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學 術 單 位文 學 院院長:孫同勛 Sun,Tung-hsun(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主任兼;著作見頁 28)哲 學 系 暨 研 究 所黃慶明: Huang,Ching-ming(副教授兼主任、所長)倫理學(翻譯) 臺北 有志圖書公司 民國 61 年 6 月 初版 201 頁 康德倫理學中的活的部份與死的部份 民國 62 年 6 月 碩士論文哲學分析之舉例倫理的為我主義與心理的為我主義 (鵝湖雜誌 卷 3第 6 期 頁 4750 臺北 民國 66 年) 自由意志與責任 (台灣神學院牧杖刊 第 45 期 頁 9298 臺北 民國67 年)萊布尼茲(翻譯) 臺北 長橋出版社 民國 67 年 7
2、月 初版 258 頁邏輯新引(翻譯) 臺北 牧童出版社 民國 67 年 11 月 初版 347 頁摩爾的自然主義的謬誤 (鵝湖雜誌 4 卷 12 期 頁 2225 臺北 民國 68 年) 保羅田立克的本體論論證 (鵝湖雜誌 5 卷 6 期 頁 3840 臺北 民國 68 年) 談安樂死 (鵝湖雜誌 6 卷 2 期 頁 3537 臺北 民國 69 年) 自我指涉與語言層次 (大夏學報 創刊號 頁1928 臺北 民國 69 年)休姆倫理思想研究 民國 70 年 6 月 博士論文倫理語句的邏輯及其運用 (鵝湖雜誌 卷 10 期 頁 9-16 臺北 民國72 年)休姆論道德觀念 (鵝湖雜誌 9 卷 7
3、 期 頁 11-23 臺北 民國 73 年)休姆論因果觀念 (大夏學報(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 第二期 頁 101118 臺北 民國 73 年) 休姆論實然與應然 (哲學論評(台灣大學) 第 8 期 頁 257278 臺北 民國 74 年)亞里斯多德三段論的現代表達法 (鵝湖學誌 第 5 期 頁 161174 臺北 民國 80 年)金律的研究 (鵝湖學誌 第 6 期 頁 97111 臺北 民國 80 年)知識論講義(編著) 臺北 鵝湖出版社 民國 80 年 12 月 初版 146 頁實然應然問題探微 臺北 鵝湖出版社 1985 初版 229 頁 1993 二版論葉爾的同義概念 (鵝湖學誌 第 1
4、2 期 頁 163167 臺北 民國83 年) 2葉爾著語言真理與邏輯 (鵝湖學誌 第 13 期 頁 179181 臺北 民國 83 年) 證據條件與真值條件 (台灣哲學研究 第一期 頁 217240 臺北 民國 86 年)倫理學講義(編著) 臺北 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 87 年 9 月 初版 民國 89 年 9 月修訂版 187 頁哲學上的理論與實踐 (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 民國 88年 5 月 29 日發表 東吳大學哲學系主辦) 形上學講義(編著) 臺北 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 89 年 9 月 初版 161 頁 姜允明:Jiang,Paul Yun-Ming(教授)心
5、學的現代詮釋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9 266 頁 禪宗思想對明儒陳白沙的影響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論文集 頁 7995 高雄 1989)道德理想與現代生活 (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國際會議論文集 頁 329339 臺北 1990)論梁漱溟的心學 (第一屆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內聖篇) 頁 147166 臺北 正中書局 1990)熊十力先生其人其學 (張永儁主編當代十大思想家 頁 824 臺北 正中書局 1991)熊十力當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 (張永儁主編中國新文明的探索 頁101121 臺北 正中書局 1991)從原儒看熊十力的內聖外王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頁 1
6、45167 新加坡 1991)熊十力與懷海德的機體論哲學 (第一屆東西比較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頁 156176 中國文化大學 1991)試論朱子的心學及其現代意義 (第二屆國際朱子研討會論文集 頁120142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991)曼陀羅與自我-容格與中國哲學 (第二屆東西比較哲學國際研討會 頁2547 中國文化大學 1992)現代化的傳統-談中國哲學的重整 (兩岸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171195 輔仁大學 1994)當代新儒家論陳白沙 (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頁 89107 香港中大 1994)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 臺北 明文書局 1994 190 頁從王陽明在龍場為石
7、墎談明儒生死觀 (哲學年刊中國人的生死觀論文集 10 期 頁 217219 1994)試論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覺說 (李明輝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 頁 135150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論江門學派的新定位 (國際陳白沙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頁 1530 廣東五邑大學 1995)3從王陽明到陳白沙 (黃俊傑、丁田三郎、材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 頁 301322 臺北 正中書局 1996)王陽明何以不提陳白沙儒佛會通在明代心學史中的實例 (華梵大學第三次佛儒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93204 華梵大學 1998)三人行論陳白沙、湛甘泉與王陽明的傳承關係 (華岡文科學報 22 期
8、頁 122 中國文化大學 1998)明心見性與自得之學 (華梵大學第四次佛儒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71179 臺北 2000)心的概念:中西哲學比較 (華梵大學第五次佛儒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717 臺北 2001)The Search for Mind:Chen Pai-sha,Philosopher-Poet 心性探微明代哲學詩人陳白沙 新加坡 National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14 頁Self-realisation in Chen Pai-shas Philosophy(陳白沙哲學中之自得觀) (Proceedings of t
9、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頁 415436 臺北中央研究院 1981)Wang Yang-ming and Chen Pai-sha:The Lost Connection(王陽明與陳白沙失落的連繫) (Austrina:Essay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頁93-106 Sydney 1982)Some Reflections on Chen Pai-sha Experience of E
10、nlightement (陳白沙悟道體驗之反思)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0 No.3 頁 229250 Hawaii 1983)A Culture of the Moon:the Japanese Mind ,It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月光文化日本心及其哲學與宗教) (臺大文史哲學報32 期 頁 257281 臺北 1983)Concept of Mind in Chu Hsis Ethics 朱子倫理學中心的概念 (臺大哲學論評 7 期 頁 2754 臺北 1984)Conceptual Development
11、of Zen Buddhism Through Patriarchal Transmission (傳習錄 3 期 頁 1338 臺北東吳大學 1984)Origins of the Split in Neo-confucianism(宋代新儒學原初的分裂)(傳習錄 4 期 頁 3754 臺北東吳大學 1985)Ethics in Cosmology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Liu shu-hsien and R.Allison(eds.) Harmony and Strife 頁 272292 Hong Ko
12、ng 1988)To Speak or Not to Speak :Poetry as a Communication Medium for Taoist Truth(可述與不可述-論詩為道學真理之傳媒工具) (華岡文科學報 24 期 頁 117 中國文化大學 2001) 周林靜:Chou,Jean,L.C.(副教授)西洋近代文化史 臺北 燕京出版事業公司 民 66 初版 696 頁邵雍易學之研究 臺北 民 67 碩士論文4三法印闡微 (慧炬雜誌 165 期 頁 2832 臺北 民 67)民生淵源於人本 (中央月刊 14 卷 6 期 頁 3539 臺北 民 71)趙州從稔禪師接引法的特色 (慧
13、炬雜誌 214 期 頁 1216 臺北 民71)藕益大師念佛法門淺釋 (慧炬雜誌 226 期 頁 1120 臺北 民 72)湯恩比世界史觀之研究 臺北 民 72 博士論文歐式民主與印尼班察西拉民主之比較研究 (憲政思潮 75 期 頁 148155 臺北 民 75)生命的超越孔子的仁與基督的愛 (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 1 冊 頁481492 臺北 民 78)黎惟東:Lai,Wai-tung(副教授)莊子逍遙思想研究 民 67 碩士論文 195 頁希臘羅馬神話 台北 好時年出版社 民 72 一版 翻譯王充思想研究 民 73 博士論文 307 頁沈思錄、哲學原理 台北 志文出版社 民 75 再版 35
14、5 頁 翻譯論王充歷史觀的矛盾 (華岡文科學報 16 期 頁 6990 臺北 民 77)自我的探索 台北 桂冠出版社 民 78 初版一刷 375 頁 翻譯范縝神滅論之研究 (華岡文科學報 18 期 頁 6180 臺北 民80)羅含更生論研究 (鵝湖學誌 12 期 頁 79108 臺北 民 83)李志勇:Lee,Chi-yung(副教授)易經的中道思想研究 民 73 碩士論文 348 頁孟子氣字的研究 (鵝湖月刊 176 期 頁 3441 臺北 民 79)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 民 79 博士論文 415 頁王弼易學中的用形思想 (頁 117 民 87 研討會論文)王欽賢:Wang,Chin
15、-hsien (副教授)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方法論之批判 (鵝湖雜誌月刊 20 卷一期 臺北 1994年)康德良知論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之意義 (鵝湖月刊 臺北 1995 年)牟宗三對康德良知論之批判 (臺北 1996 年 第四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施萊馬赫論宗教 (鵝湖月刊 臺北 1997 年)倫理與宗教愛的倫理學 (國立師範大學 頁 119130 1997 年 第一屆兩岸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聖保羅與王陽明之神秘良知觀 (華岡文科學報 23 期 頁 325349 臺北 1999 年)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 (鵝湖學誌 臺北 2001 年 第 20 次中國5學國際學術大會 漢城建國大學 20
16、00 年 8 月 論文)Kants Lehre vom Gewissen(康德良知論) 瑞士巴塞爾大學博士論文 瑞士 1993 年石朝穎:Shyr (Stone),Jau-ying(副教授)現象學的觀照 (鵝湖月刊 18 卷 2 期 頁 3340 臺北 1992 年 8 月)歐洲哲學遊記 (鵝湖月刊 19 卷 5 期 頁 2733 臺北 1993 年 11 月美學的形上關係(上) (鵝湖月刊 20 卷 2 期 頁 2131 臺北 1994)美學的形上關係(下) (鵝湖月刊 20 卷 4 期 頁 5155 臺北 1994)藝術的反判精神 (雄師美術 頁 21-31 臺北 1994 年 6 月)以
17、當代詮釋學角度來看儒道會通問題 (臺北 1994 年 8 月 1618 日 北京市: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會通學術研討會)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 (文明探索 1 卷 頁 110 臺北 1995)美學的顛覆與建構 (哲學雜誌 頁 146160 臺北 1995 年 1 月)中、西美學的溝通 (臺北 1995 年 11 月 1520 日 深圳市:深圳國際美學會議)荒謬的人生困境 (文明探索 4 卷 頁 7481 臺北 1996)中、西美學的溝通問題 (文明探索 5 卷 頁 5766 臺北 1996)意象的困惑:羅蘭巴特 (哲學雜誌 頁 164175 臺北 1996 年 1 月)返樸歸真如和可能 (文
18、明探索 9 卷 頁 7988 臺北 1996 年 4月)觀自在手記 臺北 新雨出版社 1996 年 5 月 初版 186 頁歐洲哲學遊記 (文明探索 7 卷 頁 91100 臺北 1996 年 10 月)返樸歸真如何可能? (臺北 1996 年 12 月 2122 日 臺北市:環保哲學與簡樸生活學術研討會)從藝術人類學看臺灣藝術的困境(上) (文明探索 10 卷 頁 100115 臺北 1997)從藝術人類學看臺灣藝術的困境(下) (文明探索 11 卷 頁 85-100 臺北 1997)原始的文明人 (健康觀念雜誌 頁 6266 臺北 1997 年 3 月)藝術對社會的啟蒙 (健康觀念雜誌 頁
19、 102105 臺北 1997 年 4 月)道與語言的消解 (臺北 1997 年 6 月 1415 日 嘉義縣:第一屆比教哲學學術研討會)再造人格的真、善、美 (健康觀念雜誌 頁 60-63 臺北 1997 年 7 月)現象學的反思 (哲學雜誌 頁 172190 臺北 1997 年 8 月)美學的詮釋學 (美育月刊 86 期 頁 3545 臺北 1997 年 8 月)懺悔的還原:聖奧古斯丁的回歸 (臺北 1997 年 12 月 20 日 臺北市:惡與痛苦學術研討會)6新世紀的宗教哲學觀 (臺北 1997 年 12 月 21 日 南投縣: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人類的宗教:禪道的詮釋問 (
20、宗教哲學季刊 4 卷 1 期 頁 2637 臺北 1998)越過時空的凝視 (文明探索 12 卷 頁 112118 臺北 1998)道與語言的消解 (文明探索 13 卷 頁 121137 臺北 1998)從神話剖析現代文明的潛在動力 (文明探索 14 卷 頁 127141 臺北 1998)現代心理學與古典宗教意識的會通 (宗教哲學季刊 4 卷 4 期 頁 159171 臺北 1998)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文明探索 15 卷 頁 75-86 臺北 1998)新世紀的宗教哲學觀 (宗教哲學季刊 4 卷 2 期 頁 915 臺北 1998年 4 月)現代心理學與古典宗教意識的會通 (臺北 1998
21、年 9 月 35 日 南京市:海峽兩岸宗教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人類是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 臺北 水瓶世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11 月 初版 290 頁一顆卑微種子的自我覺醒 臺北 水瓶世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12 月 初版 262 頁誰聽見我苦悶的心跳聲 台北 水瓶世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12 月 初版 331 頁陶淵明的詩歌美學 (臺北 1998 年 12 月 2830 日 臺北市: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從哲學詮釋學談中國哲學的根源省思 (文明探索 19 卷 5 期 頁5564 臺北 1999)陶淵明的詩歌美學 (文明探索 16 卷 頁 1231
22、33 臺北 1999)哲詩的形上關懷 (文明探索 17 卷 頁 8489 臺北 1999)小腦袋大思考 臺北 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 2 月 初版 151 頁斷翼之串連 臺北 水瓶世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年 2 月 初版 326 頁困惑與開顯 (藝術家 頁 472475 臺北 1999 年 5 月)從哲學詮釋學談中國哲學的根源省思 (臺北 1999 年 7 月 2528 日 臺北市:跨世紀的中國哲學:總結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宗教的終極關懷 (臺北 1999 年 12 月 1719 日 南投縣: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哲學的溯源與宗教的再生 (臺北 2000 年 8
23、 月 北京市:世紀之交的宗教與人類文明)哲學的溯源與宗教的再生(宗教哲學季刊 6 卷 3 期 頁 107118 臺北 2000 年 9 月)時間的陷阱 (文明探索 24 卷 頁 150151 臺北 2001 年 1 月)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 (普門學報 3 期 頁 180196 高雄 2001 年 5 月)78中 國 文 學 系 中 國 文 學 組 暨 研 究 所羅敬之:Lo,Ching-chih(教授兼主任、所長)儒家思想為何不能直線發展 (中國憲政 4 卷 6 期 頁 1618 臺北 民 58)儒學發展之始末 臺北 自印本 民 60 初版 96 頁王忠林教授 (華岡十年紀念集 頁 2592
24、60 臺北 民 61)慈湖謁陵記 (創新周刊 154 期 頁 2021 臺北 民 64)從聊齋一書看蒲松齡的佛教傾向 (中國佛教革新二號 22 卷 8 期 頁1519 臺北 民 64)孔子學說新探 臺北 文津出版社 民 64 初版 237 頁范仲淹之德業與文學 臺北 文津出版社 民 65 初版 238 頁史學宗師羅香林先生 (書和人 345 期 頁 18 臺北 民 67)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及其著作 (書和人 354 期 頁 18 臺北 民 67)敬悼羅香林先生 (羅香林先生紀念集 頁 154155 香港 民 68)論歐陽修的古文運動 (華學月刊 95 期 頁 2832 臺北 民 68)談詩經
25、國風的修辭 (華學月刊 96 期 頁 5357 臺北 民 68)粉嶺居(一) (創新周刊 311 期 頁 812 臺北 民 69)粉嶺居(二) (創新周刊 312 期 頁 712 臺北 民 69)陳鴻的兩篇小說及其影響 (書和人 383 期 頁 18 臺北 民 69)馬氏文通之文法論及其虛字窺略 (華學月刊 97 期 頁 5258 臺北 民 69)論范仲淹的文學修養(上) (華學月刊 102 期 頁 4146 臺北 民69)論范仲淹的文學修養(下) (華學月刊 103 期 頁 2731 臺北 民69)蒲松齡先世是否為出自西域回教系統蒲壽庚後裔(上) (文藝復興 115期 頁 5364 臺北 民
26、 69)蒲松齡先世是否為出自西域回教系統蒲壽庚後裔(下) (文藝復興 116期 頁 5162 臺北 民 69)聊齋志異的撰作及其影響 (木鐸 9 期 頁 307323 臺北 民 69)聊齋志異的特殊風格 (古典文學 2 期 頁 385414 臺北 民 69)遊香港嘆割讓 (一) (創新周刊 340 期 頁 710 臺北 民 69)遊香港嘆割讓 (二) (創新周刊 341 期 頁 1012 臺北 民 69)蘇東坡的詩及其為人性格 (華學月刊 109 期 頁 4857 臺北 民70)聊齋志異的學術淵源 (文藝復興 120 期 頁 3648 臺北 民 70)聊齋志異夜叉國與羅剎海市 (創新周刊 35
27、6 期 頁 39 臺北 民 70)聊齋志異的心理表現 (華岡文科學報 13 期 頁 141152 臺北 民70)9聊齋志異所表現的民族思想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4 卷 7 期 頁 4551 臺北 民 70)原道述評 (華學月刊 117 期 頁 2028 臺北 民 70)蒲松齡的江南遊及其教書生涯 (創新周刊 379 期 頁 711 臺北 民70)聊齋志異的立意與寄託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5 卷 1 期 頁4555 臺北 民 71)聊齋志異的創作經過及其素材來源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5 卷 10 期 頁 6271 臺北 民 71)臺灣中華民族的希望 (國魂月刊 446 期 頁 2830 臺
28、北 民 72)蒲松齡之著述 (木鐸 10 期 頁 119135 臺北 民 73)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7 卷 6 期 頁 4149 臺北 民 73)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中)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7 卷 7 期 頁 4454 臺北 民 73)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下)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7 卷 8 期 頁 4854 臺北 民 73)蒲松齡的師友交遊 (文藝復興 159 期 頁 4351 臺北 民 74)宗教對聊齋志異的影響 (書和人 509 期 頁 12 臺北 民 74)聊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8 卷 2 期 頁 5459 臺北 民 74)聊
29、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下)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8 卷 3 期 頁 3337 臺北 民 74)牟淄地區方言舉隅 (珠海學報 14 期 頁 311333 香港 民 74)蒲松齡的家庭及其庭訓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8 卷 10 期 頁 4853 臺北 民 74)聊齋志異研究 臺北 傳賢事業文化公司 民 74 初版 380 頁儒家思想的流變 (孔孟月刊 24 卷 6 期 頁 37 臺北 民 75)淺說聊齋 (東方雜誌 20 卷 2 期 頁 6871 臺北 民 75)讀書與習作古文 (未央曲(文大中文系刊) 頁 12 臺北 民 75)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臺北 國立編譯館 民 75 初版 404 頁金山
30、港 (東牟簡訊 2 期 頁 2627 臺北 民 76)論語詩教與書教 (木鐸 11 期 頁 127142 臺北 民 76)柳泉居士行略 華風文學 (21 期 頁 3234 臺北 民 76)關仔嶺記 (華風文學 21 期 頁 4243 臺北 民 76)羅香林先生年譜初編 (史學彙刊 15 期 頁 135209 臺北 民 76)劉著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評介 (書和人 575 期 頁 12 臺北 民 76)聊齋志異裏的愛情故事 (東方雜誌 21 卷 5 期 頁 7074 臺北 民76)懷念林播耀先生 (東牟簡訊 3 期 頁 3435 臺北 民 77)司馬遷行略 (木鐸 12 期 頁 7278 臺北 民
31、 77)古書選讀舉要 (中國文學 23 期 頁 45 臺北 民 77)10蒲松齡南遊詩詮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44 期 頁 5664 臺北 民77)讀范文正公集抒感 (華風文學 22 期 頁 2324 臺北 民 77)詩歌的源流 (書和人 606 期 頁 12 臺北 民 77)軒亭吟稿(詞七闕) (中國文學 24 期 頁 6667 臺北 民 78)關於林四娘的故事 (東方雜誌 22 卷 12 期 頁 6972 臺北 民 78)蒲松齡山遊詩說 (華岡文科學報 17 期 頁 181193 臺北 民 78)鹿港懷古序 (鹿港雅集 頁 157 臺北 民 80)欣見豐收 (鹿港雅集 頁 174175
32、臺北 民 80)蘭亭集序的品味 (中國文學 26 期 頁 6 臺北 民 80)弔海彊沙場文 (華風文學 25 期 頁 56 臺北 民 80)蒲松齡水詠詩說 (華岡文科學報 18 期 頁 273294 臺北 民 80)洛神賦的創作動機及年代 (書和人 697 期 頁 1011 臺北 民 81)洛神賦的創作及其寄託 (第二屆文選學論集 頁 155172 長春 民81)向杲與張逢的變形故事分析 (國際聊齋論文集 頁 198212 北京師範學院 民 81)史記導讀關於史記的幾個通識問題 (文大中文學報 1 期 頁 83121 臺北 民 82)聊齋志異是怎樣成書的兼答戴貴立先生 (中央日報(長河版) 臺
33、北 民 82)北地行紀 (華風文學 27 期 頁 610 臺北 民 82)蒲松齡的災民謠 (華岡文科學報 19 期 頁 189218 臺北 民 82)聊齋志異的語言藝術 (國家基金管理委員會 頁 455466 臺北 民82)淄博巡禮 (炎黃世界 2 期 頁 4852 廣州 民 84)白血公主馬蘇里 (中國文學 30 期 頁 1113 臺北 民 84)蒲松齡交遊詩說(上) (華岡文科學報 20 期 頁 153196 臺北 民84)再論洛神賦 (文大中文學報 3 期 頁 5588 臺北 民 84)王士禛三峽行詩紀 (桓臺國際王漁洋討論會論文集 頁 129152 山東大學出版社 民 84劉禹錫與竹枝
34、詞 (書和人 787 期 頁 12 臺北 民 84)聊齋志異裏的歌曲小調 (松齡研究 34 期 頁 7593 山東淄博 民 84)羅香林先生年譜 臺北 國立編譯館 民 84 初版 245 頁蒲松齡交遊詩說(下) (華岡文科學報 21 期 頁 149175 臺北 民86)牟平方言二題 (首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頁 207210 青島 民 86)蒲松齡古蹟詩詠 (華岡文科學報 22 期 頁 151167 臺北 民 87)司馬遷南遊路線的觀察 (文大中文學報 4 期 頁 112 臺北 民 87)聊齋詠史詩說 (蒲松齡研究 2 期 頁 97110 山東淄博 民 87)11從聊齋詩詞看蒲松齡的
35、自適生涯 (蒲松齡研究 4 期 頁 166173 山東淄博 民 87)聊齋詩詞集說 臺北 國立編譯館 民 87 初版 546 頁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是否就是蒲松齡 (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743760 高雄 民 88)史記刺客的形象分析 (文大中文學報 5 期 頁 113 臺北 民89)曉公與羅香林先生 (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 頁 532552 臺北 民 89)聊齋志異裏的笑林 (蒲松齡研究 總 37 期 頁 4457 山東淄博 民 89)蒲松齡年譜 臺北 國立編譯館 民 89 初版 278 頁文學論文寫作講義 臺北 里仁書局 民 90 初版 235 頁應裕康:Ying,
36、Yu-kang(教授)中國文化概論 臺北 三民書局 民 60 初版 頁 300 (與周何、李鍌合著)元曲六大家 臺北 三民書局 民 64 初版 頁 350 (與王忠林合著)中文工具書指引 臺北 蘭臺書局 民 64 初版 頁 350 (與謝雲飛合編)中國文學史初稿 臺北 石門圖書公司 民 65 初版 頁 1278 (與王忠林、左松超、皮述民、金榮華、邱燮友、黃錦鋐、傅錫壬合著)新澤古文觀止 臺北 三民書局 民 80 修訂初版 頁 783 (與謝冰塋、邱燮友等合編)治學方法 高雄 復文書局 民 80 初版 頁 400 (與王忠林合著)說文研究 高雄 復文書局 民 81 初版 頁 350 (與王忠林
37、合著)訓詁學 高雄 文化出版社 民 82 初版 頁 344 (與王忠林、方俊吉合著)柯淑齡:Ko,Shu-ling(教授)說文上聲字根研究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民 60 初版 177 頁夢窗詞韻研究 臺北 木鐸出版社 民 66 初版 325 頁從爾雅釋器以考先民飲食烹調器皿之制度與文化 (木鐸雜志 七期 頁175200 臺北 民 67)黃季剛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民 71 初版 910 頁黃季剛先生致力民族革命考 (木鐸雜志 十一期 頁 187204 臺北 民 76)論駢詞同音同用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二期 頁 3560 臺北 民83)從黃季剛先生古無上聲說論古聲調 (陳
38、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 頁 457478 臺北 民 83)12章太炎、黃季剛二位先生之師弟情誼及其古聲說 (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261298 臺北 民 88)女書的造字結構及其表音特質 (紀念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97115 臺北 民 89)皮述民:Pi,Shu-ming(教授)短篇小說構成論例 新加坡 南洋大學 民 63 初版 220 頁中國文學史初稿 臺北 石門圖書公司 民 65 初版 1278 頁 (與王忠林、左松超、金榮華、邱燮友、黃錦鋐、傅錫壬、應裕康合著)四大傳奇與東南亞華人地方戲 新加坡 南洋大學 民 70 初版 250 頁 (與王忠林、謝雲飛
39、、應裕康合著)紅樓夢考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 75 再版 186 頁紅樓夢與蘇州李家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 85 初版 470 頁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 臺北 駱駝出版社 民 86 初版 766 頁 (與邱燮友、馬森、楊昌年合著)王維探論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 88 初版 306 頁席涵靜:Hsi,Han-ching(教授)周代祝官研究 臺北 勵志出版社 67 年 5 月 初版 172 頁周代史官研究 臺北 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72 年 1 月 初版 272 頁先秦社祀之研究 臺北 眾望文化事業公司 81 年 6 月 初版 280 頁應用文 臺北 國防部總政戰部 81 年 11
40、 月 初版 329 頁應用文與公文處理 臺北 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84 年 9 月 初版 393 頁辛亥以來我國公文書變遷之探討 (政戰學校中文系 頁 30 台北 民 86)彭祖故事的探討 (海峽兩岸民間文藝研究社 頁 14 河北 民 88)海峽兩岸公文書寫作之探討 (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 19 香港 民 88)民間文學中有關堯帝傳說的探討 (中國堯文化學術討論會 頁 7 山西 民 89)從民間文學看諸葛亮招親與木牛流馬 (海峽兩岸民間文學討論會 頁 8 台灣中壢 民 89)周代晉國史官的探討 (中國新田文化討論會 頁 9 山西 民 90)世人死後被尊奉為土地神之探討 (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學
41、術論文 頁 7 承德 民 90 年 7 月)廖一瑾:Liao,Yi-ching(副教授)評述花間集暨其十八作家 臺北 民 67 309 頁 碩士論文臺灣詩史 臺北 武陵出版社 民 78 初版 332 頁日據時期臺灣三大詩社 (古典文學 12 期 頁 225241 臺北 民 81)漢詩之聲雜誌發刊詞 (漢詩之聲 1 期 頁 1 民 81)歌我詩聲 (漢詩之聲 2 期 頁 1 民 82)13臺灣第一閨秀詩人黃金川詩草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1 期 頁 147165 臺北 民 82)清代及日據時期高雄古典詩壇的特色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1 期 頁139124 高雄 民 83)陳逢源先生和二十世紀
42、臺灣古典詩壇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2 期 頁 75110 臺北 民 83)月亮在中國詩歌中的意象 (漢詩之聲 4 期 頁 2630 臺北 民 83)臺北古典詩壇近貌 (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 期 頁2934 臺北 民 84)義旗捲起海東雲 百年詩心倉海君(丘逢甲離台詩) (甲午戰後百年全國詩人節大會論文 84 年 5 月 )如何推廣及普及古典詩詞 (全球漢詩第六屆研討會論文 頁 107-108 馬來西亞怡保 1997 年 12 月)金川詩草百首鑑賞(之十首)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 86 初版 319 頁 (與鄭文惠、侯迺慧、涂艷秋、許俊雅、吳彩娥、鍾慧玲、蕭麗華、蔡榮婷
43、、胡幼峰共同編著)南北朝樂府詩對李白詩歌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 臺北 民87)臺灣詩史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 88 再版 398 頁漫談臺灣詩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東北六縣市擴大全國詩人秋之吟大會專輯 1 期 頁 2934 基隆 民 88)台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 (文訊雜誌 188 期 頁 44-46 台北 90 年 6月)詩緣情而綺靡論曹植贈白馬王彪詩聲情相諧的詩歌美學 (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第四屆文選學國際研討會 長春 吉林文學出版社 2001 年 6 月)區靜飛:Ou,Ching-fei(副教授)党項拓拔氏之崛起 (華岡文科學報 20 期 頁 259283 臺北 民 84)
44、李德明時代的西夏政權 (華岡文科學報 21 期 頁 247262 臺北 民86)西夏的疆域與人口 (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 頁 267279 臺北 民 89)李德超:Lei,Tak-chiu(副教授)汪兆鏞與澳門之關係 (珠海學報 8 期 頁 135158 香港 民 64)宋代之肅貪倡廉政策考實 (香港大學唐宋史研究論文集 頁 163175香港 民 76)中國文學在澳門之發展概況 (澳門文學論集 澳門 民 77)粵東南園詩社及前後五先生詩 (華岡文科學報 16 期 頁 201222 臺北 民 77)14范仲淹之功業及其特殊貢獻 (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研討會論文集 頁149151 臺北 民 7
45、8)兩宋廣東文學初探 (華岡文科學報 17 期 頁 131148 臺北 民 78)敦煌本孝經校讎 (第二屆敦煌學國際會議論文集 頁 281306 臺北 民 79)許筠之北遊及其詩學 (第三回朝鮮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大阪 民79)明清間澳門耶穌會士與東西文化交流 (第十次中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漢城 民 79)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述評 (近代史研究通訊 10 期 頁 223232 臺北 民 79)唐代嶺南高州馮氏對當時政局之影響 (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頁 725743 臺北 民 79)粵東族譜所載南雄珠磯巷故事與宋季嶺南移民 (第五屆亞洲區族譜會議論文集 頁 449482 臺北 民 80)朝
46、鮮東學黨之亂與中韓兩國之關繫 (韓國學報 100 期 頁 229236 臺北 民 80)澳門之得名與葡萄牙人初來地為大門島考 (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 頁481510 臺北 民 81)宋季粵東詩人崔與之李昴英 (區域性與文學傳統研討會論文集 頁 143165 臺北 民 81)陳子昂之政治思想淺探 (紀念陳子昂國際學術交流會論文 四川 民81)明清間中西文化交流對粵詩人之影響 (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民 82)康有為之海外詩歌 (戊戌後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廣州 民 82)六朝隋唐之粵東詩界 (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 臺北 民 83)三水梁
47、燕孫先生及其世系 (第八屆亞洲族譜會議紀錄 香港 民 83)從真德皇后太平頌看中韓兩國之關係 (唐史學國際會議論文 武漢 民84)詩學新編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 民 84 初版 353 頁再讀新安莊氏族譜 (第九屆亞洲族譜會議紀錄 揚州 民 85)粵東之詩學世家 (楊百翰大學嶺南文化研討會 鹽湖城 民 85)治詩與經史之學 (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臺北 民 85)風木樓詩聯稿 臺北 里仁書局 民 86 初版 71 頁嶺南詩史稿 臺北 法嚴寺出版社 民 87 初版 718 頁人海詩區盧溝題詠 (北京檔案館北京歷史研討會論文 北京 民 88)澳門之中文碑刻與澳門史研究 (
48、亞太地區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70189 香港)臺灣地區出版之澳門史料及庋藏之澳門檔案舉隅 (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澳門)15許端容:Hsu,Tuan-jung(副教授)二十四孝研究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 70 初版 251 頁孝子傳輯佚補 (木鐸 12 輯 頁 139147 臺北 民 77)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音系研究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 78 初版 541 頁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敦煌寫卷考 (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頁 235250 臺北 民 80)河內漢喃研究院藏四十八孝詩畫全集考辨 (華岡文科學報 22 期 頁105122 臺北 民 87)泰雅族口傳故事類型試探 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49174 中壢 民 89)澎湖美國人的由來故事試探 (澎湖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澎湖 民90)王俊彥:Wang,Jann-yann(副教授)胡五峰盡心成性之思想 (孔孟月刊 27 卷 6 期 頁 4045 臺北 民72)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 臺北 民 74 碩士論文胡五峰理學思想研究 臺北 民 78 博士論文論語之過的析論 (華岡文科學報 18 期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