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如何保持内蒙古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所以充分认识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状况,收入差距,增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近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三大因素,即:收入结构问题、非农收入问题、多数人群处在平均收入线以下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持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长效稳定增长,是实现自治区“十一五”农牧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关键。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 2006 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 3342 元,比 2001 年增加了 1369 元,年均增速为 11%。农牧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 2001
2、 年的第二十位上升到 2006 年的第十六位。在西部省份中,内蒙古农牧民收入连续三年稳居第一位。从速度来看,近些年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后三年,增速分别为 14.92%、14.7%和 11.8%,三年增速均居全国前四位,2005 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也在逐年缩小,由 2001 年相差近 400 元,下降到 2006 年的 245 元。内蒙古农牧民收入能够有较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力量。随着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几年位列全国各省前茅,公路、铁路、电厂、小城镇建设,城市改造、固定资产解放问
3、题等基本建设项目,移民工程等基建项目不断增加,农牧民在本地和外出打工就业的机会增多,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006 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591 元,比 2001年人均增加 291 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 21%,成为拉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农牧业生产大丰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农牧业气候非常有利,农牧业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2006 年粮食产量达到 341 亿斤,牲畜存量超过一亿头(只),为农牧民家庭大量出售农牧产品提供了条件。另外,2004 年以来农牧产品
4、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牧民家庭在价格上涨中获得较大利益。出售量和价格双重作用结果,为农牧民收入增长提供了保证,一产业收入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 58%。 (三)惠农政策的加大实施,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综合分析影响收入增长的政策性因素,如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以及农村子女上学实行的全部免除学杂费、近两年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等因素,政策性因素带来的收入增量达到 200多元。在其它收入中,政策性补贴收入占到 65%以上,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综合贡献达到 15%以上,其份额相当可观,也凸显了近年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对促进农牧民增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二、当前农牧民收入增
5、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后劲乏力。内蒙古属于农业大省,多年来依靠农牧业增收,一产业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 70%以上,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结构明显单一。而目前内蒙古粮食产量已达到 341 亿斤,粮食单产也已经达到 500 多斤。在目前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没有新的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内蒙古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受自然资源的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同时也不排除有减产的可能。牧业方面,2006 年内蒙古牲畜头数已突破一亿(只)头,按每平方米科学养畜计算,在总量上已经超载,受草载限畜政策的影响,牧业经济短期内不能有大的突破。由此可见,单纯依赖农牧业发
6、展带动农牧民长期大幅度增收已不现实。 二是非农经济发展缓慢,对农牧民增收拉动力弱。内蒙古非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和全国和发达省份相比落后很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五年来,二三产业收入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足 1%,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发达省份。这几年虽然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仍处于全国倒数第三位。总体来看,与全国和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很小,对农牧民收入增长拉动力弱。非农经济能否快速有效发展,是新时期农牧民收入能否突破性增长的关键,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问题。 三是平均收入线以下人口众多,增长主要为高收入群拉
7、动。据 2006 年底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内蒙古农牧民人口中,有 59%的农村人口收入在全区平均收入线以下,这部分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仅为 1870元,比全区平均收入水平低 1472 元;而占全区农牧民人口 41%的人群其平均收入水平为 5495 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多 2153 元。通过多方测算这部分人群是近期拉动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目前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分布情况,是收入向高收入群集中,增长主要为高收入人群所拉动。所以,如何让大多数人群收入增多,让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更多政策利益,是推动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根本。 三、加快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建议思考 (一)继续从政策上加大对
8、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时期内,要把“十五”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抓紧抓好,要把这些利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牧民。重在抓落实,做到位。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同时,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还要大,面还要广,不仅涉及生产,还要涉及生活。要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效率。 (二)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对农牧业的投入。当前一段时期,内蒙古第一产业收入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全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直得不到解决,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直接影响。所以
9、,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彻底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单方面依靠总量扩张向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转变,增加产出,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收入。三)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提高农牧
10、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工资性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内蒙古非农产业收入少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级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大劳务输出,是短时期内最快最有效的增收方式。近年来,虽然内蒙古工业发展很快,在建项目比较多,为农牧民的外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但事实上,由于内蒙古农牧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吃苦精神、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就业范围依然很窄。目前,外省农民工在内蒙古就业的占有很大比重,而内蒙古农民工走向区外的却非常有限,这和务工农牧民的劳动力素质有直接关系。 所以各级政府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开辟和建设劳务基地。充分利
11、用内蒙古地域优势,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主动开拓省外及沿海地区的劳务市场,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与俄罗斯、蒙古和周边国家的劳务关系,拓展劳务输出空间。二要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开拓劳务市场、收集发布劳务信息、培训劳务人员、协调劳务关系、提供劳务服务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制定标准,规范管理,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和鼓励、奖励等机制推动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便捷服务。三要加大培训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逐步建立一套城乡劳动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网络健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培训办法,设置较为合理的职业技
12、能培训体系;积极建立劳动预备制度,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普通中学要探索增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组织、培训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本地务工收入。五是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重。从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很小,也是落后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促进内蒙古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各地区农牧民收
13、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非农化,出台有利于非农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各级领导在思想上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彻底改变“农业强市的观念”,把发展的方向、重点转移到提升优势、调整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轨道上来,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又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田土、走向市场、企业、城镇,更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入结构调整,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取得成效。在政策上,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制环境;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14、引导和鼓励城市的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自来水供应、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文化、科技、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重视非农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在重视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协作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把产品规模做优、做大、做出特色;二是把农产品的增值链条延长,形成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赛飞亚等,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是在
15、小城镇发展上推动非农化。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一条有效途经,要突破政策障碍,建立一套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户籍制度要全面放开,允许农民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自由出入,解决进城进镇后的农民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难题,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和开放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的经营领域,只要法律不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可进入;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有利于农牧民在农村二、三产业领域自谋职业、增
16、加收入。 (六)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增收问题。目前内蒙古贫困面仍然比较大,如何加快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是促进农牧民整体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是对自然生态条件差的地方实行整体搬迁;二是千方百计扩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大金融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增强低收入农户输血与自身造血功能;四是政府加大对低收入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帮助解决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以增强其抗灾减灾能力,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注重劳动力资源开发,提高低收入户群体自身增收能力,下大力气提高低收入农户成员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17、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则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针对低收入群体现有劳动力,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做好在实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并要常抓不懈,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增进他们自身增收的能力。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文档,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构建乡镇和谐交通管理执法环境心得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滥用职权的惩戒,为整个社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交
18、通安全防范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然而,自 2004 年 5 月 1 日实施以来,在实际贯彻过程中,不少基层的民警却反映由于新法处罚幅度的提升,受处罚违法行为人意见较大,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农村道路,执法难度更大,执法民警与违法行为人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 问题日益突出。我队在经历了几次的群众对抗执法冲突后,围绕构建一个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在认真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台帐,全面分析原因;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群众的敌对情
19、绪;调动群众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 ;延伸各种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到基层,进一步便民利民;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开辟出一条有效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办法。一、充分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建立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首先要摸清辖区的交通情况及其特点,充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所要掌握的辖区交通情况包括:辖区人口数,辖区总面积,道路总长度(包括等级道路及非等级道路) 、名称和等级,行政村及自然村数量,各种车辆型号、数量,专业驾驶员人数,分布规律(即每个村有多少部车辆及驾驶员) ,这些车辆主要从事何种营运,其运输时间、路线呈何规律,该辖区的客流、物流有何
20、特点等等,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后进行整理,制订详尽的台帐,掌握了这些材料将为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奠定坚定的基础。二、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为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高低、是否理解并支持决定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而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大部分是取决于自身文化素质,但是也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我队非常重视乡镇交通安全宣传,废除以往形式单一老一套做法,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教育。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队总结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一)自身执法宣传。交警的执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
21、体。一个有着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化的执法程序的执勤民警队伍本身就是很好的“交通安全宣传牌” ,在执法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喝斥违法行为人等等行为,这样就会令群众对公安交通部门产生排斥感,自然就“敬而远之” 了。我队特别注重执法解释工作,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时先进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指出违法行为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及其所存在安全隐患,对自身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哪些危害,违反了交通法规具体条款等等,让违法群众心服口服,自觉自愿接受处罚,交通管理工作自然顺利展开。(二)新闻媒体宣传。新闻媒体具备了群众接受率高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民警经常抱怨工作又累,群众又不支持
22、,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吃力不讨好 ”等等,这与新闻媒体利用率少,缺乏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分不开。我队充分利用抚松电视台遍布各乡镇、农村,收视率高的特点,在抚松电视台警务报道专题节目中开辟专栏,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交通案例及经验教训、民警在开展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苦与累镜头分类系列播出。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拉进民警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了解交通安全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民群众了解参与交通活动时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如何避免不安全的因素造成的危害;久而久之,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三)开展交通安全共建活动。我队结合创平安大道中交通安全共
23、建活动,经常组织民警深入设在事故高发路段或重点道路边上的村庄、企业、学校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碟片、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栏等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坚持把交通安全知识送进村、厂、校。通过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提高了这些地区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四)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交通违法行为人之所以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懂其行为违反了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或者虽然知道交通违法了但心存侥幸心理,不懂其行为会造成相应的危害。我队在各中队设立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悬挂交
24、通安全知识、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挂图,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光碟。在查获每起交通违法行为,准备对其进行处罚前首先要求违法人接受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违法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危害性,自觉接受处罚,且促进其在今后参与交通活动时会更注意交通安全了,这比起“重处罚轻教育” 的效果要好很多。(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寓交通安全教育于娱乐中,大、中队经常组织娱乐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在交通安全共建村、厂、校,提前数天发给参与人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资料让他们学习,数天后,在这些共建单位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就资料里的内容问答,答对的参与者奖励一些小奖品,这种活
25、动容易提高群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又比如赠送安全头盔。对一些不戴安全头盔的违法人在查获之后,赠与安全头盔,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仅没受到处罚,还意外获赠,那还有什么“理由” 不戴头盔呢?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经常开展,让辖区群众受到经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久而久之,安全意识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在一些人流聚集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播放交通安全教育碟片、散发交通安全传单等等活动也能收到很好宣传教育效果。三、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在不少群众眼里,交通民警就等同于“罚款的警察” ,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除了大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极力提高辖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26、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强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措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遏制交通事故。安全是“目的” , “手段”未必要罚款。为改变以往在群众眼里公安交警“以罚为主” 的交通管理方式,大、中队经常性的开展交通安全劝导活动,对驾驶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车辆违法停放、闯禁行路线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在被查获后不再进行罚款,而是让交通违法人参与交通执勤劝勉其他人遵守交通法规、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来代替处罚,这既扩大了交通管理人员队伍,也改变了以往在群众眼中以罚为主的公安交警形象,既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又能够适应农村经济落后的民情,也能增强对交通违法人的交通
27、安全教育,以教育代罚款,达到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交通秩序的目的。四、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一)成立各类型车辆“协会” 自治。我队分片划区在农村基层鼓励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人员成立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管理。目前,抚松全市按乡镇划分成立了客运车队、货运车队、农用车队等13 个,在协会的内部再根据区域(我们管辖的区域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划分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即“分会” ) ,层层而下,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 ”型的管理机构,这些协会的 “管理者”直接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负责签订安全责任状、定期组织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协会的管理章程里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严禁非
28、法载客上路,严禁未无证驾驶无牌车辆等等,他们拥有了充分“自治权”,并相互监管。不仅节省了警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这些驾驶人员有了“自治” 的感觉,调动其参与交通管理的工作积极性。(二)组织交通安全义务巡逻队。各中队与辖区团组织联合召集优秀青年组成道路交通义务巡逻队,负责各辖区的交通安全工作,开展对占道晒粮、路边堆放砂石建筑材料、乱摆摊设点、非法载客等行为进行劝导,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创造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三)组织联勤执法队、各部门齐抓共管。交通管理工作并非仅仅交警部门的“独角戏 ”,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在乡镇基层,警力少、管理线路长,单靠交警一部门
29、只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的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争取当地政府、党委的支持,联合各职能部门组建一个联勤执法队,齐抓共管交通安全工作,开展社会化交通管理,不仅可以相应解决乡镇基层中队警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弥补职能的欠缺,效果尤佳。五、延伸各种业务到基层,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农村基层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无牌无证车辆,很大原因上是因为地处边远,进城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不方便,所以虽然很多乡镇基层中队大力强强整治,但是仍然治标不治本,很多车辆还是在被处罚后不及时参加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而交通管理工作也很容易陷入一种僵局整治力度大却收获小,辖区的交通违法率仍居高不下。抚松交警我队自 200
30、3 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交警怎么办”大讨论以来,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延伸车管、驾管业务到基层,组建流动车管站、驾驶证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为边远地区群众挂牌、年检、培训驾驶证让正规购买的车辆方便挂牌,让愿意参加驾驶证培训的驾驶人员方便培训,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辖区的无牌证车辆大大减少,不仅赢得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便民利民措施的肯定,促进和谐交通管理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降低辖区的交通违法率。六、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近年来,我们大、中队积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管理对象等在人民群众中带有号召力的人士为廉政监督员,经常性召开通报会议,向监督员传达新的法律、法规和通报部署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并充当警民沟通的共同桥梁。群众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代表向我们反映,而我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一些专项活动的精神也通过这些代表公布。在执法工作展开时,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 的责问时,这些代表便会发挥作用,对这些群众解释我们的工作目的等等,消除误会,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与群众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建立廉政监督机制、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等有利于强化警民关系的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警民的沟通,更关键的是也给自己树立一面“镜子” ,通过廉政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工作开展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即使改正或补救,以利于和谐执法环境的构建。