电。c)锤击重锤时注意安全,锤子前后不要站人,线把触发线捋好,不要砸到。 d)测量前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在指导老师检查确认无误后,然后打开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前的参数设置。单边激发,道间距 4m,偏移距 4m 线路图野外工作1)XX 年 7 月 8 日星期日实训中心会商事实习内容:对地震勘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实习指导老师讲解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要把本次实习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野外施工要确保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孙老师介绍了本次实习的时间安排,让大家对本次实习有个总体的认识。班长把班级分成

30、三组,每组负责拿自己的仪器设备。2)XX 年 7 月 10 日星期二顺义区珠宝屯小树林实习内容:熟悉地震勘探流程布置测线,测线为直线并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尽量穿过多个地质构造单元.沿测线每隔 2m 打一个桩号,共打 12 个(12 道接收);将检波器垂直插入桩号位置;在测线左侧布置电缆,并将检波器分别接到电缆接口上;将触发线沿着测线右侧布置,在距离第12 道检波器 4m 处放置一块铁板(即偏移距为 4m);电缆通过Y 型线连接地震仪,触发线一端连接重锤,另一端连接地震仪,输入输出线一端接地震仪的 out 接口,另一端通过转化器接计算机,并将地震仪接电平;在指导老师检查确认无误后,打开计算机进行

31、数据采集前的参数设置(道间距 2m,偏移距 4m,单边激发,单次覆盖,三次叠加),重锤敲击铁板激发地震波,经检波器接收将信号传至计算机,计算机开始进行相应的波形记录。如下图3) XX 年 7 月 11 日星期三顺义区珠宝屯小树林实习内容:一次覆盖观测系统, 进行各种干扰实验,声波的识别和直达波速度的计算。早晨坐车去工区,按照昨天设计好的方案,连接仪器,布置一次观测系统,道间距四米,十二道接受,偏移距分别为二米四米六米八米十米。每三锤激发叠加成一个地震波图谱。得到地震数据,收工。 下午会商事集合。根据图像认识识别声波首波面波并计算声波和首波的速度。设计下一天工作方案.根据公式: 速度 V=(终点

32、道号-起始道号)*道间距/时间差偏移距为 2m 得到的图像偏移距为 4m 得到的图像偏移距为 6m 的图像偏移距为 8m 的图像偏移距 10m 的图像面波识别图中红色区域为面波声波识别红线为声波五、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地震数据处理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从野外记录数据的读取,反射波旅行时间的校正,干扰波的压制及消除,叠加速度的取得,叠加剖面的获得等等许多环节。一般而言,反射波数据处理常规的方法包括(图 5-1):图 5-1.数据处理流程1)预处理:处理废炮、坏道、切除直达波、声波、进行抽道集等。2)参数分析:一维频谱分析、二维频谱分析、速度分析。3)常规处理:滤波、动校正、静校正、水平叠

33、加。4)图示。野外多次覆盖求层速度的主要处理步骤:1)对野外记录进行 CDP 抽道集;2)对抽道集数据进行静校正和动校正;a)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地震勘探的时距曲线关系理论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为假设前提。在实际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与假象往往不一致。这时观测的时距曲线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的曲线。对此曲线动校正不可能将它校平。剩余静校正:由于技术上的愿意或某些人为因素,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精确,故野外静校正之后仍残存着剩余的静校正量。有时一次静校正后的剩余静校正量可以高达数十毫秒,若不继续进行剩余静校正出处理。往往使速度参数无法准确提

34、取,或由于剩余静校正量的存在,使反射信息不能同相叠加,致使叠加剖面质量很差。b)水平界面动校正(图 5-2):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 x/2 处的t0(自激自收)时间。动校正量:ttt01vx24h22hvc)倾斜界面动校正(图 5-3):动校正量t 等于波的实际传播时间 t 减去炮检中点 M 处的自激自收时间 t0m,即动校正量:1vttt0mx24h024h0xsint0m但是,因为 和 hM 都未知,无法用上式精确地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实际的做法是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图 5-2 图 5-33)对校正后的 CDP 记录

35、进行叠加:共反射点叠加法实际上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作多次观测,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多次反射波和其它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经动校正后,共反射点道集中各反射波不仅波形相似,且没有相位差,此时进行叠加,反射波将得到加强。把叠加后的总振动作为共中心点 M 一个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输出,就实现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输出(图 5-4)。图 5-44)通过速度谱分析提取叠加速度 vst (剖面图拾取);所谓速度谱分析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即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

36、速度值时正好能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则这个速度就是合适的叠加速度。对一张记录,可计算出很多条速度谱曲线(每条对应一个 t0值),把这些曲线按它们的 t0,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就是一张速度谱。速度谱曲线上,经过解释,确定出由各 t0 的一次反射波所形成的速度谱曲线的极大值 VM,并把各 t0 的极大值 VM 连接起来就可以确定出叠加速度 Vd 随 t0 的变化曲线(图 5-5)。图 5-55)对叠加数据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读取各层同相轴的倾角和双程旅行时;6)作倾斜校正,得各层的均方根速度:vrmsvstcos7)利用 Dix 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求取层速度:vnt0,nv2rms,nt0

37、,n1v2rms,n1t0,nt0,n1t0,n、t0,n-1 表示第 n、n-1、层的 t0(自激自收)时间,VR,n、VR,n-1 表示第 n、n-1 层的均方根速度。六、资料解释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尽管能直观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它毕竟不是地质剖面,为了给地质人员提供地质剖面或构造图以及岩性方面等地质信息,必须对地震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也就是将地球物理信息转换为地质信息。因此,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出成果的阶段。地震资料解释是综合运用地质、钻探、测井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提交各种构造或岩性的地质图件。地震勘

38、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二第一章 序 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实习任务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 本次磁法实习从

39、8 月 22 日至 8 月 26 日结束,共计 5 个工作日,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 上午工区介绍及野外施工注意事项(上课)下午地震仪器操作介绍及检波器一致性检验(分组进行)第二天 上午地震勘探折射和反射波原理介绍(上课)下午反射波一个排列(分组进行)第三天 上午折射波一条测线及反射波两个排列(分组进行)下午休息第四天 资料数据整理及根据地震记录划分地层第五天 折射勘探反演图 1-1 秦皇岛山东堡中国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港口,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船可直接

40、抵达烟台,青岛,上海等我国沿海城市;高速公路,102 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公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交通也非常便利。秦皇岛山东堡中国地质大学实习站位于秦皇岛市山东堡滨海大道旁,坐落在渤海湾内,站内风景优美,绿化很好,提供学生食宿条件,为学生实习保证了后勤工作。乘公交车至燕山大学站下车。步行即到。(图 1-1)由于本次地震勘探实习时间有限,仅安排了站内实习内容,以浅层地震的折射和反射为主。同时也进行了由实测的地震记录划分地层和断层的练习。实习工区为实习基地操场,由于区域较小、测线较短,基本不受区域地质的影响。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本次实习由于时间所限,仅完成一条测线的反射剖面和 3个折射的排列。完成了

41、 6 号测线的折射勘察和 15 号线大号点一个反射排列,6 号测线大号点两个折射排列。浅层地震仪原理及操作简介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浅层地震仪(图 2),又称工程地震仪。一般是指勘探深度近数百米范围内的地震勘探仪器。按其工作原理分计数型波形表示型和信息增强型 3 大类。广泛用于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浅层地震仪常见的有传真式地震仪,它的记录方式是只记录幅度超过一定阈值电平的信号,并用归一的“短划”形式记录在电敏纸上。一方面通过地震波的非线性变换,将连续的地震信号用幅度比较器转换为脉冲讯号;另一方面用逻辑门对双信号道的信号利用相关波长滤波技术进行处理,可得到记录良好的浅层反射波。计数型浅层地震

42、仪是通过地震波由检波器 1 到检波器 2 的传播时间来得知振动速度的。即把地震波到检波器 12 产生的信号分别作为启停控制脉冲,并用时钟电路提供的计时脉冲,将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数字化,用数字的计时单位直接给出观测值。波形表示型浅层地震仪主要有光线示波器型和紫外线示波器型阴极射线管指示器型和传真摹写型等。它的波形显示方式具有直观显示特点,能进行续至波记录,还能提供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增强型浅层地震仪是一种采用信号叠加的处理方法来改善检出信号的信噪比,以增大探测深度或便于在干扰严重地区进行有效工作。它测量在同一锤击点多次激发的地震波,将其到达检波器的时刻与各地震界面相对应的相同信号叠加在一起,从而

43、使信号得到增强,而相位紊乱的随机干扰信号随锤击次数增加而趋于互相抵消。我们本次使用的地震仪器是由 GEOMETRICS 公司生产的Geode96 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兼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 Crystal 公司的A/D 转换器和高速通过采样技术达到了 24 位地震仪的精度。第二章 地震折射勘探野外施工方法与资料解释 折射波法是在距震源较远的位置上,观测来自地下经岩层分界面上滑行后返回的折射波。对于具有多层介质的地层,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在每层介质中的速度不一样,如果某一层的速度大于它上一层的速度,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则会产生折射波,二者的界面为折射面,此时

44、折射波以临界角沿界面滑行,以不变的角度返回地面。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由于折射波要在临界角之后才出现,因此在震源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这个观测不到折射波的区间称为盲区。示意图如下图 21 所示。图 21 折射波示意图折射波法一般使用的观测系统为追逐相遇观测系统,如图所示,当折射波的数据采集完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至拾取和速度计算,然后才能确定深度。速度和深度的计算利用的是 t0 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原理首先求界面的的速度 V1。求解 V1 的方法用当初至波为直达波时的拐点前一个点和后一dt 个点与原点的平均斜率来求取:V11/

45、dx图中指向 S 点的蓝色箭头即为折射波射线。当地震波发生折射时,其入射波与界面法线的夹角为 i(即临界角)图 2-2 差数时距曲线法折射界面示意图设 S 点下方的折射面的法线深度 h,其对应于两条相遇时距曲线 S1 和 S2 上的旅行时 t1 和 t2,当折射界面曲率半径比它埋深大很多时,其值可用 t0 法求得。令 t0t1t2T,T为互换时间,设上层的速度为 V1,下层的速度为 V2。利用V2V1/sini, 经计算得 t02hcosi/V1则有 ht0V1/2cosiKt0V1122cosit1t2 其中K 因此只要求出 K 和 t0 两个参数就能够求取任一点的折射深度。t0 可以利用

46、S 点两条相遇时距曲线 S1 和 S2 上的旅行时和求得。求 K 的值首先要求取 V2。令dV22/(x)t1t2T ,经过计算得:dx。折射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浅层折射地震野外工作的工区在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站的操场上,采用的是追逐相遇观测系统,根据前几组的工作情况及所作的试验工作,将偏移距分别设置为 14m 和0m,道间距为 1m,并通过多次叠加的方法可得到比较好的观测效果,折射界面比较清晰。震源采用锤击震源,检波器采用 100Hz 高频检波器,接收道为 24 道。本次工作一共做了两个排列,共放了 20 炮。野外工作分测量、仪器、检波、爆炸 4 个小组,由操作员统一指挥,工作期间,各就各位

47、,分工协作。下面介绍下测线布置的原则: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据。因此,测线的布置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关系很大。在作面积性工作时,测网的密度,不论比例尺大小,都应该保证在按工作比例尺绘制的图件上,剖面线距为 14 厘米。一般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是:1)测线应尽量为直线。因为这时垂直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现在由于处理方法的改进,并为了适应各种复杂的地表地形条件,也可以采用弯曲测线进行地震工作。2)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平行构造走向。目的是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和获取铅垂深度或视铅垂深度,并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减少地震波的复杂性,避免大量异常波的出现。3)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做好连井连片测线,以利于地层的对比和全区连片成图。4)测线间距随勘探程度(阶段)的不同,应由疏到密地震测线的布置主要根据工区地下地质结构以及工区地形而布设。一般测线布置应尽量为直线,且主测线的方向应垂直地层和构造的走向。此次折射法实习只设置了一条主测线,是沿着工区内的一条小道,近于东西方向。地震波的观测系统: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主要有单边观测系统、相遇观测系统、追逐观测系统以及相遇追逐观测系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